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看来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同学,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

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

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 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

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

地表达出来。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

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

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

《月光曲》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看来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同学,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

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

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 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

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

地表达出来。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

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

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


相关文章

  •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谈话入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一课.月光,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宁静的.安详的.美好的,诗意的,柔柔的-- 师:该怎么读呢?(生读题) 师:多美的月光啊!难怪作者在原作的最后这样深情地写道:母亲失去了 ...查看


  • [二泉映月]课堂实录部分评析
  • 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师:<二泉映月>是一首乐曲,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 生:阿炳 师: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阿炳. 学生介绍,教师评价和补充.(从交流中看出师生课前作了大量的收集工作) 师:阿炳是一位苦难艺人,是一位民间艺 ...查看


  • 月光曲教学实录 1
  •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执教人:北京崇文区研修中心王文丽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 题目是 生:(齐读课题) 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 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 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 ...查看


  • 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课件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 ...查看


  • 如何做好听课记录
  •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 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课堂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 ...查看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_木兰诗_教学设计_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
  •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 JIAOXUESHEJIKETANGSHILUJIJIAOYANPINGXI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 鸡西市教育学院 执教教师指导教师 一!教学设计 张霁虹黑龙江省教 ...查看


  • [荔枝赋并序]课堂实录(1课时)
  • <荔枝赋并序>课堂实录(一课时)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导入新课)唐代孟浩然写了一首给张九龄的诗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家 一起背一下. 生: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查看


  • [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齐读课题 昨天我们感受了霍金的魅力之一:从轮椅上走到了遥远的宇宙,被称为"宇宙之王".他还有什么更大的魅力呢? 二.轻声读8到11小节. 这一部分内容很清楚就是写的女 ...查看


  • 如何写听课笔记
  • 怎样做好听课笔记 作为一名教师,听同行教师的课,既是一项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又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如果听上一节好课,常兴奋不已,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的精彩画面常萦绕在眼前:如果听上一节不好的课,常不住叹息,理出个"一.二.三&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