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知者之见。 这种令顾 颉刚顿悟的读书方法, 一言以蔽之 , 就是 要做“ 书主” 而不能 当“ 书奴” 。 中华民族 自古 尚文, “ 万般 皆下品, 惟有读 书高” , 几千年风 习浸 淫, 书籍在人们头脑 中也被神圣化起来 了。 贩夫走卒 见字而敬 、 见文 而信 、 见书而畏 , 读书人则 固守经说 , 点划句读不敢有 丝毫移易, 否
则便是“ 非圣无法” 。这真是大谬不然 !殊不知 , 在这种不 以我为主, 被书籍牵着鼻子走 的方法指 引下 ,皓首 穷经最终 只不过成 了一只
“ 有脚书橱” , 这样读书 , 读得越 多越糊涂。 高明的人是 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 的。 孟子早在 两千 多年前就说 过: “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 而已矣。 ” 清楚表 明了
他对 书籍 的态度 : 与其对 书籍 不假 思索地全 盘接 受 , 则不如束书不
观。对于儒家经典《 尚书》 “ 武成” 篇, 孟夫子也敢于大胆质疑 , 有 限认 同。这就是善读书者, 读书时以我为主, 而不是 本末倒置。
读 书时以我为主 , 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 不动
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 我们看他读过的书 , 无 论是“ 二十 四史” 还是古典文学作 品, 都是勾抹 点划 、 朱 墨粲然, 不少 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书籍经过这样 一番“ 涂抹” 批注,
达到 了取其精 华、 弃其糟粕 的 目的 , 自然为其所 用。苏东坡少 时读
《 汉书》 , 有所谓“ 八面受敌 法” : 每读 一遍, 先立一个或几个主题 , 如军 事、 政治、 经济 、 艺文等等 , 读 时只关注这方面的材 料, 这样 阅读 时就 像吃甘蔗 , 又像炼石油, 几遍过后, 《 汉书》 就被彻底 “ 压榨” 净尽。还 有史 学家 陈垣 先 生 , 读 书 时喜 欢拆 着读 , 每购 一书 回 , 先“ 痛 下杀 手” , 把书大卸八块 、 分章析节 , 然后根据 自己的需要重新装订组合。
“ 书卷 多情似故人 , 晨 昏忧乐每相亲。” 很 多人喜欢把书籍 比作 朋友 , 但从研究学术 的角度 而言 , 莫如 以主仆为 宜: 人为 书主, 书为
人仆。从苏轼到毛泽东 , 从八面受敌到八面威风 , 善读书者都是坚决
做“ 书主” 而绝不沦为“ 书奴” 。毫
’
l I 譬 蛩 萋
这真是知者之见。 这种令顾 颉刚顿悟的读书方法, 一言以蔽之 , 就是 要做“ 书主” 而不能 当“ 书奴” 。 中华民族 自古 尚文, “ 万般 皆下品, 惟有读 书高” , 几千年风 习浸 淫, 书籍在人们头脑 中也被神圣化起来 了。 贩夫走卒 见字而敬 、 见文 而信 、 见书而畏 , 读书人则 固守经说 , 点划句读不敢有 丝毫移易, 否
则便是“ 非圣无法” 。这真是大谬不然 !殊不知 , 在这种不 以我为主, 被书籍牵着鼻子走 的方法指 引下 ,皓首 穷经最终 只不过成 了一只
“ 有脚书橱” , 这样读书 , 读得越 多越糊涂。 高明的人是 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 的。 孟子早在 两千 多年前就说 过: “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 而已矣。 ” 清楚表 明了
他对 书籍 的态度 : 与其对 书籍 不假 思索地全 盘接 受 , 则不如束书不
观。对于儒家经典《 尚书》 “ 武成” 篇, 孟夫子也敢于大胆质疑 , 有 限认 同。这就是善读书者, 读书时以我为主, 而不是 本末倒置。
读 书时以我为主 , 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 不动
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 我们看他读过的书 , 无 论是“ 二十 四史” 还是古典文学作 品, 都是勾抹 点划 、 朱 墨粲然, 不少 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书籍经过这样 一番“ 涂抹” 批注,
达到 了取其精 华、 弃其糟粕 的 目的 , 自然为其所 用。苏东坡少 时读
《 汉书》 , 有所谓“ 八面受敌 法” : 每读 一遍, 先立一个或几个主题 , 如军 事、 政治、 经济 、 艺文等等 , 读 时只关注这方面的材 料, 这样 阅读 时就 像吃甘蔗 , 又像炼石油, 几遍过后, 《 汉书》 就被彻底 “ 压榨” 净尽。还 有史 学家 陈垣 先 生 , 读 书 时喜 欢拆 着读 , 每购 一书 回 , 先“ 痛 下杀 手” , 把书大卸八块 、 分章析节 , 然后根据 自己的需要重新装订组合。
“ 书卷 多情似故人 , 晨 昏忧乐每相亲。” 很 多人喜欢把书籍 比作 朋友 , 但从研究学术 的角度 而言 , 莫如 以主仆为 宜: 人为 书主, 书为
人仆。从苏轼到毛泽东 , 从八面受敌到八面威风 , 善读书者都是坚决
做“ 书主” 而绝不沦为“ 书奴” 。毫
’
l I 譬 蛩 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