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水浒传》是明清世代累积型侠义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
作品,民间影响极广。关于其思想主题,无论是“农民起义
说
”“、诲盗说”、“奸逼民反说”,还是“忠奸斗争说”、“发愤
说”,都不能抹杀贯穿全书的忠义思想。该书也曾一度以《忠
义水浒传
》为题刊行,说明社会对其忠义思想倾向的认可。
评论者虽注意到水浒故事在成书之前的民间流传,但仍视
“忠义”为编次者自身思想的阐发及其对儒学的反思。应该
看到,从水浒故事的流传及至成书,自宋至明,民间艺人不
断对其讲唱
、传播,其思想倾向的形成应是动态发展的过
程。本文拟突破《水浒传》文本的局限,探讨其动态成书过程
中民间
“前创作”对小说思想倾向的影响及其所反映的民间
文化心态。
一
中国传统的文学叙事与道德
、文化渊源颇深。叙事文学
的话语活动目的是要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反映思想、价值
观,叙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文化、价值判断。吴士
余指出:“小说叙述的美学意义,不是摹写生活、复述故事,
或者释放自我意识,而是通过情节的叙述来显示一种价
值。”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
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文化
。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
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儒家先贤提倡仁政,主张天下为公、
四方修睦。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分贵贱、无问亲疏
之超越血缘、地位的社会关系,是此思想之实践。小说的忠
义思想明显源自儒学伦理。儒家以“仁”为本,“孝”为“仁”之
起点“,忠”乃“孝”之延伸,主张友爱、和谐。忠是臣属之于国
君的道德品质。孔子云:“臣事君以忠。”孟子认为:“人莫大
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其后,汉儒提出“忠信”、“君为臣纲”,
视忠君为臣属之绝对义务
。此后,宋儒提出“忠者,天理”,进
一步强化忠君思想。在儒家精英的倡导下,专制社会把忠于
国君视为臣民之根本义务。虽然儒、墨、法皆倡导“义”,但儒
家文化的崇义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最深,为侠义理念之
最重要来源
。侠义精神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与儒家
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孔子要求人类行为
的道德原则合理、正义,率先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他把“义”看作君子之品质和人际
交往准则,视其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
孟子将
“
义
”
看成人类
最正确的道路,云:“义,人之正路也。”他主张牺
牲自己以成
全社会公义,即
“
舍生取义
”。
其后,汉儒董仲舒提出
“
以仁安
人,以义正我”,强调仁义道德的积极意义。宋儒朱熹则将
“义”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类行为。无疑,在儒家文人看来,见
义勇为
、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等是“义”之行为。经历代儒家
精英的倡导,“义”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忠义”
贯穿
《水浒传》全书,无疑是梁山英雄的主流道德品质。梁山
好汉之忠,即忠君爱国。头号人物宋江是忠义双全的典型形
象,他遵从忠孝仁义,提出“纵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宋
朝
”“,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始终以“替
天行道、忠君爱国”为己任。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除了
仗义疏财外,坚定不移的
“忠”才是根本来源。甚至,为了忠
君之大德,他甘心被毒死。李卓吾赞其“心在朝廷之上,一意
招安,专图报国”“,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显然,梁山
好汉皆是
“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士。“天”即天子,“替天行道”
是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对付贪官污吏,“酷吏赃
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宋江为好汉们代言:“某等众
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
义”既是好汉们推崇的江湖义气,又是超越血缘、地域因素
的根本道德信条,更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持正义的豪
杰精神,甚至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的英雄品格
。义
是其行动准则,更是其走向聚合的纽带。傅承洲《〈水浒〉忠
义思想的纵向考察》中说:“从两个朋友结义到几个兄弟小
聚义直至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百单八将大聚义,梁山事业
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水浒英雄的聚义史。”总体上看,“忠”占
根本地位,主导兄弟、朋友之“情义”、惩奸除恶之“侠义”。好
汉们骨子里浸透着忠义伦理,在其灵魂深处,儒家文化的烙
印何其深刻。其忠义品质是对主流道德的肯定。
学术界普遍认为,《水浒传》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主
要由
“街谈巷语”、话本故事、杂剧等民间文艺经文人加工、
创造而成。胡适指出:“《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
叶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它是数百年来民间流
传的水浒故事的汇总与编撰,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
。叶昼指
出“: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
出。”因此,我们在探讨该书的忠义思想时,视野不能仅停留
在文人原创作品的层面,更不能草率地将其思想倾向
视为
编次者的心志书写。
众所周知,
《
水浒传
》
的许多相关故事和人物原型早在
宋元历史文献、民间说话、戏剧艺术中出现。小说描写的宋
江起义,在历史上发生于北宋宣和年间
。《
宋史
》、《
十朝纲
“
前创作
”
与
《
水浒传
》
文本的思想倾向
冯利华
摘要 通观
《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
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融合并凝聚南宋至明的平
民阶层的道德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反映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
《水浒传》忠义思想 前创作 民间文化 自觉认同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120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要》、《泊宅编》、《东都事略》等历史文献皆有相关记载。例
如:
《
宋史
·
徽宗本纪
》
:宣和三年二月
……
淮南盗宋江等犯
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
、
河北,入楚
、
海州界;命知州张
叔夜招降之
。
《
宋史
·
张叔夜传
》
:(叔夜)以徽酋阁待制再知海州
。
宋
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
者觇所向
。
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掳获
。
(叔夜)于是募
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近海,诱之战。先匿壮卒
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
其副贼,江乃降
。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
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
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王
《东都事略·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
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
、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
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
。五月丙申,宋
江就擒
。
王
《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趋
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数里,大张旗帜,
诱之使战
。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
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
《三朝北盟汇编》载宋江队伍投降后奉命征方腊。可见,
历史的记载相当简略。宋江等英雄的相关故事却在城镇市
井、乡野农村广为流传。据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载,南宋
民间文人视宋江为“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之士。龚开作《宋
江等三十六人赞》自序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
著
。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
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
人,欲存之画赞。”在南宋繁荣的瓦舍勾栏中,以民间叙事为
特点的讲唱作品悄然兴起。宋代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
载,《石头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
等故事以“说话”的方式在市井流传。为了吸引下层接受者,
“说话人”必然会在故事的选材、加工上尽力迎合其文化心
态和审美需求,诚如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所云:“比较接
近下层,往往在评话中反映了以市民为主的平民群众的愿
望。”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元集至亨
集载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等故事,突出宋江
的忠君爱民形象,为《水浒传》构建了基本情节和思想基础。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亦以忠义为思想倾向。据《元代杂剧全
目》、《水浒戏曲集》载,水浒剧有二十二种,流传下来的有六
种。其塑造的宋江与《水浒传》中的忠义形象较为一致。鲁迅
指出:“元人杂剧亦屡取水浒故事为资材,宋江,燕青,李逵
尤数见,性格每与在今本《水浒传》中者差违,但于宋江之仁
义长厚无异词。”元剧写梁山好汉“秉直正替天行道”“,俺梁
山聚集豪英,要替天行道公平,忠义堂施呈气概”,只杀贪官
污吏,不反天子,忠义思想更加突出。其接受者主要是下层
百姓,诚如郑振铎所言:“是跟了当时的民间嗜好而走去
的。”基于此,鲁迅指出,与《水浒传》相关的“奇闻异说,生于
民间,辗转繁变,已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
出”。
水浒故事及其价值取向,既有创作者依据受众心理的
不断改造,又有接受者的口耳相传,不断增补
、
渲染,日益发
展,是
《
水浒传
》
的
“
前创作
”。
对于施
、
罗等编次者,这些
“
前
创作
”
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处理
、
删改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
对其编撰有制约作用。王鸿卿指出:“它既为小说的创造提
供触发灵感
、想象的‘坯件’,同时又有形无形、程度不同地
构成了一种先在的规定和制约
”
,
“
其中包含着几百年间说
话人
———
听话人
———
表演者
———
观众的观念
、
趣味
、
愿望,
这样一些东西内在于
‘
故事
’
中,以至于若加以剔除或变更,
就会失去‘故事’。”因而,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变更其思
想基础。虽《水浒传》编次者的天才艺术创作的作用不容忽
视,但其内容源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可谓是微乎其微,而绝大
部分人物
、
故事与史实并无关联,明显系子虚乌有,取自民
间之
“前创作”。李庆西在《〈水浒传〉主题思维
方法辨略》一
文中指出:
“《水浒传》不只囿于断代的生活内容,这里所提
供的氛围与心境应当看作历史的积淀
。”应该承认,施、罗的
编次创造了小说的杰出艺术成就,而“前创作”的道德价值
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思想倾向
。
二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指出,大众文学就是俗文学,在
民间流行,为人民大众所喜好,
“俗文学第一个特质是大众
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所生存的”。
这里的
“民”,不仅仅指“乡民”、“市民”,而应该指“非官方”
的一切群体
。“民间”文艺以民间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为传
播载体,以平民为接受对象,故事内容贴近民间生活,体现
民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反映民众的文化心态
。余
英时指出:“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
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
。”
说话、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反映平民阶层的接受期待和
审美心理,是民间文艺的载体。《水浒传》经世代积累而成,
其忠义思想与市井、民间文化相关。
文化反映社会群体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在对人
性及个体行为的规范上,社会道德文化至关重要。就现实生
活而言,人的道德意识源于其实际所处的经济关系。恩格斯
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
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
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源于以农业经济
为基础的古代宗法社会和专制集团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适
应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儒家文化倡导的积极进取、忠君爱
国、正义诚信对社会政治的发展,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传
统文人对其忠义伦理情有独钟。漫长的专制社会里,在精英
阶层的倡导与统治者的推行下,儒学逐渐构成社会文化的
主流
。个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必然会在
主流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被其价值理念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浸染日积月累,更为根深蒂固。儒家忠义伦
理被精英文人奉为圭臬,长期推行,逐渐内化成全社会的
“集体无意识”,积淀成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自然也会
对小说创作者的观念、审美产生影响。在主流文化影响下形
成的社会共同道德标准对小说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作
用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指出,“中国文化模式的
基本特征是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以
及各种观念,如认知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出发点与
归宿”,而小说是寓理性思维于感性形象
的艺术,“通过情节
展现人生命运的描写来表述一种人生观念,倡导一种理想
的社会伦理道德”,儒家文化对中国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
“
使小说家在不同生活层面的审美中表现了一种对政治教
化和道德本体化的思维认知自觉
”。
所谓创作者的道德本体
认知自觉,指在小说情节设置
、
人物塑造中自觉融入主流道
亻称
亻称
121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德观。从这个角度看,儒学对文学作品的渗透是何等自然。
佘德馀《〈水浒传〉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指出:“作为人们
日常生活和社会思想行为的准则,长期渗透,并积淀为民族
文化心理结构要素,自然也渗透到作家的审美意识和文学
观念之中
。”
在儒学的影响下,中华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伦理
教化。谢桃坊认为,文学创作力图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它必
然受到政治的
、
哲学的
、
伦理的观念影响,表现出一种思想
和艺术的倾向
。
这种创作倾向如果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
即体现了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的追求和至善至美的人
的观念,则其价值的等级总是与精神生活的等级相一致的
。
精神生活等级里自然包含了道德价值
”。因而,小说的思想
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水浒
传
》的成书,不可能割裂与时代文化的联系。李惠芳《中国民
间文学
》指出“:民间作者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
术创造,但他却能自觉地意识到,他的讲述是直接为对象而
发的,或是进行道德教育,或是进行道德评价,或是进行道
德审判
。”《水浒传》由文人根据民间的“前创作”,整理、编次
而成。因此,从创作的层面看,其思想倾向的形成体现了民
间创作者的群体道德观念
。
从文学接受的层面看,接受者的道德本体认知自觉,表
现为对作品道德价值取向的积极认同
。张佐邦《文艺心理
学
》认为:“在文艺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倾向于选择和接受
那些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审美需求模式相一致或
相类似的作品,表现出一种
‘爱同憎异’的接受‘期待视界’。
这种‘期待视界’带有强烈的心理定势性质,是接受主体在
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认同和释解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
和鉴赏能力。”就文学接受而言,读者容易对与其审美经验
和审美期待接近的作品产生共鸣
。文学接受是一个主动的
审美过程。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
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
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文学创作与
文学接受相互影响。接受美学指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
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
。”
就文学作品对于接受者的情感影响而言,它以语言的形式
传达思想、价值观念,调节读者的情感张力。小说作品既要
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又要唤起其道德感悟。管达如指出:
“自著小说,本为吾国社会之产物,且多以投合社会之心理
而作者。”段宝林指出,平民文学集体流传的根源在于其群
众性,
“只有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的
作品,才能流传并被集体所接受”。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是
制约小说生产的重要因素。大众化的小说作品必然是在反
映一定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传达普遍的思想观念,才能产生
广泛的接受效应。在专制社会统治者及文化精英的倡导与
推行下,平民阶层自幼对儒家忠义伦理耳濡目染,逐渐积淀
成普遍的道德认同。《水浒传》是在民间世代累积的水浒“前
创作”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侠义小说,市井平民对水浒故事的
接受态度、评价必然会对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及其价值重构
产生影响。王处辉、胡翼鹏指出:“《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
江湖艺人和民间评话播讲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来
自社会下层的江湖艺人和民间文士,他们在作品的创作和
讲唱中迎合受众的审美习惯与心理诉求
。”实际上,在水浒
故事不断累积
、
丰富的过程中,其忠义思想是民间接受者心
理的无意识投影,是社会道德文化在民间文艺的历史沉淀
的结果
。
王鸿卿指出:
“‘
水浒故事
’
不仅仅意味着人物
、
情节
在听众、观众心中的‘沉积’已成为‘趣味’,更意味着其中所
内含的政治
、道德、文化观念在审美的意义上被认可和允
准
。”
可以说,其忠义思想是在世代累积和孕育中自然形成
。
成书后,它受到读者的普遍喜好
。
据
《
水浒书录
》
载,其明清
时的传播版本多达
130
余种
。
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期,它被
刊刻四十余次,深受平民读者欢迎。显然,小说曲折、惊险的
故事情节迎合了平民阶层猎奇
、
尚新的阅读心理,而其忠义
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道德理念
。
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出读
者对儒家文化的积极心理认同
。
李蕊芹
、
许勇强
《
世代累积
型创作说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指出:“任何文学作品的
创作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痕
。作品成书过程中的各种累
积不仅是材料的累积,作者的累积,更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的
累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世代累积型创作作品也是一
部中华文化史
。”《水浒传
》在动态成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忠
义思想倾向,传达出民间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的“集体无
意识
”。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千年而不衰
。水浒英
雄的激情演绎展示出它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唐明燕、宋志
明
《论儒学社会影响的多元性》认为,它“并不单纯是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和历代政治制度的附属品,它更积淀了中华民
族千百年来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社会
人生的深刻认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是一
种具有社会行为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水
浒传
》忠义思想的生成与接受效应证明,儒学作为主导文
化,被精英阶层认可、推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在民
间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是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
毋庸置疑,《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融合、凝聚了南宋至
明的平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伦理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
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在该书的影响下,社会刮起
了“水浒热”,产生了大量关于水浒故事的杂剧、传奇、地方
戏,其思想基本继承了该书的“忠义”主旨,我们应科学地审
视其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中华书局,2005 年版。
[2]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3]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版。
[5] 王鸿卿:《〈水浒传〉 主题新论》,《明清小说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6]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8]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9] 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作者简介:冯利华,女,
1976—
,四川内江人,博士,讲
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
122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水浒传》是明清世代累积型侠义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
作品,民间影响极广。关于其思想主题,无论是“农民起义
说
”“、诲盗说”、“奸逼民反说”,还是“忠奸斗争说”、“发愤
说”,都不能抹杀贯穿全书的忠义思想。该书也曾一度以《忠
义水浒传
》为题刊行,说明社会对其忠义思想倾向的认可。
评论者虽注意到水浒故事在成书之前的民间流传,但仍视
“忠义”为编次者自身思想的阐发及其对儒学的反思。应该
看到,从水浒故事的流传及至成书,自宋至明,民间艺人不
断对其讲唱
、传播,其思想倾向的形成应是动态发展的过
程。本文拟突破《水浒传》文本的局限,探讨其动态成书过程
中民间
“前创作”对小说思想倾向的影响及其所反映的民间
文化心态。
一
中国传统的文学叙事与道德
、文化渊源颇深。叙事文学
的话语活动目的是要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反映思想、价值
观,叙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文化、价值判断。吴士
余指出:“小说叙述的美学意义,不是摹写生活、复述故事,
或者释放自我意识,而是通过情节的叙述来显示一种价
值。”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
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文化
。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
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儒家先贤提倡仁政,主张天下为公、
四方修睦。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分贵贱、无问亲疏
之超越血缘、地位的社会关系,是此思想之实践。小说的忠
义思想明显源自儒学伦理。儒家以“仁”为本,“孝”为“仁”之
起点“,忠”乃“孝”之延伸,主张友爱、和谐。忠是臣属之于国
君的道德品质。孔子云:“臣事君以忠。”孟子认为:“人莫大
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其后,汉儒提出“忠信”、“君为臣纲”,
视忠君为臣属之绝对义务
。此后,宋儒提出“忠者,天理”,进
一步强化忠君思想。在儒家精英的倡导下,专制社会把忠于
国君视为臣民之根本义务。虽然儒、墨、法皆倡导“义”,但儒
家文化的崇义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最深,为侠义理念之
最重要来源
。侠义精神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与儒家
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孔子要求人类行为
的道德原则合理、正义,率先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他把“义”看作君子之品质和人际
交往准则,视其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
孟子将
“
义
”
看成人类
最正确的道路,云:“义,人之正路也。”他主张牺
牲自己以成
全社会公义,即
“
舍生取义
”。
其后,汉儒董仲舒提出
“
以仁安
人,以义正我”,强调仁义道德的积极意义。宋儒朱熹则将
“义”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类行为。无疑,在儒家文人看来,见
义勇为
、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等是“义”之行为。经历代儒家
精英的倡导,“义”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忠义”
贯穿
《水浒传》全书,无疑是梁山英雄的主流道德品质。梁山
好汉之忠,即忠君爱国。头号人物宋江是忠义双全的典型形
象,他遵从忠孝仁义,提出“纵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宋
朝
”“,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始终以“替
天行道、忠君爱国”为己任。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除了
仗义疏财外,坚定不移的
“忠”才是根本来源。甚至,为了忠
君之大德,他甘心被毒死。李卓吾赞其“心在朝廷之上,一意
招安,专图报国”“,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显然,梁山
好汉皆是
“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士。“天”即天子,“替天行道”
是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对付贪官污吏,“酷吏赃
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宋江为好汉们代言:“某等众
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
义”既是好汉们推崇的江湖义气,又是超越血缘、地域因素
的根本道德信条,更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持正义的豪
杰精神,甚至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的英雄品格
。义
是其行动准则,更是其走向聚合的纽带。傅承洲《〈水浒〉忠
义思想的纵向考察》中说:“从两个朋友结义到几个兄弟小
聚义直至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百单八将大聚义,梁山事业
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水浒英雄的聚义史。”总体上看,“忠”占
根本地位,主导兄弟、朋友之“情义”、惩奸除恶之“侠义”。好
汉们骨子里浸透着忠义伦理,在其灵魂深处,儒家文化的烙
印何其深刻。其忠义品质是对主流道德的肯定。
学术界普遍认为,《水浒传》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主
要由
“街谈巷语”、话本故事、杂剧等民间文艺经文人加工、
创造而成。胡适指出:“《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
叶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它是数百年来民间流
传的水浒故事的汇总与编撰,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
。叶昼指
出“: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
出。”因此,我们在探讨该书的忠义思想时,视野不能仅停留
在文人原创作品的层面,更不能草率地将其思想倾向
视为
编次者的心志书写。
众所周知,
《
水浒传
》
的许多相关故事和人物原型早在
宋元历史文献、民间说话、戏剧艺术中出现。小说描写的宋
江起义,在历史上发生于北宋宣和年间
。《
宋史
》、《
十朝纲
“
前创作
”
与
《
水浒传
》
文本的思想倾向
冯利华
摘要 通观
《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
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融合并凝聚南宋至明的平
民阶层的道德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反映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
《水浒传》忠义思想 前创作 民间文化 自觉认同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120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要》、《泊宅编》、《东都事略》等历史文献皆有相关记载。例
如:
《
宋史
·
徽宗本纪
》
:宣和三年二月
……
淮南盗宋江等犯
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
、
河北,入楚
、
海州界;命知州张
叔夜招降之
。
《
宋史
·
张叔夜传
》
:(叔夜)以徽酋阁待制再知海州
。
宋
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
者觇所向
。
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掳获
。
(叔夜)于是募
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近海,诱之战。先匿壮卒
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
其副贼,江乃降
。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
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
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王
《东都事略·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
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
、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
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
。五月丙申,宋
江就擒
。
王
《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趋
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数里,大张旗帜,
诱之使战
。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
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
《三朝北盟汇编》载宋江队伍投降后奉命征方腊。可见,
历史的记载相当简略。宋江等英雄的相关故事却在城镇市
井、乡野农村广为流传。据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载,南宋
民间文人视宋江为“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之士。龚开作《宋
江等三十六人赞》自序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
著
。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
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
人,欲存之画赞。”在南宋繁荣的瓦舍勾栏中,以民间叙事为
特点的讲唱作品悄然兴起。宋代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
载,《石头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
等故事以“说话”的方式在市井流传。为了吸引下层接受者,
“说话人”必然会在故事的选材、加工上尽力迎合其文化心
态和审美需求,诚如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所云:“比较接
近下层,往往在评话中反映了以市民为主的平民群众的愿
望。”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元集至亨
集载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等故事,突出宋江
的忠君爱民形象,为《水浒传》构建了基本情节和思想基础。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亦以忠义为思想倾向。据《元代杂剧全
目》、《水浒戏曲集》载,水浒剧有二十二种,流传下来的有六
种。其塑造的宋江与《水浒传》中的忠义形象较为一致。鲁迅
指出:“元人杂剧亦屡取水浒故事为资材,宋江,燕青,李逵
尤数见,性格每与在今本《水浒传》中者差违,但于宋江之仁
义长厚无异词。”元剧写梁山好汉“秉直正替天行道”“,俺梁
山聚集豪英,要替天行道公平,忠义堂施呈气概”,只杀贪官
污吏,不反天子,忠义思想更加突出。其接受者主要是下层
百姓,诚如郑振铎所言:“是跟了当时的民间嗜好而走去
的。”基于此,鲁迅指出,与《水浒传》相关的“奇闻异说,生于
民间,辗转繁变,已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
出”。
水浒故事及其价值取向,既有创作者依据受众心理的
不断改造,又有接受者的口耳相传,不断增补
、
渲染,日益发
展,是
《
水浒传
》
的
“
前创作
”。
对于施
、
罗等编次者,这些
“
前
创作
”
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处理
、
删改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
对其编撰有制约作用。王鸿卿指出:“它既为小说的创造提
供触发灵感
、想象的‘坯件’,同时又有形无形、程度不同地
构成了一种先在的规定和制约
”
,
“
其中包含着几百年间说
话人
———
听话人
———
表演者
———
观众的观念
、
趣味
、
愿望,
这样一些东西内在于
‘
故事
’
中,以至于若加以剔除或变更,
就会失去‘故事’。”因而,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变更其思
想基础。虽《水浒传》编次者的天才艺术创作的作用不容忽
视,但其内容源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可谓是微乎其微,而绝大
部分人物
、
故事与史实并无关联,明显系子虚乌有,取自民
间之
“前创作”。李庆西在《〈水浒传〉主题思维
方法辨略》一
文中指出:
“《水浒传》不只囿于断代的生活内容,这里所提
供的氛围与心境应当看作历史的积淀
。”应该承认,施、罗的
编次创造了小说的杰出艺术成就,而“前创作”的道德价值
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思想倾向
。
二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指出,大众文学就是俗文学,在
民间流行,为人民大众所喜好,
“俗文学第一个特质是大众
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所生存的”。
这里的
“民”,不仅仅指“乡民”、“市民”,而应该指“非官方”
的一切群体
。“民间”文艺以民间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为传
播载体,以平民为接受对象,故事内容贴近民间生活,体现
民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反映民众的文化心态
。余
英时指出:“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
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
。”
说话、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反映平民阶层的接受期待和
审美心理,是民间文艺的载体。《水浒传》经世代积累而成,
其忠义思想与市井、民间文化相关。
文化反映社会群体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在对人
性及个体行为的规范上,社会道德文化至关重要。就现实生
活而言,人的道德意识源于其实际所处的经济关系。恩格斯
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
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
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源于以农业经济
为基础的古代宗法社会和专制集团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适
应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儒家文化倡导的积极进取、忠君爱
国、正义诚信对社会政治的发展,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传
统文人对其忠义伦理情有独钟。漫长的专制社会里,在精英
阶层的倡导与统治者的推行下,儒学逐渐构成社会文化的
主流
。个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必然会在
主流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被其价值理念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浸染日积月累,更为根深蒂固。儒家忠义伦
理被精英文人奉为圭臬,长期推行,逐渐内化成全社会的
“集体无意识”,积淀成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自然也会
对小说创作者的观念、审美产生影响。在主流文化影响下形
成的社会共同道德标准对小说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作
用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指出,“中国文化模式的
基本特征是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以
及各种观念,如认知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出发点与
归宿”,而小说是寓理性思维于感性形象
的艺术,“通过情节
展现人生命运的描写来表述一种人生观念,倡导一种理想
的社会伦理道德”,儒家文化对中国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
“
使小说家在不同生活层面的审美中表现了一种对政治教
化和道德本体化的思维认知自觉
”。
所谓创作者的道德本体
认知自觉,指在小说情节设置
、
人物塑造中自觉融入主流道
亻称
亻称
121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1 No.12 古典文学新探
德观。从这个角度看,儒学对文学作品的渗透是何等自然。
佘德馀《〈水浒传〉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指出:“作为人们
日常生活和社会思想行为的准则,长期渗透,并积淀为民族
文化心理结构要素,自然也渗透到作家的审美意识和文学
观念之中
。”
在儒学的影响下,中华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伦理
教化。谢桃坊认为,文学创作力图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它必
然受到政治的
、
哲学的
、
伦理的观念影响,表现出一种思想
和艺术的倾向
。
这种创作倾向如果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
即体现了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的追求和至善至美的人
的观念,则其价值的等级总是与精神生活的等级相一致的
。
精神生活等级里自然包含了道德价值
”。因而,小说的思想
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水浒
传
》的成书,不可能割裂与时代文化的联系。李惠芳《中国民
间文学
》指出“:民间作者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
术创造,但他却能自觉地意识到,他的讲述是直接为对象而
发的,或是进行道德教育,或是进行道德评价,或是进行道
德审判
。”《水浒传》由文人根据民间的“前创作”,整理、编次
而成。因此,从创作的层面看,其思想倾向的形成体现了民
间创作者的群体道德观念
。
从文学接受的层面看,接受者的道德本体认知自觉,表
现为对作品道德价值取向的积极认同
。张佐邦《文艺心理
学
》认为:“在文艺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倾向于选择和接受
那些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审美需求模式相一致或
相类似的作品,表现出一种
‘爱同憎异’的接受‘期待视界’。
这种‘期待视界’带有强烈的心理定势性质,是接受主体在
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认同和释解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
和鉴赏能力。”就文学接受而言,读者容易对与其审美经验
和审美期待接近的作品产生共鸣
。文学接受是一个主动的
审美过程。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
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
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文学创作与
文学接受相互影响。接受美学指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
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
。”
就文学作品对于接受者的情感影响而言,它以语言的形式
传达思想、价值观念,调节读者的情感张力。小说作品既要
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又要唤起其道德感悟。管达如指出:
“自著小说,本为吾国社会之产物,且多以投合社会之心理
而作者。”段宝林指出,平民文学集体流传的根源在于其群
众性,
“只有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的
作品,才能流传并被集体所接受”。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是
制约小说生产的重要因素。大众化的小说作品必然是在反
映一定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传达普遍的思想观念,才能产生
广泛的接受效应。在专制社会统治者及文化精英的倡导与
推行下,平民阶层自幼对儒家忠义伦理耳濡目染,逐渐积淀
成普遍的道德认同。《水浒传》是在民间世代累积的水浒“前
创作”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侠义小说,市井平民对水浒故事的
接受态度、评价必然会对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及其价值重构
产生影响。王处辉、胡翼鹏指出:“《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
江湖艺人和民间评话播讲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来
自社会下层的江湖艺人和民间文士,他们在作品的创作和
讲唱中迎合受众的审美习惯与心理诉求
。”实际上,在水浒
故事不断累积
、
丰富的过程中,其忠义思想是民间接受者心
理的无意识投影,是社会道德文化在民间文艺的历史沉淀
的结果
。
王鸿卿指出:
“‘
水浒故事
’
不仅仅意味着人物
、
情节
在听众、观众心中的‘沉积’已成为‘趣味’,更意味着其中所
内含的政治
、道德、文化观念在审美的意义上被认可和允
准
。”
可以说,其忠义思想是在世代累积和孕育中自然形成
。
成书后,它受到读者的普遍喜好
。
据
《
水浒书录
》
载,其明清
时的传播版本多达
130
余种
。
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期,它被
刊刻四十余次,深受平民读者欢迎。显然,小说曲折、惊险的
故事情节迎合了平民阶层猎奇
、
尚新的阅读心理,而其忠义
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道德理念
。
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出读
者对儒家文化的积极心理认同
。
李蕊芹
、
许勇强
《
世代累积
型创作说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指出:“任何文学作品的
创作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痕
。作品成书过程中的各种累
积不仅是材料的累积,作者的累积,更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的
累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世代累积型创作作品也是一
部中华文化史
。”《水浒传
》在动态成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忠
义思想倾向,传达出民间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的“集体无
意识
”。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千年而不衰
。水浒英
雄的激情演绎展示出它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唐明燕、宋志
明
《论儒学社会影响的多元性》认为,它“并不单纯是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和历代政治制度的附属品,它更积淀了中华民
族千百年来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社会
人生的深刻认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是一
种具有社会行为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水
浒传
》忠义思想的生成与接受效应证明,儒学作为主导文
化,被精英阶层认可、推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在民
间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是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
毋庸置疑,《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融合、凝聚了南宋至
明的平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伦理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
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在该书的影响下,社会刮起
了“水浒热”,产生了大量关于水浒故事的杂剧、传奇、地方
戏,其思想基本继承了该书的“忠义”主旨,我们应科学地审
视其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中华书局,2005 年版。
[2]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3]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版。
[5] 王鸿卿:《〈水浒传〉 主题新论》,《明清小说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6]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8]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9] 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作者简介:冯利华,女,
1976—
,四川内江人,博士,讲
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