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离世,年仅36岁。她的突然离世,在世界上引起来了不小的震动,不仅是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是《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作者,世界上第一部用英文描写南京大屠杀的著作。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伊利诺斯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曾担任多家报纸的记者和撰稿人。1995年她着手准备《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并数次前往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取证。1997年12月,张纯如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轰动了全世界,数次登上美国畅销书榜。该书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是世界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她随后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和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张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的惨烈程度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为写《南京大屠杀》,张纯如耗用近三年的时间,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还帮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还有他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张纯如还亲临中国南京遍访当年的幸存者和遗迹,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当年幸存的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她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呕心沥血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真实而完整地向世界公示了除西方人熟知的纳粹屠杀犹太人以外的另一起令人发指的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南京大屠杀。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却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往往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后的冷战时期中,西方主流社会中对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当经济发展、地区合作成为一种紧迫的潮流,历史和不幸就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在今天,当世界上许多人甚至是包括一些中国人即将把这段血腥残忍的历史事件忘记时,张纯如,这么一个异国的柔弱女子勇敢地站出来,去澄清历史,诏白天下。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尤其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所汗颜,所敬佩。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部极为严肃的著作震惊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同时,引起了某些无端的质疑和粗暴指责,特别是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面对那些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对一些日本老兵的悔恨的证言,面对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战争照片,日本政府居然坚决不肯低头认罪,否认那段曾经犯过的罪行。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竟然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恬不知耻的狡辩南京大屠杀是子虚乌有,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污蔑造谣。面对一个个大屠杀幸存者的血泪控诉,面对《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证明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一些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依然在为自己狡辩,试图推脱历史责任。这种颠倒历史、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令张纯如愤怒和绝望。 从《南京大屠杀》到她近来准备写的新书,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故事让她陷入痛苦深渊,经常气得手脚发抖、夜不能眠、噩梦连连,使她很快就体重减轻、头发严重掉落,健康状况急转而下。艰苦的采访和超负荷的工作,长期忍受着别人难以忍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使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精神崩溃,导致她选择死亡来解脱。也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张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她曾说,写作使得她对人性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认识,那就是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最
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张纯如的突然辞世,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国人感到震撼。她留给了我们一段难忘的记忆,就是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真正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所观注、所了解,所记忆。做为一位美籍华人后裔,张纯如用自己的文字和生命,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苦难历史的记忆,也唤醒了亿万中国人对这段悲惨历史的重新关注。
张纯如走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一段70年前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还有灾难制造者们的无耻无赖、高傲和挑衅,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反思。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过: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中国人要像犹太人一样,让全世界记住这段历史。
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离世,年仅36岁。她的突然离世,在世界上引起来了不小的震动,不仅是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是《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作者,世界上第一部用英文描写南京大屠杀的著作。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伊利诺斯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曾担任多家报纸的记者和撰稿人。1995年她着手准备《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并数次前往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取证。1997年12月,张纯如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轰动了全世界,数次登上美国畅销书榜。该书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是世界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她随后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和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张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的惨烈程度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为写《南京大屠杀》,张纯如耗用近三年的时间,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还帮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还有他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张纯如还亲临中国南京遍访当年的幸存者和遗迹,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当年幸存的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她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呕心沥血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真实而完整地向世界公示了除西方人熟知的纳粹屠杀犹太人以外的另一起令人发指的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南京大屠杀。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却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往往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后的冷战时期中,西方主流社会中对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当经济发展、地区合作成为一种紧迫的潮流,历史和不幸就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在今天,当世界上许多人甚至是包括一些中国人即将把这段血腥残忍的历史事件忘记时,张纯如,这么一个异国的柔弱女子勇敢地站出来,去澄清历史,诏白天下。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尤其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所汗颜,所敬佩。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部极为严肃的著作震惊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同时,引起了某些无端的质疑和粗暴指责,特别是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面对那些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对一些日本老兵的悔恨的证言,面对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战争照片,日本政府居然坚决不肯低头认罪,否认那段曾经犯过的罪行。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竟然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恬不知耻的狡辩南京大屠杀是子虚乌有,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污蔑造谣。面对一个个大屠杀幸存者的血泪控诉,面对《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证明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一些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依然在为自己狡辩,试图推脱历史责任。这种颠倒历史、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令张纯如愤怒和绝望。 从《南京大屠杀》到她近来准备写的新书,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故事让她陷入痛苦深渊,经常气得手脚发抖、夜不能眠、噩梦连连,使她很快就体重减轻、头发严重掉落,健康状况急转而下。艰苦的采访和超负荷的工作,长期忍受着别人难以忍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使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精神崩溃,导致她选择死亡来解脱。也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张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她曾说,写作使得她对人性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认识,那就是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最
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张纯如的突然辞世,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国人感到震撼。她留给了我们一段难忘的记忆,就是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真正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所观注、所了解,所记忆。做为一位美籍华人后裔,张纯如用自己的文字和生命,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苦难历史的记忆,也唤醒了亿万中国人对这段悲惨历史的重新关注。
张纯如走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一段70年前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还有灾难制造者们的无耻无赖、高傲和挑衅,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反思。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过: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中国人要像犹太人一样,让全世界记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