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 2-P 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

(4) 方程x 2+1=0的解;

(5) 某校2007级新生; (6) 血压很高的人; (7) 著名的数学家;

(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

作:a ∉A

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 ,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

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N ; (2)N ; (3)Z ; (4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 ,美国A ,

印度 A ,英国 A 。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1, m , m 2-3m -3,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

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

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 3-x ,x 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

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1, 2,3, 4,5,...... }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 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x +2y =0;

(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2x -y =0. ⎩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

}

如:{x|x-3>2},{(x,y)|y=x2+1},{x ︳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 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 ︳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x +y =3;

(3)方程组⎨的解。

⎩x -y =-1.

思考3:(课本P 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

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 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 ={x|

4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x -3

4.已知集合A ={x|-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3.4题; 2. 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二、新课教学

(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A ={1,2,3},B ={1,2,3,4,5};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

A ⊆B (或B ⊇A )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Ø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如:(1)中A ⊆B

2. 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且B ⊆A ,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

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如:(1)和(2)中A B ,C D ; 4. 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 ∅{∅}; {0}{∅}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 5. 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

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 (1). 2 N ; {2 N ; ∅ A; (2).已知集合A ={x|x2-3x +2=0},B ={1,2},C ={x|x

; ; ;

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A =x x 2+x -6=0, B ={x mx +1=0}, B A ,求m 的值。

{}

11

(m=0或或-)

32

例4.已知集合A ={x -2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m ≥3)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7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5题; 2. 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S ;{x|x∈S 且x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 Φ2+1=0,x ∈R}

{x|x5}; -2或x>5} ; {x|x>-{x>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

C ={1,2,3,4,5,6}; (1)A ={1,3,5},B ={2,4,6},

(2)A ={x x 是有理数},B ={x x 是无理数},

C ={x x 是实数};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6. 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x ∈B } A ⋃B ={x ∈, 或用Venn 图表示: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 ,B 的并集是C ,即 A ⋃

B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 ∪B 与集合A 、B 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 ∪A =, A ∪Ф=, A ∪∪A

A ∪B =A ⇒ , A ∪B =B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B ={x|x∈A ,且x ∈B}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A

讨论:A ∩B 与A 、

B 、B ∩A 的关系?

A ∩A = A ∩Ф= A ∩∩A

A ∩B =A ⇒ A ∩B =B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

变式:A ={x|-5≤x ≤8}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l 1上点的集合为L 1,直线l 2上点的集合为L 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 1,l 2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集合A =x x 2-mx +m 2-19=0,

{}

B =y y 2-5y +6=0

{}

C =z z 2+2z -8=0是否存在实数m ,同时满足A ⋂B ≠∅, A ⋂C =∅?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作业布置:

3. 习题1.1,第6,7; 4. 预习补集的概念。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C U A ”的涵义;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 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 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讨论:已知A ={x|x+3>0},B ={x|x≤-3},则A 、B 与R 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8. 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 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9. 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作:C U A ,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C U A ={x x ∈U , 且x ∉A }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 与C U A 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 图分析

, A ⋂C U A =∅

C U U =∅,

A ⋃U C A =, U C U ∅=U

U

(C

U

C ) A = A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C U A C U B

②.设U ={x|x

2,3},B ={3,4,5,6},求例1.(课本例8)设集U ={x x 是小于9的正整数}, A ={1,

C U A ,C U B .

例2.设全集U ={x x ≤4}, 集合A ={x -2

B =x x 2-5x +q =0,若 例3.设全集U 为R ,A =x x 2+px +12=0,

{}{}

(C U A ) ⋂B ={2}, A ⋂(C U B ) ={4},求A ⋃B 。 (答案:{2,3, 4})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4 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 图)。 作业布置:

习题1.1A 组,第9,10;B 组第4题。 课后记:

课题:集合复习课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 3.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 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 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

(CU A) ∩(CU B) 、(CU A) ∪(CU B) 、C U (A∪B) 、C U (A∩B) 。 (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

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例2:全集U={x|x

(C U A) ∩(CU B)={4,6,7},求A 、B 。

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 图示法、观察法。 (二)集合性质的运用:

例3:A={x|x2+4x=0},B={x|x2+2(a+1)x+a 2-1=0}, 若A ∪B=A,求实数a 的值。

说明:注意B 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

注意判别式。

例4:已知集合A={x|x>6或x范围。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x|-21},A ∪B={x|x+2>0},A ∩B={x|1

2.P={0,1},M={x|x⊆P},则P 与M 的关系是。

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 人。

4.满足关系{1,2}⊆A ⊆{1,2,3,4,5}的集合A 共有

5.已知集合A ∪B ={x|x

6.已知A ={1,2,a},B ={1,a2},A ∪B ={1,2,a},求所有可能的a 值。

7.设A ={x|x2-ax +6=0},B ={x|x2-x +c =0},A ∩B ={2},求A ∪B 。

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 、q 。

9. A={2,3,a 2+4a+2},B={0,7,a 2+4a-2,2-a},且A B ={3,7},求B 。

10.已知A={x|x3},B={x|4x+m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

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 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作业布置:

5. 课本P 14习题1.1 B组题; 6. 阅读P 14~15 材料。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 2-P 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

(4) 方程x 2+1=0的解;

(5) 某校2007级新生; (6) 血压很高的人; (7) 著名的数学家;

(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

作:a ∉A

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 ,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

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N ; (2)N ; (3)Z ; (4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 ,美国A ,

印度 A ,英国 A 。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1, m , m 2-3m -3,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

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

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 3-x ,x 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

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1, 2,3, 4,5,...... }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 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x +2y =0;

(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2x -y =0. ⎩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

}

如:{x|x-3>2},{(x,y)|y=x2+1},{x ︳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 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 ︳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x +y =3;

(3)方程组⎨的解。

⎩x -y =-1.

思考3:(课本P 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

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 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 ={x|

4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x -3

4.已知集合A ={x|-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3.4题; 2. 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二、新课教学

(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A ={1,2,3},B ={1,2,3,4,5};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

A ⊆B (或B ⊇A )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Ø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如:(1)中A ⊆B

2. 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且B ⊆A ,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

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如:(1)和(2)中A B ,C D ; 4. 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 ∅{∅}; {0}{∅}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 5. 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

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 (1). 2 N ; {2 N ; ∅ A; (2).已知集合A ={x|x2-3x +2=0},B ={1,2},C ={x|x

; ; ;

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A =x x 2+x -6=0, B ={x mx +1=0}, B A ,求m 的值。

{}

11

(m=0或或-)

32

例4.已知集合A ={x -2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m ≥3)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7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5题; 2. 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S ;{x|x∈S 且x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 Φ2+1=0,x ∈R}

{x|x5}; -2或x>5} ; {x|x>-{x>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

C ={1,2,3,4,5,6}; (1)A ={1,3,5},B ={2,4,6},

(2)A ={x x 是有理数},B ={x x 是无理数},

C ={x x 是实数};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6. 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x ∈B } A ⋃B ={x ∈, 或用Venn 图表示: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 ,B 的并集是C ,即 A ⋃

B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 ∪B 与集合A 、B 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 ∪A =, A ∪Ф=, A ∪∪A

A ∪B =A ⇒ , A ∪B =B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B ={x|x∈A ,且x ∈B}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A

讨论:A ∩B 与A 、

B 、B ∩A 的关系?

A ∩A = A ∩Ф= A ∩∩A

A ∩B =A ⇒ A ∩B =B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

变式:A ={x|-5≤x ≤8}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l 1上点的集合为L 1,直线l 2上点的集合为L 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 1,l 2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集合A =x x 2-mx +m 2-19=0,

{}

B =y y 2-5y +6=0

{}

C =z z 2+2z -8=0是否存在实数m ,同时满足A ⋂B ≠∅, A ⋂C =∅?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作业布置:

3. 习题1.1,第6,7; 4. 预习补集的概念。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C U A ”的涵义;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 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 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讨论:已知A ={x|x+3>0},B ={x|x≤-3},则A 、B 与R 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8. 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 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9. 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作:C U A ,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C U A ={x x ∈U , 且x ∉A }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 与C U A 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 图分析

, A ⋂C U A =∅

C U U =∅,

A ⋃U C A =, U C U ∅=U

U

(C

U

C ) A = A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C U A C U B

②.设U ={x|x

2,3},B ={3,4,5,6},求例1.(课本例8)设集U ={x x 是小于9的正整数}, A ={1,

C U A ,C U B .

例2.设全集U ={x x ≤4}, 集合A ={x -2

B =x x 2-5x +q =0,若 例3.设全集U 为R ,A =x x 2+px +12=0,

{}{}

(C U A ) ⋂B ={2}, A ⋂(C U B ) ={4},求A ⋃B 。 (答案:{2,3, 4})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4 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 图)。 作业布置:

习题1.1A 组,第9,10;B 组第4题。 课后记:

课题:集合复习课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 3.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 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 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

(CU A) ∩(CU B) 、(CU A) ∪(CU B) 、C U (A∪B) 、C U (A∩B) 。 (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

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例2:全集U={x|x

(C U A) ∩(CU B)={4,6,7},求A 、B 。

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 图示法、观察法。 (二)集合性质的运用:

例3:A={x|x2+4x=0},B={x|x2+2(a+1)x+a 2-1=0}, 若A ∪B=A,求实数a 的值。

说明:注意B 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

注意判别式。

例4:已知集合A={x|x>6或x范围。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x|-21},A ∪B={x|x+2>0},A ∩B={x|1

2.P={0,1},M={x|x⊆P},则P 与M 的关系是。

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 人。

4.满足关系{1,2}⊆A ⊆{1,2,3,4,5}的集合A 共有

5.已知集合A ∪B ={x|x

6.已知A ={1,2,a},B ={1,a2},A ∪B ={1,2,a},求所有可能的a 值。

7.设A ={x|x2-ax +6=0},B ={x|x2-x +c =0},A ∩B ={2},求A ∪B 。

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 、q 。

9. A={2,3,a 2+4a+2},B={0,7,a 2+4a-2,2-a},且A B ={3,7},求B 。

10.已知A={x|x3},B={x|4x+m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

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 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作业布置:

5. 课本P 14习题1.1 B组题; 6. 阅读P 14~15 材料。 课后记:


相关文章

  • 高中数学必修四三角函数最好教案
  • 第一章 三角函数(初等函数二)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查看


  • 2014年人教A版必修四教案1.1任意角和弧度制
  • 教学设计 §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任意角,弧度制 (二)解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 4 第一章<三角函数>的第一节,本章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 上,利用单位圆进一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并用集合与对应 ...查看


  • 函数的概念教案
  • 函数的概念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人教B 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函数>,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统领作用,而函数概念的学习决定着中学所有函数内容的学习质量. 二.学情分析 内容针 ...查看


  • 集合的概念教案
  • 1.1.1集合的概念(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2. ...查看


  • 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 1
  •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一.问题引入: 二.建构数学: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集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set ),常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A ,B ,„„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该集 ...查看


  •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使用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3 教学内容:1.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2.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事件间各种关系的概念,会判断事件间的关系: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知道对立事件的公式,会用 ...查看


  •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
  • 3.2.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主要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查看


  • 集合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 教案背景:在小学和初中,数学课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自然语言,教学中经常要 把数学中的符号语言翻译为自然语言让学生理解,但自然语言有一定的歧义性,有 时也不够确切.高中数学中使用集合语言,就能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发展学 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 ...查看


  • 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学案教案
  • 1.1.1 集 合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了解集合.元素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把握集合的三个特征.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自学]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