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一个叫Pinterest的视觉社交网站突然在互联网的电商领域出“类”拔萃,之所以这么描述,因为他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网购商品的描述方式,以瀑布流的方式展现,利用“喜欢”“转发”“加为好友”“兴趣小组”等SNS元素对商品标签进行重新定义,并进行基于分享的口碑传播,从而转化成购买,笔者也曾撰文“视觉社交网站崛起的商业模式分析”对其进行阐述,此种叫法也就是今天的第三方导购网站的原型。
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商的不断发展,(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第三方视觉社交类网站的特点和展现方式等又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在中国又有很多新的第三方导购网站涌现。不仅有像美丽说、蘑菇街等相对较早的,也有像LC风格网、“逛”等后起之秀。
实际上大多数此类网站建立之初,其理念都是围绕用户怎么样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这个问题展开,并通过分享等方式把产品推荐给用户,俗称“上墙”。从目前主流的方式来看,大多数用户采用通用搜索或垂直类比价类搜索等来寻找,再者就是电商网站内部的搜索,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缺点是客户作出选择比较慢,购物的决策过程非常漫长,从淘宝用户数据来看,通常要达到300PV以上,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让用户尽快转化下单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命题。
从分享的角度来看,分享的内容是重点,包括用户感受、售后服务等体验,而哪些话题和产业最容易产生分享呢,比如说时尚产业、女子美容、婴幼儿早教等行业都是非常容易产生分享的话题。这也是相比返利类的电商导购网站最具竞争力的一点。
从互联网交易的特征来看,完成交易必须要具备两个要素:“商品”和“用户”,电子商务要解决的就是在二者之间尽快的找到信息的对等和匹配,在WEB2.0时代,电子商务网站主要围绕商品的属性上去界定用户群体和产品分类。比如说,一款最新的智能手机,我们往往用“品牌”“型号”“颜色”“直板”等标签去界定它的属性,在用户搜索的时候也是通过这些标签去找到她,这是传统电商的做法。
分享类的第三方导购网站则改变了这种定义和划分,更多的从用户端角度对商品进行重新定义,通过“用户兴趣”“用户职业”、“社会化场景应用”等属性对产品进行定义和划分。例如我是个“果粉”,无论我买的每款苹果产品,甚至是手机外壳,在第三方平台的分享和点评,对其他人的购买都会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分享是基于什么样的驱动,但是以使用者的感受对潜在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假如我是个驴友,我在出发前,我要准备哪些东西呢,相机及相关存储设备、帐篷、旅行食品、登山设备等等,围绕旅行这个标签,对可能需要的产品进行归类,并通过分享的方式“上墙”推荐,这也是基于社会化场景做的导购。
类似的标签还有很多,这种爬墙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很新的,对于大部分电商来说也属于新事物,既然是新事物,我们既要认识其优势,又要看到可能存在的短板,我们不妨从“喜”和“忧”两方面来共同探讨:电商的流量导入有了更多选择。一定程度上说,导购网站以及视觉分享类的网站改变了我们对商品定义的传统做法,同时,也让电商对商品的分类有了重新认识,也让推广更加的多元化,而且结合了更多的社交元素,真正的丰富和实践了“电子商务”加“社交”模式的应用。
虽然之前,某知名导购网站的负责人也信誓旦旦的声称,我们爬墙的每一件商品都是有严格的挑选程序,经过多少使用者的点评,多少人的喜欢,才符合我们的推荐,但试想,在高提成、高广告费的利益渠道下,导购网站缺少对推荐商品包括质量售后服务等的实际把控,那个时候“分享”给用户的感受还能那么真实准确吗?
是否过分倚重大型电商平台
据统计,目前靠前的导购网站,其淘宝和天猫的阿里系销售占其销售的70%以上,这种完全依托某一个平台的销售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目前电商生态系统不健全的标志之一,对于如此庞大的网购市场,我们不仅要更多的导购分享网站,同时也需要更多可供分享的商品平台,而非来自某一家的全品类商品。本文由(创业故事)转载。
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一个叫Pinterest的视觉社交网站突然在互联网的电商领域出“类”拔萃,之所以这么描述,因为他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网购商品的描述方式,以瀑布流的方式展现,利用“喜欢”“转发”“加为好友”“兴趣小组”等SNS元素对商品标签进行重新定义,并进行基于分享的口碑传播,从而转化成购买,笔者也曾撰文“视觉社交网站崛起的商业模式分析”对其进行阐述,此种叫法也就是今天的第三方导购网站的原型。
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商的不断发展,(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第三方视觉社交类网站的特点和展现方式等又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在中国又有很多新的第三方导购网站涌现。不仅有像美丽说、蘑菇街等相对较早的,也有像LC风格网、“逛”等后起之秀。
实际上大多数此类网站建立之初,其理念都是围绕用户怎么样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这个问题展开,并通过分享等方式把产品推荐给用户,俗称“上墙”。从目前主流的方式来看,大多数用户采用通用搜索或垂直类比价类搜索等来寻找,再者就是电商网站内部的搜索,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缺点是客户作出选择比较慢,购物的决策过程非常漫长,从淘宝用户数据来看,通常要达到300PV以上,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让用户尽快转化下单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命题。
从分享的角度来看,分享的内容是重点,包括用户感受、售后服务等体验,而哪些话题和产业最容易产生分享呢,比如说时尚产业、女子美容、婴幼儿早教等行业都是非常容易产生分享的话题。这也是相比返利类的电商导购网站最具竞争力的一点。
从互联网交易的特征来看,完成交易必须要具备两个要素:“商品”和“用户”,电子商务要解决的就是在二者之间尽快的找到信息的对等和匹配,在WEB2.0时代,电子商务网站主要围绕商品的属性上去界定用户群体和产品分类。比如说,一款最新的智能手机,我们往往用“品牌”“型号”“颜色”“直板”等标签去界定它的属性,在用户搜索的时候也是通过这些标签去找到她,这是传统电商的做法。
分享类的第三方导购网站则改变了这种定义和划分,更多的从用户端角度对商品进行重新定义,通过“用户兴趣”“用户职业”、“社会化场景应用”等属性对产品进行定义和划分。例如我是个“果粉”,无论我买的每款苹果产品,甚至是手机外壳,在第三方平台的分享和点评,对其他人的购买都会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分享是基于什么样的驱动,但是以使用者的感受对潜在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假如我是个驴友,我在出发前,我要准备哪些东西呢,相机及相关存储设备、帐篷、旅行食品、登山设备等等,围绕旅行这个标签,对可能需要的产品进行归类,并通过分享的方式“上墙”推荐,这也是基于社会化场景做的导购。
类似的标签还有很多,这种爬墙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很新的,对于大部分电商来说也属于新事物,既然是新事物,我们既要认识其优势,又要看到可能存在的短板,我们不妨从“喜”和“忧”两方面来共同探讨:电商的流量导入有了更多选择。一定程度上说,导购网站以及视觉分享类的网站改变了我们对商品定义的传统做法,同时,也让电商对商品的分类有了重新认识,也让推广更加的多元化,而且结合了更多的社交元素,真正的丰富和实践了“电子商务”加“社交”模式的应用。
虽然之前,某知名导购网站的负责人也信誓旦旦的声称,我们爬墙的每一件商品都是有严格的挑选程序,经过多少使用者的点评,多少人的喜欢,才符合我们的推荐,但试想,在高提成、高广告费的利益渠道下,导购网站缺少对推荐商品包括质量售后服务等的实际把控,那个时候“分享”给用户的感受还能那么真实准确吗?
是否过分倚重大型电商平台
据统计,目前靠前的导购网站,其淘宝和天猫的阿里系销售占其销售的70%以上,这种完全依托某一个平台的销售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目前电商生态系统不健全的标志之一,对于如此庞大的网购市场,我们不仅要更多的导购分享网站,同时也需要更多可供分享的商品平台,而非来自某一家的全品类商品。本文由(创业故事)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