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

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

题目: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任课老师: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的脊梁。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下面叙述我对道的特征和本质的理解。

正文: 老子向我们阐明了道是什么,老子之“道”,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而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对道的论述。在老子看来,“道”是说不明,道不清的,“无”是宇宙初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无”和“有”同是道的属性。由此观之,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即自然的法则。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世间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种关系,一种联系。而“道”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的本质是自然,即道法自然。老子曾说:“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自然”的缘故。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道”既不是外界力量所授予,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在我看来,对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说到道,不能不说善上若水。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间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事物没有胜过水的,这不恰恰说明柔胜过强、弱胜过刚的道理吗?水为何能做到柔胜强、弱胜刚,这是因为水顺应了道。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在我看来,正是水永远处下而不居上,不与万物争高下,从而才有上善若水。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要懂得功成身退,不要过于张扬,要懂得低调。只要做到像水一样,就能不慕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才能看破世事,才能得道。

自然无为之道,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子所说的“自然 ”并非指自然界或大自然 , “自然 ”可释为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理应如此、本该如此。与 “自然 ”密切相关的是“无为 ”。“ 无为 ”就其本义来说 , 是有而似无的行为。老子创立这个概念 , 旨在强调人们应以柔弱的方式 , 顺应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为。“无为 ”是对“有为 ”的反动。老子所说的 “ 有为 ”是统治者对民、百姓的强行所为 , 横加干涉 , 是根本违背道之 “自然 ”原则的恣意妄为 , 而 “无为 ”是一种指导思想、行为原则和基本的行为方式。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这种自然之道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自然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顺应它本身所具有的趋向去运行。

自然无为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自然是对天地的运行而说,那么无为就是对人的活动而说的。老子以无为描写道,但更多的是将无为落实到了政治的层面,老子的提倡的无为是出于有为,有为是针对统治者而发出的,有为是指统治者的强作妄为,统治者的这种有为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只有统治者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才能安宁富足,社会才能安稳和谐,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它要人去有所为,鼓励人去为去做,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扩张自己的私欲。主张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自身的秉赋,为了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这就是自然无为的观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认为这样的治理最接近“道”。但我们不能认为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确,无为而治是一种最美妙的方式,本来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去,并规定统一的组织来行使这些公权力,更直接的说我们是在让渡我们的自由。如果我的公权力不断的扩张,我们的自由便会慢慢的被侵蚀,无幸福快乐之言。只有最终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我们感觉不到限制,并快乐生活。

无为而治,为治理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道产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虚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性。面对世事的纷争扰乱,老子提出虚静的希望。《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说明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永不穷竭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个虚含有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尽的。达到虚怀若谷这种心境的人可以

说是上德之人,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层面就有深藏的意义,这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要深藏。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的状态,我认为纷纭的万物到最后应该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即虚静的状态,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就是人事的纷扰应该回到虚静的状态。将静应用到政治方面,指出静就是无欲的状态,在我看来,统治者能虚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执政者应该警惕。此外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老子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目击当时统治者的扰民实况,即重税和严刑。在此基础上,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净,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要求人们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同时深刻理解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做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老子的道告诉我们,善利不争。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有时相对的听起来不舒服,太漂亮的话有时失去真实性。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贪念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实在的事情,而不带着贪念。在这里。老子显然是不支持竞争的,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物质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不知这又该如何理解。可能这是老子所生存的历史背景是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过度的膨胀,早以超出了其限制,竞争被演变成各种倾轧,和不正当的缘故。但这并不是竞争本身的过错,只是竞争所引出的弊端。我们不能因为会出现混乱而否定其用处。老子所说的善利而不争,实为不争之争,这可能只适合社会大同的情形吧,我们所要追求的。而且其中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恪守的。善利而不争,像流水一般处于下位。

老子的道还告诉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曾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望和私利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私利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更多?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带着贪念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不带着贪念,就不会受到委屈;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老子还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不带着贪念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的话能让我们警醒,但我们的欲望能出去吗?才才是重点啊。知足能达到吗?叔本华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被欲望所包围着,一个欲望满足了,必定会产生另一个的欲望来填充,除非我们让人生虚度。老子只说明了贪欲的害处,并把解决知道赋予给“道”。

老子的道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和善待他人。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

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老子说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总之 , 老子把体现和谐美好原则的 “ 道 ”作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源头和价值尺度 , 把“同于道 ”视为最高价值。他关于社会人生问题的一切论述 , 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 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以及对价值目标、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 所依据的都是作为形上本体的道 , 或者说 “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本体。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把“道”变成一种创造义。按原意,无为“道”之本,有为“道”之用,两者为“道”的一体两面,并无创造的含义,是本身就存在的。道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

题目: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任课老师: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的脊梁。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下面叙述我对道的特征和本质的理解。

正文: 老子向我们阐明了道是什么,老子之“道”,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而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对道的论述。在老子看来,“道”是说不明,道不清的,“无”是宇宙初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无”和“有”同是道的属性。由此观之,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即自然的法则。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世间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种关系,一种联系。而“道”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的本质是自然,即道法自然。老子曾说:“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自然”的缘故。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道”既不是外界力量所授予,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在我看来,对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说到道,不能不说善上若水。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间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事物没有胜过水的,这不恰恰说明柔胜过强、弱胜过刚的道理吗?水为何能做到柔胜强、弱胜刚,这是因为水顺应了道。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在我看来,正是水永远处下而不居上,不与万物争高下,从而才有上善若水。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要懂得功成身退,不要过于张扬,要懂得低调。只要做到像水一样,就能不慕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才能看破世事,才能得道。

自然无为之道,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子所说的“自然 ”并非指自然界或大自然 , “自然 ”可释为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理应如此、本该如此。与 “自然 ”密切相关的是“无为 ”。“ 无为 ”就其本义来说 , 是有而似无的行为。老子创立这个概念 , 旨在强调人们应以柔弱的方式 , 顺应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为。“无为 ”是对“有为 ”的反动。老子所说的 “ 有为 ”是统治者对民、百姓的强行所为 , 横加干涉 , 是根本违背道之 “自然 ”原则的恣意妄为 , 而 “无为 ”是一种指导思想、行为原则和基本的行为方式。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这种自然之道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自然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顺应它本身所具有的趋向去运行。

自然无为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自然是对天地的运行而说,那么无为就是对人的活动而说的。老子以无为描写道,但更多的是将无为落实到了政治的层面,老子的提倡的无为是出于有为,有为是针对统治者而发出的,有为是指统治者的强作妄为,统治者的这种有为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只有统治者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才能安宁富足,社会才能安稳和谐,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它要人去有所为,鼓励人去为去做,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扩张自己的私欲。主张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自身的秉赋,为了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这就是自然无为的观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认为这样的治理最接近“道”。但我们不能认为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确,无为而治是一种最美妙的方式,本来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去,并规定统一的组织来行使这些公权力,更直接的说我们是在让渡我们的自由。如果我的公权力不断的扩张,我们的自由便会慢慢的被侵蚀,无幸福快乐之言。只有最终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我们感觉不到限制,并快乐生活。

无为而治,为治理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道产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虚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性。面对世事的纷争扰乱,老子提出虚静的希望。《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说明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永不穷竭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个虚含有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尽的。达到虚怀若谷这种心境的人可以

说是上德之人,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层面就有深藏的意义,这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要深藏。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的状态,我认为纷纭的万物到最后应该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即虚静的状态,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就是人事的纷扰应该回到虚静的状态。将静应用到政治方面,指出静就是无欲的状态,在我看来,统治者能虚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执政者应该警惕。此外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老子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目击当时统治者的扰民实况,即重税和严刑。在此基础上,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净,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要求人们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同时深刻理解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做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老子的道告诉我们,善利不争。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有时相对的听起来不舒服,太漂亮的话有时失去真实性。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贪念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实在的事情,而不带着贪念。在这里。老子显然是不支持竞争的,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物质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不知这又该如何理解。可能这是老子所生存的历史背景是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过度的膨胀,早以超出了其限制,竞争被演变成各种倾轧,和不正当的缘故。但这并不是竞争本身的过错,只是竞争所引出的弊端。我们不能因为会出现混乱而否定其用处。老子所说的善利而不争,实为不争之争,这可能只适合社会大同的情形吧,我们所要追求的。而且其中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恪守的。善利而不争,像流水一般处于下位。

老子的道还告诉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曾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望和私利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私利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更多?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带着贪念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不带着贪念,就不会受到委屈;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老子还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不带着贪念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的话能让我们警醒,但我们的欲望能出去吗?才才是重点啊。知足能达到吗?叔本华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被欲望所包围着,一个欲望满足了,必定会产生另一个的欲望来填充,除非我们让人生虚度。老子只说明了贪欲的害处,并把解决知道赋予给“道”。

老子的道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和善待他人。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

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老子说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总之 , 老子把体现和谐美好原则的 “ 道 ”作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源头和价值尺度 , 把“同于道 ”视为最高价值。他关于社会人生问题的一切论述 , 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 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以及对价值目标、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 所依据的都是作为形上本体的道 , 或者说 “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本体。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把“道”变成一种创造义。按原意,无为“道”之本,有为“道”之用,两者为“道”的一体两面,并无创造的含义,是本身就存在的。道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关文章

  • 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文献来源„„„„„„„„„(2) 四.主题„„„„„„„„„„„(2) (一) 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二) 少私寡欲的本真生命观„„„( (三) ...查看


  • 道教入门必读的基本书籍
  • 本目录著录2007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出版,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中文道教书籍. 1. 道教神仙戏曲研究 作者:王汉民 丛书:- 出版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书号:[1**********]36 2. 道 ...查看


  •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论文道家智慧
  •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 论文 能动学院 能动 田某 2014 年 7 月 14 日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感悟 甲午马年,有幸参与 "C9 暑期交流"之西安站的同时,选中"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 读&q ...查看


  •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 2003年第3期 N0.3.2003 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易经>.<老子&g ...查看


  •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邵俊秋(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600) [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 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 ...查看


  •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莫过于禅宗,禅宗跟儒学一样,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深入骨髓,禅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成为每个研究者青睐的部分.只要研究禅宗,有一个人物就必须得研究,这个人就是作有家喻户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参考
  • 论文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 ...查看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 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 ...查看


  •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 学 院: 物电学院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课 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 班 级: 15物研 姓 名: 张乾 学 号: [1**********] 任课老师: 骆辉 摘要 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