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重点:

1、 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 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

于”的意义或用法。

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屈原为何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二、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却)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醴?(表并列)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倒装句式:

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 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1)第一段:渔父见而()问之曰(疑、怪)

(2)第一段:屈原( )曰(叹——并非叹息自己的遭遇悲惨,而是叹这个世界)

(3)第二段:渔父( )曰(叹——渔父叹屈原)

(4)第三段:屈原( )曰(正色——这是屈原正面表明自己的主张,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浑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的理想,依旧没有破灭,所以这时他陈述自己的心志的时候,他应该是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反驳渔父的观点,用“正色”,表明这时候屈原很严肃)

(5)第四段:乃( )歌曰(率然——指轻率、放达,这并不是指渔父对屈原不够尊重,而是想告诉屈原,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得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达”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了)

四、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

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倒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六、作业: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

———————————————————————————————————————

板书:

渔父

屈原(以死明志)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随遇而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不为瓦全———————与世推移

而蒙世俗之尘埃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 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 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 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 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 fǔ )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î )

醨 ( lí ) 汶( mén) 枻( yì ) 濯( zhuï )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 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 、背诵文中的名句;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重点:

1、 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 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

于”的意义或用法。

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屈原为何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二、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却)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醴?(表并列)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倒装句式:

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 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1)第一段:渔父见而()问之曰(疑、怪)

(2)第一段:屈原( )曰(叹——并非叹息自己的遭遇悲惨,而是叹这个世界)

(3)第二段:渔父( )曰(叹——渔父叹屈原)

(4)第三段:屈原( )曰(正色——这是屈原正面表明自己的主张,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浑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的理想,依旧没有破灭,所以这时他陈述自己的心志的时候,他应该是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反驳渔父的观点,用“正色”,表明这时候屈原很严肃)

(5)第四段:乃( )歌曰(率然——指轻率、放达,这并不是指渔父对屈原不够尊重,而是想告诉屈原,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得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达”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了)

四、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

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倒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六、作业: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

———————————————————————————————————————

板书:

渔父

屈原(以死明志)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随遇而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不为瓦全———————与世推移

而蒙世俗之尘埃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 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 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 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 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 fǔ )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î )

醨 ( lí ) 汶( mén) 枻( yì ) 濯( zhuï )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 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 、背诵文中的名句;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相关文章

  • [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 主备人 闫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查看


  • [渔歌子]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 ...查看


  • 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 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冲刺200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金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 ...查看


  • [屈原列传]教案
  •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 ...查看


  • 社戏优秀教案
  • 五原五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稿 课题:<社戏>主备:蔡晓霞 课时:三课时 编号16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用双竖 线标出来 三.精读课文(1--3段), ...查看


  • 浅谈"渔父"精神在吴镇绘画中的应用
  • [摘要]中国美术史上有文献记载渔父形象的绘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际,在此之后,传世的画作中便留有渔父形象,至元代时,渔父形象在山水画中最为盛行.吴镇将渔父这一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通过对画面内容进行对比和 ...查看


  • 我们不知道的:张志和与其渔父的故事
  •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渔父词,关于这首词的来历起源于一段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大诗人以及他的渔父词. 张志和为中唐时著名道士,号玄真子.会稽山阴人,又 ...查看


  • 渔父教学设计
  •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 ...查看


  • 冲出来的第四条路
  • 作者:连中国 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01期 [课堂实录] 一.课前激发,确立课题 师:很高兴和屯溪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但不一定关注过他的听课状态.<西游记>第二回有记载说,孙悟空听讲的时候,是"抓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