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 活动 ),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 )。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4、( 云量 )、(降水量 )、( 气温 )、(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5、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8、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 )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9、风向是指风( 吹来 )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 从北吹向南 ),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 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 西北风 )。
10、风向可以用( 风向标 )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 )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 西北 )风。
11、我们可以用( 八个 )方位来描述风向。
12、( 风速 )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 )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雨)、(雪)、(冰雹 )等。
14、( 雨量器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 )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 中雨 ),50~100毫米是( 暴雨 ),小于( 10毫米 )是小雨。
15、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 冰晶 )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 层云 )、(积云 )、(卷云 )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 晴天)、( 多云 )、( 阴天 )。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运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运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运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运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 紧贴 )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 )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 均匀 )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 过滤 )或( 沉降 )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 下沉 ),经过充分搅拌,会( 溶解 ),因此,胶水
( 溶解在水中 )。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 上浮 ),说明食用油( 不溶解于水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 溶解 ),这说明( 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同的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强 )。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 搅拌)、(切碎)、( 加热水 )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 )或( 化学方法 )溶解的。
8、水能溶解( 固体 )、( 液体 ),还能少量的溶解( 氧气 )、 ( 二氧化碳 )。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氧气 )呼吸的。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量 )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外焰 )、( 内焰 )、( 焰心 )三个部分,( 外焰 )的温度最高,( 焰心 )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 外焰 )进行加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 )的方法让它溶解。
二、判断题
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 错 )
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 错 )
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 错 )
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 错 )
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 错 )
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 对 )
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 错 )
8、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 错 ) 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 )
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 对 )
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错 )
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 )
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 错 )
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 错 )
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错 )
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 )
1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 )
18、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 )
《声音》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音叉是一种( 发声 )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 音高 )。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 往返 )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而产生的。
3、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 声波 )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振动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 耳朵 )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它的单位是( 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它的单位是( 赫兹 )。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弱 )。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振动越慢,声音越( 低 )。
8、声音能在( 固体 )、(液体 )、( 气体 )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声音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
9、( 空气 )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 空气 ),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 听觉器官 ),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
中的(鼓膜 )。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 高 ),拉得松,声音( 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 强 ),轻轻拨,声音( 弱 )。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低 )。
13、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 ),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 低 );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 弱 ),用力拨动时声音( 强 )
二、判断题
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 错 )
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错 )
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对 )
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 对 ) 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 对 )
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
振动。( 错 ) 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 对 )
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对 )
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 对 )
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 错 )
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 对 )
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 对 )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3、骨骼与( 关节 )、(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 )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 小肠 )里吸收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我们的牙齿可分为( 门齿)、(犬齿)、(臼齿)三类或者是(切
牙)、(尖牙)、(磨牙)。
10、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 )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
要消耗大量(氧气 ),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 )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12、心脏的心肌收缩时,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时,血液(流进)心脏.
二、判断题
1、身体工作时,需要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 对 )
2、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 错 )
3、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 错 )
4、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 ( 对 )
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回到心脏。 ( 对 )
6、食物进入人体后,先后经过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 错 )
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对 )
8、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次数会增加。 ( 对 )
9、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 对 )
10、食物中的养分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 错 )
11、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对 )
12、在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错 )
13、消化食物时,不需要消耗氧气。 ( 错 )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4、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1、(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2、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14.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5.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6.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7.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8.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19.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20.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21.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二、溶解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5、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7、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9、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1.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1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3.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14.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15.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16.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7.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8.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9.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20.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21.“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三、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13.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14.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5.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6.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
17.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
18. 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四、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1、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
1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
1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15.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 活动 ),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 )。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4、( 云量 )、(降水量 )、( 气温 )、(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5、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8、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 )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9、风向是指风( 吹来 )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 从北吹向南 ),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 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 西北风 )。
10、风向可以用( 风向标 )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 )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 西北 )风。
11、我们可以用( 八个 )方位来描述风向。
12、( 风速 )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 )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雨)、(雪)、(冰雹 )等。
14、( 雨量器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 )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 中雨 ),50~100毫米是( 暴雨 ),小于( 10毫米 )是小雨。
15、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 冰晶 )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 层云 )、(积云 )、(卷云 )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 晴天)、( 多云 )、( 阴天 )。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运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运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运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运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 紧贴 )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 )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 均匀 )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 过滤 )或( 沉降 )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 下沉 ),经过充分搅拌,会( 溶解 ),因此,胶水
( 溶解在水中 )。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 上浮 ),说明食用油( 不溶解于水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 溶解 ),这说明( 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同的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强 )。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 搅拌)、(切碎)、( 加热水 )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 )或( 化学方法 )溶解的。
8、水能溶解( 固体 )、( 液体 ),还能少量的溶解( 氧气 )、 ( 二氧化碳 )。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氧气 )呼吸的。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量 )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外焰 )、( 内焰 )、( 焰心 )三个部分,( 外焰 )的温度最高,( 焰心 )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 外焰 )进行加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 )的方法让它溶解。
二、判断题
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 错 )
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 错 )
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 错 )
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 错 )
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 错 )
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 对 )
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 错 )
8、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 错 ) 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 )
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 对 )
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错 )
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 )
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 错 )
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 错 )
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错 )
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 )
1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 )
18、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 )
《声音》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音叉是一种( 发声 )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 音高 )。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 往返 )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而产生的。
3、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 声波 )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振动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 耳朵 )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它的单位是( 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它的单位是( 赫兹 )。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弱 )。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振动越慢,声音越( 低 )。
8、声音能在( 固体 )、(液体 )、( 气体 )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声音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
9、( 空气 )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 空气 ),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 听觉器官 ),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
中的(鼓膜 )。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 高 ),拉得松,声音( 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 强 ),轻轻拨,声音( 弱 )。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低 )。
13、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 ),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 低 );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 弱 ),用力拨动时声音( 强 )
二、判断题
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 错 )
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错 )
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对 )
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 对 ) 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 对 )
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
振动。( 错 ) 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 对 )
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对 )
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 对 )
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 错 )
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 对 )
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 对 )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3、骨骼与( 关节 )、(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 )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 小肠 )里吸收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我们的牙齿可分为( 门齿)、(犬齿)、(臼齿)三类或者是(切
牙)、(尖牙)、(磨牙)。
10、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 )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
要消耗大量(氧气 ),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 )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12、心脏的心肌收缩时,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时,血液(流进)心脏.
二、判断题
1、身体工作时,需要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 对 )
2、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 错 )
3、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 错 )
4、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 ( 对 )
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回到心脏。 ( 对 )
6、食物进入人体后,先后经过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 错 )
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对 )
8、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次数会增加。 ( 对 )
9、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 对 )
10、食物中的养分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 错 )
11、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对 )
12、在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错 )
13、消化食物时,不需要消耗氧气。 ( 错 )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4、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1、(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2、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14.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5.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6.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7.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8.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19.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20.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21.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二、溶解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5、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7、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9、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1.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1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3.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14.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15.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16.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7.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8.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9.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20.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21.“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三、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13.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14.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5.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6.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
17.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
18. 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四、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1、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
1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
1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15.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