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的调整与世界格局变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受约束的外交活动,1964年1月27日,他不顾华盛顿的一再抗议,在外交上完全承认了共产党中国。两天后,他解释说,他只是在承认世界的现状,他又说,在这块亚洲大陆上,不能想象会出现不牵涉到它(中国)的和平或战争”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领导的西方资本主义陈营出现分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法国需要中国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98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27.1959年10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应发挥坦率的领导作用,以防止一种排他性的大陆主义的出现,这种大陆主义可能会变成一个对北大西洋地区其他国家进行歧视的工具……”,“对于西方联盟最严重的内部威胁,是出于那种牺牲更广阔的大西洋集团观念的第三种力量看法的成长”。美国这份报告的意图是
A.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力量扩张
C.极力防止西欧各国走向联合 B.领导北约在冷战中发挥作用 D.希望控制和影响欧洲一体化
10.反主流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也是一场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他们以独特的、非正常的方式反对现存的权力结构和现存社会,反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70年代中期这一运动逐渐走向衰落。其出现反映了
A.西方资本主义陷入全面危机 C.经济繁荣下青年一代的颓废与迷茫
B.西方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D.现代文明发展的矛盾与困境
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世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明,应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西方国家以下行动体现了这—观点的是
A.美国支持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推动法德的和解与欧洲的复兴
B.美国与西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
C.美国和西欧援助东欧,促进东欧“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
D.法德等国成立欧洲联盟,大力弘扬“欧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6.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A.否决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24.美国当代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人的生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相对于A来说,更合适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总部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 ①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 ②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③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 ④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30.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确认了中国在克服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 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 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材料体现出日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出于政治目的,即称霸,这很显然是敌视社会主义的“冷战思维”
29.下表罗列的是美国著名的媒体《纽约时报》在1959—1969年的部分新闻标题,从中可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4.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
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
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人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空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大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空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美国作家大卫 哈伯斯塔姆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 B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 C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D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 “冷战时期,苏联(在联合国)屡次使用否决权,以致从1957到1985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得到了一个摇头先生的绰号”苏联的这一做法
A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B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C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形象
D表明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政治大国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他的主要意图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发出愿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号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2006年,美国的著名趋势大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
的:21世纪简史》中告诉我们:“世界10岁了„„我们都同在一条船上”作者之所以说“世界十岁了”是因为
A“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 B十年来世界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C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速度超过经济全球化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到1913年,这种格局完全被打破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英国15%、德国13%、美国11%、法国8%。此外,这时工业制成品和原料以及初级产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以上,呈现出均衡的趋势”“这种格局完全打破了”是指 A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动摇 B国际经济中各国的分工不再明显
C工业与农业发展日趋均衡 D国际经济中国际生产依赖程度强化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地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实践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法国巴黎公社)
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以谋求霸权 D美国放弃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
“一方面,全球信息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民主推进力量;另一方面,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通过将政治观点的平民化和个性化,几乎摧毁了他们自己所打开的公众对话空间。而且,巨大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意味着无须经过选举的大亨们拥有了巨大的能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性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民主的进步 B电视等媒体有利于形成公众对话空间 C跨国媒体公司在选举中发挥决定作用 D政治观点平民化和个性化乃全球趋势 2012年2月15日,世界银行行长美国人佐利克正式宣布了将在6月底期满卸任。4月16日,世行宣布美国人金墉交成为新的世界银行行长。60多年来,世行历届行长均由美国人担任,而其姊妹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则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这一“潜规则”反映了
A美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受到遏制 C美国和西欧联合操纵世界经济秩序 D美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明确分工
“在欧洲,‘统一’是反民族主义的,因为它在欧洲意味着国际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同时,欧洲的统一概念也不包含它通常所具有的国家统一的政治意义。”体现此‘统一’的国际组织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联盟
C华沙条约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2011年8月5日,《爱尔兰时报》在评价某组织说它“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一条道路通向政治影响深远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条通往无序瓦解的暗谷。如果半个世纪的融合以突然解体
告终,欧洲经济和政治版图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荡。”这个组织是
A北约 B华约 C欧共体 D欧盟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是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出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我们到底打不打得到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A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B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C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非洲独立解放运动先驱、几内亚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曾经说“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
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一口号清楚地表明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矛盾和问题——( )正在一个在其他方面均日趋统一的世界中迅速发展。这个问题也可直接归因于欧洲的影响,因为( )起源于欧洲,并随着欧洲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括号中省略的最有可能是( )
A.民主主义 B.资本主义 C.全球化 D. 民族主义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竺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人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强调,“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建立单极世界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
B.多极化趋势必将退出国际舞台
C.只有建立单极世界,国际自由经济才能存在
D.单极霸权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国际冲突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
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 9.11事件
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哪一国家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 9.11事件
“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1945---1991》一书中写道:“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加剧
D欧洲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日本外务省次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进展》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意在否定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欲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勾勒了一幅“20
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如右图所示),并标注美、欧、日构成的三角形是基础,美、俄、中构成的三角形是关键 美、欧、俄构成的三角形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构成的三角形是亚洲一翼 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可见,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是
A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B五大力量结成同盟,彼此相互抗衡
C俄罗斯和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欧、日
D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各种力量之间相互
牵制
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 图2 创作于1963年的漫画 材料二
图3《美国奶粉》 图4 1987年《时代》周刊封面 图3漫画说明:画中的麦克阿瑟将军盘坐在日本岛上,右手抱着一个日本军官,左手拿着一只奶瓶往军官的嘴里塞。
图4漫画说明:画中左边是日本相扑,右边是山姆大叔
(1) 请你为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题目(应能体
现历史事实的本质),并分析其作用。与图1相比,图
2反映了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图3反映出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
这种政策?与图3相比,图4日本与美国关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3) 图2、图4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有何影响? 答案:(1)标题要能体现出美国对西欧援助、扶植等内容。如“美国的施舍”。
作用: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西欧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通过经济渗透实现对西欧的政治控制,使欧洲不得不在政治渗透上依附美国。
变化 :西欧洲从在政治经济上依赖美国变为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扶植政策。原因:冷战开始后,美国利用日本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变化:由依赖美国到与美国相互竞争
(3)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材料一: 她是20世纪执政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可能也是得到掌声和骂声最多的战后英国领导人。她推崇自由竞争并反对贸易集团,所以她的上台必定会抑制利益集团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她也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正像在大西洋彼岸的里根主义一样,撒切尔主义也希望通过加大货币供给,大力度减少政府开支以及减税,特别是对富人减税这三种手段来减少通货膨胀。战后生产不断减少的这种经济现象得到了解决,各种改革措施都在慢慢走上正轨,经注持续增长。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
材料二 研究撒切尔政府以货币主义为生的宏观经济政策,考察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我们不难发现,撒切尔主义的宗旨是反对国家干预、强化市场力量的。从实际的政策结果来看,80年代英国公共部门的规模大大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确实在范围上有所缩小,力度也有所降低。然而,我们不应把这一过程视为国家撤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它只是以一种间接的、远距离的宏观调控取代战后以来直接的、近距离的政府干预„„一言以蔽之,在撒切尔时代,国家干预依然存在,所不同的只是干预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调控。
----王皖强《论撒切尔主义》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她抛弃了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减少,大多数国营事业实行了私有化,劳动力市场也变得更具弹性,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当时是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撒切尔夫人则致力于抨击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劳而获”思想,颂扬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鼓吹通过努力工作以创造财富,而非追求财富的再分配。 ---摘自维基百科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形成的背景
(2)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1) 经济上,英国出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现象,发展放缓。国际关系方面,英国国际
地位削弱,同时欧洲冷战形势紧张。社会意识方面,社会福利制度的长期实行。使人们广泛产生“不劳而获”思想
(2) 内容: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主要影响:结束了经济滞胀状态;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增长;改变了英国民众的社会价值观
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的调整与世界格局变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受约束的外交活动,1964年1月27日,他不顾华盛顿的一再抗议,在外交上完全承认了共产党中国。两天后,他解释说,他只是在承认世界的现状,他又说,在这块亚洲大陆上,不能想象会出现不牵涉到它(中国)的和平或战争”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领导的西方资本主义陈营出现分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法国需要中国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98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27.1959年10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应发挥坦率的领导作用,以防止一种排他性的大陆主义的出现,这种大陆主义可能会变成一个对北大西洋地区其他国家进行歧视的工具……”,“对于西方联盟最严重的内部威胁,是出于那种牺牲更广阔的大西洋集团观念的第三种力量看法的成长”。美国这份报告的意图是
A.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力量扩张
C.极力防止西欧各国走向联合 B.领导北约在冷战中发挥作用 D.希望控制和影响欧洲一体化
10.反主流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也是一场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他们以独特的、非正常的方式反对现存的权力结构和现存社会,反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70年代中期这一运动逐渐走向衰落。其出现反映了
A.西方资本主义陷入全面危机 C.经济繁荣下青年一代的颓废与迷茫
B.西方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D.现代文明发展的矛盾与困境
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世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明,应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西方国家以下行动体现了这—观点的是
A.美国支持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推动法德的和解与欧洲的复兴
B.美国与西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
C.美国和西欧援助东欧,促进东欧“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
D.法德等国成立欧洲联盟,大力弘扬“欧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6.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A.否决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24.美国当代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人的生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相对于A来说,更合适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总部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 ①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 ②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③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 ④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30.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确认了中国在克服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 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 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材料体现出日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出于政治目的,即称霸,这很显然是敌视社会主义的“冷战思维”
29.下表罗列的是美国著名的媒体《纽约时报》在1959—1969年的部分新闻标题,从中可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4.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
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
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人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空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大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空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美国作家大卫 哈伯斯塔姆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 B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 C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D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 “冷战时期,苏联(在联合国)屡次使用否决权,以致从1957到1985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得到了一个摇头先生的绰号”苏联的这一做法
A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B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C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形象
D表明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政治大国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他的主要意图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发出愿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号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2006年,美国的著名趋势大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
的:21世纪简史》中告诉我们:“世界10岁了„„我们都同在一条船上”作者之所以说“世界十岁了”是因为
A“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 B十年来世界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C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速度超过经济全球化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到1913年,这种格局完全被打破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英国15%、德国13%、美国11%、法国8%。此外,这时工业制成品和原料以及初级产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以上,呈现出均衡的趋势”“这种格局完全打破了”是指 A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动摇 B国际经济中各国的分工不再明显
C工业与农业发展日趋均衡 D国际经济中国际生产依赖程度强化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地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实践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法国巴黎公社)
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以谋求霸权 D美国放弃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
“一方面,全球信息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民主推进力量;另一方面,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通过将政治观点的平民化和个性化,几乎摧毁了他们自己所打开的公众对话空间。而且,巨大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意味着无须经过选举的大亨们拥有了巨大的能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性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民主的进步 B电视等媒体有利于形成公众对话空间 C跨国媒体公司在选举中发挥决定作用 D政治观点平民化和个性化乃全球趋势 2012年2月15日,世界银行行长美国人佐利克正式宣布了将在6月底期满卸任。4月16日,世行宣布美国人金墉交成为新的世界银行行长。60多年来,世行历届行长均由美国人担任,而其姊妹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则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这一“潜规则”反映了
A美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受到遏制 C美国和西欧联合操纵世界经济秩序 D美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明确分工
“在欧洲,‘统一’是反民族主义的,因为它在欧洲意味着国际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同时,欧洲的统一概念也不包含它通常所具有的国家统一的政治意义。”体现此‘统一’的国际组织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联盟
C华沙条约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2011年8月5日,《爱尔兰时报》在评价某组织说它“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一条道路通向政治影响深远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条通往无序瓦解的暗谷。如果半个世纪的融合以突然解体
告终,欧洲经济和政治版图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荡。”这个组织是
A北约 B华约 C欧共体 D欧盟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是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出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我们到底打不打得到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A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B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C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非洲独立解放运动先驱、几内亚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曾经说“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
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一口号清楚地表明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矛盾和问题——( )正在一个在其他方面均日趋统一的世界中迅速发展。这个问题也可直接归因于欧洲的影响,因为( )起源于欧洲,并随着欧洲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括号中省略的最有可能是( )
A.民主主义 B.资本主义 C.全球化 D. 民族主义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竺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人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强调,“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建立单极世界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
B.多极化趋势必将退出国际舞台
C.只有建立单极世界,国际自由经济才能存在
D.单极霸权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国际冲突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
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 9.11事件
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哪一国家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 9.11事件
“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1945---1991》一书中写道:“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加剧
D欧洲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日本外务省次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进展》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意在否定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欲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勾勒了一幅“20
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如右图所示),并标注美、欧、日构成的三角形是基础,美、俄、中构成的三角形是关键 美、欧、俄构成的三角形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构成的三角形是亚洲一翼 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可见,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是
A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B五大力量结成同盟,彼此相互抗衡
C俄罗斯和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欧、日
D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各种力量之间相互
牵制
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 图2 创作于1963年的漫画 材料二
图3《美国奶粉》 图4 1987年《时代》周刊封面 图3漫画说明:画中的麦克阿瑟将军盘坐在日本岛上,右手抱着一个日本军官,左手拿着一只奶瓶往军官的嘴里塞。
图4漫画说明:画中左边是日本相扑,右边是山姆大叔
(1) 请你为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题目(应能体
现历史事实的本质),并分析其作用。与图1相比,图
2反映了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图3反映出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
这种政策?与图3相比,图4日本与美国关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3) 图2、图4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有何影响? 答案:(1)标题要能体现出美国对西欧援助、扶植等内容。如“美国的施舍”。
作用: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西欧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通过经济渗透实现对西欧的政治控制,使欧洲不得不在政治渗透上依附美国。
变化 :西欧洲从在政治经济上依赖美国变为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扶植政策。原因:冷战开始后,美国利用日本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变化:由依赖美国到与美国相互竞争
(3)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材料一: 她是20世纪执政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可能也是得到掌声和骂声最多的战后英国领导人。她推崇自由竞争并反对贸易集团,所以她的上台必定会抑制利益集团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她也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正像在大西洋彼岸的里根主义一样,撒切尔主义也希望通过加大货币供给,大力度减少政府开支以及减税,特别是对富人减税这三种手段来减少通货膨胀。战后生产不断减少的这种经济现象得到了解决,各种改革措施都在慢慢走上正轨,经注持续增长。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
材料二 研究撒切尔政府以货币主义为生的宏观经济政策,考察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我们不难发现,撒切尔主义的宗旨是反对国家干预、强化市场力量的。从实际的政策结果来看,80年代英国公共部门的规模大大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确实在范围上有所缩小,力度也有所降低。然而,我们不应把这一过程视为国家撤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它只是以一种间接的、远距离的宏观调控取代战后以来直接的、近距离的政府干预„„一言以蔽之,在撒切尔时代,国家干预依然存在,所不同的只是干预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调控。
----王皖强《论撒切尔主义》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她抛弃了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减少,大多数国营事业实行了私有化,劳动力市场也变得更具弹性,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当时是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撒切尔夫人则致力于抨击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劳而获”思想,颂扬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鼓吹通过努力工作以创造财富,而非追求财富的再分配。 ---摘自维基百科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形成的背景
(2)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1) 经济上,英国出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现象,发展放缓。国际关系方面,英国国际
地位削弱,同时欧洲冷战形势紧张。社会意识方面,社会福利制度的长期实行。使人们广泛产生“不劳而获”思想
(2) 内容: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主要影响:结束了经济滞胀状态;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增长;改变了英国民众的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