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散文不追求“高雅的脱俗”而偏向世俗,同时又与一般写世俗的作家相区别。一些资深的读者喜欢张爱玲的散文胜于她的小说,原因是她的散文已臻于成熟完美。 张爱玲的散文写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起落无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傅雷赞叹她的散文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 有人将张爱玲的散文分为“流言体”与“张看体”两部分。“流言体”,包括自传散文如《天才梦》、《童言无忌》、《私语》等;生活随笔,如《公寓生活记趣》、《夜营的喇叭》、《道路以目》、《谈女人》、《有女同车》、《说胡萝卜》、《诗与胡说》等;语录体,如《炎樱语录》、《姑姑语录》、《双声》等。“张看体”,又可分为序跋,如《〈传奇〉再版的话》、《〈红楼梦魇〉自序》、《〈多少恨〉前言》等;文论与艺论,如《自己的文章》、《写什么》、《谈跳舞》、《谈画》、《谈音乐》、《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风俗录,如《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中国人的宗教》、《谈吃与画饼充饥》等;人物素描,如《忆胡适之》、《我看苏青》等。 不管是哪种体,哪类散文,只要你认真阅读,对你理解张爱玲的创作,理解张爱玲的人生观、艺术观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张爱玲的散文抓住读者的,不是她的叙事姿态,“而是她特异的女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张爱玲的散文,表层特点是世俗化,观照世俗生活,谈论吃穿,谈论逛街,谈论女性,谈论音乐、舞蹈、绘画,品评艺术。但在这“俗”的背后,却焕发着作家的才气和她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她的散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名家众多,而张爱玲能以她的一本《流言》散文集跻身于散文名家之林,而且独树一帜,实属难能可贵。 有些散文更完整地表达了张爱玲的个性气质,直接表达了她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流言》使读者认识了真实的张爱玲,她对人生是那样的好奇,热爱生命,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在《天才梦》中她向读者描述她从种种生活乐趣中体味生命的欢悦:“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在《流言》中看到的张爱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她向读者展示的也是地地道道的女人世界,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的特殊体验和感受。《流言》中描写她与同学一道在香港街头有滋有味地吃着小甜饼,津津有味地跟着开电梯的人学着如何煮出又松、又透,又不塌披烂骨的红米饭;描写她兴致勃勃地从一家店铺转到另一家,将一块块布料比来划去,琢磨着买与不买;描写她逛街景,在五光十色的橱窗前流连忘返,又被小摊子吸引着,掏钱买下零碎的小玩意;描写她频频地进出电影院,独自溜出去看绍兴戏、蹦蹦戏;描写她沉醉于成名的喜悦,也描写她兴致勃勃地装扮自己……;《谈音乐》写她能从各种气味里找到快乐:“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象汽油,有人闻见要头昏,我却要特意坐到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描写她毫不勉强地将平常的声、色、味的快感转化为精神上的愉悦,这里有她的独特体验。 在《流言》中,描写了她享受生活欢悦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受压抑的悲哀和社会环境动荡的阴影。“到哪儿都脱不了规矩。规矩在繁重的舞台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更衣记》)。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体味和发现人生“可亲可爱的”一面:“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也发了凉”。这街上所见,写出一位孝子用自行车载着母亲的情景,也自然真切地写出这位母亲在繁华地上海大街上,坐在儿子的自行车上,不自然地窘像,也说明张爱玲观照着芸芸众生的凡俗生活。张爱玲的散文在沦陷区的文坛上一出现,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她文章特别的才气外,还与她对底层人的生活的关注,对世俗生存场景的真实描写有关。 张爱玲的散文是她个性、情感及对生活态度的直接袒露。在《天才梦》中,她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地巴黎时装报告”。同一篇文章中,她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弱点:“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子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着黄包车上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了,我等于一个废物”。她艺术才能出众,但生活能力较弱,这也说明天才也有“大智若愚”的一面。 张爱玲的散文神采飞扬,机智、灵慧、俏皮,而且警句叠出。《公寓生活记趣》中,有这样的警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天才梦》中有这样的警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可见,张爱玲对人生凄苦苍凉的一面认识得很清楚。这些警句对她小说中所写的那些悲剧的人生画面是最好的诠释。 张爱玲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她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文明是男子的文明”(《谈女人》)。她的创作非常清楚地显示出她站在女性的立场,向“男子的文明”提出质疑并努力以女性的身份发出女性声音的自觉意识。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为女性鸣不平,认为“现代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道出了与男权话语相抗衡的女性话语。 针对母亲形象的神圣化这一文化现象,张爱玲在《谈跳舞》一文中说:“母爱这一大题目,象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因此,张爱玲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金锁记》这样优秀的小说,写出了曹七巧这样的恶母亲。她的一系列作品,对爱情、母爱、父爱、家庭以及超人、自由恋爱、新女性等等理想化、神圣化了的文化观念和概念都给予质疑和嘲讽。 张爱玲的散文最初受英国的散文小品的影响,但她并没有单纯地模仿,而是借鉴、创新,因而终能脱化出来,形成自家风格。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散文不追求“高雅的脱俗”而偏向世俗,同时又与一般写世俗的作家相区别。一些资深的读者喜欢张爱玲的散文胜于她的小说,原因是她的散文已臻于成熟完美。 张爱玲的散文写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起落无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傅雷赞叹她的散文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 有人将张爱玲的散文分为“流言体”与“张看体”两部分。“流言体”,包括自传散文如《天才梦》、《童言无忌》、《私语》等;生活随笔,如《公寓生活记趣》、《夜营的喇叭》、《道路以目》、《谈女人》、《有女同车》、《说胡萝卜》、《诗与胡说》等;语录体,如《炎樱语录》、《姑姑语录》、《双声》等。“张看体”,又可分为序跋,如《〈传奇〉再版的话》、《〈红楼梦魇〉自序》、《〈多少恨〉前言》等;文论与艺论,如《自己的文章》、《写什么》、《谈跳舞》、《谈画》、《谈音乐》、《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风俗录,如《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中国人的宗教》、《谈吃与画饼充饥》等;人物素描,如《忆胡适之》、《我看苏青》等。 不管是哪种体,哪类散文,只要你认真阅读,对你理解张爱玲的创作,理解张爱玲的人生观、艺术观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张爱玲的散文抓住读者的,不是她的叙事姿态,“而是她特异的女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张爱玲的散文,表层特点是世俗化,观照世俗生活,谈论吃穿,谈论逛街,谈论女性,谈论音乐、舞蹈、绘画,品评艺术。但在这“俗”的背后,却焕发着作家的才气和她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她的散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名家众多,而张爱玲能以她的一本《流言》散文集跻身于散文名家之林,而且独树一帜,实属难能可贵。 有些散文更完整地表达了张爱玲的个性气质,直接表达了她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流言》使读者认识了真实的张爱玲,她对人生是那样的好奇,热爱生命,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在《天才梦》中她向读者描述她从种种生活乐趣中体味生命的欢悦:“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在《流言》中看到的张爱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她向读者展示的也是地地道道的女人世界,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的特殊体验和感受。《流言》中描写她与同学一道在香港街头有滋有味地吃着小甜饼,津津有味地跟着开电梯的人学着如何煮出又松、又透,又不塌披烂骨的红米饭;描写她兴致勃勃地从一家店铺转到另一家,将一块块布料比来划去,琢磨着买与不买;描写她逛街景,在五光十色的橱窗前流连忘返,又被小摊子吸引着,掏钱买下零碎的小玩意;描写她频频地进出电影院,独自溜出去看绍兴戏、蹦蹦戏;描写她沉醉于成名的喜悦,也描写她兴致勃勃地装扮自己……;《谈音乐》写她能从各种气味里找到快乐:“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象汽油,有人闻见要头昏,我却要特意坐到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描写她毫不勉强地将平常的声、色、味的快感转化为精神上的愉悦,这里有她的独特体验。 在《流言》中,描写了她享受生活欢悦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受压抑的悲哀和社会环境动荡的阴影。“到哪儿都脱不了规矩。规矩在繁重的舞台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更衣记》)。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体味和发现人生“可亲可爱的”一面:“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也发了凉”。这街上所见,写出一位孝子用自行车载着母亲的情景,也自然真切地写出这位母亲在繁华地上海大街上,坐在儿子的自行车上,不自然地窘像,也说明张爱玲观照着芸芸众生的凡俗生活。张爱玲的散文在沦陷区的文坛上一出现,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她文章特别的才气外,还与她对底层人的生活的关注,对世俗生存场景的真实描写有关。 张爱玲的散文是她个性、情感及对生活态度的直接袒露。在《天才梦》中,她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地巴黎时装报告”。同一篇文章中,她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弱点:“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子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着黄包车上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了,我等于一个废物”。她艺术才能出众,但生活能力较弱,这也说明天才也有“大智若愚”的一面。 张爱玲的散文神采飞扬,机智、灵慧、俏皮,而且警句叠出。《公寓生活记趣》中,有这样的警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天才梦》中有这样的警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可见,张爱玲对人生凄苦苍凉的一面认识得很清楚。这些警句对她小说中所写的那些悲剧的人生画面是最好的诠释。 张爱玲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她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文明是男子的文明”(《谈女人》)。她的创作非常清楚地显示出她站在女性的立场,向“男子的文明”提出质疑并努力以女性的身份发出女性声音的自觉意识。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为女性鸣不平,认为“现代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道出了与男权话语相抗衡的女性话语。 针对母亲形象的神圣化这一文化现象,张爱玲在《谈跳舞》一文中说:“母爱这一大题目,象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因此,张爱玲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金锁记》这样优秀的小说,写出了曹七巧这样的恶母亲。她的一系列作品,对爱情、母爱、父爱、家庭以及超人、自由恋爱、新女性等等理想化、神圣化了的文化观念和概念都给予质疑和嘲讽。 张爱玲的散文最初受英国的散文小品的影响,但她并没有单纯地模仿,而是借鉴、创新,因而终能脱化出来,形成自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