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成果

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初期的静态指标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伯纳德(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一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拉姆齐(1928) 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特别地,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鲍莫尔(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 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 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德朗(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鲍莫尔的结论不可信:其一,鲍莫尔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有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里贝尔(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特别地,莫罗和古德里奇(1994)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意大利地区的收敛现象,结论却完全相反,收敛假说在意大利被拒绝,数据检验发现意大利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经济双元化特征。帕加诺(1993)研究了欧共体国家的产出率和收入的收敛现象后认为,自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冲击以来,这种收敛过程已经停止甚至走向发散。此外,伯纳德,德劳夫(1995)

提出用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研究收敛假说,他们认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是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增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包含着一种随机的增长趋势或特征值,这意味着在不同国家的产出收敛中有相同的不变成分,而协整理论提供了检测这些成分的适宜途径。根据这种思想,他们实证分析了1900年至1987年15个OECD国家的数据,证明了收敛假说的无效性。深尾京司、岳希明(2000)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在。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针对收敛性假说在中国的实践论证并不充分。研究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是魏后凯(1997) ,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沿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分析方法计算了自1978 年以来各地区省份产出差距收敛(β收敛)和部门产出差距收敛(σ收敛) ,即无条件收敛和有条件收敛,认为中国各地区GDP 差距大约以每年2 %的速度收敛,但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 —1985 年各地区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宋学明(1996)也认为1978 年各地区人均收入与1978—1992年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把国有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在1978年超过80 %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分离以后,新古典增长理论仍然适用。申海(1999)分析了1978—1996 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数据,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比较明显的β收敛,并且分别采用四组数据计算β系数,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均GDP 收敛快于人均收入的收敛。陈,弗莱舍(1996) 用部门截面(panel section) 数据分析了中国各省1978—1993年的人均GDP后认为地区间存在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本系数、就业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沿海区位。但是,笔者发现,以上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区间是否存在收敛现象,收敛速度如何,收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而对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运用没有涉及,对产生收敛的原因也没能给出完满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地区时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做出对中国1981 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独立判断,并研究新古典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实现问题。

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现象是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是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主要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分析。魏后凯(1997)、贾成林

(2004)等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σ-收敛性研究,认为1978—199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σ-收敛,而1990年以后不存在σ-收敛。罗仁福等(2002)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以4.5%的速度存在条件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已达到或接近稳态,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一种在其均值附近波动的特征。蔡昉和都阳(2000)、张焕明(2004)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而刘夏明、魏英琪(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目前,对于我国经济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观点一致的结论。本文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检验经济收敛的三类方法:统计指标法(σ-收敛)、横截面回归分析法(β- 收敛)和分布动态法(俱乐部收敛),分析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论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的现象。

二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我国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因为数据易于获取、质量好;另一方面,因为省级行政区域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主体性质,对区域经济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是具有较多的自主权。此外,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官方的划分方法,笔者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划分方式如下: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份为东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为中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为西部地区。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中国60 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为了得到1978—2010年各省的实际GDP,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各省第i年实际人均GDP=各省第i年名义人均GDP/全国第i年物价指数。

(二)实证分析

1. σ-收敛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σ-收敛性的检验方程为:

式中,yi,t表示第个经济体在时刻t的人均GDP数值;σ2t为n个经济体的人均GDP对数值在t期的方差,σt为标准差。如果σt随着时间t变小,即当σt+1

2. β-收敛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研究中,当落后经济体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时,其人均收入水平将逐渐赶上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一般讲这样的收敛方式称为β-收敛性。同时,定义落后地区赶上或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的速度为收敛速度,用

收敛的半衰期来衡量,具体是指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缩小一半所需要的年数。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来讲,其稳态附近的增长过程表现为以下方程:

式中,yi0和yit分别表示第i个经济体基期和t期的人均产出,和分别表示稳态和基期的有效劳动产出,用g表示稳态增长率,β表示趋同速率。若假定各区域的β大致相同,且g和保持不变,即上述方程可变为:

进一步简化方程式,假定yit表示第i个经济在t时期的人均GDP,yit从基期到第t 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可回归方程:

如果参数b的估计值为负,就说明初始经济水平较低时该经济体增长速度较快,即n个经济之间存在β收敛性,且b的绝对值越大,收敛越强。对照上述方程可以得出β-收敛的收敛速率为

下面,利用各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来估计收敛速度β,并就此分析我国1978—2010年经济增长的β收敛性。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发现,1978—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回归模型中收敛系数b为-0.0098,统计量t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R2为0.21,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各省人均GDP 增长存在弱绝对β-收敛,速度收敛为1.16%;1978—1990年,收敛系数b为-0.022,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存在绝对β-收敛,速度收敛为

3.65%;1991—2003年,收敛系数b为正且其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这段期间内我国各地区人均GDP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2004—2010年,虽然回归模型的收敛系数b为负值,但其未通过t统计量及F统计量的检验,回归模型不成立,故该时期不存在β-收敛 ,由n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

表1中系数b列括号中的数为其标准差,t值列括号中的数为其相伴概率。表2 与表1相同,F值列括号中的数亦为其相伴概率。

3.俱乐部收敛

俱乐部收敛的检验以萨拉-伊-马丁的模型为基础,其检验方程为:

式中,γi,t为末期第t年i区域的实际人均GDP增长

率;yi,0为基期i区域的人均GDP 水平,α1为常数项;α2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若α2为负值,则n个区域间呈现俱乐部收敛;若α2为正值,则表明n个区域间经济发展趋于发散。通过对我国31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均GDP 对数值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发现分析,总体上在整个考察期内收敛性不甚明显,但阶段性的收敛特征较为明显。下面,将全国31个行政区域按其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俱乐部收敛的存在性。结果如表2 所示。

结果显示,1978—2010 年间,我国各区域及全国的俱乐部收敛性检验中系数α2 均小于零,但只有全国和东部地区α2 对应的t 统计量通过了95%置信水平下的检验,所以该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其余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78—1990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系数α2小于零,其余两个区域的系数大于零,但全国与东部的收敛系数α2未通过t 检验,故该时间段内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91—2003年间的情况与上一期间基本相同,收敛系数α2虽有正有负,但均未通过t检验,不存在俱乐部收敛。2004—2010年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收敛系数α2分别为- 0.0101和-0.1008,t统计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显著不为零,因此,在这段时期全国范围内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中、西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

二、结论

本文利用σ-收敛、β-收敛与俱乐部收敛较为完整地考察了我国自1978 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σ-收敛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78—2010年间总体上表现出的收敛性不尽相同,1991—2003年间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状态,1978—1990年和2003—2008年这两个期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收敛趋势。后一时期的收敛趋势说明,我国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计划(2004)对于缩小区域增长差距起到一定作用。

2.β-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1978—2010年和1978—1990年这两个时期我国各地区人均GDP 存在绝对β-收敛,且分别以1.16%和3.65%的速度收敛。而1991—2003 年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 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

3.俱乐部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在1978—2010年和2004—2010年两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而其余时期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东部地区优先于中西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因而具有资源优势,经济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大。另外, 东部地区各省具有相近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从而使省际间存在收敛现象。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成果

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初期的静态指标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伯纳德(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一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拉姆齐(1928) 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特别地,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鲍莫尔(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 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 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德朗(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鲍莫尔的结论不可信:其一,鲍莫尔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有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里贝尔(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特别地,莫罗和古德里奇(1994)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意大利地区的收敛现象,结论却完全相反,收敛假说在意大利被拒绝,数据检验发现意大利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经济双元化特征。帕加诺(1993)研究了欧共体国家的产出率和收入的收敛现象后认为,自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冲击以来,这种收敛过程已经停止甚至走向发散。此外,伯纳德,德劳夫(1995)

提出用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研究收敛假说,他们认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是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增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包含着一种随机的增长趋势或特征值,这意味着在不同国家的产出收敛中有相同的不变成分,而协整理论提供了检测这些成分的适宜途径。根据这种思想,他们实证分析了1900年至1987年15个OECD国家的数据,证明了收敛假说的无效性。深尾京司、岳希明(2000)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在。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针对收敛性假说在中国的实践论证并不充分。研究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是魏后凯(1997) ,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沿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分析方法计算了自1978 年以来各地区省份产出差距收敛(β收敛)和部门产出差距收敛(σ收敛) ,即无条件收敛和有条件收敛,认为中国各地区GDP 差距大约以每年2 %的速度收敛,但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 —1985 年各地区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宋学明(1996)也认为1978 年各地区人均收入与1978—1992年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把国有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在1978年超过80 %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分离以后,新古典增长理论仍然适用。申海(1999)分析了1978—1996 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数据,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比较明显的β收敛,并且分别采用四组数据计算β系数,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均GDP 收敛快于人均收入的收敛。陈,弗莱舍(1996) 用部门截面(panel section) 数据分析了中国各省1978—1993年的人均GDP后认为地区间存在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本系数、就业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沿海区位。但是,笔者发现,以上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区间是否存在收敛现象,收敛速度如何,收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而对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运用没有涉及,对产生收敛的原因也没能给出完满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地区时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做出对中国1981 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独立判断,并研究新古典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实现问题。

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现象是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是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主要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分析。魏后凯(1997)、贾成林

(2004)等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σ-收敛性研究,认为1978—199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σ-收敛,而1990年以后不存在σ-收敛。罗仁福等(2002)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以4.5%的速度存在条件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已达到或接近稳态,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一种在其均值附近波动的特征。蔡昉和都阳(2000)、张焕明(2004)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而刘夏明、魏英琪(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目前,对于我国经济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观点一致的结论。本文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检验经济收敛的三类方法:统计指标法(σ-收敛)、横截面回归分析法(β- 收敛)和分布动态法(俱乐部收敛),分析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论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的现象。

二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我国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因为数据易于获取、质量好;另一方面,因为省级行政区域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主体性质,对区域经济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是具有较多的自主权。此外,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官方的划分方法,笔者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划分方式如下: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份为东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为中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为西部地区。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中国60 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为了得到1978—2010年各省的实际GDP,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各省第i年实际人均GDP=各省第i年名义人均GDP/全国第i年物价指数。

(二)实证分析

1. σ-收敛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σ-收敛性的检验方程为:

式中,yi,t表示第个经济体在时刻t的人均GDP数值;σ2t为n个经济体的人均GDP对数值在t期的方差,σt为标准差。如果σt随着时间t变小,即当σt+1

2. β-收敛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研究中,当落后经济体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时,其人均收入水平将逐渐赶上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一般讲这样的收敛方式称为β-收敛性。同时,定义落后地区赶上或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的速度为收敛速度,用

收敛的半衰期来衡量,具体是指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缩小一半所需要的年数。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来讲,其稳态附近的增长过程表现为以下方程:

式中,yi0和yit分别表示第i个经济体基期和t期的人均产出,和分别表示稳态和基期的有效劳动产出,用g表示稳态增长率,β表示趋同速率。若假定各区域的β大致相同,且g和保持不变,即上述方程可变为:

进一步简化方程式,假定yit表示第i个经济在t时期的人均GDP,yit从基期到第t 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可回归方程:

如果参数b的估计值为负,就说明初始经济水平较低时该经济体增长速度较快,即n个经济之间存在β收敛性,且b的绝对值越大,收敛越强。对照上述方程可以得出β-收敛的收敛速率为

下面,利用各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来估计收敛速度β,并就此分析我国1978—2010年经济增长的β收敛性。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发现,1978—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回归模型中收敛系数b为-0.0098,统计量t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R2为0.21,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各省人均GDP 增长存在弱绝对β-收敛,速度收敛为1.16%;1978—1990年,收敛系数b为-0.022,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存在绝对β-收敛,速度收敛为

3.65%;1991—2003年,收敛系数b为正且其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这段期间内我国各地区人均GDP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2004—2010年,虽然回归模型的收敛系数b为负值,但其未通过t统计量及F统计量的检验,回归模型不成立,故该时期不存在β-收敛 ,由n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

表1中系数b列括号中的数为其标准差,t值列括号中的数为其相伴概率。表2 与表1相同,F值列括号中的数亦为其相伴概率。

3.俱乐部收敛

俱乐部收敛的检验以萨拉-伊-马丁的模型为基础,其检验方程为:

式中,γi,t为末期第t年i区域的实际人均GDP增长

率;yi,0为基期i区域的人均GDP 水平,α1为常数项;α2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若α2为负值,则n个区域间呈现俱乐部收敛;若α2为正值,则表明n个区域间经济发展趋于发散。通过对我国31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均GDP 对数值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发现分析,总体上在整个考察期内收敛性不甚明显,但阶段性的收敛特征较为明显。下面,将全国31个行政区域按其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俱乐部收敛的存在性。结果如表2 所示。

结果显示,1978—2010 年间,我国各区域及全国的俱乐部收敛性检验中系数α2 均小于零,但只有全国和东部地区α2 对应的t 统计量通过了95%置信水平下的检验,所以该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其余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78—1990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系数α2小于零,其余两个区域的系数大于零,但全国与东部的收敛系数α2未通过t 检验,故该时间段内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91—2003年间的情况与上一期间基本相同,收敛系数α2虽有正有负,但均未通过t检验,不存在俱乐部收敛。2004—2010年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收敛系数α2分别为- 0.0101和-0.1008,t统计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显著不为零,因此,在这段时期全国范围内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中、西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

二、结论

本文利用σ-收敛、β-收敛与俱乐部收敛较为完整地考察了我国自1978 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σ-收敛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78—2010年间总体上表现出的收敛性不尽相同,1991—2003年间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状态,1978—1990年和2003—2008年这两个期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收敛趋势。后一时期的收敛趋势说明,我国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计划(2004)对于缩小区域增长差距起到一定作用。

2.β-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1978—2010年和1978—1990年这两个时期我国各地区人均GDP 存在绝对β-收敛,且分别以1.16%和3.65%的速度收敛。而1991—2003 年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 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

3.俱乐部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在1978—2010年和2004—2010年两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而其余时期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东部地区优先于中西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因而具有资源优势,经济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大。另外, 东部地区各省具有相近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从而使省际间存在收敛现象。


相关文章

  •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 2008年12月 第6期总第141期 开放导报 Chifla Opening Herald DecemberNo.6 Total 2008No.141 [国民收入与分配研究]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任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 ...查看


  •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
  •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摘 要: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新疆区域经济差距突出表现在北疆和南疆内部差距过大,这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引入新古典 ...查看


  • 经济研究编辑部
  •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被视为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构变化与能力提升的连续过程,所以,在实现了罗斯托意义上的经济起飞或进入库兹涅茨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增长之后,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所面临的特殊的发展困境,并未受到特别的关注.如何摆脱贫困陷 ...查看


  •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
  • 作者:高鸣宋洪远 管理世界 2014年09期 一.引言 2004年至今,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实现连续10年粮食增长,据统计,2013年总产量达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然而,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能够持 ...查看


  • 差分方程模型
  • 第7章 差分方程模型 在第三章中我们看到,动态连续模型用微分方程方法建立,与此相应,当时间变化离散后,可以用差分方程方法建立.有些实际问题既可建立连续模型,又可建立离散模型.本章将主要讨论差分方程模型. 7.1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 在自由贸 ...查看


  • 行政性垄断福利损失及职工工资演化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2期 行政性垄断福利损失及职工工资演化 赵 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通过对行政性垄断行业中职工的收入状况的描述,测算的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行政性垄断行业在社 ...查看


  •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是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 ...查看


  • 常微分方程差分解法.入门.多解法
  • 毕业论文 题 目 抛物型方程的差分解法 学 院 专 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 级 学 生 王丹丹 学 号 指导教师 王宣欣 二〇一二 年 五 月二十五日 摘 要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在数值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科学技术问题的数值计算包括了 ...查看


  •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与�で�域收入差距��
  • 摘要:在空间经济学FC模型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完整过程出发,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的内在机制,发现二者与区域收入差距呈明显的倒"U"关系.利用中国省区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