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 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 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

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 光盘40多张,dvd 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楼建造技艺、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 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 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报送材料做到

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 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们将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成功申报了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地盘子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了对南剧、地盘子的保护和传承。XX 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和民间歌舞地盘子《从小明理讲诚信》,在州内外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 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 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

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 光盘40多张,dvd 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楼建造技艺、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 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 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报送材料做到

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 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们将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成功申报了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地盘子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了对南剧、地盘子的保护和传承。XX 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和民间歌舞地盘子《从小明理讲诚信》,在州内外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相关文章

  • 以明孝陵为个案的研究
  • 学 生 实 践 报 告 (文科类) 课程名称: 秘书学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 指导教师: 20 12 --20 13 学年 第 2 学期 实践报告书写要求 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 ...查看


  •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一)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情况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文化遗产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岗位工作总结汇报报告与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 ××单位 ××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岗位 ----------------------- 个人工作总结 报告汇报 ----------------------- ANNUAL PERSONAL JOB SUMMARY ------- ...查看


  • 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实施意见
  • 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评定实施意见 为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 ...查看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 ...查看


  • 文化馆上半年工作总结
  • 阿左旗文化馆 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馆以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做好业务工作,切实提 ...查看


  •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调研报告
  •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调研考察报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领导罗杨.周燕屏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行7人组成调研组,5月19日至20日深入到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考察,对该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措和街区管委会在民间文艺发展中不断创新体 ...查看


  • 日本文化遗产体系(上)
  • 18<l<川<●孙洁日本文化遗产体系(上)[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2-0099-14 摘要:在日本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众多世代传承.守护至今的文化遗产,El语把这些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 ...查看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12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