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经济】
陕西省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王军朝 梁亚惠 梁增虎(1.陕西省铜川市中药办、农业局2.铜川市农业局 铜川727031)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其早日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根据我市的中药材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市中药材的蕴藏量7300万kg,年际间收购量230万kg。在全省统一管理的中药材中,我市有生地、甘草、杜仲、茯苓、牛黄、白术、白芍、连翘等10余种,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尤其是耀州区所产的黄芩和宜君县所产的党参,因其质量上乘地道,而被称为“ 耀芩 ”、“ 宜党 ”。
1000多年前,在铜川诞生了一位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唐皇封为“ 药王 ”,后人尊称“ 药王爷 ”,著有《 千金要方 》和《 千金翼方 》,收载800余种中药材。至今,大量的方药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日本、韩国及台港澳地区也广为流传。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使铜川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药材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将纳入国家扶贫、西部开发计划中予以支持。我省被科技部批准为中药材种植基地省,省政府制定了《 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我市农业的四大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规范化基地种植初具规模
国家实施“ 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 ”,2002年耀州区被省科技厅确立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对于全市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黄芩、柴胡为主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迅速推广,带动了整个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专业村、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以丰禾制药、方舟制药和耀州医药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有力地拉动了全市中药材种植全面增长。丰禾制药年产200吨芦丁、50吨黄芩甙项目正在启动,宜君县方舟制药年产150吨刺五加纯粉生产线已
・31・
一、我市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及问题
1、自然资源优势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关中平原以北,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介于东经108°35′到109°29′、北纬34°48′到北纬35°35′之间,东南相临渭南市,西接咸阳市,北靠延安市,是关中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6万。地质构造稳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变,山、川、梁、平原和沟谷均有分布。年平均气温8.9 ~ 12.3 ℃,年平均日照时数2345.7 ~ 2412.5小时,年降水量平均在555.8 ~709.3 mm之间,无霜期164 ~ 206天。90%的土壤为褐土、黄绵土、黑炉土,全市总土地面积583万亩,其中耕地183万亩,林地241万亩,草地100万亩,其它为工矿、交通等用地。气候、光照、土地资源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形成了我市植物多样性。
2、中药材资源优势
据调查和资料记载,我市有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七大类683种,其中常用的350余种(根茎类210种,籽实类40余种,花草类70余种,动物类10余种,菌类2种,矿物类2种),占全省2161种的32%,属于渭北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载入1985年版《 药典 》的中药材198种。全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调试成功,2003年耀州区药材公司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2000亩。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中药材产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再生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利用不足;
(2)人工种药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主导品种不明显;
(3)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种苗质量差,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
(4)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5)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 (6)市场信息闭塞,开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和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着眼于资源重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服务体系化、市场开拓多元化着手,构建我市中药材种苗繁育体系,GAP标准化生产体系,中药加工生产体系,技术、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依靠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把种植基地建设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草),实施山川秀美结合起来,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旅游业链结起来。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带),以现有的中药加工流通企业为基础,构建中药材初、深加工产业链。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32 ・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创精品名牌,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能力。
3、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 药品管理法 》和种植、研发、生产、经营规范标准要求,加快认证步伐,形成从药材种植到药品进入市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按照“ 公司+基地+农户 ”、“ 公司+科研+基地 ”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区域内外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和生产力整合起来,促进中药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按照铜川“ 三步走 ”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拟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03~2006年)
建设人工规范化种植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总量达到30万亩。加快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步伐,到2006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2亿元。
2、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0年) 建设人工规模化种植15万亩,野生护改30万亩,总量达到45万亩。中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3亿元
3、稳步发展阶段(2011~2020年)
建设人工规范化种植25万亩,野生护改45万亩,总量达到70万亩。基本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产业体系,优势资源得到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到2020 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亿元。
发展重点
1、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 (1)按照GAP标准规范,抓好黄芩、柴胡、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6, No.6
June 2004
槐米、党参、连翘、山桃等品种规范化基地建设,深加工链条延伸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工方面,以促进耀州区省级孙思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丰禾制药、方舟制药为重点;在流通方面,以耀州
加快宜君县中药材产业大县和省级中药材药源基地的建设步伐。到2006年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中药材预期销售收入1.6亿元。
(2)优化布局,加强专业化中药材种植区(带)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规范栽培、种改并重、集中连片、市场导向、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一是在市中部和南部台塬区建设人工种植区,品种以黄芩、柴胡、党参为主,以甘草、黄芪、板兰根、丹参、黄姜、天麻为辅,包括耀州区的小丘、坡头、关庄、石柱、演池、 孙塬;王益区的黄堡、王益;印台区的陈炉、红土、阿庄、广阳、 高楼河;宜君县的哭泉、偏桥、西村、尧生、五里镇、雷塬等19个乡镇;二是在西北部建设野生护改栽培带,品种以连翅、刺五加、山桃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环线沿途乡镇、铜黄公路和210国道两侧直观山坡,形成环绕我市西北部半圆形的百里野生中药材护改栽培带;三是结合生态林建设和行道、庭院、村落绿化,大量栽植中槐,发展槐米生产。
2、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中药材加工业体系
(1)积极促进中药加工生产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市中药材的资源特点,发展中药材加工生产。重点做好黄芩→黄芩甙、槐米→芦丁、刺五加→刺五加纯粉三大产业链条的建设,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产业区与区内外企业共同进行系列化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中药材加工体系,争创2~3个中药材品牌。到2006年中药加工预期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
(2)发展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围绕主导产品开发方向,重点支持具有中间体提取和中药药品生产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对中药材种植和
医药公司为重点支持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中药企业兼并重组,内引外联,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扩大耀州药市的利用率和规模,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3)充分发挥“药王”文化效应 以创建“药王故里”万亩药用植物园为依托,发展旅游药业提高我市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
3、创建中药材科研创新体系
(1)开展GAP规范化建设技术研究 以建设市级中药材种苗繁育及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选择市场需求旺盛、品种独特地道的中药材品种,进行GAP种植技术研究、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绿色中药材生产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科技企业来我市建立科研基地。到2006年每个主导品种建立50~100亩的GAP示范园,逐步开展SOP的研究工作。
(2)加强新药品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创新 加强新药品的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引进开发中药现代化制剂产品,改进传统制剂,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引进带动开发创新。
4、 加强中药材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建设市级中药材产业化服务中心 构筑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及时捕捉信息,掌握产业动态,为研究、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成立多种形式的中药材协会,通过协会提高市场化生产水平。
(2)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推广服务体系 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重点做好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农民的劳动技术、文化素养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打破原有各涉农科技部门的界线,加强合作,依托各级农业、林业、科技
・33・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推广机构和中药产业协会、研究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组织,完善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引导
市政府成立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农业、计委、经贸委、财政、科技、林业、农发办、卫生、药监部门主管领导任成员,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中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制订产业发展规范和实施方案,统一规划,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完善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2、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市政府在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年起,每年拿出50万元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中药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GAP、SOP规范化操作规程研究、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培训等方面,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吸引境外及民间投入,支持中药产业的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农村信贷支持中药种植和基地建设的力度。
3、GAP规范化生产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 按照GAP规范组织药材种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要组织好我市的几个骨干品种黄芩、柴胡、党参、槐米、连翘、山桃等地道品种的GAP研究,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进程。积极推广“ 公司+基地+农户 ”模式,把一家一户的种植活动组织起来,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生产组织,把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户中药材种植的利益结合起来,把规范化
・34 ・
种植技术、优良新品种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使药材种植最终达到GAP规范要求,这是实现中药材产业化乃至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药
在品种的引进繁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上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重视绿色中药材的生产。
5、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要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生产管理经营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 ”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加强用人机制改革,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6、积极开拓市场,需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组织研发和生产
要强化销售环节,不断提高改善营销策略,充分发挥药材公司和药材交易经纪人和经营户贴近市场,信息快、准的优势,提高“ 耀州药市 ”利用率,以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药材批发市场为目标,尽快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和销售队伍。
7、加强龙头企业的培植
龙头企业是中药材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坚持“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的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培植我市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强本市现有的丰禾制药、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使之早日发挥作用,带动整个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吸引外地大型的生产、经营企业来我市建立药源基地,建立“ 战略联盟 ”,将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和我市的资源、人文、政策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经济】
陕西省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王军朝 梁亚惠 梁增虎(1.陕西省铜川市中药办、农业局2.铜川市农业局 铜川727031)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其早日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根据我市的中药材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市中药材的蕴藏量7300万kg,年际间收购量230万kg。在全省统一管理的中药材中,我市有生地、甘草、杜仲、茯苓、牛黄、白术、白芍、连翘等10余种,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尤其是耀州区所产的黄芩和宜君县所产的党参,因其质量上乘地道,而被称为“ 耀芩 ”、“ 宜党 ”。
1000多年前,在铜川诞生了一位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唐皇封为“ 药王 ”,后人尊称“ 药王爷 ”,著有《 千金要方 》和《 千金翼方 》,收载800余种中药材。至今,大量的方药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日本、韩国及台港澳地区也广为流传。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使铜川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药材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将纳入国家扶贫、西部开发计划中予以支持。我省被科技部批准为中药材种植基地省,省政府制定了《 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我市农业的四大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规范化基地种植初具规模
国家实施“ 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 ”,2002年耀州区被省科技厅确立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对于全市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黄芩、柴胡为主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迅速推广,带动了整个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专业村、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以丰禾制药、方舟制药和耀州医药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有力地拉动了全市中药材种植全面增长。丰禾制药年产200吨芦丁、50吨黄芩甙项目正在启动,宜君县方舟制药年产150吨刺五加纯粉生产线已
・31・
一、我市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及问题
1、自然资源优势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关中平原以北,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介于东经108°35′到109°29′、北纬34°48′到北纬35°35′之间,东南相临渭南市,西接咸阳市,北靠延安市,是关中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6万。地质构造稳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变,山、川、梁、平原和沟谷均有分布。年平均气温8.9 ~ 12.3 ℃,年平均日照时数2345.7 ~ 2412.5小时,年降水量平均在555.8 ~709.3 mm之间,无霜期164 ~ 206天。90%的土壤为褐土、黄绵土、黑炉土,全市总土地面积583万亩,其中耕地183万亩,林地241万亩,草地100万亩,其它为工矿、交通等用地。气候、光照、土地资源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形成了我市植物多样性。
2、中药材资源优势
据调查和资料记载,我市有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七大类683种,其中常用的350余种(根茎类210种,籽实类40余种,花草类70余种,动物类10余种,菌类2种,矿物类2种),占全省2161种的32%,属于渭北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载入1985年版《 药典 》的中药材198种。全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调试成功,2003年耀州区药材公司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2000亩。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中药材产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再生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利用不足;
(2)人工种药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主导品种不明显;
(3)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种苗质量差,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
(4)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5)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 (6)市场信息闭塞,开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和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着眼于资源重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服务体系化、市场开拓多元化着手,构建我市中药材种苗繁育体系,GAP标准化生产体系,中药加工生产体系,技术、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依靠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把种植基地建设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草),实施山川秀美结合起来,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旅游业链结起来。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带),以现有的中药加工流通企业为基础,构建中药材初、深加工产业链。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32 ・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创精品名牌,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能力。
3、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 药品管理法 》和种植、研发、生产、经营规范标准要求,加快认证步伐,形成从药材种植到药品进入市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按照“ 公司+基地+农户 ”、“ 公司+科研+基地 ”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区域内外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和生产力整合起来,促进中药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按照铜川“ 三步走 ”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拟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03~2006年)
建设人工规范化种植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总量达到30万亩。加快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步伐,到2006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2亿元。
2、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0年) 建设人工规模化种植15万亩,野生护改30万亩,总量达到45万亩。中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3亿元
3、稳步发展阶段(2011~2020年)
建设人工规范化种植25万亩,野生护改45万亩,总量达到70万亩。基本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产业体系,优势资源得到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到2020 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亿元。
发展重点
1、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 (1)按照GAP标准规范,抓好黄芩、柴胡、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6, No.6
June 2004
槐米、党参、连翘、山桃等品种规范化基地建设,深加工链条延伸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工方面,以促进耀州区省级孙思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丰禾制药、方舟制药为重点;在流通方面,以耀州
加快宜君县中药材产业大县和省级中药材药源基地的建设步伐。到2006年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中药材预期销售收入1.6亿元。
(2)优化布局,加强专业化中药材种植区(带)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规范栽培、种改并重、集中连片、市场导向、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一是在市中部和南部台塬区建设人工种植区,品种以黄芩、柴胡、党参为主,以甘草、黄芪、板兰根、丹参、黄姜、天麻为辅,包括耀州区的小丘、坡头、关庄、石柱、演池、 孙塬;王益区的黄堡、王益;印台区的陈炉、红土、阿庄、广阳、 高楼河;宜君县的哭泉、偏桥、西村、尧生、五里镇、雷塬等19个乡镇;二是在西北部建设野生护改栽培带,品种以连翅、刺五加、山桃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环线沿途乡镇、铜黄公路和210国道两侧直观山坡,形成环绕我市西北部半圆形的百里野生中药材护改栽培带;三是结合生态林建设和行道、庭院、村落绿化,大量栽植中槐,发展槐米生产。
2、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中药材加工业体系
(1)积极促进中药加工生产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市中药材的资源特点,发展中药材加工生产。重点做好黄芩→黄芩甙、槐米→芦丁、刺五加→刺五加纯粉三大产业链条的建设,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产业区与区内外企业共同进行系列化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中药材加工体系,争创2~3个中药材品牌。到2006年中药加工预期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
(2)发展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围绕主导产品开发方向,重点支持具有中间体提取和中药药品生产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对中药材种植和
医药公司为重点支持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中药企业兼并重组,内引外联,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扩大耀州药市的利用率和规模,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3)充分发挥“药王”文化效应 以创建“药王故里”万亩药用植物园为依托,发展旅游药业提高我市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
3、创建中药材科研创新体系
(1)开展GAP规范化建设技术研究 以建设市级中药材种苗繁育及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选择市场需求旺盛、品种独特地道的中药材品种,进行GAP种植技术研究、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绿色中药材生产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科技企业来我市建立科研基地。到2006年每个主导品种建立50~100亩的GAP示范园,逐步开展SOP的研究工作。
(2)加强新药品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创新 加强新药品的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引进开发中药现代化制剂产品,改进传统制剂,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引进带动开发创新。
4、 加强中药材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建设市级中药材产业化服务中心 构筑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及时捕捉信息,掌握产业动态,为研究、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成立多种形式的中药材协会,通过协会提高市场化生产水平。
(2)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推广服务体系 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重点做好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农民的劳动技术、文化素养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打破原有各涉农科技部门的界线,加强合作,依托各级农业、林业、科技
・33・
Vol.6, No.6 June 2004
中药研究与信息
Research &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6卷第6期
2004年6月
推广机构和中药产业协会、研究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组织,完善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引导
市政府成立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农业、计委、经贸委、财政、科技、林业、农发办、卫生、药监部门主管领导任成员,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中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制订产业发展规范和实施方案,统一规划,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完善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2、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市政府在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年起,每年拿出50万元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中药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GAP、SOP规范化操作规程研究、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培训等方面,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吸引境外及民间投入,支持中药产业的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农村信贷支持中药种植和基地建设的力度。
3、GAP规范化生产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 按照GAP规范组织药材种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要组织好我市的几个骨干品种黄芩、柴胡、党参、槐米、连翘、山桃等地道品种的GAP研究,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进程。积极推广“ 公司+基地+农户 ”模式,把一家一户的种植活动组织起来,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生产组织,把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户中药材种植的利益结合起来,把规范化
・34 ・
种植技术、优良新品种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使药材种植最终达到GAP规范要求,这是实现中药材产业化乃至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药
在品种的引进繁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上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重视绿色中药材的生产。
5、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要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生产管理经营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 ”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加强用人机制改革,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6、积极开拓市场,需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组织研发和生产
要强化销售环节,不断提高改善营销策略,充分发挥药材公司和药材交易经纪人和经营户贴近市场,信息快、准的优势,提高“ 耀州药市 ”利用率,以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药材批发市场为目标,尽快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和销售队伍。
7、加强龙头企业的培植
龙头企业是中药材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坚持“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的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培植我市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强本市现有的丰禾制药、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使之早日发挥作用,带动整个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吸引外地大型的生产、经营企业来我市建立药源基地,建立“ 战略联盟 ”,将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和我市的资源、人文、政策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