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立案标准

民事诉讼立案所需材料

(一)起诉状。

起诉状需要复印若干份副本,副本数根据被告人数确定。起诉状原件需要当事人亲笔签名,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法人加盖印章。

(二)原告身份证明。

1、如果原告是个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

2、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授权委托书需要原告签字或者盖章。如果原告是法人的,则另外需要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在当事人本人起诉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四)律师事务所函。

作为律师进行代理的情况下,需要提供其所执业的律师事务所函。

在非律师代理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五)被告身份证明。

1、如果被告是个人,需要提交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查询资料。

2、如果被告是法人,需要提交被告的工商查询档案。

3、如果被告是个体工商户,则既需要提交工商查询档案,又要提交其经营人的户籍查询资料。并且注意,这里起诉的对象是经营人个人。

民事诉讼立案的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对此也规定了5项条件,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只要符合该5项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但是,该5项条件的内涵、外延概念模糊,易生歧义,造成再审立案条件过于宽泛,当事人诉权滥用,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的矛盾日渐突出,已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正、效益的价值目标。近年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

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人民法院不堪重负,且诉讼周期无限延长,当事人可以无限逐级申请再审,无形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此极不满意,司法公正受到怀疑,当事人的社会关系长期不得稳定,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裁判权威与公信力。因此,制定新的再审立案标准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审判实务出发,剖析原来再审立案标准之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以求教同行。

一、关于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无法对当事人是否故意或怠于不在原审时举证作出限制。这虽然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证据时效制度有关,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据时效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对何谓新的证据重新解读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理论对所谓新的证据表述为:“是指当事人在原审中没有发现和提供的证据,而在申请再审时新提出的证据。”笔者认为,该观点只是简单描述了当事人的客观作为形态,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何在原审中没有发现和没有提供作进一步的探求,即没有探求当事人的主观不作为状态,致使有的当事人滥用诉权,故意或怠于在原审举证,申请再审时搞突袭性举证。同样,法院亦依此观念无条件地对所谓新的证据给予再审立案。由此,原审法院的审判功能失去了作用和意义,这与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所倡导的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性质及败诉危险负担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对新的证据应定义为:“是指当事人在原审中,即使相当的注意也不能发现和提供的新证据,而在申请再审时新发现的证据。”只有给新的证据规定这样的涵义,才能杜绝大量的申请再审案件,促使当事人在原审积极举证,恢复

一、二审应有的审判功能和裁判效力。

此外,对当事人以新发现的证据申请再审,应限制在书证、物证、视听资料3种范围为妥,且根据证据自身的特性,规定当事人在裁判生效后的1年内向法院提出。

二、关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在审判实践中,对该条的理解最易滋生歧义。关键是对什么事实、主要证据的概念、不足构成的法律意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致使当事人以此为由申请再审,法院亦因此立案再审的居高不下。笔者认为,首先,该条所称认定事实不是认定一般的事实,而是实体法规范的判决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那个事实,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要件事实或主要事实。

其次,所谓主要证据是指间接证据,因为直接证据是能够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不存在足与不足的问题。

再次,所谓不足,不在于证据的采纳和排除上,即不是证据的可采性问题,而是对证据的采信程度,即属于国外立法及学界普遍承认的有关证据的关联性问题。本条规定的是原裁判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着重复查的应是,构成承担民事责任的小前提即被间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的要件事实,有否逻辑上的联系。这样,对当事人提出的原判决对证据的采用、采纳或排除中的错误均不应再作审查,以维护二审终审的既判力原则。鉴于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该条的理解多有不当,将上述原判决对证据内容的判断、证据的采纳或证据的排除全部往该条上靠,造成以此为由的申请再审案件为多。建议不如取消该条,或将该条表述为:原裁判对主要事实的认定,证据不足的。再加上上述除外条款。同时,对当事人的该项申请进行登记,只能复查一次。

三、关于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该条的性质属于法律上的复审。因为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其内涵、外延的不周延性,语义的多样性等,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就是法院内部对此也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笔者认为,对法律适用问题还是应该规定一个相对可行、便于操作的标准,否则,矛盾永远不得解决。一般而言,法律的适用错误包括:1适用法律条款方面的;2对适用法律条款内容解释方面的;3对案件事实没有实体法规范,类推法律不当或适用法律原则不当的。对于第1条,实际上前述立案标准第2条已有囊括,即被证据事实证明的小前提与适用的法律条款规定的大前提构成要件无逻辑联系。对于第2条,根据法律解释理论研究,至少有10种法律解释方法,故难辨是非亦不宜采用。只有发生第3种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是恰当的。因为类推法律和适用法律原则,是属于比较重大的事情,如出现错误,会给法律内在价值及它所崇尚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复查法官比原审法官高明,而是对该问题的审查判断是必须得到审判委员会成员的认真思考,而且是必须绝对多数通过决定。

四、关于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首先,应列举法定程序种类、范围,免生歧义。该条在实践中,虽然当事人以此为由申请再审的不多,一般作为辅助性的附带理由向法院提出,法院单独以此立案再审的亦鲜见,

但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程序公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该条的普遍引用是可能的,故急需对该条所表示的外延予以界定。其次,对“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的表述可改为“可能影响申请人的实质性权利的”。因为程序是否公正,虽然与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有很大的利害关系,但往往有的时候,申请人以此为由提出申请,法院审查下来的结果可能为:一是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二是审查下来原审保护申请人的实体权利过多了。对于第一种情形,如立案再审则费时费力且案子还不能动,没有诉讼效益。第二种情形,如立案再审予以纠正是不符合申请人真实诉愿的。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该条建议取消,理由:第一,该条在实践中绝少引用,基本属于闲置条款。第二,当事人申请再审只有2年时间,而该条的引用必须有该审判人员的刑事判决,一般申请再审的时效已经超过,故意义不大。第三,关键是看申请人的实体权利是否因此受到影响,理由同上,申请人如认为原审不公,自会引用前述条款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立案所需材料

(一)起诉状。

起诉状需要复印若干份副本,副本数根据被告人数确定。起诉状原件需要当事人亲笔签名,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法人加盖印章。

(二)原告身份证明。

1、如果原告是个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

2、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授权委托书需要原告签字或者盖章。如果原告是法人的,则另外需要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在当事人本人起诉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四)律师事务所函。

作为律师进行代理的情况下,需要提供其所执业的律师事务所函。

在非律师代理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五)被告身份证明。

1、如果被告是个人,需要提交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查询资料。

2、如果被告是法人,需要提交被告的工商查询档案。

3、如果被告是个体工商户,则既需要提交工商查询档案,又要提交其经营人的户籍查询资料。并且注意,这里起诉的对象是经营人个人。

民事诉讼立案的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对此也规定了5项条件,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只要符合该5项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但是,该5项条件的内涵、外延概念模糊,易生歧义,造成再审立案条件过于宽泛,当事人诉权滥用,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的矛盾日渐突出,已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正、效益的价值目标。近年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

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人民法院不堪重负,且诉讼周期无限延长,当事人可以无限逐级申请再审,无形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此极不满意,司法公正受到怀疑,当事人的社会关系长期不得稳定,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裁判权威与公信力。因此,制定新的再审立案标准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审判实务出发,剖析原来再审立案标准之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以求教同行。

一、关于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无法对当事人是否故意或怠于不在原审时举证作出限制。这虽然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证据时效制度有关,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据时效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对何谓新的证据重新解读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理论对所谓新的证据表述为:“是指当事人在原审中没有发现和提供的证据,而在申请再审时新提出的证据。”笔者认为,该观点只是简单描述了当事人的客观作为形态,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何在原审中没有发现和没有提供作进一步的探求,即没有探求当事人的主观不作为状态,致使有的当事人滥用诉权,故意或怠于在原审举证,申请再审时搞突袭性举证。同样,法院亦依此观念无条件地对所谓新的证据给予再审立案。由此,原审法院的审判功能失去了作用和意义,这与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所倡导的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性质及败诉危险负担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对新的证据应定义为:“是指当事人在原审中,即使相当的注意也不能发现和提供的新证据,而在申请再审时新发现的证据。”只有给新的证据规定这样的涵义,才能杜绝大量的申请再审案件,促使当事人在原审积极举证,恢复

一、二审应有的审判功能和裁判效力。

此外,对当事人以新发现的证据申请再审,应限制在书证、物证、视听资料3种范围为妥,且根据证据自身的特性,规定当事人在裁判生效后的1年内向法院提出。

二、关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在审判实践中,对该条的理解最易滋生歧义。关键是对什么事实、主要证据的概念、不足构成的法律意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致使当事人以此为由申请再审,法院亦因此立案再审的居高不下。笔者认为,首先,该条所称认定事实不是认定一般的事实,而是实体法规范的判决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那个事实,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要件事实或主要事实。

其次,所谓主要证据是指间接证据,因为直接证据是能够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不存在足与不足的问题。

再次,所谓不足,不在于证据的采纳和排除上,即不是证据的可采性问题,而是对证据的采信程度,即属于国外立法及学界普遍承认的有关证据的关联性问题。本条规定的是原裁判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着重复查的应是,构成承担民事责任的小前提即被间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的要件事实,有否逻辑上的联系。这样,对当事人提出的原判决对证据的采用、采纳或排除中的错误均不应再作审查,以维护二审终审的既判力原则。鉴于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该条的理解多有不当,将上述原判决对证据内容的判断、证据的采纳或证据的排除全部往该条上靠,造成以此为由的申请再审案件为多。建议不如取消该条,或将该条表述为:原裁判对主要事实的认定,证据不足的。再加上上述除外条款。同时,对当事人的该项申请进行登记,只能复查一次。

三、关于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该条的性质属于法律上的复审。因为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其内涵、外延的不周延性,语义的多样性等,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就是法院内部对此也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笔者认为,对法律适用问题还是应该规定一个相对可行、便于操作的标准,否则,矛盾永远不得解决。一般而言,法律的适用错误包括:1适用法律条款方面的;2对适用法律条款内容解释方面的;3对案件事实没有实体法规范,类推法律不当或适用法律原则不当的。对于第1条,实际上前述立案标准第2条已有囊括,即被证据事实证明的小前提与适用的法律条款规定的大前提构成要件无逻辑联系。对于第2条,根据法律解释理论研究,至少有10种法律解释方法,故难辨是非亦不宜采用。只有发生第3种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是恰当的。因为类推法律和适用法律原则,是属于比较重大的事情,如出现错误,会给法律内在价值及它所崇尚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复查法官比原审法官高明,而是对该问题的审查判断是必须得到审判委员会成员的认真思考,而且是必须绝对多数通过决定。

四、关于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首先,应列举法定程序种类、范围,免生歧义。该条在实践中,虽然当事人以此为由申请再审的不多,一般作为辅助性的附带理由向法院提出,法院单独以此立案再审的亦鲜见,

但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程序公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该条的普遍引用是可能的,故急需对该条所表示的外延予以界定。其次,对“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的表述可改为“可能影响申请人的实质性权利的”。因为程序是否公正,虽然与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有很大的利害关系,但往往有的时候,申请人以此为由提出申请,法院审查下来的结果可能为:一是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二是审查下来原审保护申请人的实体权利过多了。对于第一种情形,如立案再审则费时费力且案子还不能动,没有诉讼效益。第二种情形,如立案再审予以纠正是不符合申请人真实诉愿的。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该条建议取消,理由:第一,该条在实践中绝少引用,基本属于闲置条款。第二,当事人申请再审只有2年时间,而该条的引用必须有该审判人员的刑事判决,一般申请再审的时效已经超过,故意义不大。第三,关键是看申请人的实体权利是否因此受到影响,理由同上,申请人如认为原审不公,自会引用前述条款申请再审


相关文章

  • 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 题 目: 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2011年5月27日 目 次 中文摘要 .................................................................................... ...查看


  • 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 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作者: 滕远利 发布时间: 2008-11-28 10:45:54 摘要: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在理论上,我国过去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明标准这一问题上,没有进行 ...查看


  • 黑龙江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
  • 黑龙江律师服务收费标准 刑事案件侦察阶段,提供法律咨300-2000元/件 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立案阶段, 立案后另收费).申请取保候审 刑事案审查起诉阶段 500-3000元/件 刑事案件一审阶段 1000-5000元/件 刑事自诉和被害 ...查看


  • 2013年广西无纸化学法用法考试答案
  • 2013年广西"六五"普法考试无纸化试题题库答案大全 第一章 [第1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标准答案对 [第2题]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查看


  •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作者:黄 璐 温诗韵 发布时间:2011-07-19 08:34:13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在我国"立案难"与"诉讼爆炸"的司法困境中所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讨论,并反对立案登 ...查看


  • 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
  • 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 一.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 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是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一部分,对自然人侵权责任能力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研究之上的.只有了解了民事责任能力才能正确认识侵权责任能力. 目前学说理论上对于自然人民 ...查看


  •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之民事权利
  • 民事法律关系就是被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包括民事主体.民事客体(民事主体之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可以分为物.行为.智利成果.人格).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而现在我要说的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查看


  • 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
  • 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 内容提要: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部分自然人有民事责 任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相冲突.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考虑自然人有无行为能力的前 提,有无行为能力[①]是考虑自然人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前提.无责任能 力 ...查看


  • 关于民事案件立案及管辖的法律规定
  • 关于民事案件立案及管辖的法律规定 一.关于民事案件立案的规定 1.<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1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 ...查看


  • 民事案件证人证言
  • 民事案件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7种证据形式之一,在民事证据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实践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证人证言作用十分有限,证人出庭出庭率低,证言反复,前后矛盾的情况突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