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_赵兴民

2007年第03期(总第147期)

学前教育研究

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No.03,2007SerialNo.147

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赵兴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儿童自愿参加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是

儿童游戏的主要属性。儿童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采取合适养护儿童游戏的策略,有利于发挥儿童游戏的价值。

[关键词]

儿童;儿童游戏;自我效能感

观察力,促进了其感知能力的提高。

儿童想像力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有关,因为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假想,它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属于儿童本身的梦想世界。儿童在游戏中通常会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比如,他们将有靠背的椅子当马骑,看着图画就能联想许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并充满想像地与同伴进行交谈等。

儿童游戏一方面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前提,如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按照主题内容来行动,这就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儿童游戏可以通过创设儿童解决问题的情境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通过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来提高思维能力。

在儿童的感知觉、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发展的基础上,其认知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促进儿童对所处情境的感知,逐渐学会判断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感知。研究表明,认知能力发展较高的儿童,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其一,游戏能够促成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通常会形成两种主要的人际关系类

一、儿童游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儿童游戏是儿童自愿参加的,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说,儿童游戏是儿童自主控制活动对象,获得主体性体验的活动。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A.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1]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即指处于儿童期的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游戏作为儿童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化程度等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一)通过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儿童对自我效能感知的重要基础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像以及思维等。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感知觉、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

儿童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实践性探索活动,提供了许多让儿童直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直接感知外界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够通过手摸、眼看、耳闻、脚踢等方式接触各式各样的游戏材料,对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有所掌握,大大加强了感官的感受力和

收稿日期:2007-2-18

(桂科软05111014)研究成果之一*本文是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赵兴民,E-mail:zxm211@yahoo.com.cn

型:一种是通过扮演、模仿等方式在游戏中形成的虚拟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游戏之外形成的现实的伙伴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成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开展社会交往的背景和依托,从而为儿童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随着儿童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同伴关系对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尤为突出,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和仿效往往为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检验提供了合适的参照点,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其二,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游戏中,儿童往往可以接触到虚拟化的社会场景,如“商店”“邮局”“家庭”“市场”“医院”等,在这些场景中,儿童可以进行角色定位,掌握社会技能,开展社会交往;此外,儿童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从本质上说,游戏规则就是社会行为准则的雏形,儿童能够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获得替代性经验,由此提高儿童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辨别力。

(三)通过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影响儿童各种效能信息的获得。儿童一旦有了语言技能,也就获得了一种有效的符号化手段,这有助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儿童也能借助语言理解成人的言语,并从中获得成人的各种评价性言语信息,发展自我效能感。[3]儿童游戏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儿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运用和练习语言的机会。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与发音器官、大脑语言中枢的成熟有关,还与儿童的活动实践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在其中频繁地运用和练习语言,比如,在游戏中,儿童需要模仿某种动物的叫声来领会象声词的使用;儿童需要运用由简单到复杂的字词句来与同伴交流;儿童还必须通过领会教师的言语来理解游戏的规则等。

其次,儿童游戏具有激发语言组合的功能。一般来说,个体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的,而是用特定的方式将简单的语言组合起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儿童游戏具有激发语言组合的功能。布鲁纳认为,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迅速地掌握本国语言,语言中最复杂的语法和实用形式都是首先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他:如以一个3岁孩子第一次使用条件句的例子为证“

果你和我好,把你的石弹子给我,我就把我的枪给你。”如此复杂的语言,通过“教”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游戏的情景中才有可能出现。[4]

二、教师对儿童游戏的养护策略

儿童游戏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儿童教育阶段,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策略养护儿童游戏,真正发挥儿童游戏的功能。

(一)儿童游戏设计的个性化策略

儿童游戏对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游戏。一方面,教师需要提供各种类型的游戏供儿童自主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游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将儿童游戏分为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角色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三大类;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实将游戏分为经验游戏、模仿游戏和练习游戏等。[5]教师要从多角度考虑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并且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地享有选择游戏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儿童参与适合其发展的游戏。比如,对于一些胆子小,平时少说话的儿童,教师应当鼓励其多参加一些交往性强的游戏,如“娃娃家”等;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儿童,教师要引导其参加一些能够发展儿童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活动,诸如“系扣子比赛”等。

(二)儿童游戏指导的有效性策略

儿童游戏本质上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应当由儿童自主选择,自由参与。但是,实际上,儿童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技能方面的困难,因经验的缺乏而无法顺利进行游戏,所以,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一,教师要学会观察,观察不等于旁观,而是去体察儿童的行为,感同身受,努力了解儿童的想法、观点,提供必要的示范,使儿童在游戏中从自由探索走向某种程度的精熟;第二,教师要帮助儿童积累游戏中的经验,丰富知识,生成游戏主题。知识与经验是儿童从事角色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游戏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与儿童进行交流,唤起儿童已有的表象,创造情景激发儿童探索新经验的欲望。在儿童

游戏主题的动态扩展、深化与转换中,儿童的经验会不断扩展和建构,其语言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第三,教师要善于在游戏中创造,提出一些略高于儿童发展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和要求,激发儿童发展的内在需求,积极引导其发展。第四,教师应当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儿童在游戏中行为的评价能够增强儿童对自我效能的觉知。教师不仅要对游戏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点评,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儿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树立起榜样形象,而且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教师要适当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由此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求。

(三)儿童游戏环境创设的适应性策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会使儿童产生遐想,从而促使他们萌发游戏的愿望。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儿童整理经验、创造性地再现经验的过程,因此,在创设儿童游戏环境时要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游戏类型等相适应。儿童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使环境的创设具有新颖性、灵活性,让儿童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可以在儿童熟悉的游戏情节中加入新的材料,以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心理环境则需要体现轻松愉悦性,这需要教师与儿童共同创设。为此,教师应与儿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教师应帮助儿童适应同伴间活泼交往的宽松、愉快的氛围;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进行有意义的分享,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体验成长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3]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2

[4]华爱华.儿童游戏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8

[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幼儿园游戏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

OnChildren’sPlayingGamesandTheirSelf-efficiency

ZhaoXingmin

(TheResearchInstituteforEducationandPsychologyofSouthwesternEthnicGroup,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Children’splayinggamesareakindofactivitiesthattheyparticipatevolunteerlyandgainpleasure.Thenatureofsuchactivitiesisasubjectiveoneforchildren.Playinggamescanpromotechildren’scognitiveabilityandtheirsociabilityaswellastheirpsychologicalandphysicaldevelopment.Inaddition,theycanalsoenhancechildrens’languagelearningability.Inordertoextendthesignificantvalueofchildren’splayinggames,thepaperputsforwardsomestrategiesforteachersoncultivatingchildrentoplaygames.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playinggames,self-efficiency

2007年第03期(总第147期)

学前教育研究

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No.03,2007SerialNo.147

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赵兴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儿童自愿参加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是

儿童游戏的主要属性。儿童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采取合适养护儿童游戏的策略,有利于发挥儿童游戏的价值。

[关键词]

儿童;儿童游戏;自我效能感

观察力,促进了其感知能力的提高。

儿童想像力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有关,因为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假想,它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属于儿童本身的梦想世界。儿童在游戏中通常会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比如,他们将有靠背的椅子当马骑,看着图画就能联想许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并充满想像地与同伴进行交谈等。

儿童游戏一方面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前提,如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按照主题内容来行动,这就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儿童游戏可以通过创设儿童解决问题的情境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通过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来提高思维能力。

在儿童的感知觉、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发展的基础上,其认知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促进儿童对所处情境的感知,逐渐学会判断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感知。研究表明,认知能力发展较高的儿童,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其一,游戏能够促成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通常会形成两种主要的人际关系类

一、儿童游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儿童游戏是儿童自愿参加的,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说,儿童游戏是儿童自主控制活动对象,获得主体性体验的活动。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A.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1]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即指处于儿童期的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游戏作为儿童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化程度等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一)通过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儿童对自我效能感知的重要基础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像以及思维等。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感知觉、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

儿童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实践性探索活动,提供了许多让儿童直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直接感知外界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够通过手摸、眼看、耳闻、脚踢等方式接触各式各样的游戏材料,对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有所掌握,大大加强了感官的感受力和

收稿日期:2007-2-18

(桂科软05111014)研究成果之一*本文是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赵兴民,E-mail:zxm211@yahoo.com.cn

型:一种是通过扮演、模仿等方式在游戏中形成的虚拟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游戏之外形成的现实的伙伴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成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开展社会交往的背景和依托,从而为儿童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随着儿童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同伴关系对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尤为突出,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和仿效往往为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检验提供了合适的参照点,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其二,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游戏中,儿童往往可以接触到虚拟化的社会场景,如“商店”“邮局”“家庭”“市场”“医院”等,在这些场景中,儿童可以进行角色定位,掌握社会技能,开展社会交往;此外,儿童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从本质上说,游戏规则就是社会行为准则的雏形,儿童能够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获得替代性经验,由此提高儿童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辨别力。

(三)通过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影响儿童各种效能信息的获得。儿童一旦有了语言技能,也就获得了一种有效的符号化手段,这有助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儿童也能借助语言理解成人的言语,并从中获得成人的各种评价性言语信息,发展自我效能感。[3]儿童游戏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儿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运用和练习语言的机会。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与发音器官、大脑语言中枢的成熟有关,还与儿童的活动实践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在其中频繁地运用和练习语言,比如,在游戏中,儿童需要模仿某种动物的叫声来领会象声词的使用;儿童需要运用由简单到复杂的字词句来与同伴交流;儿童还必须通过领会教师的言语来理解游戏的规则等。

其次,儿童游戏具有激发语言组合的功能。一般来说,个体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的,而是用特定的方式将简单的语言组合起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儿童游戏具有激发语言组合的功能。布鲁纳认为,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迅速地掌握本国语言,语言中最复杂的语法和实用形式都是首先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他:如以一个3岁孩子第一次使用条件句的例子为证“

果你和我好,把你的石弹子给我,我就把我的枪给你。”如此复杂的语言,通过“教”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游戏的情景中才有可能出现。[4]

二、教师对儿童游戏的养护策略

儿童游戏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儿童教育阶段,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策略养护儿童游戏,真正发挥儿童游戏的功能。

(一)儿童游戏设计的个性化策略

儿童游戏对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游戏。一方面,教师需要提供各种类型的游戏供儿童自主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游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将儿童游戏分为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角色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三大类;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实将游戏分为经验游戏、模仿游戏和练习游戏等。[5]教师要从多角度考虑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并且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地享有选择游戏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儿童参与适合其发展的游戏。比如,对于一些胆子小,平时少说话的儿童,教师应当鼓励其多参加一些交往性强的游戏,如“娃娃家”等;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儿童,教师要引导其参加一些能够发展儿童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活动,诸如“系扣子比赛”等。

(二)儿童游戏指导的有效性策略

儿童游戏本质上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应当由儿童自主选择,自由参与。但是,实际上,儿童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技能方面的困难,因经验的缺乏而无法顺利进行游戏,所以,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一,教师要学会观察,观察不等于旁观,而是去体察儿童的行为,感同身受,努力了解儿童的想法、观点,提供必要的示范,使儿童在游戏中从自由探索走向某种程度的精熟;第二,教师要帮助儿童积累游戏中的经验,丰富知识,生成游戏主题。知识与经验是儿童从事角色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游戏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与儿童进行交流,唤起儿童已有的表象,创造情景激发儿童探索新经验的欲望。在儿童

游戏主题的动态扩展、深化与转换中,儿童的经验会不断扩展和建构,其语言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第三,教师要善于在游戏中创造,提出一些略高于儿童发展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和要求,激发儿童发展的内在需求,积极引导其发展。第四,教师应当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儿童在游戏中行为的评价能够增强儿童对自我效能的觉知。教师不仅要对游戏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点评,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儿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树立起榜样形象,而且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教师要适当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由此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求。

(三)儿童游戏环境创设的适应性策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会使儿童产生遐想,从而促使他们萌发游戏的愿望。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儿童整理经验、创造性地再现经验的过程,因此,在创设儿童游戏环境时要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游戏类型等相适应。儿童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使环境的创设具有新颖性、灵活性,让儿童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可以在儿童熟悉的游戏情节中加入新的材料,以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心理环境则需要体现轻松愉悦性,这需要教师与儿童共同创设。为此,教师应与儿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教师应帮助儿童适应同伴间活泼交往的宽松、愉快的氛围;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进行有意义的分享,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体验成长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3]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2

[4]华爱华.儿童游戏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8

[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幼儿园游戏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

OnChildren’sPlayingGamesandTheirSelf-efficiency

ZhaoXingmin

(TheResearchInstituteforEducationandPsychologyofSouthwesternEthnicGroup,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Children’splayinggamesareakindofactivitiesthattheyparticipatevolunteerlyandgainpleasure.Thenatureofsuchactivitiesisasubjectiveoneforchildren.Playinggamescanpromotechildren’scognitiveabilityandtheirsociabilityaswellastheirpsychologicalandphysicaldevelopment.Inaddition,theycanalsoenhancechildrens’languagelearningability.Inordertoextendthesignificantvalueofchildren’splayinggames,thepaperputsforwardsomestrategiesforteachersoncultivatingchildrentoplaygames.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playinggames,self-efficiency


相关文章

  • 2011年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11年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1.简答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教育中的启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对教学上 ...查看


  • 十二大心得体会2
  • 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4月28日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喜迎党的十八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 ...查看


  • 2016年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C ).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 ...查看


  • 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_高建江
  • 心 科学理 口口 第 期年 班 杜 论 自我效拉能 形的成与发展 高 江建华 东 大师心 理 系 " ' 自我 效能 , " sr 一 yc > . 这 一 c概念, , 最早出现 于 班 杜拉 自< 我能效 ...查看


  • 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 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郑 蓉 龚 晖 [摘要]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目前学前教育界研究其是后者更能带给教师职业满足感.有位教师谈到:"大班毕业的时候,园长让我搞一个活动,我的主题是健康.快乐.自信.成功,我的理念是:要让每个孩子 ...查看


  • 论文选题参考(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生态式幼儿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史爱华) 研究意义:本研究从幼儿艺术兴趣入手,从钢琴教育或其它音乐教育形式发出,研究艺术教育与幼儿成长的关系,探讨幼儿艺术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阶段,论证艺术教育的价值. ...查看


  •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 转载自:http://218.5.6.190/qz/d100/general/001651.htm 李浩然/肖存 班杜拉(Bandura,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类行为的控制因素区分为决定行为的先行条件和结果条件,作为行为的先行条件,&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范围及真题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红色部分为2011年考试真题,宋晓蕾出卷) 一.填空 1.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 关于教学和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