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5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2010·北京市抽样) 反应2C +O 2===2CO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2g C(s)与一定量O 2(g)反应生成14 g CO(g)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

B .2 mol C(s)与足量O 2(g)反应生成CO 2(g),放出的热量大于221 kJ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s)+O 2(g)===2CO(g);ΔH =-221 kJ

D .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CO 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O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

解析:根据图示,12 g C(s)与一定量O 2(g)反应生成28 g CO(g)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A 错;2 mol C(s)与O 2(g)反应生成CO(g)放出的热量为221 kJ,由于CO(g)与O 2(g)反应生成CO 2(g)放热,因此2 mol C(s)与足量O 2(g)反应生成CO 2(g)放出的热量大于221 kJ,B 对;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s)+O 2(g)===2CO(g);ΔH =-221 kJ/mol,C 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CO 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C 、O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D 错。

答案:B

2.(2010·四川省检测) 已知:①H (aq)+OH (aq)===H2O(l);ΔH 1;②2SO 2(g)+O 2(g) 2SO3(g);ΔH 2。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反应物的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1增大,ΔH 2减小 B .ΔH 1增大,ΔH 2增大

C .ΔH 1减小,ΔH 2减小 D .ΔH 1不变,ΔH 2不变

解析:ΔH 1表示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 mol水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的量无关;ΔH 2表示2 mol二氧化硫气体与1 mo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 mol三氧化硫气体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的量无关。

答案:D

3.(2010·石家庄质检(一)) 已知在101 kPa下,1 g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热量120.9 kJ。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

+-

B .1 mol H2O(l)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2O(g)具有的能量

C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2O(g);ΔH =+483.6 kJ·mol

D .2 mol H2(g)和1 mol O2(g)具有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2O(g)具有的能量

解析:A 项,燃烧热是指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而题中给出的是气态水,故不能得出燃烧热的数据;B 项,气态水所具有的能量大于液态水所具有的能量;C 项,氢气燃烧时放热,ΔH 的值应为负值;D 项,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正确。

答案:D

4.

-1A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7O 2(g)===4CO2(g)+6H 2O(g);ΔH =-1560.8 -1kJ·mol

B .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 kJ·mol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解析:选项A ,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中H 2O 为非稳定的气态,且ΔH 值也与化学计量数不符,错误。选项B ,等物质的量的正丁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大于异丁烷,说明正丁烷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异丁烷,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所以异丁烷的稳定性大于正丁烷。选项C ,根据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异丁烷,推知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的燃烧热,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5 kJ·mol -1。选项D ,相同质量的烷烃,氢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15.(2010·成都市检测) 已知:①CO(g)O 2(g)===CO2(g);ΔH =-283.0 kJ·mol -1 ②H 2(g)2

1+2(g)===H2O(g);ΔH =-241.8 kJ·mol -1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通常状况下,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B .由①可知,1 mol CO(g)和mol O2(g)反应生成1 mol CO2(g),放出283.0 kJ的热量 2

C .可用上图表示2CO 2(g)===2CO(g)+O 2(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D .分解1 mol H2O(g),其反应热为-241.8 kJ

解析:选项A ,热化学方程式②中,H 2O(g)不是稳定态,所以241.8 kJ·mol 不是H 2的燃烧热。选项B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正确。选项C ,忽视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的关系,错误。选项D ,分解1 mol H2O(g)吸收241.8 kJ热量,其反应热为+241.8 kJ/mol。

答案:B

6.(2010·石家庄质检(二)) 反应CO(g)+2H 2(g) CH3OH(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1-1

A .该反应的ΔH =+91 kJ/mol

B .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 变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CH 3OH ,则ΔH 变大

解析:根据图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项A 错误,C 正确。选项B ,加入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对反应热无影响。选项D ,生成液态CH 3OH 时释放出的热量更大,ΔH 变小。

答案:C

7.(2010·黄冈市质检) 向盛有50 mL 1.00 mol·L -1 HCl 溶液的绝热容器中加入NaOH 溶液,NaOH 溶液的体积(V ) 与所得混合溶液的最高测量温度(T )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B .NaOH 溶液的浓度大于1.00 mol/L

C .V =50 mL时,混合液的pH>7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A 项,由图象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B 项,由图象可知,加入40 mL 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完全中和,则表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于1 mol/L,正确;C 项,V =50 mL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此时的pH 大于7,正确;D 项,不能由此反应说明有水生成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中也生成水,但却为吸热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D

8.(2010·海淀区期末) 已知:2CO(g)+O 2(g)===2CO2(g);ΔH =-566 kJ·mol -1

N 2(g)+O 2(g)===2NO(g);ΔH =+180 kJ·mol

则2CO(g)+2NO(g)===N2(g)+2CO 2(g)的ΔH 是( )

A .-386 kJ·mol

C .-746 kJ·mol -1 -1-1 B .+386 kJ·mol D .+746 kJ·mol -1 -1

解析:设提供的两个反应分别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2CO(g)+2NO(g)===N2(g)+2CO 2(g)可以通过①-②得到,故该反应的ΔH =-746 kJ·mol -1。

答案:C

19.(2010·河南省调研) 已知:2H 2(g)+O 2(g)===2H2O(l);ΔH =-571.6 kJ·mol -1,CO(g)2

O 2(g)===CO2(g);ΔH =-282.8 kJ·mol -1,现有CO 、H 2和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112.0 L(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851.4 kJ,并生成18 g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 )

A .80% B .40% C .60% D .20%

解析: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有关计算。由题意H 2(g)~H 2O(l),则反应前V (H2) =18 g

18 g·mol -1×22.4 L·mol -1=22.4 L ,H 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 =571.6×=285.8(kJ),则V (CO)=2

(851.4-285.8)kJ 44.8 L-1mol =44.8 L,故CO 的体积分数=100%=40%。 -22.4 L·282.8 kJ·mol 112.0 L

答案:B

10.(2010·浙江杭州月考) 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X +2Y===2Z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往试管中滴加试剂Y 时,看到试管中甲处下降,乙处上升。关于该反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 、Y 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

解析:由于试管中滴加试剂Y 时,甲处下降,乙处上升,说明广口瓶内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其原因是X +2Y===2Z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当X 与Y 混合后,由于反应放热,使广口瓶内的压强增大,使甲处液面下降。

答案:B

11.(2010·桂林市摸底考试)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SO 2(g)+O 2(g) 2SOΔH 3(g);=-197 kJ/mol。现有容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容器,在上述条件下分别充入气体的量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表所示:

A .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1 mol SO3气体放热98.5 kJ

B. 在上述条件下将2 mol SO2与1 mol O2混合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197 kJ

C. Q 1=2Q 2=2Q 3=197 kJ

D. 2Q 2=2Q 3

答案:C

12.(2010·江西省联考) 下列过程都与热量变化有关,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则表示CO(g)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1+2(g)===CO2(g);ΔH =-283.0 kJ/mol 2

B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则表示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aq)+OH -(aq)===H2O(l);ΔH =-57.3 kJ/mol

C .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足够的热量才能使反应发生

D .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增大、pH 减小

12-1+解析: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H (aq)+4(aq)+22

12+-Ba (aq)+OH BaSO 4(s)+H 2O(l);ΔH

答案:B

13.(2009·平遥模拟) ①CaCO 3(s)===CaO+CO 2(g);ΔH =177.7 kJ ②C(s)+H 2O(s)===CO(g)+H 2(g);

ΔH =-131.3 kJ/mol

11③H 2SO 4(l)+NaOH(l)===Na 2SO 4(l)+H 2O(l); 22

ΔH =-57.3 kJ/mol

④C(s)+O 2(g)===CO2(g);ΔH =-393.5 kJ/mol

1⑤CO(g)+2(g)===CO2(g);ΔH =-283 kJ/mol 2

⑥HNO 3(aq)+NaOH(aq)===NaNO3(aq)+H 2O(l);

ΔH =-57.3 kJ/mol

⑦2H 2(g)+O 2(g)===2H2O(l);ΔH =-517.6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不正确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写出C 转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的热化学方程式

(3)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

①CaO 没标状态,ΔH =+177.7 kJ/mol;②H 2O 的状态应为“g ”;③H 2SO 4、NaOH 和Na 2SO 4的状态不是“l ”应为“aq ”

1(2)C(s)+O 2(g)===CO(g);ΔH =-110.5 kJ/mol 2

(3)④⑤ ⑥

14.(2010·北京市抽样)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在25℃、101 kPa 时,16 g C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890.31 kJ ,则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C(s)+O 2(g)===CO2(g);ΔH =-437.3 kJ·mol -1

1-1H 2(g)+O 2(g)===H2O(g);ΔH =-285.8 kJ·mol 2

1CO(g)+2(g)===CO2(g);ΔH =-283.0 kJ·mol -1 2

则煤的气化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s)+H 2O(g)===CO(g)+H 2(g);ΔH =________kJ·mol -1。

解析:(1)根据提供信息,1 mol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890.31 kJ 的热量,因此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2(g)+2H 2O(l);ΔH =-890.31 kJ·mol -1。(2)设提供的三个反应分别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C(s)+H 2O(g)===CO(g)+H 2(g)可以通过①-②-③得到,因此该反应的ΔH =-437.3 kJ·mol -(-285.8 kJ·mol ) -(-283.0 kJ·mol 1) =+131.5 kJ·mol -1。

-1-1-1-答案:(1)CH4(g)+2O 2(g)===CO2(g)+2H 2O(l);ΔH =-890.31 kJ·mol (2)+131.5

15.(2009·南通)1918年,Lewis 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1)图Ⅰ是HI 分解反应中HI 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________(选填“A ”、“B ”或“C ”) 。

(2)20世纪30年代Eyring 和Pelzer 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

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图Ⅱ是NO 2和CO 反应生成CO 2和NO 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 2和CO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 2和CO 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ΔH ) 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键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断开1 mol化学键所需吸收的能量,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 kJ/mol,白磷完全燃烧的产物结构如图Ⅲ所示,则上表中x =________。

图Ⅲ

解析:(1)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即有新物质生成的碰撞,显然选C 。(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注意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3)催化剂主要使有效碰撞的能量降低,使反应的门槛降低,即过渡态时的能量较低。

(4)P4+5O 2===P4O 10,燃烧热为(4x +12×360) -(6×197+5×499) =2378.0,求得x =433.75 kJ/mol。

答案:(1)C (2)NO2(g)+CO(g)===CO2(g)+NO(g);

ΔH =-234 kJ/mol

(3)上图虚线所示

(4)433.75

第5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2010·北京市抽样) 反应2C +O 2===2CO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2g C(s)与一定量O 2(g)反应生成14 g CO(g)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

B .2 mol C(s)与足量O 2(g)反应生成CO 2(g),放出的热量大于221 kJ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s)+O 2(g)===2CO(g);ΔH =-221 kJ

D .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CO 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O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

解析:根据图示,12 g C(s)与一定量O 2(g)反应生成28 g CO(g)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A 错;2 mol C(s)与O 2(g)反应生成CO(g)放出的热量为221 kJ,由于CO(g)与O 2(g)反应生成CO 2(g)放热,因此2 mol C(s)与足量O 2(g)反应生成CO 2(g)放出的热量大于221 kJ,B 对;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s)+O 2(g)===2CO(g);ΔH =-221 kJ/mol,C 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CO 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C 、O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D 错。

答案:B

2.(2010·四川省检测) 已知:①H (aq)+OH (aq)===H2O(l);ΔH 1;②2SO 2(g)+O 2(g) 2SO3(g);ΔH 2。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反应物的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1增大,ΔH 2减小 B .ΔH 1增大,ΔH 2增大

C .ΔH 1减小,ΔH 2减小 D .ΔH 1不变,ΔH 2不变

解析:ΔH 1表示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 mol水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的量无关;ΔH 2表示2 mol二氧化硫气体与1 mo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 mol三氧化硫气体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的量无关。

答案:D

3.(2010·石家庄质检(一)) 已知在101 kPa下,1 g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热量120.9 kJ。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

+-

B .1 mol H2O(l)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2O(g)具有的能量

C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2O(g);ΔH =+483.6 kJ·mol

D .2 mol H2(g)和1 mol O2(g)具有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2O(g)具有的能量

解析:A 项,燃烧热是指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而题中给出的是气态水,故不能得出燃烧热的数据;B 项,气态水所具有的能量大于液态水所具有的能量;C 项,氢气燃烧时放热,ΔH 的值应为负值;D 项,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正确。

答案:D

4.

-1A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7O 2(g)===4CO2(g)+6H 2O(g);ΔH =-1560.8 -1kJ·mol

B .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 kJ·mol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解析:选项A ,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中H 2O 为非稳定的气态,且ΔH 值也与化学计量数不符,错误。选项B ,等物质的量的正丁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大于异丁烷,说明正丁烷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异丁烷,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所以异丁烷的稳定性大于正丁烷。选项C ,根据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异丁烷,推知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的燃烧热,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5 kJ·mol -1。选项D ,相同质量的烷烃,氢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15.(2010·成都市检测) 已知:①CO(g)O 2(g)===CO2(g);ΔH =-283.0 kJ·mol -1 ②H 2(g)2

1+2(g)===H2O(g);ΔH =-241.8 kJ·mol -1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通常状况下,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B .由①可知,1 mol CO(g)和mol O2(g)反应生成1 mol CO2(g),放出283.0 kJ的热量 2

C .可用上图表示2CO 2(g)===2CO(g)+O 2(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D .分解1 mol H2O(g),其反应热为-241.8 kJ

解析:选项A ,热化学方程式②中,H 2O(g)不是稳定态,所以241.8 kJ·mol 不是H 2的燃烧热。选项B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正确。选项C ,忽视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的关系,错误。选项D ,分解1 mol H2O(g)吸收241.8 kJ热量,其反应热为+241.8 kJ/mol。

答案:B

6.(2010·石家庄质检(二)) 反应CO(g)+2H 2(g) CH3OH(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1-1

A .该反应的ΔH =+91 kJ/mol

B .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 变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CH 3OH ,则ΔH 变大

解析:根据图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项A 错误,C 正确。选项B ,加入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对反应热无影响。选项D ,生成液态CH 3OH 时释放出的热量更大,ΔH 变小。

答案:C

7.(2010·黄冈市质检) 向盛有50 mL 1.00 mol·L -1 HCl 溶液的绝热容器中加入NaOH 溶液,NaOH 溶液的体积(V ) 与所得混合溶液的最高测量温度(T )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B .NaOH 溶液的浓度大于1.00 mol/L

C .V =50 mL时,混合液的pH>7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A 项,由图象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B 项,由图象可知,加入40 mL 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完全中和,则表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于1 mol/L,正确;C 项,V =50 mL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此时的pH 大于7,正确;D 项,不能由此反应说明有水生成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中也生成水,但却为吸热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D

8.(2010·海淀区期末) 已知:2CO(g)+O 2(g)===2CO2(g);ΔH =-566 kJ·mol -1

N 2(g)+O 2(g)===2NO(g);ΔH =+180 kJ·mol

则2CO(g)+2NO(g)===N2(g)+2CO 2(g)的ΔH 是( )

A .-386 kJ·mol

C .-746 kJ·mol -1 -1-1 B .+386 kJ·mol D .+746 kJ·mol -1 -1

解析:设提供的两个反应分别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2CO(g)+2NO(g)===N2(g)+2CO 2(g)可以通过①-②得到,故该反应的ΔH =-746 kJ·mol -1。

答案:C

19.(2010·河南省调研) 已知:2H 2(g)+O 2(g)===2H2O(l);ΔH =-571.6 kJ·mol -1,CO(g)2

O 2(g)===CO2(g);ΔH =-282.8 kJ·mol -1,现有CO 、H 2和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112.0 L(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851.4 kJ,并生成18 g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 )

A .80% B .40% C .60% D .20%

解析: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有关计算。由题意H 2(g)~H 2O(l),则反应前V (H2) =18 g

18 g·mol -1×22.4 L·mol -1=22.4 L ,H 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 =571.6×=285.8(kJ),则V (CO)=2

(851.4-285.8)kJ 44.8 L-1mol =44.8 L,故CO 的体积分数=100%=40%。 -22.4 L·282.8 kJ·mol 112.0 L

答案:B

10.(2010·浙江杭州月考) 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X +2Y===2Z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往试管中滴加试剂Y 时,看到试管中甲处下降,乙处上升。关于该反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 、Y 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

解析:由于试管中滴加试剂Y 时,甲处下降,乙处上升,说明广口瓶内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其原因是X +2Y===2Z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当X 与Y 混合后,由于反应放热,使广口瓶内的压强增大,使甲处液面下降。

答案:B

11.(2010·桂林市摸底考试)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SO 2(g)+O 2(g) 2SOΔH 3(g);=-197 kJ/mol。现有容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容器,在上述条件下分别充入气体的量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表所示:

A .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1 mol SO3气体放热98.5 kJ

B. 在上述条件下将2 mol SO2与1 mol O2混合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197 kJ

C. Q 1=2Q 2=2Q 3=197 kJ

D. 2Q 2=2Q 3

答案:C

12.(2010·江西省联考) 下列过程都与热量变化有关,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则表示CO(g)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1+2(g)===CO2(g);ΔH =-283.0 kJ/mol 2

B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则表示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aq)+OH -(aq)===H2O(l);ΔH =-57.3 kJ/mol

C .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足够的热量才能使反应发生

D .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增大、pH 减小

12-1+解析: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H (aq)+4(aq)+22

12+-Ba (aq)+OH BaSO 4(s)+H 2O(l);ΔH

答案:B

13.(2009·平遥模拟) ①CaCO 3(s)===CaO+CO 2(g);ΔH =177.7 kJ ②C(s)+H 2O(s)===CO(g)+H 2(g);

ΔH =-131.3 kJ/mol

11③H 2SO 4(l)+NaOH(l)===Na 2SO 4(l)+H 2O(l); 22

ΔH =-57.3 kJ/mol

④C(s)+O 2(g)===CO2(g);ΔH =-393.5 kJ/mol

1⑤CO(g)+2(g)===CO2(g);ΔH =-283 kJ/mol 2

⑥HNO 3(aq)+NaOH(aq)===NaNO3(aq)+H 2O(l);

ΔH =-57.3 kJ/mol

⑦2H 2(g)+O 2(g)===2H2O(l);ΔH =-517.6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不正确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写出C 转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的热化学方程式

(3)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

①CaO 没标状态,ΔH =+177.7 kJ/mol;②H 2O 的状态应为“g ”;③H 2SO 4、NaOH 和Na 2SO 4的状态不是“l ”应为“aq ”

1(2)C(s)+O 2(g)===CO(g);ΔH =-110.5 kJ/mol 2

(3)④⑤ ⑥

14.(2010·北京市抽样)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在25℃、101 kPa 时,16 g C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890.31 kJ ,则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C(s)+O 2(g)===CO2(g);ΔH =-437.3 kJ·mol -1

1-1H 2(g)+O 2(g)===H2O(g);ΔH =-285.8 kJ·mol 2

1CO(g)+2(g)===CO2(g);ΔH =-283.0 kJ·mol -1 2

则煤的气化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s)+H 2O(g)===CO(g)+H 2(g);ΔH =________kJ·mol -1。

解析:(1)根据提供信息,1 mol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890.31 kJ 的热量,因此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2(g)+2H 2O(l);ΔH =-890.31 kJ·mol -1。(2)设提供的三个反应分别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C(s)+H 2O(g)===CO(g)+H 2(g)可以通过①-②-③得到,因此该反应的ΔH =-437.3 kJ·mol -(-285.8 kJ·mol ) -(-283.0 kJ·mol 1) =+131.5 kJ·mol -1。

-1-1-1-答案:(1)CH4(g)+2O 2(g)===CO2(g)+2H 2O(l);ΔH =-890.31 kJ·mol (2)+131.5

15.(2009·南通)1918年,Lewis 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1)图Ⅰ是HI 分解反应中HI 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________(选填“A ”、“B ”或“C ”) 。

(2)20世纪30年代Eyring 和Pelzer 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

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图Ⅱ是NO 2和CO 反应生成CO 2和NO 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 2和CO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 2和CO 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ΔH ) 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键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断开1 mol化学键所需吸收的能量,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 kJ/mol,白磷完全燃烧的产物结构如图Ⅲ所示,则上表中x =________。

图Ⅲ

解析:(1)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即有新物质生成的碰撞,显然选C 。(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注意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3)催化剂主要使有效碰撞的能量降低,使反应的门槛降低,即过渡态时的能量较低。

(4)P4+5O 2===P4O 10,燃烧热为(4x +12×360) -(6×197+5×499) =2378.0,求得x =433.75 kJ/mol。

答案:(1)C (2)NO2(g)+CO(g)===CO2(g)+NO(g);

ΔH =-234 kJ/mol

(3)上图虚线所示

(4)433.75


相关文章

  • 化学反应与热能
  • 专题十七:化学反应与热能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 A .①④ B.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 2.对于反应中 ...查看


  • 学案和练习 焓变 反应热
  • 焓变 反应热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记住焓变的含义,能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2.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 能从微观角度,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重点 ...查看


  • 第一章 第1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带答案
  •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焓变 反应热 [温故知新] 1.化学键:化学键键能越大,分子或晶体的能量(总能量) 就越低,就越稳定. 2 3.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 ...查看


  •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5
  •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材料 年级:高一 学科:化学 中心发言人:李翠翠 时间:3月23日 1. 课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课时) 2.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 ...查看


  • 必修二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黄昆)
  •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五中学 黄昆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本章在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 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 ...查看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编稿:牟建农 审稿:张 立 责编:宋 杰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 ...查看


  • 2016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练习 化学反应的实质.doc
  • 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物中有单质 B .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 .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查看


  •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习题 乔
  •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习题 备课人:乔淑静 11. 25 ℃.101 kPa 下:①2Na(s)+22(g)===Na2O(s) ΔH 1=-414 kJ/mol ②2Na(s)+O 2(g)===Na2O 2(s) ΔH 2=-511 kJ ...查看


  • 自然教案-第一册 1.4自然界的运动
  •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第四节  自然界的运动 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而且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四种基本方式是:机械运动.生命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本节教材在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具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