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徐复观 著 九州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说起徐复观,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曾与熊十力有一场不愉快的会面。那还是在1943年,徐复观担任国民党陆军少将之时,在通读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后,被熊十力书中“化佛入儒”的思想所吸引,毅然决定登门拜访。 熊十力问徐复观如何看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随口说了许多批评此书的话。不想熊十力立即破口大骂,批评徐复观读书为何只看别人缺点,而不吸取别人的长处。多年之后,徐复观对这一骂还记忆犹新,并称这是自己起死回生的一骂。 徐复观后来的学术思想,也许恰恰与这一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徐复观何许人也?早年曾留学于日本,后任国民党少将,在抗战中参加过山西娘子关等战斗,40岁以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并终成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代新儒家。作为一位行伍出身的军人,他经历了中国最苦难的抗日战争,也经历了抉择中国命运的国共内战; 作为学者, 他也披沥了“五四”以后各种欧风美雨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徐复观身经太多国家的苦难,让他不能不认真地去想中国遭受这种种苦难的前因后果。于是,在1949年之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在台湾著名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几十年后,一部40余万字的学术随笔集《学术与政治之间》便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由于徐复观身上被贴了“第三代新儒家”的标签,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位十足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当你仔细读完这部40余万字的巨著之后,才发现徐复观的思想深处,早已融合了东西方各种思想, 并将这些思想的“精华”进行统合,希冀为中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他在此书中常常使用 “左右互搏”之术,立足中国传统,利用西方思想径路,在批判中寻求真理,于反思中寻找道路,企图打破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循环悲剧。 徐在全书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原则:民主政治才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正轨和坦途。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逐步推理,从形而上的理论中推演出民主政治乃是一种普遍性的政治,从而在最根源出处斩断其他政治形势(如独裁)的合法性(见《中国政治问题两个层次》)。 但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如何才能打破这一格局呢?这恐怕还要从儒家思想里找依据。徐在梳理儒家的政治思想时,寻找到儒家思想最高原则,即德治主义,德治主义的背后即民本主义。所以,古代中国“政治理想型”(马克斯・韦伯语)应该是可以生发出民主政治的,但为何最后走向专制?徐复观认为这是由于儒家典籍常常是为统治者而做,总是居于统治者地位以解决政治问题,以致虽然在“执拗的低音”(丸山真男语)下面是仁心与仁政,但因为权力老在君相手中打转,人民没有话语权,导致民主政体没有建立起来。 那么,中国政治该如何转变?徐复观认为应该取东西方之精华,去两种政治的糟粕。西方政治重在尊重法理,东方政治贵乎德性,因此中国的统治者应该在西方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下,增加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充分激发统治者个人的自觉,只有这样才可以开辟出未来中国政治的“新航路”。 通过以上的论述,会发现徐既不同于其他新儒家,将传统本身看作西方思想的变形,也不如许多唯科学主义者将传统思想贬得一无是处,而是使两方互相充实,互相提携。 正如同为新儒家的杜维明所评价的那样,“他心里所荡漾的精神命脉是从中国泥土里涌现的源头活水……同时,他是一个奉献民主的斗士,一个敢向现实政权挑战的人文自由主义者”。 我们或许可以从熊十力的那一骂中,找到他思想转向的影子。
《家世》
余世存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年1月版 余世存,诗人、学者。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日】内田树 著 张玲玲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内田树,日本学者,哲学家,文艺批评家。他从研究中认为,与其称犹太人具有某种个性,不如说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某种民族群体的“传统”。创新在犹太人那里仅仅是一种常态,这恐怕是今天犹太人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本书曾获2006年第六届小林秀雄奖。
《乾隆帝》
【美】欧立德 著 青石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欧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美国著名清史学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本书既忠实于历史文献而具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事与巧妙的结构安排。
《徐复观全集:学术与政治之间》
徐复观 著 九州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说起徐复观,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曾与熊十力有一场不愉快的会面。那还是在1943年,徐复观担任国民党陆军少将之时,在通读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后,被熊十力书中“化佛入儒”的思想所吸引,毅然决定登门拜访。 熊十力问徐复观如何看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随口说了许多批评此书的话。不想熊十力立即破口大骂,批评徐复观读书为何只看别人缺点,而不吸取别人的长处。多年之后,徐复观对这一骂还记忆犹新,并称这是自己起死回生的一骂。 徐复观后来的学术思想,也许恰恰与这一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徐复观何许人也?早年曾留学于日本,后任国民党少将,在抗战中参加过山西娘子关等战斗,40岁以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并终成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代新儒家。作为一位行伍出身的军人,他经历了中国最苦难的抗日战争,也经历了抉择中国命运的国共内战; 作为学者, 他也披沥了“五四”以后各种欧风美雨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徐复观身经太多国家的苦难,让他不能不认真地去想中国遭受这种种苦难的前因后果。于是,在1949年之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在台湾著名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几十年后,一部40余万字的学术随笔集《学术与政治之间》便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由于徐复观身上被贴了“第三代新儒家”的标签,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位十足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当你仔细读完这部40余万字的巨著之后,才发现徐复观的思想深处,早已融合了东西方各种思想, 并将这些思想的“精华”进行统合,希冀为中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他在此书中常常使用 “左右互搏”之术,立足中国传统,利用西方思想径路,在批判中寻求真理,于反思中寻找道路,企图打破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循环悲剧。 徐在全书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原则:民主政治才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正轨和坦途。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逐步推理,从形而上的理论中推演出民主政治乃是一种普遍性的政治,从而在最根源出处斩断其他政治形势(如独裁)的合法性(见《中国政治问题两个层次》)。 但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如何才能打破这一格局呢?这恐怕还要从儒家思想里找依据。徐在梳理儒家的政治思想时,寻找到儒家思想最高原则,即德治主义,德治主义的背后即民本主义。所以,古代中国“政治理想型”(马克斯・韦伯语)应该是可以生发出民主政治的,但为何最后走向专制?徐复观认为这是由于儒家典籍常常是为统治者而做,总是居于统治者地位以解决政治问题,以致虽然在“执拗的低音”(丸山真男语)下面是仁心与仁政,但因为权力老在君相手中打转,人民没有话语权,导致民主政体没有建立起来。 那么,中国政治该如何转变?徐复观认为应该取东西方之精华,去两种政治的糟粕。西方政治重在尊重法理,东方政治贵乎德性,因此中国的统治者应该在西方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下,增加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充分激发统治者个人的自觉,只有这样才可以开辟出未来中国政治的“新航路”。 通过以上的论述,会发现徐既不同于其他新儒家,将传统本身看作西方思想的变形,也不如许多唯科学主义者将传统思想贬得一无是处,而是使两方互相充实,互相提携。 正如同为新儒家的杜维明所评价的那样,“他心里所荡漾的精神命脉是从中国泥土里涌现的源头活水……同时,他是一个奉献民主的斗士,一个敢向现实政权挑战的人文自由主义者”。 我们或许可以从熊十力的那一骂中,找到他思想转向的影子。
《家世》
余世存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年1月版 余世存,诗人、学者。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日】内田树 著 张玲玲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内田树,日本学者,哲学家,文艺批评家。他从研究中认为,与其称犹太人具有某种个性,不如说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某种民族群体的“传统”。创新在犹太人那里仅仅是一种常态,这恐怕是今天犹太人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本书曾获2006年第六届小林秀雄奖。
《乾隆帝》
【美】欧立德 著 青石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欧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美国著名清史学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本书既忠实于历史文献而具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事与巧妙的结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