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标志着女性独立人格的初步形成,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将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独立女性的追求。《简・爱》与《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觉醒,女性精神独立的代表,她们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简・爱 呼啸山庄 自我觉醒 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类思想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女性主义的发现、产生、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西方妇女争取人的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女性文学遍及全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这进一步激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想象在文学中得到张扬。
一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开始觉醒,女性开始寻求实现自我价值,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女性开始公开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在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的典型代表就是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拥有坎坷的童年经历,这让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芽。《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的标志,突出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对传统女性主义的挑战,对男权制度的反抗,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夏洛蒂于19世纪写出了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同时蕴含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简・爱》。对于作者来说,她个人生命中的悲哀、孤独、勇气和坚持全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强烈而又集中的反映,小说以女性对人格独立的追求为中心,以社会最低层的女性为创作主体,阐述了自我,揭示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觉醒的必要性。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女主人公凯瑟琳渴望自由,反对男权制度,拥有与传统女性思想相悖的自我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对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与体现者。艾米莉充分结合当时英国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阐述了自我生态主义思想。
二 简・爱与凯瑟琳的人物性格分析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女性思想意识觉醒的象征,她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她追求独立的女性尊严,具有顽强的人物性格,是一名精神高于物质的典型女性。简・爱虽然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人生经历坎坷,但就是逆境成长的她,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人格的平等。经历逆境后的简・爱,从一个懵懂少女成为了一个独立、勇敢、坚强、乐观的成功女性。而她对爱情的观点更是积极向上,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相通的爱情,反对以任何借口强迫的爱情,积极捍卫女性的独立人格与尊严,对英国当时社会主流――传统女性主义掀起了反对之风。简・爱的心理活动最突出的就是:“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于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充分体现出简・爱内心对男女平等的要求与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简・爱性格上的自卑,现实满足感的缺失使得她成为了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作者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成功塑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而简・爱的一生更像是作者的自述,她自卑与自信的矛盾心理更是体现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萌芽时期的的内心活动。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凯瑟琳,作者赋予她的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得到了体现。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生态女性主义浪潮中的牺牲者,她不拘一格而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共鸣与归属,反对男权制度的压迫,追求自我心灵实现。在她看来,她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我,她尊重自我,以自己的心灵为指导,体现出她对自我意识的渴望,而这正是思想的萌芽,是人格的独立。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凯瑟琳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导致了这一社会悲剧的产生,凯瑟琳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已经得到真正的人格独立,思想觉醒的道路还是漫长的。凯瑟琳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这一新女性思想的诞生,也具有超越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先进性。
三 简・爱与凯瑟琳的新式爱情观体现
《简・爱》讲述了一个灰姑娘的成长史,将一个独立女性的形成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简・爱的爱情观是一种反映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爱情观,表明了一个女性的真正独立。而简・爱的爱情更是深刻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新思想。在当时的父权制度下,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而简・爱却没有放弃自己选择的机会,她逆流而上,勇敢前行。在罗切斯特面前,简・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她认为:“我绝不能忍受他把我打扮成像玩偶一样,我要继续做家庭教师,用这笔钱买自己的衣装,除此以外,我只要你的尊重”。她更加渴望得到一份平等的,有尊严的爱情。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固然是是美好的,然而转折也就此产生。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妻子的存在的时候,她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冷静解决问题,维护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她渴望自由,但是她不会失去自我。圣约翰的出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简・爱对爱情的执着。圣约翰对简・爱说:“上帝大自然让你做我的传教士的妻子……我有权要求你不是为了我的快乐,而是为了我主的工作。”他对爱情的看法遭到了简・爱的蔑视,她说:“我蔑视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的奉献。”简・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地域,当她再次回到庄园时,庄园早已物是人非。罗切斯特的妻子死去了,昔日的庄主,也已沦落成了一个残疾人,这时,简・爱的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新式爱情观最终得到实现,这也深刻体现出了生态女性主义对爱情的新追求。 《呼啸山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庞大而又丰富的情感世界,它如暴风骤雨一般,集现实与想象,理智与疯狂、仇恨与挚爱于一体。而凯瑟琳的悲剧结局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当时女性所处地位,以及改变现状的必要性,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揭示女性独立的必要性。
凯瑟琳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却有着深刻的探索与研究价值,而凯瑟琳的新式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凯瑟琳心中的渴望就是希斯克利夫,他们二人更多的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他们似乎就是“荒原的孩子”,达到了心灵上的一致。凯瑟琳曾说过:“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俩人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无时无刻不在我心里。”她追求属于自我的爱情观,而她的这种爱情观,却难以实现。凯瑟琳是新女性的代表,同时新女性意识的矛盾也深刻体现在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态度的转变上。从画眉山庄回来后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女性意识发展的迷茫时期,由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自我意识觉醒的不彻底,她必须屈从于传统女性主义。凯瑟琳成为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与希斯克利夫产生了距离。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变化,是由女性意识觉醒的缺陷导致,也决定了凯瑟琳最后的悲剧的产生,也说明了新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矛盾。她与林顿的结合,导致希斯克利夫的出走,而这时凯瑟琳真正体会到自己心灵被放逐的滋味。虽然故事以悲剧结局,但是艾米莉・勃朗特赋予凯瑟琳的新女性意识,以及对自我心灵的追求,对父权制度的反抗,对纯真爱情的渴望的特点都充分表现出来,凯瑟琳虽然是社会的矛盾结合体,但是她的新式爱情观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 简・爱与凯瑟琳人物命运的意义
简・爱与凯瑟琳两人的爱情发展的结局,具有鲜明的可比性,而在结局背后更是深刻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觉醒的必要性。
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简・爱》是完美的大团圆结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简・爱在历经挫折与不幸之后,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幸福,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爱情,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合也被赋予了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希望,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由简・爱顽强独立的性格决定的,她有着处世不惊的性格特点,面对苦难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她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是不同于凯瑟琳的,这也是作者将女性意识觉醒的希望赋予在简・爱的身上的体现。而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的悲剧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19世纪,生态女性主义萌芽时期,凯瑟琳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她追求自我的实现,反抗父权制度的压迫,但是,女性意识的缺陷仍然存在,凯瑟琳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她的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权统治为中心的正统教育,于是她通过希斯克利夫向父权制度发起反抗。凯瑟琳曾说:“我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因为是我害死你的,所以你尽管来找我,这样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了。”这种悲情结局是由社会环境与凯瑟琳的人物性格导致,作者以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加清晰地表明人物的命运,将凯瑟琳的心理缺陷与矛盾聚集在这一人物形象上,凯瑟琳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悲惨的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具体的社会现实与女性意识觉醒的矛盾,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并不只是个人的爱情悲剧,它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悲剧,反映出女性在父权制度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蕴含了女性要求自我独立的的内涵。简・爱与凯瑟琳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女性意识觉醒的必要性,也看到了女性要求独立、平等、自由和对父权制度的反抗,对维多利亚时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简・爱》与《呼啸山庄》人物的分析,我们也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态女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的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展开,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出现,对女性思想的觉醒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简・爱》倡导的人格的自尊、自爱、自立,勇于改变现状的反抗精神,能够使女性认识到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改变女性现实地位的重要性,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甚至现当代的女性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精神上的一致,自己对独立的向往,对自由成长的渴望,对父权制度的压迫的反抗都无疑说明了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虽以悲剧结局,但是凯瑟琳的先进思想意识却是发人深省,但是她还是带有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与其说是爱情悲剧,不如说是一部社会悲剧。深刻反映出了女性在父权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简・爱的个人命运的阐释与凯瑟琳的对制度的反抗,对女性意识觉醒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她们独特的精神品质也成为了现当代女性学习的榜样,对现当代女性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是对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陈娜:《叛逆与妥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
〈简・爱〉》,《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6期。
[2] 魏琴:《试析女性主义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文化研究》,2009年第12期。
[3] 贺道中:《论〈呼啸山庄〉对人性的探讨》,《山花》(下半月),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刘红霞,女,1966―,河北巨鹿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邢台学院。
摘要 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标志着女性独立人格的初步形成,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将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独立女性的追求。《简・爱》与《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觉醒,女性精神独立的代表,她们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简・爱 呼啸山庄 自我觉醒 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类思想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女性主义的发现、产生、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西方妇女争取人的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女性文学遍及全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这进一步激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想象在文学中得到张扬。
一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开始觉醒,女性开始寻求实现自我价值,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女性开始公开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在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的典型代表就是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拥有坎坷的童年经历,这让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芽。《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的标志,突出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对传统女性主义的挑战,对男权制度的反抗,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夏洛蒂于19世纪写出了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同时蕴含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简・爱》。对于作者来说,她个人生命中的悲哀、孤独、勇气和坚持全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强烈而又集中的反映,小说以女性对人格独立的追求为中心,以社会最低层的女性为创作主体,阐述了自我,揭示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觉醒的必要性。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女主人公凯瑟琳渴望自由,反对男权制度,拥有与传统女性思想相悖的自我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对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与体现者。艾米莉充分结合当时英国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阐述了自我生态主义思想。
二 简・爱与凯瑟琳的人物性格分析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女性思想意识觉醒的象征,她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她追求独立的女性尊严,具有顽强的人物性格,是一名精神高于物质的典型女性。简・爱虽然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人生经历坎坷,但就是逆境成长的她,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人格的平等。经历逆境后的简・爱,从一个懵懂少女成为了一个独立、勇敢、坚强、乐观的成功女性。而她对爱情的观点更是积极向上,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相通的爱情,反对以任何借口强迫的爱情,积极捍卫女性的独立人格与尊严,对英国当时社会主流――传统女性主义掀起了反对之风。简・爱的心理活动最突出的就是:“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于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充分体现出简・爱内心对男女平等的要求与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简・爱性格上的自卑,现实满足感的缺失使得她成为了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作者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成功塑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而简・爱的一生更像是作者的自述,她自卑与自信的矛盾心理更是体现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萌芽时期的的内心活动。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凯瑟琳,作者赋予她的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得到了体现。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生态女性主义浪潮中的牺牲者,她不拘一格而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共鸣与归属,反对男权制度的压迫,追求自我心灵实现。在她看来,她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我,她尊重自我,以自己的心灵为指导,体现出她对自我意识的渴望,而这正是思想的萌芽,是人格的独立。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凯瑟琳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导致了这一社会悲剧的产生,凯瑟琳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已经得到真正的人格独立,思想觉醒的道路还是漫长的。凯瑟琳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这一新女性思想的诞生,也具有超越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先进性。
三 简・爱与凯瑟琳的新式爱情观体现
《简・爱》讲述了一个灰姑娘的成长史,将一个独立女性的形成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简・爱的爱情观是一种反映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爱情观,表明了一个女性的真正独立。而简・爱的爱情更是深刻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新思想。在当时的父权制度下,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而简・爱却没有放弃自己选择的机会,她逆流而上,勇敢前行。在罗切斯特面前,简・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她认为:“我绝不能忍受他把我打扮成像玩偶一样,我要继续做家庭教师,用这笔钱买自己的衣装,除此以外,我只要你的尊重”。她更加渴望得到一份平等的,有尊严的爱情。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固然是是美好的,然而转折也就此产生。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妻子的存在的时候,她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冷静解决问题,维护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她渴望自由,但是她不会失去自我。圣约翰的出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简・爱对爱情的执着。圣约翰对简・爱说:“上帝大自然让你做我的传教士的妻子……我有权要求你不是为了我的快乐,而是为了我主的工作。”他对爱情的看法遭到了简・爱的蔑视,她说:“我蔑视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的奉献。”简・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地域,当她再次回到庄园时,庄园早已物是人非。罗切斯特的妻子死去了,昔日的庄主,也已沦落成了一个残疾人,这时,简・爱的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新式爱情观最终得到实现,这也深刻体现出了生态女性主义对爱情的新追求。 《呼啸山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庞大而又丰富的情感世界,它如暴风骤雨一般,集现实与想象,理智与疯狂、仇恨与挚爱于一体。而凯瑟琳的悲剧结局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当时女性所处地位,以及改变现状的必要性,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揭示女性独立的必要性。
凯瑟琳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却有着深刻的探索与研究价值,而凯瑟琳的新式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凯瑟琳心中的渴望就是希斯克利夫,他们二人更多的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他们似乎就是“荒原的孩子”,达到了心灵上的一致。凯瑟琳曾说过:“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俩人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无时无刻不在我心里。”她追求属于自我的爱情观,而她的这种爱情观,却难以实现。凯瑟琳是新女性的代表,同时新女性意识的矛盾也深刻体现在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态度的转变上。从画眉山庄回来后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女性意识发展的迷茫时期,由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自我意识觉醒的不彻底,她必须屈从于传统女性主义。凯瑟琳成为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与希斯克利夫产生了距离。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变化,是由女性意识觉醒的缺陷导致,也决定了凯瑟琳最后的悲剧的产生,也说明了新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矛盾。她与林顿的结合,导致希斯克利夫的出走,而这时凯瑟琳真正体会到自己心灵被放逐的滋味。虽然故事以悲剧结局,但是艾米莉・勃朗特赋予凯瑟琳的新女性意识,以及对自我心灵的追求,对父权制度的反抗,对纯真爱情的渴望的特点都充分表现出来,凯瑟琳虽然是社会的矛盾结合体,但是她的新式爱情观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 简・爱与凯瑟琳人物命运的意义
简・爱与凯瑟琳两人的爱情发展的结局,具有鲜明的可比性,而在结局背后更是深刻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觉醒的必要性。
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简・爱》是完美的大团圆结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简・爱在历经挫折与不幸之后,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幸福,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爱情,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合也被赋予了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希望,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由简・爱顽强独立的性格决定的,她有着处世不惊的性格特点,面对苦难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她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是不同于凯瑟琳的,这也是作者将女性意识觉醒的希望赋予在简・爱的身上的体现。而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的悲剧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19世纪,生态女性主义萌芽时期,凯瑟琳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她追求自我的实现,反抗父权制度的压迫,但是,女性意识的缺陷仍然存在,凯瑟琳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她的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权统治为中心的正统教育,于是她通过希斯克利夫向父权制度发起反抗。凯瑟琳曾说:“我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因为是我害死你的,所以你尽管来找我,这样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了。”这种悲情结局是由社会环境与凯瑟琳的人物性格导致,作者以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加清晰地表明人物的命运,将凯瑟琳的心理缺陷与矛盾聚集在这一人物形象上,凯瑟琳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悲惨的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具体的社会现实与女性意识觉醒的矛盾,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并不只是个人的爱情悲剧,它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悲剧,反映出女性在父权制度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蕴含了女性要求自我独立的的内涵。简・爱与凯瑟琳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女性意识觉醒的必要性,也看到了女性要求独立、平等、自由和对父权制度的反抗,对维多利亚时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简・爱》与《呼啸山庄》人物的分析,我们也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态女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的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展开,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出现,对女性思想的觉醒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简・爱》倡导的人格的自尊、自爱、自立,勇于改变现状的反抗精神,能够使女性认识到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改变女性现实地位的重要性,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甚至现当代的女性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精神上的一致,自己对独立的向往,对自由成长的渴望,对父权制度的压迫的反抗都无疑说明了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虽以悲剧结局,但是凯瑟琳的先进思想意识却是发人深省,但是她还是带有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与其说是爱情悲剧,不如说是一部社会悲剧。深刻反映出了女性在父权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简・爱的个人命运的阐释与凯瑟琳的对制度的反抗,对女性意识觉醒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她们独特的精神品质也成为了现当代女性学习的榜样,对现当代女性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是对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陈娜:《叛逆与妥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
〈简・爱〉》,《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6期。
[2] 魏琴:《试析女性主义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文化研究》,2009年第12期。
[3] 贺道中:《论〈呼啸山庄〉对人性的探讨》,《山花》(下半月),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刘红霞,女,1966―,河北巨鹿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邢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