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课程名称: 思政名著导读
任课教师: 赵涤非
姓 名 : 叶承宇
学 号 : 070902437
院 系 : 管理学院国贸系二班
2012年 02月08日
一、 凯恩斯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货币论》、《通论》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宏观经济理论,就业理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也决定了就业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
基于以上理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颐养。同时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二、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的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学术背景与历史根源。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思想。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思想。后来西方经济思想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思想”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思想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思想批评了新古典经济思想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 1 -
三、 理论特点
1、凯恩斯的“革命”并不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伦理观的彻底否定, 而只是对它们的部分扬弃。凯恩斯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性。
首先, 凯恩斯继续坚持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经济人”的假说, 又表示了很强的非功利性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其次, 凯恩斯既对当时的市场经济制度提出了强烈的道德批判, 又对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的工具性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屏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4、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以心理动机分析方法为基础,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强调了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而三大心理规律是分析有效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
5、重视短期分析,重视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
6、主张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统一起来,否定古典经济学“二分法”。
7、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8、重视制度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强调非充分就业是经济体系的常态。
9、摈弃传统的健全财政政策,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10、对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凯恩斯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 来变化的。
- 2 -
四、 政策主张
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理论,以就业理论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
基于以上的理论,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凯恩斯他反对自由放任的教条, 主张国家干预, 并把这种干预看成是合乎伦理的政策。他反对失业有理的论调,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辩护。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 他认为,平衡预算的概念对决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财政政策要从旧式的预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于是,古典经济学的预算平衡的原则从此被打破,许多国家的政府从不得已的预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动的、无所顾虑的赤字预算。赤字预算的确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却又产生了通货膨胀等新问题,引起后来的经济学家为此而争论不休。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 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也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 - 3 -
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同时,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职能,这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具体政策主张如下:
1、赤字财政政策
① 赤字财政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产量和就业水平,增加个人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② 消费需求方面:政府购买增加;提高公众收入
③ 投资需求方面:增加政府投资弥补私人投资需求的不足
④ 调整税赋制度,降低税率,刺激投资;实行累进所得税,增加穷人的货币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2、适度通货膨胀政策
① 适度通货膨胀有助于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利润,有助于降低利率以助于刺激投资,因而适度的适度通货膨胀政策被视为防止和缓和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② 货币刺激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利率对货币供给规模扩大的反应程度;投资水平对利率下降的反应程度;投资增加导致的产出增加程度
3、对外经济政策
① 增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扩大整个经济体系的有效需求,刺激生产和增加年收入。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
② 凯恩斯指出,这种贸易顺差政策市一种以邻为壑和损人利己的政策
- 4 -
五、 今天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反思凯恩斯经济通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这次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由债务危机引发,其导火线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金融体系坏账攀升、信用紧缩、市场恐慌,最终可能导致美国甚至全球经济衰退。
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不同认识导致对其危机深度判断的重大差异。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的判断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第二,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
第三,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危机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的“生产相对过剩”。当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当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再是生产不能满足需求,而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时,经济危机就发生了。如何消费这些剩余产品,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进行,就成了丰裕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在于扩大消费。于是,问题就归结为如何扩大消费?
凯恩斯正是因为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相对于消费力严重不足的生产相对过剩,从而才发展出一套批判性的、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会发生大危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是: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而根源则在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边际消费倾向”所造成的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当经济繁荣时, 预期乐观, 投资过度导致生产过剩; 与此同时,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特别是因市场分配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时,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难以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 因而投资与消费变动的综合效应是经济繁荣之后危机的来临。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这种生产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必然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旦产品市场的地理扩张结束,市场出现饱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便会导致产品滞销,引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导致消费市场的“断裂”。而生产 - 5 -
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则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 由于工资和价格不可能无限降低(即价格刚性的存在) ,其结果必然是生产过剩时失业大量存在。也就是说, 按照凯恩斯理论, 只要政府不干预市场, 大萧条以及普遍失业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用立法来解决自由市场体制出现的危机,意味着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从此开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福利国家制度,西方社会的政府对内职能也不仅是立法和保护私有产权,而且还包括保障充分就业和宏观调控。
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主张,对西方各国政府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几乎都按照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来管理经济,并形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多种类型。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实施宏观调控和福利制度,这就使得越演越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得到控制。但是,西方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福利制度,特别是以需求调节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本质上具有用政府干预市场制造有效需求以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因贫富差距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性质;也就是说,国家干预主义的确立,虽然使政府能够建立福利制度对市场分配进行干预,并用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竞争必然导致的两极分化;国家干预虽然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根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积累起来,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未来经济增长埋下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和社会层面进行市场扩张、解决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矛盾的短期有效办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本身存在的缺陷:不能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不能看到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涉及更为根本的社会阶层结构问题,进而认为只要政府积极进行需求调节就可以根治经济危机,而无需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实际上,这样一种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种模式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主要在于它是一种建立在大规模透支消耗资源与压制权利基础上的国家干预发展模式:一方面,它依靠扩大投资消耗并透支有限的生态环境等资源来谋求发展,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它通过压制人们的一些基本权利(如劳动者基本权利、居民的社会福利权利等) 来促进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 6 -
它事实上是用单一经济目标取代多元发展目标(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及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用短期目标取代长期目标,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因此,它只能是阶段性的国家宏观调控模式,而不应成为长期模式。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模式继续实施下去的社会成本将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结合对凯恩斯主义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实质上仍然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但政策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促使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加速融合,并会对未来国家干预的方式和重点会产生显著影响。
- 7 -
浅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课程名称: 思政名著导读
任课教师: 赵涤非
姓 名 : 叶承宇
学 号 : 070902437
院 系 : 管理学院国贸系二班
2012年 02月08日
一、 凯恩斯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货币论》、《通论》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宏观经济理论,就业理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也决定了就业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
基于以上理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颐养。同时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二、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的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学术背景与历史根源。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思想。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思想。后来西方经济思想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思想”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思想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思想批评了新古典经济思想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 1 -
三、 理论特点
1、凯恩斯的“革命”并不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伦理观的彻底否定, 而只是对它们的部分扬弃。凯恩斯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性。
首先, 凯恩斯继续坚持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经济人”的假说, 又表示了很强的非功利性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其次, 凯恩斯既对当时的市场经济制度提出了强烈的道德批判, 又对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的工具性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屏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4、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以心理动机分析方法为基础,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强调了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而三大心理规律是分析有效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
5、重视短期分析,重视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
6、主张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统一起来,否定古典经济学“二分法”。
7、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8、重视制度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强调非充分就业是经济体系的常态。
9、摈弃传统的健全财政政策,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10、对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凯恩斯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 来变化的。
- 2 -
四、 政策主张
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理论,以就业理论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
基于以上的理论,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凯恩斯他反对自由放任的教条, 主张国家干预, 并把这种干预看成是合乎伦理的政策。他反对失业有理的论调,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辩护。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 他认为,平衡预算的概念对决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财政政策要从旧式的预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于是,古典经济学的预算平衡的原则从此被打破,许多国家的政府从不得已的预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动的、无所顾虑的赤字预算。赤字预算的确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却又产生了通货膨胀等新问题,引起后来的经济学家为此而争论不休。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 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也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 - 3 -
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同时,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职能,这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具体政策主张如下:
1、赤字财政政策
① 赤字财政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产量和就业水平,增加个人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② 消费需求方面:政府购买增加;提高公众收入
③ 投资需求方面:增加政府投资弥补私人投资需求的不足
④ 调整税赋制度,降低税率,刺激投资;实行累进所得税,增加穷人的货币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2、适度通货膨胀政策
① 适度通货膨胀有助于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利润,有助于降低利率以助于刺激投资,因而适度的适度通货膨胀政策被视为防止和缓和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② 货币刺激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利率对货币供给规模扩大的反应程度;投资水平对利率下降的反应程度;投资增加导致的产出增加程度
3、对外经济政策
① 增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扩大整个经济体系的有效需求,刺激生产和增加年收入。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
② 凯恩斯指出,这种贸易顺差政策市一种以邻为壑和损人利己的政策
- 4 -
五、 今天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反思凯恩斯经济通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这次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由债务危机引发,其导火线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金融体系坏账攀升、信用紧缩、市场恐慌,最终可能导致美国甚至全球经济衰退。
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不同认识导致对其危机深度判断的重大差异。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的判断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第二,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
第三,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危机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的“生产相对过剩”。当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当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再是生产不能满足需求,而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时,经济危机就发生了。如何消费这些剩余产品,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进行,就成了丰裕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在于扩大消费。于是,问题就归结为如何扩大消费?
凯恩斯正是因为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相对于消费力严重不足的生产相对过剩,从而才发展出一套批判性的、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会发生大危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是: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而根源则在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边际消费倾向”所造成的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当经济繁荣时, 预期乐观, 投资过度导致生产过剩; 与此同时,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特别是因市场分配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时,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难以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 因而投资与消费变动的综合效应是经济繁荣之后危机的来临。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这种生产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必然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旦产品市场的地理扩张结束,市场出现饱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便会导致产品滞销,引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导致消费市场的“断裂”。而生产 - 5 -
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则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 由于工资和价格不可能无限降低(即价格刚性的存在) ,其结果必然是生产过剩时失业大量存在。也就是说, 按照凯恩斯理论, 只要政府不干预市场, 大萧条以及普遍失业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用立法来解决自由市场体制出现的危机,意味着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从此开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福利国家制度,西方社会的政府对内职能也不仅是立法和保护私有产权,而且还包括保障充分就业和宏观调控。
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主张,对西方各国政府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几乎都按照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来管理经济,并形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多种类型。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实施宏观调控和福利制度,这就使得越演越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得到控制。但是,西方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福利制度,特别是以需求调节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本质上具有用政府干预市场制造有效需求以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因贫富差距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性质;也就是说,国家干预主义的确立,虽然使政府能够建立福利制度对市场分配进行干预,并用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竞争必然导致的两极分化;国家干预虽然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根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积累起来,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未来经济增长埋下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和社会层面进行市场扩张、解决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矛盾的短期有效办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本身存在的缺陷:不能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不能看到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涉及更为根本的社会阶层结构问题,进而认为只要政府积极进行需求调节就可以根治经济危机,而无需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实际上,这样一种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种模式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主要在于它是一种建立在大规模透支消耗资源与压制权利基础上的国家干预发展模式:一方面,它依靠扩大投资消耗并透支有限的生态环境等资源来谋求发展,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它通过压制人们的一些基本权利(如劳动者基本权利、居民的社会福利权利等) 来促进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 6 -
它事实上是用单一经济目标取代多元发展目标(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及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用短期目标取代长期目标,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因此,它只能是阶段性的国家宏观调控模式,而不应成为长期模式。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模式继续实施下去的社会成本将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结合对凯恩斯主义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实质上仍然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但政策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促使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加速融合,并会对未来国家干预的方式和重点会产生显著影响。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