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初步感知
1、出示:第一行画6根小棒,第2行画4根小棒。
谈话:怎样移动,可以使每行的小棒一样多?
2、学生回答移的方法
3、出示:第一行8个三角形,第2行4个三角形,第3行3个三角形。这三行三角形平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深化理解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 :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第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第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3、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个?
52÷4=13(个)
这2个13个意思一样吗?(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
三. 巩固提高
1、书本第44页的第2题。
3、实验小学6个年级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捐了500元,第三天捐了520元,第四天捐了55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3、小马过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说课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设置质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列式计算求出平均数;第二个层次是河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马身高140厘米,它能安全过河吗?为什么?,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不足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设计力求朴实自然,缺少趣味性,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
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还比较模糊,在实际习题中的应用还搞不清楚。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
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 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初步感知
1、出示:第一行画6根小棒,第2行画4根小棒。
谈话:怎样移动,可以使每行的小棒一样多?
2、学生回答移的方法
3、出示:第一行8个三角形,第2行4个三角形,第3行3个三角形。这三行三角形平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深化理解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 :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第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第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3、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个?
52÷4=13(个)
这2个13个意思一样吗?(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
三. 巩固提高
1、书本第44页的第2题。
3、实验小学6个年级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捐了500元,第三天捐了520元,第四天捐了55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3、小马过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说课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设置质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列式计算求出平均数;第二个层次是河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马身高140厘米,它能安全过河吗?为什么?,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不足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设计力求朴实自然,缺少趣味性,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
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还比较模糊,在实际习题中的应用还搞不清楚。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
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 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