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中文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所属地区: 中国哈尔滨
外文名: Harbin Intitute of Technology 航天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材料主要院系: 简称: 哈工大(HIT) 院,建筑学院,理学院等
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国家重点学科:40个
创办时间: 1920年 硕士点: 148个
类别: 公立大学 博士点: 82个
学校类型: 工科院士: 25人
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实验室: 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现任校长: 王树国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知名校友: 周铁农,叶选平,孙运璇,李钟玉三大校区: 哈尔滨,威海,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3]
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具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8个,86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拥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59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31人次(其中2人为中科院、工程院双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2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近900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1600余人。同时,哈工大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 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大型地面太空模拟装置、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容错数管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三号”,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国家定位
实现了“一校三区”的“大哈工大”的布局。有哈尔滨一、二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
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
教师队伍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兴校,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届党委和行政领导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八百壮士”为品牌,汇聚、培养了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该校下一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现有队伍中:
两院院士29人,其中,双院士2人,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5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3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资助500万元);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
11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20个学院,36个系,86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2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全国排名第五)
力学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光学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工信部重点学科(23个)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个)
☆山东省重点学科(4个)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14个)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
太阳系环境与物质作用科学综合研究设施(筹)
(首期投资16.7亿)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主要承建单位)
空天科学研究院(1个)
(首期投资5个亿,超过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 科研奖励
2008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4.76亿,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 2007年哈工大仅次于清华位居第二。2010年我校科研经费达到18.92亿元。
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2009年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项9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省部级奖73项,其他奖13项。
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度哈工大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显著增长,各项指标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SCI论文数达1816篇,较上一年度增加26%,排名提升4位,跃居全国高校第七位;EI论文数达3083篇,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二位;ISTP论文数达1326篇,继续荣居全国高校第二位。2009年度哈工大发表“表现不俗”论文352篇,占全部论文的19.4%,比去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六位。
占地近100公顷的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成立, 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誉为“北方硅谷”的哈工大科技园于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间将在58.6公顷土地上建成一百万平方米大型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工大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
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工大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工大校歌《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国际交流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校史简介
历史沿革
1920年哈工大建校: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1959 年哈工大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年以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
大事年表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
这一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
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
此批毕业中国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后不久改用日语授课,建立了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六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自更名后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两所学校的另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是都承认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专业调整。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显出重大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是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工大。
2010年6月6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历任领导
工大校长
阿·阿·摄罗阔夫(俄)(1920~1925)
勒·阿·乌斯特鲁洛夫(俄)(1925~1928)
张寰湘(兼)(1928.8~1928.10)
刘哲(1928.3~1928.8;1928.10~1933.6)
刘梦庚(1933~1935)
王宇清(1935~1937)
铃木正雄(日)(1937~1945)
茹拉夫列夫(苏联)(1945.8)
阿·波·奥哲夫(苏联)(1945.11)
谢德和(苏联)(1947.9)
冯仲云(1945~1951)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高铁(1965~1977)
刘德本(1978~1980)
黄文虎(1983~1985)
杨士勤(1985~2002)
王树国(2002~至今)
办学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精英人才,为科技创新贡献高水平成果,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成人和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
服务面向: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上进务实、身心健康的有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和该校现状,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使3~5个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使8~10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使学校的体制、
机制完善,办学设施优良,学术大师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杰出人才辈出,社会贡献卓著,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该校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未来五年重点实施的发展战略。
(1)海纳百川,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
(2)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注重质量,实施优秀人才培养战略;
(4)强化优势,实施学科优化战略;
(5)加强基础,实施创新科研战略;
(6)创新机制,实施深化改革战略。
人才培养
在90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工大曾以“总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传统特色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标志性“资产”,具有鲜明的学科和学校特征。它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集体智慧与追求的反映,由时任校长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产生。历经半个多世纪,几经时代变迁,其内涵不断深化与外延,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我校的办学传统已为历代师生所认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有着90年发展历史的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区之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正式创建于1987年,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7年,经航天工业部批准开始创建学校,1988年开始招收普通教育学生;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从哈尔滨搬迁至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学校坚持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学科特点,现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共计36个专业。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万人。
现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等10个院(系),以及体育教学部、艺术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建立了百余个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36个科研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秉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风范,重视学生基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以培养研
究生层次人才为主的办学实体,是深圳大学城引进的三家高校之一。
目前研究生院设立八个学科部,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部、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城市与土木工程学科部、经济管理学科部、基础科学学科部。
各学科部由在学科方向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组成。目前已建成30余个研究中心和若干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多所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中文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所属地区: 中国哈尔滨
外文名: Harbin Intitute of Technology 航天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材料主要院系: 简称: 哈工大(HIT) 院,建筑学院,理学院等
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国家重点学科:40个
创办时间: 1920年 硕士点: 148个
类别: 公立大学 博士点: 82个
学校类型: 工科院士: 25人
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实验室: 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现任校长: 王树国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知名校友: 周铁农,叶选平,孙运璇,李钟玉三大校区: 哈尔滨,威海,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3]
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具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8个,86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拥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59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31人次(其中2人为中科院、工程院双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2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近900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1600余人。同时,哈工大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 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大型地面太空模拟装置、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容错数管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三号”,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国家定位
实现了“一校三区”的“大哈工大”的布局。有哈尔滨一、二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
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
教师队伍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兴校,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届党委和行政领导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八百壮士”为品牌,汇聚、培养了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该校下一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现有队伍中:
两院院士29人,其中,双院士2人,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5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3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资助500万元);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
11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20个学院,36个系,86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2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全国排名第五)
力学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光学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工信部重点学科(23个)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个)
☆山东省重点学科(4个)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14个)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
太阳系环境与物质作用科学综合研究设施(筹)
(首期投资16.7亿)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主要承建单位)
空天科学研究院(1个)
(首期投资5个亿,超过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 科研奖励
2008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4.76亿,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 2007年哈工大仅次于清华位居第二。2010年我校科研经费达到18.92亿元。
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2009年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项9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省部级奖73项,其他奖13项。
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度哈工大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显著增长,各项指标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SCI论文数达1816篇,较上一年度增加26%,排名提升4位,跃居全国高校第七位;EI论文数达3083篇,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二位;ISTP论文数达1326篇,继续荣居全国高校第二位。2009年度哈工大发表“表现不俗”论文352篇,占全部论文的19.4%,比去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六位。
占地近100公顷的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成立, 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誉为“北方硅谷”的哈工大科技园于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间将在58.6公顷土地上建成一百万平方米大型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工大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
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工大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工大校歌《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国际交流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校史简介
历史沿革
1920年哈工大建校: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1959 年哈工大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年以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
大事年表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
这一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
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
此批毕业中国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后不久改用日语授课,建立了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六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自更名后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两所学校的另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是都承认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专业调整。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显出重大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是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工大。
2010年6月6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历任领导
工大校长
阿·阿·摄罗阔夫(俄)(1920~1925)
勒·阿·乌斯特鲁洛夫(俄)(1925~1928)
张寰湘(兼)(1928.8~1928.10)
刘哲(1928.3~1928.8;1928.10~1933.6)
刘梦庚(1933~1935)
王宇清(1935~1937)
铃木正雄(日)(1937~1945)
茹拉夫列夫(苏联)(1945.8)
阿·波·奥哲夫(苏联)(1945.11)
谢德和(苏联)(1947.9)
冯仲云(1945~1951)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高铁(1965~1977)
刘德本(1978~1980)
黄文虎(1983~1985)
杨士勤(1985~2002)
王树国(2002~至今)
办学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精英人才,为科技创新贡献高水平成果,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成人和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
服务面向: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上进务实、身心健康的有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和该校现状,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使3~5个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使8~10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使学校的体制、
机制完善,办学设施优良,学术大师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杰出人才辈出,社会贡献卓著,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该校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未来五年重点实施的发展战略。
(1)海纳百川,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
(2)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注重质量,实施优秀人才培养战略;
(4)强化优势,实施学科优化战略;
(5)加强基础,实施创新科研战略;
(6)创新机制,实施深化改革战略。
人才培养
在90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工大曾以“总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传统特色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标志性“资产”,具有鲜明的学科和学校特征。它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集体智慧与追求的反映,由时任校长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产生。历经半个多世纪,几经时代变迁,其内涵不断深化与外延,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我校的办学传统已为历代师生所认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有着90年发展历史的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区之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正式创建于1987年,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7年,经航天工业部批准开始创建学校,1988年开始招收普通教育学生;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从哈尔滨搬迁至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学校坚持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学科特点,现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共计36个专业。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万人。
现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等10个院(系),以及体育教学部、艺术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建立了百余个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36个科研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秉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风范,重视学生基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以培养研
究生层次人才为主的办学实体,是深圳大学城引进的三家高校之一。
目前研究生院设立八个学科部,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部、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城市与土木工程学科部、经济管理学科部、基础科学学科部。
各学科部由在学科方向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组成。目前已建成30余个研究中心和若干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多所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