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环保行
建设生态文明,共圆美丽“中国梦”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每一位国人而言,与有荣焉,与有利焉,与有责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本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我们社会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关键字: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
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需要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负起责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当然,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远远还不够,全体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每一个公民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其中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更加自觉地珍爱大自然,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改进生产方式和改善生活方式上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常态化的制约体制。
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就是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四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只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的互相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即人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随意地破坏。
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价值意识要求科学的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要求把人类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对人类健康生存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生态伦理意识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为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是使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与神圣。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随着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有限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统筹考
虑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主体功能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将国土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要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加强环境立法
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2、加快制度建设。
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制度问题是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制度缺失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积极成果。要抓紧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要健全监管机制
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去将人为分割在各部门的环境管理权能重新统一起来。环保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保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4、要完善政绩考核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创新干部考核体系,需要提倡考核指标差异化和多元化。差异化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容量总量,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再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再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经济政策。多元化就是政绩考评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在考核中不仅要考虑绿色GDP经济指标,而且要考虑社会、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指标。切不可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全寄托在绿色GDP这一单一指标上。应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结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为实现“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的调研论文终于完成,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以及着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指导老师:徐俊武
中国梦 环保行
建设生态文明,共圆美丽“中国梦”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每一位国人而言,与有荣焉,与有利焉,与有责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本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我们社会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关键字: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
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需要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负起责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当然,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远远还不够,全体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每一个公民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其中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更加自觉地珍爱大自然,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改进生产方式和改善生活方式上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常态化的制约体制。
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就是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四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只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的互相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即人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随意地破坏。
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价值意识要求科学的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要求把人类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对人类健康生存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生态伦理意识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为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是使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与神圣。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随着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有限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统筹考
虑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主体功能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将国土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要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加强环境立法
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2、加快制度建设。
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制度问题是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制度缺失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积极成果。要抓紧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要健全监管机制
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去将人为分割在各部门的环境管理权能重新统一起来。环保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保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4、要完善政绩考核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创新干部考核体系,需要提倡考核指标差异化和多元化。差异化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容量总量,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再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再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经济政策。多元化就是政绩考评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在考核中不仅要考虑绿色GDP经济指标,而且要考虑社会、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指标。切不可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全寄托在绿色GDP这一单一指标上。应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结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为实现“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的调研论文终于完成,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以及着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指导老师:徐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