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石油产业链研究
石油产业链包括: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石油流通业。国
家“十一·五”规划加大了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力
度,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
备基地的战略导向。石油行业集中度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大,中石化、中石油、中海
油、陕西延长集团等四大骨干企业占有主要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2004年以来国
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使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但对炼油业存在一
定不利影响,由于原油成本占石油加工业成本的50%左右,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高位,
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盈利水平下降。而石油炼制、成品油加工业由于价格
传导能力较强,短期内高油价不会对这类企业带来实质性不利影响。石油行业作为
大宗基础性、原材料产品,在它链条的绝大部分节点上,银行都可以开展贸易融资
业务。
一、石油产业链认识
1、石油产业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它包括四个方面:一它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产业; 二它是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 三它的价格波动将通过产业链进一
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是石油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
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石油产业链按照产-供-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多个链条。最上游是原油开
采业及其原油进口; 其次是原油的中间商或原油进口商(代理商);中游一般是原油
加工企业,即炼油企业; 再下个环节是成品油中间商;最后是原油加工产品的需求行
业:化学行业、橡胶行业、塑料行业、运输业等行业。这是石油产业大的产业链。
油田(国内或国外)—原油中间商(国内或进口商)—炼厂—石油产品中间商
—石油产品用户(成品油产品用户或化工产品用户)。在这个石油大链条上,上游
和一个或多个下游都可形成一个石油产业链条。例如,国外原油商和我国进口商形
成一个小链条,再往下延伸,可以到炼厂,也可以进一步到成品油销售公司或者是
化工企业,从而形成不同的石油产业链条。
现阶段各节点在石油产业链中的地位。石油开采业及原油进口,处于产业链的
龙头, 具有支配地位。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从属于上游, 而对下游又具有支
配作用。化学工业,完全受石油及其制品资源的支配。
2、成品油产-供-销产业链。这是石油大产业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产业链。原
油开采及进口. 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其资源的拥有及价格的变化对中、下游具有强势
地位. 原油的炼制及加工, 处于产业链的上中游,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加工能力及其管
理水平. 成品油中间商,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货源组织及贸易的安排与执行能力. 成品
油销售企业,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营销网络.
原油开采(油田)或国外原油商—原油经营企业或进口商—炼厂—成品油中间
商—成品油销售企业—成品油用户。在这个链条上,价格的话语权由上往下逐步减
弱。
3、石油行业的组织现状。我国现在的石油行业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 组建南
北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公司. 在陆上形成区域分割的, 上下游, 内外贸, 产销
一体化的垄断格局. 中石油, 侧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同时经营石油化工业务. 中石
化, 侧重石油化工发展, 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中海油, 承担海洋石油资源的
勘探与开发业务.
4、我国现阶段的石油流通体制。一个国家的石油流通体制,包括两个部分:
原油流通体制和成品油流通体制。石油流通体制的格局,决定着原油、成品油以及
相关石油产品的控制权、批发权、销售权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价格。作为一种重要
的战略资源,石油往往被垄断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我国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我国现阶段石油流通体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的原油和
进口的原油统一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企业进行加工炼制;中石油和中石化具有石油
进口经营权. 另外中国石油进出口公司承担部分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中石油和
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负责国内全部成品油的批发业务;加油站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
批准证书],2001年9月以后新建的加油站必须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参股或控
股.
目前,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强调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
在石油产品销售上实行内部价格,刻意保持上中游以至省级以上一级批发部门的高
价获取盈利,让二级批发和零售微利,甚至亏损,造成了苦乐不均、吃大锅饭的现
象。
这种石油流通格局,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垄断”,西方国家的
垄断企业往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的,而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则不是通过充分
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而是行政性垄断,自然行政的垄断,没有核心的比较优势。
5、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大致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目标
市场价格. 它是纽约、新加坡及鹿特丹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
价格(简称三地率) 。当三地率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应相应调整国内零售中准
价; 二是形成中准价. 它是以目标市场的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典型运杂费及
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
油零售中准价;最后是形成零售价. 它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
围内,制定出旗下石油销售单位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其自身的弊端:一是形成的价格滞后,不能及
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 二是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
况;三是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四是原油
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行政色彩浓厚。
二、石油产业链的源头
1、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是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战略
性意义的商品。世界原油贸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游戏规则已相当完善。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
加坡。
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
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
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
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
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
平均数(按月、双周、周) 来确定合同油价。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
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
价格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
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2、国际原油的作价方式。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地区
的标准油为基准作价。按4个主要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5种作价公式:一是美国
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售往美国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
价。二是英国北海轻质原油。世界原油贸易中约有80%的原油以它为基准油作价,
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三
是阿联酋含硫原油DUBAI 。从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都以它为
基准油作价。四是远东市场分两种方式:马来西亚轻质原油。它是在东南亚代表轻
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印度尼西亚官方价。以这种方式作价的主要有印尼原油以
及远东地区部分国家的部分原油,如越南的白虎、中国的大庆等。
3、我国原油作价方法。我国自1998 年起,原油的作价机制开始与国际市场接
轨,目前绝大部分原油的作价是与印尼的部分原油联动,少部分原油与马来西亚的
Tapis 联动,每月以相当于官价的形式调整一次,应该说,我国原油的作价方式已
基本上与国际惯用的方法十分接近。目前国内原油主要是国家计委按照国际同品质
原油前一阶段的离岸均价来对国内原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
4、我国原油的垄断形势。按国内目前的规定,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拥有国内
陆地采油权,而中海油拥有海洋采油权(中海油所开采的原油供应给中石化)。 目前国内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和珠海振戎四家可以根据国内需求状况随时进
口原油、成品油。另外根据中国对于WTO的协议,我国政府承诺给予其他中国企
业一定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原油基数为72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
成品油基数为40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政府另有规定,所有进口
原油均应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排产,相关单位不得私自销售。
5、对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与地方炼厂的关系认识。按照国家的现有政策,国
内所有的自产及进口原油都必须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两大巨头除分配极小部
分原油给地方炼油厂之外,绝大部分原油交由自己的炼油厂来炼制; 两
大巨头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各由自己的母公司控制,地方炼油厂生产的配额内的
成品油也必须交由中石化、中石油的销售公司进行统一销售。中石油、中石化再通
过其销售公司给各加油站制定每月的供给量和供应价格。
三、石油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炼厂(炼油)
1、对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的认识。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由1999年以前的8500
多家减少到目前的2500家,加油站由原来的10万多座减少为7.8万座; 但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无论是批发业务量还是零售量,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去年1。2亿吨的成品油销售总量计算,2500家批发企业,单个批发企业年销售量只有4万吨,单站加油量只有1500多吨,与日本、韩国相比差距很大。
2、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未来格局判断。中国成品油市场将由三大力量决定。第一种力量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渠道,掌握着市场绝大多数的零售份额。国内加油站总量约8万座,其中,中石化有约3万座,控制国内近4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50%以上;中石油有约1.7万座,控制国内2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28%。第二种力量是民营油气企业。据统计,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100万员工,拥有加油站4万多座,约占国内加油站总量的52%,占有市场份额不足20%。民营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分散化、技术弱、无品牌的弱势地位。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大石油公司。BP 、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公司与中石化、中石油合资建立了几千座加油站。虽占份额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沿海地区,加之这些公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上的优势,2007年放开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后,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者。
3、炼油行业的宏观分析。世界形势:据统计,2004年世界炼油工业共有700多家炼油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41亿吨,企业平均规模接近600万吨。近期,随着油品需求的增长和炼油毛利的增加,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产能增加的同时,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炼油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燃料生产工艺,努力增加清洁油品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积极适应重质含硫原油加工,进一步增加轻质油品收率。从全球炼油业集中度的情况看,全球25家最大炼油公司占全球炼油总能力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49.3%提高至2005年的61.8%,这25家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数目已从1997年的8家增加至2005年的12家。在炼油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是全球炼厂数目的减少,炼厂装置规模的大型化,超大炼厂数目的增加。据统计,全球炼厂数目1998年为755座,2005年已减至662座,但炼油能力却比1998年增加了2.4亿吨/年;全球炼厂平均规模从1995年的543万吨/年提升至2005年的643万吨/年。全球2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超大炼厂:1995年仅11座(其中属于国有公司的2座) ,2004年增至17座(国有公司5座) ,2005
年增至20座(国有公司8座) 。 成品油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带来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趋势,从而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炼厂数量减少、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装置规模大型化、加油站数量减少、单站加油量增加的发展走势,大型一体化综合石油公司和炼油公司,尤其是跨国大石油公司和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成品油分销市场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炼油行业的基本形势:2005年,我国加工原油约28500万吨。成品油产量约17400万吨,同比增长6.2%;出口约1000万吨,进口约360万吨;表观消费量16760万吨,同比增长3.68%。我国成品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炼油工业布局,成品油消费市场构成等因素影响,成品油呈现“北油南运”的格局。炼油工业集中度、加工深度、管输化率偏低。企业平均规模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轻油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成品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进口原油中转和倒驳现象较多。资源保障体系脆弱。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原油进口方式相对单一。产业竞争力不高。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在综合商品率、综合能耗、现金操作费用等方面,我国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
4、我国炼油行业的准入制度。大致有六个方面:1、落实原料供应,并符合原油流向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以及规划布局要求。2、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全环保满足国家有关规定。3、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原则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4、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炼油项目出资额度,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5、资本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1/3以上,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6、中外合资,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股东对合资项目相对控股。
5、我国炼化新政。今年3月,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终于正式公布。这是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指导整个炼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炼化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走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之路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加大关停并转小型炼油企业或低效装置的力度。根据地区特点和企业情况,引导和鼓励200万吨级炼油装置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2010年前,通过关停
并转,争取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左右;对具有竞争能力的炼油企业实施完善原油一、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的扩能改造,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同时,根据成品油市场、炼油工业布局、资源条件等因素,择点新建大型炼油项目,提高国内原油加工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青岛大炼油等八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规划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届时,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但需进口部分化工轻油以满足下游石化工业的需要;优化轻油产品结构,合理提高柴汽比,增加化工轻油产量,缓解国内汽油过剩,柴油和化工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强化区域内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原料互供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和装备,实现资源梯级或循环利用,降低消耗,提升炼油工业技术经济水平。
6、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及趋势。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是各地石化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规模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产业链不完整、装置不匹配的弱点。趋势主要有两点: 一体化扩张大势所趋,石化产业链条很长,产品除成品油外,还包含以乙烯为龙头的数千种化工产品,因此国际通行的建设模式是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是有限垄断无可更改,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企业将继续处于有限垄断地位.
四、石油产业链中的炼制链及其对炼厂的评价
1、石油炼制内含。是以原油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炼制工艺,例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炼厂气加工及产品精制等,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各种牌号的汽油、喷气燃料(即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重油、蜡油、沥青和石油焦,以及生产各种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
2、石油炼制的背景及其目的。原油经过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 只能从中得到10%~40%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其余是只能作为润滑油原料的重馏分和残渣油。但是,社会对轻质油品的需求量却占石油产品90%左右。同时一次加工出的产品也无法满足市场在品种和质量上的要求。这种供求矛盾需要对原油进行再加工, 深加工。石油炼制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得到更多数量的轻质油产品,二是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3、原油的加工。通常将常减压蒸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过程,也叫物理加工过程;将以轻馏分改质与重馏分和渣油的轻质化为主的加工过程称为二次加工过程,也叫化学加工过程。原油的二次加工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有许多种过程,如以重质馏分油和渣油为原料的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以汽油馏分为主要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等的催化重整、以渣油为原料生产石油焦或燃料油的焦化或减粘裂化等。
4、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根据生产的目的不同, 炼厂通过不同的工艺组合形成各自的特点。工艺的组合,是将几种功能不同的的工艺组合在一起联合应用,相互取长补短,一种工艺的产品作为另一种的原料。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可以是在炼油环节的各个阶段,有仅仅以原油为原料来源加工的,既只以第一次加工为生产内容,即原油常减压,这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蒸馏将原油分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各种油品和后续加工过程的原料,这在炼化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炼化企业的龙头。有以二次加工为生产内容, 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焦化、加氢精制是二次加工的不同环节, 其目的是为了生产不同的深加工产品, 以一次加工的原油初馏,常压重油,渣油等为原料。 炼油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及技术可以在原油加工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进入, 也可以包括一次加工与二次加工的所有环节。现在的炼油加工逐步走向了一体化, 即从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并一直延伸到后续化工领域。
5、对炼厂加工能力的评价。一个炼厂的规模能力如何,生产能力及其效能如何,这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总体说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一次和二次的加工能力;二是各加工能力的匹配程度及一体化程度;三是产品的结构, 汽, 柴及化工原油的比例;四是原油的获得能力;五是与中石油及中石化的关联度及其销售网络。
五、成品油中间商存在的基础及其评价。
1、成品油中间商存在的基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石油产业链上的信息不对称, 产销的信息不对称, 各原油加工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中间商有石油产业链上产、供、销的信息资源,能够减少石油产业链上运的成本;二是中间商拥有独一无二的关系资源。
2、对成品油中间商的评价。一个中间商的资信状况如何,大致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的成品油源资源及其稳定性; 二是拥有的销售网络及其稳定性;
三是对油品贸易完成的组织能力;四是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六、石油产业链融资的市场分析
1、供需预测。我国6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生产。75%左右的成品油用于交通运输。2006年汽车消费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影响。考虑到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综合测算2006年成品油消费增长5.4-7%,国内低限消费量将达到17724万吨左右,同比增加900万吨左右。
按成品油收率60%测算,为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2006年原油加工量增加1500万吨左右,达到30000万吨。原油消费量接近31500万吨。目前两大公司炼油装置基本满负荷运行。2006年需要新增1700万吨炼油能力。中石化预计可新增原油综合加工能力1300万吨左右。中石油等其他企业需要增加原油加工能力400万吨。综合讲, 加工能力总体偏紧,成品油供应依然趋紧。
2、我国现阶段成品油价格与效益分析。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整体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到位,造成炼油工业全行业亏损。有关部门已着手改进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价格存在上升空间。因此,2006年即使国际市场油价高位趋稳,我国成品油价格仍具有上升压力。加上消费税呼之欲出,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是主要趋势。2006年炼油企业经济效益取决于政策调整。
七、石油行业经营风险
1、行业进入风险。民营石油企业,不仅要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与中海油三大国内重量级选手,更要接受国外石油巨头的强硬挑战。目前,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对民营油企而言,在外资巨头和三大石油集团的挤压下,被打垮和被收购的可能性将更大。此外,2006年底外资的全方位进入不仅意味着市场的重新被瓜分,更意味着人才的再争夺,而一旦人才流失,其结果就是带走经验,带走客户,最后带走市场。
2、产业门槛风险。1)资金约束。油气勘探开采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领域。据了解,中石化2004年勘探开采投入高达212.34亿元,而中石油更是高达1163亿元。(2)技术瓶颈。在储量越来越稀缺之时,石油勘探开发越来越靠技术说话。(3)规模效应。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这是100万吨左右的小炼油厂无可比拟的。上海赛科BP 石化的生产能力为90万吨乙烯,中海壳牌石化为80万吨乙烯,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规模效应。
3、市场风险。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成本传导机制顺畅,受油价攀升的影响,效益景气大增;相反,进口原油价格上涨使得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成本上升,同时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导致利润大幅下降,效益景气也呈下滑之势。据统计,2005年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6045亿元,同比增长41.2%;利润总额达到2927亿元,同比增长64.7%;销售利润率为48.4%。与此同时,石油加工业利润总额为-188.9亿元,同比下降了190.7%,全行业亏损严重。
4、环境保护风险。20多年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子,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一次性能源消耗约占全球的12%。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随着能源需求的继续上升,环境压力将日益加剧。为了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方便公众监督,环保总局将把违规排污企业的排查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与此同时,环保总局已对新报上来的一些选址敏感、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审批或者暂缓审批。
5、原油供应风险。200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36.1%,预计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0%左右,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3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提高到74%。目前,我国进口原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和铁路运输,其中海运约占95%以上。海运中,约有70%以上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对我国原油进口通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我国现有远洋油轮船队规模较小,90%以上是国外运输商,对我国原油运输安全极为不利。同时,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现有的进口原油码头和储运体系已无法满足要求。
附件2
石油产业链研究
石油产业链包括: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石油流通业。国
家“十一·五”规划加大了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力
度,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
备基地的战略导向。石油行业集中度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大,中石化、中石油、中海
油、陕西延长集团等四大骨干企业占有主要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2004年以来国
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使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但对炼油业存在一
定不利影响,由于原油成本占石油加工业成本的50%左右,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高位,
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盈利水平下降。而石油炼制、成品油加工业由于价格
传导能力较强,短期内高油价不会对这类企业带来实质性不利影响。石油行业作为
大宗基础性、原材料产品,在它链条的绝大部分节点上,银行都可以开展贸易融资
业务。
一、石油产业链认识
1、石油产业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它包括四个方面:一它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产业; 二它是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 三它的价格波动将通过产业链进一
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是石油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
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石油产业链按照产-供-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多个链条。最上游是原油开
采业及其原油进口; 其次是原油的中间商或原油进口商(代理商);中游一般是原油
加工企业,即炼油企业; 再下个环节是成品油中间商;最后是原油加工产品的需求行
业:化学行业、橡胶行业、塑料行业、运输业等行业。这是石油产业大的产业链。
油田(国内或国外)—原油中间商(国内或进口商)—炼厂—石油产品中间商
—石油产品用户(成品油产品用户或化工产品用户)。在这个石油大链条上,上游
和一个或多个下游都可形成一个石油产业链条。例如,国外原油商和我国进口商形
成一个小链条,再往下延伸,可以到炼厂,也可以进一步到成品油销售公司或者是
化工企业,从而形成不同的石油产业链条。
现阶段各节点在石油产业链中的地位。石油开采业及原油进口,处于产业链的
龙头, 具有支配地位。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从属于上游, 而对下游又具有支
配作用。化学工业,完全受石油及其制品资源的支配。
2、成品油产-供-销产业链。这是石油大产业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产业链。原
油开采及进口. 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其资源的拥有及价格的变化对中、下游具有强势
地位. 原油的炼制及加工, 处于产业链的上中游,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加工能力及其管
理水平. 成品油中间商,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货源组织及贸易的安排与执行能力. 成品
油销售企业, 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营销网络.
原油开采(油田)或国外原油商—原油经营企业或进口商—炼厂—成品油中间
商—成品油销售企业—成品油用户。在这个链条上,价格的话语权由上往下逐步减
弱。
3、石油行业的组织现状。我国现在的石油行业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 组建南
北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公司. 在陆上形成区域分割的, 上下游, 内外贸, 产销
一体化的垄断格局. 中石油, 侧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同时经营石油化工业务. 中石
化, 侧重石油化工发展, 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中海油, 承担海洋石油资源的
勘探与开发业务.
4、我国现阶段的石油流通体制。一个国家的石油流通体制,包括两个部分:
原油流通体制和成品油流通体制。石油流通体制的格局,决定着原油、成品油以及
相关石油产品的控制权、批发权、销售权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价格。作为一种重要
的战略资源,石油往往被垄断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我国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我国现阶段石油流通体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的原油和
进口的原油统一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企业进行加工炼制;中石油和中石化具有石油
进口经营权. 另外中国石油进出口公司承担部分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中石油和
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负责国内全部成品油的批发业务;加油站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
批准证书],2001年9月以后新建的加油站必须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参股或控
股.
目前,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强调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
在石油产品销售上实行内部价格,刻意保持上中游以至省级以上一级批发部门的高
价获取盈利,让二级批发和零售微利,甚至亏损,造成了苦乐不均、吃大锅饭的现
象。
这种石油流通格局,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垄断”,西方国家的
垄断企业往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的,而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则不是通过充分
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而是行政性垄断,自然行政的垄断,没有核心的比较优势。
5、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大致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目标
市场价格. 它是纽约、新加坡及鹿特丹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
价格(简称三地率) 。当三地率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应相应调整国内零售中准
价; 二是形成中准价. 它是以目标市场的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典型运杂费及
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
油零售中准价;最后是形成零售价. 它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
围内,制定出旗下石油销售单位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其自身的弊端:一是形成的价格滞后,不能及
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 二是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
况;三是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四是原油
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行政色彩浓厚。
二、石油产业链的源头
1、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是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战略
性意义的商品。世界原油贸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游戏规则已相当完善。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
加坡。
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
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
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
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
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
平均数(按月、双周、周) 来确定合同油价。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
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
价格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
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2、国际原油的作价方式。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地区
的标准油为基准作价。按4个主要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5种作价公式:一是美国
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售往美国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
价。二是英国北海轻质原油。世界原油贸易中约有80%的原油以它为基准油作价,
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三
是阿联酋含硫原油DUBAI 。从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都以它为
基准油作价。四是远东市场分两种方式:马来西亚轻质原油。它是在东南亚代表轻
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印度尼西亚官方价。以这种方式作价的主要有印尼原油以
及远东地区部分国家的部分原油,如越南的白虎、中国的大庆等。
3、我国原油作价方法。我国自1998 年起,原油的作价机制开始与国际市场接
轨,目前绝大部分原油的作价是与印尼的部分原油联动,少部分原油与马来西亚的
Tapis 联动,每月以相当于官价的形式调整一次,应该说,我国原油的作价方式已
基本上与国际惯用的方法十分接近。目前国内原油主要是国家计委按照国际同品质
原油前一阶段的离岸均价来对国内原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
4、我国原油的垄断形势。按国内目前的规定,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拥有国内
陆地采油权,而中海油拥有海洋采油权(中海油所开采的原油供应给中石化)。 目前国内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和珠海振戎四家可以根据国内需求状况随时进
口原油、成品油。另外根据中国对于WTO的协议,我国政府承诺给予其他中国企
业一定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原油基数为72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
成品油基数为40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政府另有规定,所有进口
原油均应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排产,相关单位不得私自销售。
5、对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与地方炼厂的关系认识。按照国家的现有政策,国
内所有的自产及进口原油都必须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两大巨头除分配极小部
分原油给地方炼油厂之外,绝大部分原油交由自己的炼油厂来炼制; 两
大巨头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各由自己的母公司控制,地方炼油厂生产的配额内的
成品油也必须交由中石化、中石油的销售公司进行统一销售。中石油、中石化再通
过其销售公司给各加油站制定每月的供给量和供应价格。
三、石油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炼厂(炼油)
1、对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的认识。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由1999年以前的8500
多家减少到目前的2500家,加油站由原来的10万多座减少为7.8万座; 但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无论是批发业务量还是零售量,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去年1。2亿吨的成品油销售总量计算,2500家批发企业,单个批发企业年销售量只有4万吨,单站加油量只有1500多吨,与日本、韩国相比差距很大。
2、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未来格局判断。中国成品油市场将由三大力量决定。第一种力量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渠道,掌握着市场绝大多数的零售份额。国内加油站总量约8万座,其中,中石化有约3万座,控制国内近4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50%以上;中石油有约1.7万座,控制国内2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28%。第二种力量是民营油气企业。据统计,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100万员工,拥有加油站4万多座,约占国内加油站总量的52%,占有市场份额不足20%。民营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分散化、技术弱、无品牌的弱势地位。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大石油公司。BP 、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公司与中石化、中石油合资建立了几千座加油站。虽占份额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沿海地区,加之这些公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上的优势,2007年放开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后,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者。
3、炼油行业的宏观分析。世界形势:据统计,2004年世界炼油工业共有700多家炼油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41亿吨,企业平均规模接近600万吨。近期,随着油品需求的增长和炼油毛利的增加,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产能增加的同时,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炼油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燃料生产工艺,努力增加清洁油品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积极适应重质含硫原油加工,进一步增加轻质油品收率。从全球炼油业集中度的情况看,全球25家最大炼油公司占全球炼油总能力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49.3%提高至2005年的61.8%,这25家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数目已从1997年的8家增加至2005年的12家。在炼油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是全球炼厂数目的减少,炼厂装置规模的大型化,超大炼厂数目的增加。据统计,全球炼厂数目1998年为755座,2005年已减至662座,但炼油能力却比1998年增加了2.4亿吨/年;全球炼厂平均规模从1995年的543万吨/年提升至2005年的643万吨/年。全球2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超大炼厂:1995年仅11座(其中属于国有公司的2座) ,2004年增至17座(国有公司5座) ,2005
年增至20座(国有公司8座) 。 成品油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带来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趋势,从而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炼厂数量减少、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装置规模大型化、加油站数量减少、单站加油量增加的发展走势,大型一体化综合石油公司和炼油公司,尤其是跨国大石油公司和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成品油分销市场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炼油行业的基本形势:2005年,我国加工原油约28500万吨。成品油产量约17400万吨,同比增长6.2%;出口约1000万吨,进口约360万吨;表观消费量16760万吨,同比增长3.68%。我国成品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炼油工业布局,成品油消费市场构成等因素影响,成品油呈现“北油南运”的格局。炼油工业集中度、加工深度、管输化率偏低。企业平均规模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轻油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成品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进口原油中转和倒驳现象较多。资源保障体系脆弱。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原油进口方式相对单一。产业竞争力不高。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在综合商品率、综合能耗、现金操作费用等方面,我国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
4、我国炼油行业的准入制度。大致有六个方面:1、落实原料供应,并符合原油流向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以及规划布局要求。2、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全环保满足国家有关规定。3、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原则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4、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炼油项目出资额度,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5、资本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1/3以上,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6、中外合资,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股东对合资项目相对控股。
5、我国炼化新政。今年3月,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终于正式公布。这是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指导整个炼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炼化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走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之路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加大关停并转小型炼油企业或低效装置的力度。根据地区特点和企业情况,引导和鼓励200万吨级炼油装置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2010年前,通过关停
并转,争取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左右;对具有竞争能力的炼油企业实施完善原油一、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的扩能改造,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同时,根据成品油市场、炼油工业布局、资源条件等因素,择点新建大型炼油项目,提高国内原油加工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青岛大炼油等八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规划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届时,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但需进口部分化工轻油以满足下游石化工业的需要;优化轻油产品结构,合理提高柴汽比,增加化工轻油产量,缓解国内汽油过剩,柴油和化工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强化区域内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原料互供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和装备,实现资源梯级或循环利用,降低消耗,提升炼油工业技术经济水平。
6、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及趋势。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是各地石化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规模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产业链不完整、装置不匹配的弱点。趋势主要有两点: 一体化扩张大势所趋,石化产业链条很长,产品除成品油外,还包含以乙烯为龙头的数千种化工产品,因此国际通行的建设模式是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是有限垄断无可更改,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企业将继续处于有限垄断地位.
四、石油产业链中的炼制链及其对炼厂的评价
1、石油炼制内含。是以原油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炼制工艺,例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炼厂气加工及产品精制等,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各种牌号的汽油、喷气燃料(即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重油、蜡油、沥青和石油焦,以及生产各种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
2、石油炼制的背景及其目的。原油经过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 只能从中得到10%~40%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其余是只能作为润滑油原料的重馏分和残渣油。但是,社会对轻质油品的需求量却占石油产品90%左右。同时一次加工出的产品也无法满足市场在品种和质量上的要求。这种供求矛盾需要对原油进行再加工, 深加工。石油炼制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得到更多数量的轻质油产品,二是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3、原油的加工。通常将常减压蒸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过程,也叫物理加工过程;将以轻馏分改质与重馏分和渣油的轻质化为主的加工过程称为二次加工过程,也叫化学加工过程。原油的二次加工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有许多种过程,如以重质馏分油和渣油为原料的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以汽油馏分为主要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等的催化重整、以渣油为原料生产石油焦或燃料油的焦化或减粘裂化等。
4、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根据生产的目的不同, 炼厂通过不同的工艺组合形成各自的特点。工艺的组合,是将几种功能不同的的工艺组合在一起联合应用,相互取长补短,一种工艺的产品作为另一种的原料。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可以是在炼油环节的各个阶段,有仅仅以原油为原料来源加工的,既只以第一次加工为生产内容,即原油常减压,这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蒸馏将原油分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各种油品和后续加工过程的原料,这在炼化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炼化企业的龙头。有以二次加工为生产内容, 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焦化、加氢精制是二次加工的不同环节, 其目的是为了生产不同的深加工产品, 以一次加工的原油初馏,常压重油,渣油等为原料。 炼油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及技术可以在原油加工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进入, 也可以包括一次加工与二次加工的所有环节。现在的炼油加工逐步走向了一体化, 即从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并一直延伸到后续化工领域。
5、对炼厂加工能力的评价。一个炼厂的规模能力如何,生产能力及其效能如何,这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总体说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一次和二次的加工能力;二是各加工能力的匹配程度及一体化程度;三是产品的结构, 汽, 柴及化工原油的比例;四是原油的获得能力;五是与中石油及中石化的关联度及其销售网络。
五、成品油中间商存在的基础及其评价。
1、成品油中间商存在的基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石油产业链上的信息不对称, 产销的信息不对称, 各原油加工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中间商有石油产业链上产、供、销的信息资源,能够减少石油产业链上运的成本;二是中间商拥有独一无二的关系资源。
2、对成品油中间商的评价。一个中间商的资信状况如何,大致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的成品油源资源及其稳定性; 二是拥有的销售网络及其稳定性;
三是对油品贸易完成的组织能力;四是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六、石油产业链融资的市场分析
1、供需预测。我国6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生产。75%左右的成品油用于交通运输。2006年汽车消费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影响。考虑到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综合测算2006年成品油消费增长5.4-7%,国内低限消费量将达到17724万吨左右,同比增加900万吨左右。
按成品油收率60%测算,为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2006年原油加工量增加1500万吨左右,达到30000万吨。原油消费量接近31500万吨。目前两大公司炼油装置基本满负荷运行。2006年需要新增1700万吨炼油能力。中石化预计可新增原油综合加工能力1300万吨左右。中石油等其他企业需要增加原油加工能力400万吨。综合讲, 加工能力总体偏紧,成品油供应依然趋紧。
2、我国现阶段成品油价格与效益分析。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整体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到位,造成炼油工业全行业亏损。有关部门已着手改进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价格存在上升空间。因此,2006年即使国际市场油价高位趋稳,我国成品油价格仍具有上升压力。加上消费税呼之欲出,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是主要趋势。2006年炼油企业经济效益取决于政策调整。
七、石油行业经营风险
1、行业进入风险。民营石油企业,不仅要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与中海油三大国内重量级选手,更要接受国外石油巨头的强硬挑战。目前,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对民营油企而言,在外资巨头和三大石油集团的挤压下,被打垮和被收购的可能性将更大。此外,2006年底外资的全方位进入不仅意味着市场的重新被瓜分,更意味着人才的再争夺,而一旦人才流失,其结果就是带走经验,带走客户,最后带走市场。
2、产业门槛风险。1)资金约束。油气勘探开采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领域。据了解,中石化2004年勘探开采投入高达212.34亿元,而中石油更是高达1163亿元。(2)技术瓶颈。在储量越来越稀缺之时,石油勘探开发越来越靠技术说话。(3)规模效应。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这是100万吨左右的小炼油厂无可比拟的。上海赛科BP 石化的生产能力为90万吨乙烯,中海壳牌石化为80万吨乙烯,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规模效应。
3、市场风险。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成本传导机制顺畅,受油价攀升的影响,效益景气大增;相反,进口原油价格上涨使得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成本上升,同时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导致利润大幅下降,效益景气也呈下滑之势。据统计,2005年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6045亿元,同比增长41.2%;利润总额达到2927亿元,同比增长64.7%;销售利润率为48.4%。与此同时,石油加工业利润总额为-188.9亿元,同比下降了190.7%,全行业亏损严重。
4、环境保护风险。20多年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子,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一次性能源消耗约占全球的12%。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随着能源需求的继续上升,环境压力将日益加剧。为了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方便公众监督,环保总局将把违规排污企业的排查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与此同时,环保总局已对新报上来的一些选址敏感、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审批或者暂缓审批。
5、原油供应风险。200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36.1%,预计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0%左右,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3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提高到74%。目前,我国进口原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和铁路运输,其中海运约占95%以上。海运中,约有70%以上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对我国原油进口通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我国现有远洋油轮船队规模较小,90%以上是国外运输商,对我国原油运输安全极为不利。同时,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现有的进口原油码头和储运体系已无法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