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
摘 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其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城市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人口的大量聚集, 导致城市环境及噪音污染、工业生产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当今,如何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破坏问题,如何创造更适合人类生
存的人居环境,成了各行专家们的
研究热题。在景观设计领域,如何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在
城市化进程中使人类活动创造下的
城市景观与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学领
域充分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
现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景观 生态 补偿性设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 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 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生态学和城市景观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不谋而和,产生了城市景观生态学,它们的结合是在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为人类带来的致命性伤害时所做的“补偿性”研究。城市景观生态学是自然与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晶体,如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界定应用到景观领域,那么天即代表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学,人即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城市景观学,那么城市景观生态学究就作为了研究融合天与人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一门学科。
1 城市景观的发展及演进
城市景观的形成和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不知不
觉的活动下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可视的外在形式。城市景观它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景观的改造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古罗马的城市广场,这些景观形态都成了当时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是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的雏形。到了中世纪,城市景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城市环境良好,具有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这个时期的城市景观是先古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保持着良好的矛盾关系。
文艺复兴不仅推动着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它也带动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无疑是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是不可低估的,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美国家各大城市环境遭到极度的破坏,城市成了丑陋和肮脏的场所,与城市对应的未被破坏的乡村环境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麦克·哈格的自身经历正式对这种城市环境恶化的真实反映。生存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各类领域,使人们尝试各种手段来改善自身环境,在景观领域,以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可谓的景观设计的先驱人物,他设计的纽约城市公园的建成同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之后在美国出现了以提倡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在欧洲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包含着符合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它反映出了建设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学思想,对构建生态学意义的城市景观乃至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霍华德建立的“田园城市”理论可谓是生态学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思想的起源。
2 生态学理念介入城市景观
面对着日益破换的自然环境,城市景观所承载不光是传统意义的美化功能,它更多的兼具着一种社会功能—对先前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做出一些“补偿性设计”来改善当今的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战略目标, 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城市景观如何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营建、如何设计适宜人类生存的整体生态系统,探究一条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景观发展道路成了景观设计学研究的重点。1992年联合国的环发大会召开会,人居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的发展也在摆脱传统的以简单的视觉审美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向更深层次的生态意义的方向发展,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形成一种正干扰,那么城市景观生态学基此意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生态学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3 未来生态学与城市景观结合发展的道路
社会永远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城市发展的道路是一直往前的,不会因为环境问题破坏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作为景观设计学就应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
当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对当今的环境做出更多的修复性设计,修复性设计就是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最小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鉴于此,未来城市景观发展道路可在以下几方面着重突破,以更好的寻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设计道路:
3.1 开辟立体绿化—城市屋顶花园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土地紧缺是最挠头的问题,当今,城市发展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也迫切要求我们更好的寻求更多的空间来进行城市绿化来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开辟新的绿化空间,由地面向空中发展,这是改善气候应对生存环境的良好措施。屋顶生态绿化不仅在于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而且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它必定成为未来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需要政府的积极性介入,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还要充分意识公众的权利,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使公众参与到新的实践使其提高生态意识进而和政府、单位、设计师共同营造屋顶绿化空间。
3.2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绿地生态”的城市网络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
型。生态绿地网络又称“生态基础设
施”,能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排蓄洪
水、回补地下水、保护动植物、休闲
游憩、教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生
态廊道连接的生态绿地,它运用的是
“绿线连接”、“以绿隔地”的思想,
来使城市规划有序发展,有机疏散,
使城市朝宜居生态的方向发展。建立
生态绿地网络的基本方法是用绿道把
河流、公园、湿地、林地、农田及其
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可通过增加绿地和绿道让网络更加连续和完整,并尽量
覆盖城市的每个区域。如果在绿地网络中设计步道和自行车通道,人们可沿着绿地网络以步行或骑行方式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新加坡为建设花园城市实施的“公园绿地网”计划,体现的就是生态绿地网络思想。该计划主要内容是用一系列公园、绿带把全岛所有主要公园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居民区和城市中心,并与地铁和公共交通枢纽站及学校相连。绿带内设有步道、休息区和距离标记,漫步树阴下可游遍新加坡的所有公园,到达每一个镇区中心、居民集中地、学校、地铁口和公交车站。
3.3 建立循环利用的城市“流水线”系统
由于人口的膨胀,环境的恶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面临着缺水的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也是设计师们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在生态学意义上进行污水原位处理后回用和对雨水收集进行再利用,将再生的水资源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最为景观用水、生态环境用水。
面积仅相当于1/3个滨海新区的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地下水且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岛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但新加坡通过遍布全国的污水管道收集全国所有的废水,经过6所废水净化厂集中处理,实现了百分百的污水处理。一般生活废水回收后,采用逆渗薄膜和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处理后形成“再生水”,清洁度比世卫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售价比自来水便宜10%左右,解决了新加坡约15%的总需水量。另外,该国还有能力把每年72%的降雨量变成饮用水。
结语:
当今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我们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过程想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程度达到最小,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和生境的,以建造一个回归自然的、乡土的城市景观,对环境实现正干扰来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重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翎. 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 】-生态科学 1999(03)
【2】 陈彩虹. 胡锋. 李辉信.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0
【3】 李团胜. 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 1998(01)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
摘 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其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城市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人口的大量聚集, 导致城市环境及噪音污染、工业生产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当今,如何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破坏问题,如何创造更适合人类生
存的人居环境,成了各行专家们的
研究热题。在景观设计领域,如何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在
城市化进程中使人类活动创造下的
城市景观与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学领
域充分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
现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景观 生态 补偿性设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 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 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生态学和城市景观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不谋而和,产生了城市景观生态学,它们的结合是在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为人类带来的致命性伤害时所做的“补偿性”研究。城市景观生态学是自然与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晶体,如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界定应用到景观领域,那么天即代表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学,人即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城市景观学,那么城市景观生态学究就作为了研究融合天与人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一门学科。
1 城市景观的发展及演进
城市景观的形成和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不知不
觉的活动下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可视的外在形式。城市景观它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景观的改造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古罗马的城市广场,这些景观形态都成了当时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是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的雏形。到了中世纪,城市景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城市环境良好,具有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这个时期的城市景观是先古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保持着良好的矛盾关系。
文艺复兴不仅推动着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它也带动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无疑是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是不可低估的,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美国家各大城市环境遭到极度的破坏,城市成了丑陋和肮脏的场所,与城市对应的未被破坏的乡村环境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麦克·哈格的自身经历正式对这种城市环境恶化的真实反映。生存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各类领域,使人们尝试各种手段来改善自身环境,在景观领域,以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可谓的景观设计的先驱人物,他设计的纽约城市公园的建成同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之后在美国出现了以提倡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在欧洲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包含着符合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它反映出了建设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学思想,对构建生态学意义的城市景观乃至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霍华德建立的“田园城市”理论可谓是生态学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思想的起源。
2 生态学理念介入城市景观
面对着日益破换的自然环境,城市景观所承载不光是传统意义的美化功能,它更多的兼具着一种社会功能—对先前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做出一些“补偿性设计”来改善当今的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战略目标, 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城市景观如何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营建、如何设计适宜人类生存的整体生态系统,探究一条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景观发展道路成了景观设计学研究的重点。1992年联合国的环发大会召开会,人居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的发展也在摆脱传统的以简单的视觉审美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向更深层次的生态意义的方向发展,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形成一种正干扰,那么城市景观生态学基此意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生态学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3 未来生态学与城市景观结合发展的道路
社会永远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城市发展的道路是一直往前的,不会因为环境问题破坏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作为景观设计学就应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
当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对当今的环境做出更多的修复性设计,修复性设计就是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最小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鉴于此,未来城市景观发展道路可在以下几方面着重突破,以更好的寻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设计道路:
3.1 开辟立体绿化—城市屋顶花园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土地紧缺是最挠头的问题,当今,城市发展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也迫切要求我们更好的寻求更多的空间来进行城市绿化来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开辟新的绿化空间,由地面向空中发展,这是改善气候应对生存环境的良好措施。屋顶生态绿化不仅在于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而且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它必定成为未来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需要政府的积极性介入,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还要充分意识公众的权利,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使公众参与到新的实践使其提高生态意识进而和政府、单位、设计师共同营造屋顶绿化空间。
3.2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绿地生态”的城市网络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
型。生态绿地网络又称“生态基础设
施”,能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排蓄洪
水、回补地下水、保护动植物、休闲
游憩、教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生
态廊道连接的生态绿地,它运用的是
“绿线连接”、“以绿隔地”的思想,
来使城市规划有序发展,有机疏散,
使城市朝宜居生态的方向发展。建立
生态绿地网络的基本方法是用绿道把
河流、公园、湿地、林地、农田及其
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可通过增加绿地和绿道让网络更加连续和完整,并尽量
覆盖城市的每个区域。如果在绿地网络中设计步道和自行车通道,人们可沿着绿地网络以步行或骑行方式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新加坡为建设花园城市实施的“公园绿地网”计划,体现的就是生态绿地网络思想。该计划主要内容是用一系列公园、绿带把全岛所有主要公园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居民区和城市中心,并与地铁和公共交通枢纽站及学校相连。绿带内设有步道、休息区和距离标记,漫步树阴下可游遍新加坡的所有公园,到达每一个镇区中心、居民集中地、学校、地铁口和公交车站。
3.3 建立循环利用的城市“流水线”系统
由于人口的膨胀,环境的恶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面临着缺水的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也是设计师们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在生态学意义上进行污水原位处理后回用和对雨水收集进行再利用,将再生的水资源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最为景观用水、生态环境用水。
面积仅相当于1/3个滨海新区的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地下水且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岛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但新加坡通过遍布全国的污水管道收集全国所有的废水,经过6所废水净化厂集中处理,实现了百分百的污水处理。一般生活废水回收后,采用逆渗薄膜和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处理后形成“再生水”,清洁度比世卫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售价比自来水便宜10%左右,解决了新加坡约15%的总需水量。另外,该国还有能力把每年72%的降雨量变成饮用水。
结语:
当今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我们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过程想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程度达到最小,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和生境的,以建造一个回归自然的、乡土的城市景观,对环境实现正干扰来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重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翎. 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 】-生态科学 1999(03)
【2】 陈彩虹. 胡锋. 李辉信.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0
【3】 李团胜. 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