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导演述"中国制造"秘诀 让中国创客说自己的故事

2016-04-06       环球时报    林美莲

瑞士导演钮永辰对《环球时报》详述“中国制造”的秘诀 我让中国创客说出自己的故事

【环球时报驻瑞士特约记者 林美莲】瑞士导演钮永辰(Jürg Neuenschwander)的纪录片《中国秘诀:勇气与智慧》,日前在瑞士上映后获得好评。该片通过中国式创新——虽无原创但不断改进——的秘诀为主线,讲述了有关中国“创客”的3个故事。钮永辰擅长纪录片拍摄,曾在上海生活6年,并在同济大学任客座教授,这部纪录片通过他自己的经历,从全新的角度向欧洲观众展示了迥异于其印象的“中国制造”。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钮永辰表示,欧洲很多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讲述的都是西方观众已经知道或者他们想听的东西,而他则是让中国的创客们用自己的话去讲自己的故事,留给观众去判断和思考。

“我发现两种不同的‘山寨’”

环球时报:能否介绍一下《中国秘诀》在瑞士上映后的反响?钮永辰:瑞士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应很积极。他们对影片中讲述的3个中国创客的故事感到惊讶。说真的,这部影片展现的中国,是他们在瑞士和欧洲很少看到的。这些仅通过西方媒体去了解中国的瑞士观众,对影片里面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智慧、友善、创意和勤劳表示很好奇。

环球时报:您为什么想到拍摄这样一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选择这个主题?

钮永辰:我去上海的第一年(2009年)就发现很多中国人喜欢创新。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如此,在年轻的黑客圈和制造业也是如此。在淘宝网店我也发现很多有趣的产品和设计。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那时候“山寨”跟便宜和劣质是画等号的。后来我发现,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山寨”:一种是大家都知道的劣质的“山寨”,另一种是优质的“山寨”,就是在拿来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念让原来的产品更完善。我拍这部纪录片最初就是受此启发。

纪录片里一个主角是我机缘巧合遇见的。我刚到中国时,想买一套高品质的音响,于是在网上搜寻高端中国产品。一家音像店的广告吸引了我。它详细讲了该品牌如何在外国高端品牌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善产品,还说要做比世界名牌还大牌的音响。于是我就去他们的实体店看个究竟,在那里认识了音响店的老板周晓辉(音)。后来我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创客集市上,认识了来自贵阳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向我介绍了无人机的创业项目。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共同点,看到“中国制造”新的一面。于是我就想是否能拍一部关于中国创客的纪录片。

环球时报:能否讲讲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

钮永辰:当我说我要拍他们的故事时,他们有些犹豫。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跟他们解释这个纪录片跟其他纪录片的不同,是想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讲故事。慢慢地,他们看到我的诚意,理解了我的想法。

我中文不好,拍摄的过程都是靠我的助手去翻译。拍摄过程很顺利。我特意没有去申请有关部门的许可,因为我不想跟有关部门打交道。在公共场所拍摄时,我们都采取“快闪”的模式,迅速拍完迅速闪人。当然我们也随时准备好如何应对保安或者警察的询问。我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这个身份也意味着这部纪录片可以是学校的一个研究项目。

“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向前进”

环球时报:关于纪录片所聚焦的“中国制造”,欧洲主流的看法如何?

钮永辰:过去30年,“中国制造”意味着廉价或劣质,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都不愿买单。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也明白,像苹果、西门子等高信誉国际品牌的产品也是中国制造的,但他们相信西方公司在品质方面有严格的监管。

欧洲人不知道的是,有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在高速发展。现在他们不太显眼,但随着市场的扩展他们越做越成功。第一步是迎合国内市场,将来会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的创客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现在有很多制造商能够按照客户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制造出一定数量、高质量的新产品。借助发达的网购,他们很快就能打入市场去试水。

另外,我看到一些知名中企如腾讯、华为等,已经达到西方的水平。我想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来自中国。但中企在欧洲市场赢得信任还需要一段时间。

环球时报:您在上海生活工作6年,您对上海这座城市怎么看?

钮永辰:首先我非常喜欢生活在“魔都”。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非常中国,也非常国际化。例如,足不出“沪”,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开车到处玩。我很喜欢中国人开车的方式,即使是在堵车堵得厉害时,也想方设法往前开,而不是等着不动。我想这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向前进。排除障碍,勇往直前,永不回头。当然,生活久了也发现有不便之处,比如很难亲近大自然、空气污染等。

环球时报:应该说,西方人对中国人存在固有印象,这种固有印象与您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观察有多大差别?

钮永辰:西方对中国人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觉得中国人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值得信任,两面派,不喜欢笑等。说你们得很小心,中国人很聪明,他们有很多事瞒着你。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生活不自由,不能随意迁徙,做什么都受限制。当然,这跟我看到的并不一样。他们有这些印象,是因为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所以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向他们展示中国真实的一面。

环球时报:有没有人批评您的纪录片强调或美化了中国好的一面?

钮永辰:我向观众们展示的是我和影片主角们所看到和经历的事。我并不是在美化中国,我只是在尝试通过中国创客们的故事去探讨他们的创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影片里,我也没有刻意去掩饰中国不好的一面,例如空气污染、大型基建工程带来的问题、签证管理等。

真正认识中国,欧洲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环球时报:近年西方出了不少有关中国的纪录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制作中国纪录片在欧洲成了潮流吗?

钮永辰:我想欧洲制作中国纪录片的潮流快要结束了。我从电视上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但缺少真正独立的纪录片制作。当然,现在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欧洲也愿意更多地去了解它。但我认为很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很肤浅,缺乏深度。大多数都在说表面的东西,然后让欧洲对中国人的成见和刻板印象得以再确认。“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我们想听的东西”,欧洲的观众如此评价。另外,还有一些纪录片是纯粹帮政府宣传或者反政府的。

相反,我的纪录片深入地去探讨“中国制造”这个话题。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让中国的创客们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讲他们的故事。我感兴趣的是真实性。所以我不用旁白,也不用评论,就让影片里面的主人公自己去讲自己的故事,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和思考。

环球时报:真正认识中国,欧洲是不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钮永辰: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距离真正认识中国,欧洲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走入电影院去看这部纪录片,有些观众的内心是拒绝的。他们不想看到又一部“美化”中国的影片。但是对于那些走入电影院的人,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地方。这部影片让他们感觉自己跟里面的中国人很接近,他们很高兴该片能从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去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觉得应该多制作这种类型的影片去纠正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让中国人说出自己的故事,跟欧洲的观众搭起对话的桥梁。

从量到质:“中国制造”已脱下“粗制滥造的外衣”

2016-04-06     环球时报     青木

从德国展会看“中国制造”变迁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崛起。”德国财经网3月初的一篇文章写道,10年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世界性品牌。如今,在一些领域,中国品牌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先者,且名单越来越长。这是“中国制造”从量到质转变的象征;“中国制造”已脱下“粗制滥造的外衣”。

几年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德国各大展会,常碰到中国参展商被德国海关搜查的事。特别是2008年,几乎每个大型德国展会,都有中国参展商因“侵权”而被查抄。比如汉诺威CeBIT展会,被查的51个展台中,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占39个。当时警方在声明中称,没收产品、文件和宣传材料共计68箱,其中包括DVD机、手机、导航设备、平板显示屏等。

之后在柏林IFA家电展上,200多名身着制服的海关人员和警察,浩浩荡荡“亮相”中国展区,“围剿”来自远东的知识产权侵权产品。除不少小型展商的展品被没收外,中国个别企业的大型展台也遭搜查。

科隆国际五金展览会等展会,中国参展商也常被搜查。搜查行动频频在电视台播出,给“中国制造”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德国“金鼻子剽窃奖”,中国产品也屡屡被“颁”一等奖。   然而近两三年,记者发现,“‘中国制造’仿冒”已不再是媒体热炒的新闻。在各大展会上,也没有听到中国参展商被查的消息。   在今年3月举行的CeBIT展会上,记者看到,在中兴通讯的展台前,5个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节拍“热舞”。而华为近3000平方米的展台,多方位展示其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领先技术。甚至,一些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被国外同行“刺探”。   家住柏林的工程师派特里克对记者说,以前家里的“中国制造”很多,比如鞋子、衣服等,但都是来自中国的贴牌产品。现在,家里的“中国制造”更多,特别是电子产品,而且不少是中国品牌。在他看来,“中国制造”已经称得上质量过硬,而且价格相对便宜,现在许多企业在德国有分厂,服务也已经跟上。   “未来20年,‘中国制造’将超越‘德国制造’”,德国质量协会前不久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正日益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该协会对1214家德国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员工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认为中国在20年内将在质量上迎头赶上。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还存在不少假冒产品,但这不影响“中国制造”在欧洲名声的改变。“赝品冠军”这个词离中国会越来越远,就像100年前的“德国制造”一样。他认为,“中国制造”的崛起,与中国政府的大战略密不可分,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下,中国的世界级产品会越来越多。

2016-04-06       环球时报    林美莲

瑞士导演钮永辰对《环球时报》详述“中国制造”的秘诀 我让中国创客说出自己的故事

【环球时报驻瑞士特约记者 林美莲】瑞士导演钮永辰(Jürg Neuenschwander)的纪录片《中国秘诀:勇气与智慧》,日前在瑞士上映后获得好评。该片通过中国式创新——虽无原创但不断改进——的秘诀为主线,讲述了有关中国“创客”的3个故事。钮永辰擅长纪录片拍摄,曾在上海生活6年,并在同济大学任客座教授,这部纪录片通过他自己的经历,从全新的角度向欧洲观众展示了迥异于其印象的“中国制造”。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钮永辰表示,欧洲很多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讲述的都是西方观众已经知道或者他们想听的东西,而他则是让中国的创客们用自己的话去讲自己的故事,留给观众去判断和思考。

“我发现两种不同的‘山寨’”

环球时报:能否介绍一下《中国秘诀》在瑞士上映后的反响?钮永辰:瑞士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应很积极。他们对影片中讲述的3个中国创客的故事感到惊讶。说真的,这部影片展现的中国,是他们在瑞士和欧洲很少看到的。这些仅通过西方媒体去了解中国的瑞士观众,对影片里面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智慧、友善、创意和勤劳表示很好奇。

环球时报:您为什么想到拍摄这样一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选择这个主题?

钮永辰:我去上海的第一年(2009年)就发现很多中国人喜欢创新。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如此,在年轻的黑客圈和制造业也是如此。在淘宝网店我也发现很多有趣的产品和设计。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那时候“山寨”跟便宜和劣质是画等号的。后来我发现,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山寨”:一种是大家都知道的劣质的“山寨”,另一种是优质的“山寨”,就是在拿来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念让原来的产品更完善。我拍这部纪录片最初就是受此启发。

纪录片里一个主角是我机缘巧合遇见的。我刚到中国时,想买一套高品质的音响,于是在网上搜寻高端中国产品。一家音像店的广告吸引了我。它详细讲了该品牌如何在外国高端品牌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善产品,还说要做比世界名牌还大牌的音响。于是我就去他们的实体店看个究竟,在那里认识了音响店的老板周晓辉(音)。后来我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创客集市上,认识了来自贵阳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向我介绍了无人机的创业项目。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共同点,看到“中国制造”新的一面。于是我就想是否能拍一部关于中国创客的纪录片。

环球时报:能否讲讲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

钮永辰:当我说我要拍他们的故事时,他们有些犹豫。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跟他们解释这个纪录片跟其他纪录片的不同,是想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讲故事。慢慢地,他们看到我的诚意,理解了我的想法。

我中文不好,拍摄的过程都是靠我的助手去翻译。拍摄过程很顺利。我特意没有去申请有关部门的许可,因为我不想跟有关部门打交道。在公共场所拍摄时,我们都采取“快闪”的模式,迅速拍完迅速闪人。当然我们也随时准备好如何应对保安或者警察的询问。我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这个身份也意味着这部纪录片可以是学校的一个研究项目。

“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向前进”

环球时报:关于纪录片所聚焦的“中国制造”,欧洲主流的看法如何?

钮永辰:过去30年,“中国制造”意味着廉价或劣质,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都不愿买单。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也明白,像苹果、西门子等高信誉国际品牌的产品也是中国制造的,但他们相信西方公司在品质方面有严格的监管。

欧洲人不知道的是,有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在高速发展。现在他们不太显眼,但随着市场的扩展他们越做越成功。第一步是迎合国内市场,将来会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的创客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现在有很多制造商能够按照客户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制造出一定数量、高质量的新产品。借助发达的网购,他们很快就能打入市场去试水。

另外,我看到一些知名中企如腾讯、华为等,已经达到西方的水平。我想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来自中国。但中企在欧洲市场赢得信任还需要一段时间。

环球时报:您在上海生活工作6年,您对上海这座城市怎么看?

钮永辰:首先我非常喜欢生活在“魔都”。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非常中国,也非常国际化。例如,足不出“沪”,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开车到处玩。我很喜欢中国人开车的方式,即使是在堵车堵得厉害时,也想方设法往前开,而不是等着不动。我想这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向前进。排除障碍,勇往直前,永不回头。当然,生活久了也发现有不便之处,比如很难亲近大自然、空气污染等。

环球时报:应该说,西方人对中国人存在固有印象,这种固有印象与您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观察有多大差别?

钮永辰:西方对中国人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觉得中国人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值得信任,两面派,不喜欢笑等。说你们得很小心,中国人很聪明,他们有很多事瞒着你。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生活不自由,不能随意迁徙,做什么都受限制。当然,这跟我看到的并不一样。他们有这些印象,是因为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所以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向他们展示中国真实的一面。

环球时报:有没有人批评您的纪录片强调或美化了中国好的一面?

钮永辰:我向观众们展示的是我和影片主角们所看到和经历的事。我并不是在美化中国,我只是在尝试通过中国创客们的故事去探讨他们的创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影片里,我也没有刻意去掩饰中国不好的一面,例如空气污染、大型基建工程带来的问题、签证管理等。

真正认识中国,欧洲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环球时报:近年西方出了不少有关中国的纪录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制作中国纪录片在欧洲成了潮流吗?

钮永辰:我想欧洲制作中国纪录片的潮流快要结束了。我从电视上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但缺少真正独立的纪录片制作。当然,现在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欧洲也愿意更多地去了解它。但我认为很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很肤浅,缺乏深度。大多数都在说表面的东西,然后让欧洲对中国人的成见和刻板印象得以再确认。“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我们想听的东西”,欧洲的观众如此评价。另外,还有一些纪录片是纯粹帮政府宣传或者反政府的。

相反,我的纪录片深入地去探讨“中国制造”这个话题。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让中国的创客们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讲他们的故事。我感兴趣的是真实性。所以我不用旁白,也不用评论,就让影片里面的主人公自己去讲自己的故事,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和思考。

环球时报:真正认识中国,欧洲是不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钮永辰: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距离真正认识中国,欧洲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走入电影院去看这部纪录片,有些观众的内心是拒绝的。他们不想看到又一部“美化”中国的影片。但是对于那些走入电影院的人,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地方。这部影片让他们感觉自己跟里面的中国人很接近,他们很高兴该片能从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去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觉得应该多制作这种类型的影片去纠正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让中国人说出自己的故事,跟欧洲的观众搭起对话的桥梁。

从量到质:“中国制造”已脱下“粗制滥造的外衣”

2016-04-06     环球时报     青木

从德国展会看“中国制造”变迁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崛起。”德国财经网3月初的一篇文章写道,10年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世界性品牌。如今,在一些领域,中国品牌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先者,且名单越来越长。这是“中国制造”从量到质转变的象征;“中国制造”已脱下“粗制滥造的外衣”。

几年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德国各大展会,常碰到中国参展商被德国海关搜查的事。特别是2008年,几乎每个大型德国展会,都有中国参展商因“侵权”而被查抄。比如汉诺威CeBIT展会,被查的51个展台中,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占39个。当时警方在声明中称,没收产品、文件和宣传材料共计68箱,其中包括DVD机、手机、导航设备、平板显示屏等。

之后在柏林IFA家电展上,200多名身着制服的海关人员和警察,浩浩荡荡“亮相”中国展区,“围剿”来自远东的知识产权侵权产品。除不少小型展商的展品被没收外,中国个别企业的大型展台也遭搜查。

科隆国际五金展览会等展会,中国参展商也常被搜查。搜查行动频频在电视台播出,给“中国制造”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德国“金鼻子剽窃奖”,中国产品也屡屡被“颁”一等奖。   然而近两三年,记者发现,“‘中国制造’仿冒”已不再是媒体热炒的新闻。在各大展会上,也没有听到中国参展商被查的消息。   在今年3月举行的CeBIT展会上,记者看到,在中兴通讯的展台前,5个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节拍“热舞”。而华为近3000平方米的展台,多方位展示其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领先技术。甚至,一些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被国外同行“刺探”。   家住柏林的工程师派特里克对记者说,以前家里的“中国制造”很多,比如鞋子、衣服等,但都是来自中国的贴牌产品。现在,家里的“中国制造”更多,特别是电子产品,而且不少是中国品牌。在他看来,“中国制造”已经称得上质量过硬,而且价格相对便宜,现在许多企业在德国有分厂,服务也已经跟上。   “未来20年,‘中国制造’将超越‘德国制造’”,德国质量协会前不久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正日益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该协会对1214家德国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员工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认为中国在20年内将在质量上迎头赶上。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还存在不少假冒产品,但这不影响“中国制造”在欧洲名声的改变。“赝品冠军”这个词离中国会越来越远,就像100年前的“德国制造”一样。他认为,“中国制造”的崛起,与中国政府的大战略密不可分,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下,中国的世界级产品会越来越多。


相关文章

  • 影视作品赏析
  • 本学科概况 学时数: 要课程内容:对影视作品赏析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包括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基础知识.作用.影响等. 课程目标:让学生对影视的赏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章 世界电影发展史 一.[电影的孕育和发明时期] (1832--1895 ...查看


  • 近年好看的喜剧电影
  • 一.搞定至尊宝2016 本片导演随风是一个很有想法的80后年轻导演,与编剧梧桐都是铁杆"星迷",筹备本片他们经历了很多困难却从未放弃.导演一直坚持打造高质量喜剧的道路,希望拍摄一部喜剧片向周星驰致敬.此次拍摄<碉堡 ...查看


  • 从电影 看世界
  • 从电影 看世界 引 有人说:"电影是一面镶金的镜子,一面值得人们去细细观赏的镜子."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去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而电影也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部优 ...查看


  •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狄得夫之父"
  • 瑞士日内瓦漫画家泽普的<狄得夫小子>系列漫画故事书于2002年10月进入中国市场.<爱情就是这样>.<女孩儿不该惊讶>.<太不公平了>.<羞涩一瞥>.<可笑的世界>等五 ...查看


  • 世界十大禁片和中国十大禁片
  • 2012-12-13 15:54 禁片:我研究了一下以下电影的相关简介,国外的基本上是由于过于色情与暴力,或者宣染其它不适宜的东东而被禁,而国内的,大部分是由于政治原因或者没有经电影局允许就到国外参加电影展而遭到禁止,所以也算中外文化的区别 ...查看


  • 美国灾难片[2012]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 美国灾难片<20l2>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吉丹丹(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电影中融入了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美国灾难电影进行分析,探讨了美国灾难电影中所体现的以 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 ...查看


  • 2012中国文化名人录
  • 王全安 其实,王全安不是主角,主角是<白鹿原>.这里的"白鹿原"指的并不是王全安导演的那部电影,而是读过陈忠实原著的人们心目中的<白鹿原>. 在王全安之前,<白鹿原>已经被北京人艺导演 ...查看


  • 中外电影史
  • 1. 张艺谋 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 ...查看


  •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瑞士举办的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是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在世界影坛上也是历史较长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中文名: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外文名:Locarn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