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公允价值理论(3页)
2.1.1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1)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
根据资料记载,法德的会计模式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早起源。发达国家现行的会计模式主要是由法国和英国的两种不同会计模式发展演变而来的。最早的系统化会计规范始于1673年欧洲大陆的法国,当时政府要求引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年度资产负债表,用以保护经济实体免于破产。之后,这种会计模式被其他国家竞相效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中心却转向了历史成本。
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盎格鲁-撒克逊会计模式,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以资本市场为目的的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后来被美国所采用。当时英国把“真实与公允”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原则。美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中没有明确提出“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但是在相关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中有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2)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20世纪初,财务会计发展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美国。由于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美国的会计界普遍更加认可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而并不鼓励对资产的增值进行评估,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的概念。
直至1976年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会计系列公告190号和后来1979年FASB()发布的第33号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了关于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的一系列披露要求,引起会计界的广泛争论与探讨。但是由于没有有力的研究证据来证明显性成本的表外披露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FASB于1986年再次废除了现行成本的披露要求。
20世纪80年代,人们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开始大量出现。衍生工具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根本不能正确的反应金融工具的真正价值,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又提到了日程上来。1990年12月FASB发布了SFAS170《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无论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已确认的,还是未确认的金融工具,不论有无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只要可以估计出它们的公允价值,均应予以披露。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但是SFAS170只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披露的计量手段而没有成为确认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手段。真正提出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是在1993年发布的SFAS114《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和SFAS115《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这两项会计处理准则发布后,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争论,反应尤其强烈的是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的人们。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确认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本状况,另一方面,对证券投资新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极大的影响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政策。正是由于对以上两点的担心,使得银行界似乎在极力反对使用公允价值的方式来计量。虽然,由于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的强烈反对使得准则制定最终趋于居中妥协,形成了一种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即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金融负债仍沿用历史成本)。但是,这两项规定的出台是使得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得以实现而迈出的第一步。
随后,基于对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基础上,FASB在2000年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地位。经过更新和修改,2006年9月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终于出炉,成为最终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统一框架的指南。
(3)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过程
2.1.2公允价值国内外定义
2.1.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与历史成本关系 与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2.1公允价值理论(3页)
2.1.1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1)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
根据资料记载,法德的会计模式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早起源。发达国家现行的会计模式主要是由法国和英国的两种不同会计模式发展演变而来的。最早的系统化会计规范始于1673年欧洲大陆的法国,当时政府要求引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年度资产负债表,用以保护经济实体免于破产。之后,这种会计模式被其他国家竞相效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中心却转向了历史成本。
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盎格鲁-撒克逊会计模式,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以资本市场为目的的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后来被美国所采用。当时英国把“真实与公允”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原则。美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中没有明确提出“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但是在相关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中有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2)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20世纪初,财务会计发展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美国。由于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美国的会计界普遍更加认可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而并不鼓励对资产的增值进行评估,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的概念。
直至1976年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会计系列公告190号和后来1979年FASB()发布的第33号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了关于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的一系列披露要求,引起会计界的广泛争论与探讨。但是由于没有有力的研究证据来证明显性成本的表外披露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FASB于1986年再次废除了现行成本的披露要求。
20世纪80年代,人们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开始大量出现。衍生工具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根本不能正确的反应金融工具的真正价值,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又提到了日程上来。1990年12月FASB发布了SFAS170《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无论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已确认的,还是未确认的金融工具,不论有无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只要可以估计出它们的公允价值,均应予以披露。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但是SFAS170只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披露的计量手段而没有成为确认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手段。真正提出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是在1993年发布的SFAS114《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和SFAS115《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这两项会计处理准则发布后,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争论,反应尤其强烈的是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的人们。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确认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本状况,另一方面,对证券投资新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极大的影响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政策。正是由于对以上两点的担心,使得银行界似乎在极力反对使用公允价值的方式来计量。虽然,由于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的强烈反对使得准则制定最终趋于居中妥协,形成了一种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即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金融负债仍沿用历史成本)。但是,这两项规定的出台是使得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得以实现而迈出的第一步。
随后,基于对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基础上,FASB在2000年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地位。经过更新和修改,2006年9月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终于出炉,成为最终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统一框架的指南。
(3)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过程
2.1.2公允价值国内外定义
2.1.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与历史成本关系 与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