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
人群中诊室血压水平呈连续正态分布,血压升高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因此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来确定的。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表4-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由于诊室血压测量的次数较少,血压又具有明显波动性,在不能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需要数周内多次测量来判断血压升高情况,尤其对于轻、中度血压升高。如有条件,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水平不仅可以评估,也应当评估。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有利于采用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有利于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有利于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本指南仍采用2005年指南的分层原则和基本内容,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见表4-2。
根据以往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情况和有关研究进展,对影响风险分层的内容作了部分修改,见表4-3。将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列为影响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判定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改为:男性≥2250px女性≥2125px;将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12m/s和踝/臂血压指数
要点7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l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一般需要非同日测量2-3次来判断血压升高及其分级,尤其对于轻、中度血压升高。
l 心血管风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
l 3级高血压伴1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心、脑血管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属于心血管风险很高危患者。
表4-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
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SB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SB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SBP≥180
或DBP≥110
无
低危
中危
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很高危
≥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
高危
高危
很高危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表4-3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TOD)
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7.8-11.0 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6.1-6.9 mmol/L)
·血脂异常
TC≥5.7mmol/L(220mg/dL)或
LDL-C>3.3mmol/L(130mg/dL)或
HDL-C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
·腹型肥胖
(腰围:男性≥2250px 女性≥2125px)
或肥胖(BMI≥28kg/m2)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Sokolow-Lyons>38mv或Cornell>2440mm·mms
超声心动图LVMI:
男³125, 女³120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
(* 选择使用)
·脑血管病:
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史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
血肌酐:
男性>133mmol/L(1.5mg/dL)
女性>124mmol/L(1.4mg/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l 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 126mg/dL)
餐后血糖:≥11.1mmol/L
( 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³6.5%
· 踝/臂血压指数
(* 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男性115-133mmol/L(1.3-1.5mg/dL),
女性107-124mmol/L(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
白蛋白/肌酐比:
≥30mg/g(3.5mg/mmol)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附件 1. 分级推荐
目前,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尚未建设完成,而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又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指南设定标准与基本两个治疗目标。
标准(常规)建议
Standard (routine)
基本建议
Basic (minimum)
诊断评估
全面的病史及家族史采集
同标准建议
体格检查
l 正确测量血压,
l 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心率,
l 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及臀围,
l 检查眼底,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
l 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
l 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肿块,
l 四肢动脉搏动,
l 神经系统检查。
同标准建议
实验室检查
l 心电图
l 超声心动图
l 血糖(空腹为宜)
l 血清总胆固醇
l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l 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l 血清尿酸
l 血清肌酐
l 血清钾
l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l 尿液分析
l 糖耐量试验
以下检查项目可根据需要选做:
l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l 家庭血压监测
l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l 踝臂血压指数(ABI)
l 颈动脉超声
l 眼底镜检查(严重高血压者)
l C—反应蛋白
l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病人的必查项目)
l 尿蛋白定量(如纤维试纸检查为阳性)
l 胸片
l 认知功能评价
l 其他对有助于评估靶器官损害的检查
l 心电图
l 根据病史记录患者近期完成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l 如有条件,尽量完成标准建议所要求内容
l 如对确诊或进一步评估有困难,尽早转诊
转诊
如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转诊至高血压专科进一步行专科检查。
同标准建议
血压测量
根据指南的推荐,正确测量诊室血压,对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 同标准推荐
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是否合并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及并存的临床疾病,准确评估危险程度。
根据现有条件,做相应的检查,主要结合血压水平及临床病史,做初步的危险评估。 治疗目标
高血压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需要治疗所有已明确的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还要合理控制并存临床疾患。
同标准推荐
血压控制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慢性肾病、稳定性冠心病、脑卒中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同标准推荐
非药物治疗
l 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l 减轻体重
l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l 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
l 适当运动
l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l 戒烟
l 对于患者做改善生活方式的宣教。
l 强调注意膳食中的合理配伍、注意通过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的过度增加。 l 强调戒烟。
药物治疗目标
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使其达到相应患者的目标水平,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降低。
同标准推荐。
药物的选择
l 选择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和药物的剂量,治疗的患者应与临床试验所入选的那些研究对象相同。
l 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l 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
l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尽量选择有临床试验证据的降压药物,如无此条件,也应考虑降压效应明确,潜在副作用少的单剂或复方制剂,尽量但不一定选择长效药物。
其他药物的应用
根据本指南及相关疾病的指南,如有指征且无禁忌症,积极给与抗血小板、调脂、降糖等治疗。
同标准推荐,必要时转诊至相关诊疗科室。
治疗随诊
l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 l 根据危险分层,采取分级管理的随诊原则。
l 建立高血压专科门诊随访病人。
同标准推荐,如无高血压专科,也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护负责随诊。
考核评估办法
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化数据库平台,实时监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用药基本情况,对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情况的处理情况,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患者的电子化数据库,并定期监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用药基本情况,对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情况的处理情况,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
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
人群中诊室血压水平呈连续正态分布,血压升高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因此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来确定的。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表4-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由于诊室血压测量的次数较少,血压又具有明显波动性,在不能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需要数周内多次测量来判断血压升高情况,尤其对于轻、中度血压升高。如有条件,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水平不仅可以评估,也应当评估。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有利于采用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有利于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有利于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本指南仍采用2005年指南的分层原则和基本内容,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见表4-2。
根据以往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情况和有关研究进展,对影响风险分层的内容作了部分修改,见表4-3。将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列为影响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判定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改为:男性≥2250px女性≥2125px;将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12m/s和踝/臂血压指数
要点7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l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一般需要非同日测量2-3次来判断血压升高及其分级,尤其对于轻、中度血压升高。
l 心血管风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
l 3级高血压伴1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心、脑血管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属于心血管风险很高危患者。
表4-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
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SB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SB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SBP≥180
或DBP≥110
无
低危
中危
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很高危
≥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
高危
高危
很高危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表4-3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TOD)
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7.8-11.0 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6.1-6.9 mmol/L)
·血脂异常
TC≥5.7mmol/L(220mg/dL)或
LDL-C>3.3mmol/L(130mg/dL)或
HDL-C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
·腹型肥胖
(腰围:男性≥2250px 女性≥2125px)
或肥胖(BMI≥28kg/m2)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Sokolow-Lyons>38mv或Cornell>2440mm·mms
超声心动图LVMI:
男³125, 女³120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
(* 选择使用)
·脑血管病:
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史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
血肌酐:
男性>133mmol/L(1.5mg/dL)
女性>124mmol/L(1.4mg/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l 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 126mg/dL)
餐后血糖:≥11.1mmol/L
( 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³6.5%
· 踝/臂血压指数
(* 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男性115-133mmol/L(1.3-1.5mg/dL),
女性107-124mmol/L(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
白蛋白/肌酐比:
≥30mg/g(3.5mg/mmol)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附件 1. 分级推荐
目前,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尚未建设完成,而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又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指南设定标准与基本两个治疗目标。
标准(常规)建议
Standard (routine)
基本建议
Basic (minimum)
诊断评估
全面的病史及家族史采集
同标准建议
体格检查
l 正确测量血压,
l 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心率,
l 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及臀围,
l 检查眼底,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
l 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
l 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肿块,
l 四肢动脉搏动,
l 神经系统检查。
同标准建议
实验室检查
l 心电图
l 超声心动图
l 血糖(空腹为宜)
l 血清总胆固醇
l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l 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l 血清尿酸
l 血清肌酐
l 血清钾
l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l 尿液分析
l 糖耐量试验
以下检查项目可根据需要选做:
l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l 家庭血压监测
l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l 踝臂血压指数(ABI)
l 颈动脉超声
l 眼底镜检查(严重高血压者)
l C—反应蛋白
l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病人的必查项目)
l 尿蛋白定量(如纤维试纸检查为阳性)
l 胸片
l 认知功能评价
l 其他对有助于评估靶器官损害的检查
l 心电图
l 根据病史记录患者近期完成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l 如有条件,尽量完成标准建议所要求内容
l 如对确诊或进一步评估有困难,尽早转诊
转诊
如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转诊至高血压专科进一步行专科检查。
同标准建议
血压测量
根据指南的推荐,正确测量诊室血压,对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 同标准推荐
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是否合并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及并存的临床疾病,准确评估危险程度。
根据现有条件,做相应的检查,主要结合血压水平及临床病史,做初步的危险评估。 治疗目标
高血压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需要治疗所有已明确的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还要合理控制并存临床疾患。
同标准推荐
血压控制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慢性肾病、稳定性冠心病、脑卒中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同标准推荐
非药物治疗
l 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l 减轻体重
l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l 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
l 适当运动
l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l 戒烟
l 对于患者做改善生活方式的宣教。
l 强调注意膳食中的合理配伍、注意通过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的过度增加。 l 强调戒烟。
药物治疗目标
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使其达到相应患者的目标水平,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降低。
同标准推荐。
药物的选择
l 选择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和药物的剂量,治疗的患者应与临床试验所入选的那些研究对象相同。
l 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l 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
l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尽量选择有临床试验证据的降压药物,如无此条件,也应考虑降压效应明确,潜在副作用少的单剂或复方制剂,尽量但不一定选择长效药物。
其他药物的应用
根据本指南及相关疾病的指南,如有指征且无禁忌症,积极给与抗血小板、调脂、降糖等治疗。
同标准推荐,必要时转诊至相关诊疗科室。
治疗随诊
l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 l 根据危险分层,采取分级管理的随诊原则。
l 建立高血压专科门诊随访病人。
同标准推荐,如无高血压专科,也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护负责随诊。
考核评估办法
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化数据库平台,实时监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用药基本情况,对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情况的处理情况,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患者的电子化数据库,并定期监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用药基本情况,对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情况的处理情况,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