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毕业生毕业德育论文
题目: 我的大学生活——四年的成长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一朵花,在每一个阶段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尽情绽放的花朵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都是这朵花----一朵时刻展现自己潜能的花。 那么,就在这个盛夏,尽情绽放吧。回顾我的大学四年,也许曾经为学习而彷徨,也许曾经为生活而迷茫。但是在大四临别之时,只剩下无限的感叹!
青春序曲
在这个杨柳依依的夏天,在这个溢满伤感的校园,在这个丁香花开满的季节,在这个注定离别的时间,这一刻,我们就要毕业了。 多少次,我有意无意地在校园里徘徊,希望能够记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今的校园,盛夏依旧,静静地从树荫下走过,闻着淡淡的花香,就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些日子……
还记得我们入学第一天时的自我介绍么,还记得在餐厅排队时漫长的等待么,还记得住在我上铺兄弟的鼾声和梦话么,还记得每次考试前熬人的挑灯夜战么……当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将成为祭奠青春的历史。
成长篇
来大学之前,想象之中的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带有神圣的光环,大学生活充满了它折射的光芒:纯净而自由。 大一的生活是金色的,充满着新鲜的气息和记忆,新的生活让人感到热情而紧张,绚烂而梦幻。金色的生活中,有第一次见到知名学者的激动,有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奇,有第一次参加考试的紧张,还
有第一次见到喜欢的人时腼腆的羞涩……
大二的生活变成了绿色,青春拔节生长,就像不断向上伸展的白杨,梦想也在一点一点地接近现实。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跟同学们争论的面红耳赤;逐渐地开始熟悉校园周边每一片天地,也常常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静静思考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self.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了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究竟离未来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怎样的选择: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的生活,那余温未退的大学生活。
大四的生活,加上了一层蒙蒙的灰色。我们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有写完的诗,或者像是一个还没有讲完的故事,匆匆开始就要匆匆落幕。
生活篇
我曾经期待着一个“钟子期”的出现,用“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和声扫除我内心陈旧的苦痛。然后,让我高声呐喊:“善哉,子之心与吾同。”然而,心平气和之后,又不得不悲惋叹息,故事终究只是个故事。岁月的狂风早就吹散了我童年时代“山后住着神仙”的梦想。忽然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原来,孤独也是美丽的,寂寞也能放开心怀,感伤也会变成高贵和优雅。
在生活中,我身边的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无尽的辛酸。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想帮助他们。是善良还是同情?有人说同情等同于可怜,可怜意味着施舍,施舍就是鄙夷和瞧不起。然而,同情就是感同身受啊。我不是救世主,但我不想看到苦难,不想看到善良的人们遭受苦难的折磨。生活不会因为我的眼泪而变得清明,变模糊的还有我的人生。
多年之后,我依然携带者望眼欲穿的等待,用行囊储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生命的这一头是忧愁,那一头是苦难。快乐和幸福在生命的前头和后头。
离别篇
这次离别,意味着我将独自直面世俗,我们一定会有自觉不自觉的改变,过去的不会过去,记住的,时刻铭记在心。
四年的时光让我学会“觉悟”,“觉”是老师的点拨给了我光彩夺目的瞬间,是豁然开朗;“悟”是我生命历练的过程中的不断打磨,经历挫折,而成长为自己笃定绵延的信念。
我学会了,善待父母。孔夫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份知道,即是一份宽慰,也是一份忧思;不要等到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去了,才恸哭和空叹: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学会了,不把简单东西复杂化。所谓“‘知识’不如‘学识’;‘学识’不如‘才识’;‘才识’不如‘器识’;‘器识’不如‘胆识’;‘胆识’不如‘常识’”。很多时候,生活的秘诀,不在于心思算尽,而是在于以平常心,坦荡
欣然地面对。一种对常识谦恭的体认,会帮我抹平很多看似麻烦的无奈;要明白,其实道不远人,只有返普归真,才能恒久温暖。
我学会了,不要相信那些成功学或者任何速成的机巧。只有身心的执着与坚韧,才可以浇灌出人生的瑰丽茁壮。真正需要我不断学习的,是如何克服虚无和安顿性灵的方法。如有闲暇,拉近自己与经典伟大之间的距离;让那些大师的作品告慰和警醒自己在世俗中困顿的灵魂,让自己在繁华中也有一双自知与清明的眼睛。
我学会了,大学的别离,意味着需要我逐渐习惯安静。身处喧嚣,虽然快意,但却容易丢失那点安稳的自知自明。当我被浮华热烈地包围,我会珍惜那些在浮光绚影中刹然无语的瞬间,那是在提醒我,人生除了那些亲历浮华的逍遥,同样需要修炼直视自己的面对。让安静,成为一种并不奢侈的心灵斋戒吧。不是吗,孤独其实是一个人的狂欢。
大学四年,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有怎么样的宏大计划想要在这里实现,学习永远是必须重视的命题。但我也明白,学习只是我生活的一个部分,我唯一的青春和大学,切不可仅仅淹没在学习中。我要慢慢学会将时间管理,留下那些,属于我生活的别样精彩。我可以独处,但不会放弃张望。四年,我将可能收获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朋友之一,或者我的爱情。有了这些,我的大学,才能说是完整的,因为那些刻骨铭心。大学是一个场景但更是一种生活姿态,自在和自由的。 2012年的这个盛夏,我们真的,真的就要毕业了。再回首,这个留下我们四年青春的地方……
再见了,我的宿舍,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了,我的青春,再
见,我的大学。
青春谢幕
二〇一二年的夏初,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们将再一次满载着行李走出校门。也许有一天时光可以倒流,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重新相聚,也许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这只是一场青春的梦幻… … 让我们郑重地对北方民族大学,对我们的青春,对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自己,说一声——再见!
青春余音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
2012届毕业生毕业德育论文
题目: 我的大学生活——四年的成长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一朵花,在每一个阶段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尽情绽放的花朵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都是这朵花----一朵时刻展现自己潜能的花。 那么,就在这个盛夏,尽情绽放吧。回顾我的大学四年,也许曾经为学习而彷徨,也许曾经为生活而迷茫。但是在大四临别之时,只剩下无限的感叹!
青春序曲
在这个杨柳依依的夏天,在这个溢满伤感的校园,在这个丁香花开满的季节,在这个注定离别的时间,这一刻,我们就要毕业了。 多少次,我有意无意地在校园里徘徊,希望能够记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今的校园,盛夏依旧,静静地从树荫下走过,闻着淡淡的花香,就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些日子……
还记得我们入学第一天时的自我介绍么,还记得在餐厅排队时漫长的等待么,还记得住在我上铺兄弟的鼾声和梦话么,还记得每次考试前熬人的挑灯夜战么……当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将成为祭奠青春的历史。
成长篇
来大学之前,想象之中的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带有神圣的光环,大学生活充满了它折射的光芒:纯净而自由。 大一的生活是金色的,充满着新鲜的气息和记忆,新的生活让人感到热情而紧张,绚烂而梦幻。金色的生活中,有第一次见到知名学者的激动,有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奇,有第一次参加考试的紧张,还
有第一次见到喜欢的人时腼腆的羞涩……
大二的生活变成了绿色,青春拔节生长,就像不断向上伸展的白杨,梦想也在一点一点地接近现实。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跟同学们争论的面红耳赤;逐渐地开始熟悉校园周边每一片天地,也常常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静静思考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self.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了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究竟离未来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怎样的选择: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的生活,那余温未退的大学生活。
大四的生活,加上了一层蒙蒙的灰色。我们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有写完的诗,或者像是一个还没有讲完的故事,匆匆开始就要匆匆落幕。
生活篇
我曾经期待着一个“钟子期”的出现,用“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和声扫除我内心陈旧的苦痛。然后,让我高声呐喊:“善哉,子之心与吾同。”然而,心平气和之后,又不得不悲惋叹息,故事终究只是个故事。岁月的狂风早就吹散了我童年时代“山后住着神仙”的梦想。忽然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原来,孤独也是美丽的,寂寞也能放开心怀,感伤也会变成高贵和优雅。
在生活中,我身边的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无尽的辛酸。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想帮助他们。是善良还是同情?有人说同情等同于可怜,可怜意味着施舍,施舍就是鄙夷和瞧不起。然而,同情就是感同身受啊。我不是救世主,但我不想看到苦难,不想看到善良的人们遭受苦难的折磨。生活不会因为我的眼泪而变得清明,变模糊的还有我的人生。
多年之后,我依然携带者望眼欲穿的等待,用行囊储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生命的这一头是忧愁,那一头是苦难。快乐和幸福在生命的前头和后头。
离别篇
这次离别,意味着我将独自直面世俗,我们一定会有自觉不自觉的改变,过去的不会过去,记住的,时刻铭记在心。
四年的时光让我学会“觉悟”,“觉”是老师的点拨给了我光彩夺目的瞬间,是豁然开朗;“悟”是我生命历练的过程中的不断打磨,经历挫折,而成长为自己笃定绵延的信念。
我学会了,善待父母。孔夫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份知道,即是一份宽慰,也是一份忧思;不要等到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去了,才恸哭和空叹: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学会了,不把简单东西复杂化。所谓“‘知识’不如‘学识’;‘学识’不如‘才识’;‘才识’不如‘器识’;‘器识’不如‘胆识’;‘胆识’不如‘常识’”。很多时候,生活的秘诀,不在于心思算尽,而是在于以平常心,坦荡
欣然地面对。一种对常识谦恭的体认,会帮我抹平很多看似麻烦的无奈;要明白,其实道不远人,只有返普归真,才能恒久温暖。
我学会了,不要相信那些成功学或者任何速成的机巧。只有身心的执着与坚韧,才可以浇灌出人生的瑰丽茁壮。真正需要我不断学习的,是如何克服虚无和安顿性灵的方法。如有闲暇,拉近自己与经典伟大之间的距离;让那些大师的作品告慰和警醒自己在世俗中困顿的灵魂,让自己在繁华中也有一双自知与清明的眼睛。
我学会了,大学的别离,意味着需要我逐渐习惯安静。身处喧嚣,虽然快意,但却容易丢失那点安稳的自知自明。当我被浮华热烈地包围,我会珍惜那些在浮光绚影中刹然无语的瞬间,那是在提醒我,人生除了那些亲历浮华的逍遥,同样需要修炼直视自己的面对。让安静,成为一种并不奢侈的心灵斋戒吧。不是吗,孤独其实是一个人的狂欢。
大学四年,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有怎么样的宏大计划想要在这里实现,学习永远是必须重视的命题。但我也明白,学习只是我生活的一个部分,我唯一的青春和大学,切不可仅仅淹没在学习中。我要慢慢学会将时间管理,留下那些,属于我生活的别样精彩。我可以独处,但不会放弃张望。四年,我将可能收获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朋友之一,或者我的爱情。有了这些,我的大学,才能说是完整的,因为那些刻骨铭心。大学是一个场景但更是一种生活姿态,自在和自由的。 2012年的这个盛夏,我们真的,真的就要毕业了。再回首,这个留下我们四年青春的地方……
再见了,我的宿舍,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了,我的青春,再
见,我的大学。
青春谢幕
二〇一二年的夏初,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们将再一次满载着行李走出校门。也许有一天时光可以倒流,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重新相聚,也许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这只是一场青春的梦幻… … 让我们郑重地对北方民族大学,对我们的青春,对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自己,说一声——再见!
青春余音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