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绳(山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 250061)
设计结合自然———一个永恒的主题Combinin g Desi g n with Nature :AEternal Theme
摘要建筑是人类为生存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它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的地步。设计结合自然, 与自然求取协同应成为永恒的主题。文章循这一主线进行议论, 以期引发建筑界的广泛正视, 并从身边做起。关键词环境建筑设计
人类自250多万年前使用工具以来, 开始改造定居的地球, 到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已经引发了一个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即由于人类肆意对待大自然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导致的深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一旦形成, 对人类环境的威胁是难以抗拒的。从公元前4世纪Hi pp ocrates 的医学名著《生态・水和场地》中提到:自然是不可抗拒和征服的, 需要的倒是了解它的规律……, 到1969年I ・
L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论著推出, 说明了人类对
“设计”一词已构成人类所居的主体地位和进取行为, “结合自然”则表示着顺应自然规律。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均属这种努力。自环境保护成为普受关注的焦点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强化, 并在重新调整人们的传统概念。借以观察周边的建筑环境, 、思维、设计、做法值得重新探讨, , 就会认同变革的意义。, 、便宜, 有小雨可渗透、不积水、不溅水的特。只此一项所减少的水泥用量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潜在效益便不可低估。中国历代庭院建筑中采用的鹅卵石铺地与其类似。而现在我们的建筑设计对于工业建材的依赖越来越大, 我们的广场、人行道越来越多地成为水泥铺筑的路面。有一个乡镇企业要搞石料开发, 问我有何高见, 我介绍了国外这种铺路石却令他们失望, “切凿石块叫什么开发呀? ”但是后来一种模仿国外这种铺路石的瓷砖由中外合资企业烧制面市, 进而占领了市场。这是一场用真石头花钱做假石头的游戏。再举一例, 不知何时起, 水泥、沥青路面场地的“身价”被抬到了“时代符号”的地位, 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也被铺装得“遮天蔽日”, 七十二名泉奄奄一息, 究其原因, 是由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整个城市的地表建筑设计性破坏, 包括水泥地面的“截流”作用所引起的。在此举法国著名的21世纪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它名称公园实为娱乐场, 然而却依旧是建在大片绿地花丛、林荫小径之中。再谈谈出了名的德国的环保。德国的美丽, 既是大自然的造化, 又是人民的创造。在那里, 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和谐, 首先让你从那未经人工雕凿与污染的碧野、山川、丛林、蓝天中感触到, 那自然倒折的树干、覆盖大地的落叶、湖中的天鹅、空中的飞鹰……一切由其自由繁衍。我们也有许多大自然风景区, 一经发现就试图“加工”, 于是野味全无。其中的观念误区即是对“自然”的价值缺乏认识。
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理解自然界复杂现象的新理论:模糊理论, 它从偶然性、不规则和难以预测的事物中找出规律和模式, 以此数学理论为依据的建筑设计, 国外科学家称之为环境建筑学, 并列举中国的长城堪称为环境建筑
大自然演进规律的认识及对生存环境再造的理性准轨。毕, 足以有能力和经验去“挑战”, 1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起源分两类:一是自然界自身形成的生态
破坏; 另一类是工业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这两种破坏都殃及人类。自然界的生态破坏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来说属自然灾害, 人类需要有更为安全的建筑以躲避这些不能完全防御的灾害。
工业发展导致的生态灾害分非蓄意的和蓄意的两种。非蓄意的生态灾害指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设施, 如核电站、水电站、燃料能源综合体、化学工厂、军事设施、弹药库及矿产开采、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下沉等。其安全性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合理性。
人类刻意创造的生态灾难就是———战争。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大自然风化作用和一般灾害的破坏程度。
与上述导致直接生态灾难的自然力与人造破坏力不同的另外一种人类所致的生态危害是因工业生产、能源转换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系统变化引起的灾害性后果, 这或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贴近的, 其中有些是要建筑师正视的责任。
2设计结合自然
-8-
学的典范。环境建筑学超出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简单观念。它还涉及对于在地球上生活有突出影响的其他因素: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地貌、种族、历史、环境
(云、树木、沙丘、山脉、海岸、花、湖泊) 等。
空气……。正像分析卫星云图一般, 确定你的建筑与整个自然界的时空关系。
“绿色建筑”也不只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 它还包含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积极战略———高科技进步和降低能耗、节省自然资源与材料。如寻找那些未被充分开发的新能源, 仅太阳能一项每年到达地球对表面的总能量比全世界年耗能总量还要大1万倍, 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绿色建筑若能把建筑物从耗能变为获能则成为时代之创举, 这方面课题全世界都在探索。此外地球的一切自然现象, 无论是水能、风能、潮汐能、雷电能、地热能等都有待开发。绿色建筑的发动者们自勉说, 这一运动将在办公室、办公桌、你自己的笔下展现。
参考文献:
11[美]N・J ・格林伍德,J ・M ・B ・爱德华兹1人类环境和自然环
3绿色建筑
1992年的地球首脑会议掀开了世界性保护地球生态环
境的一页, “绿色”进入人类生活领域蔚成潮流。1992年美国畅销书《平衡中的地球》(作者G ore 戈尔, 现为美国副总统) 中写到:人类已成为自然界共同的建筑师, 且拥有了损害或治愈、破坏或保护星球的能力, 如果我们忽视自然界中人类实际具有的像风和潮汐般的力量, 我们将意识不到它使地球失去平衡的危险何等之大。由此引发了大批国际知名建筑师和大公司参与的“绿色建筑”运动, 把关心的焦点集中在自然界和建筑环境间的脆弱平衡问题之上。美国建筑师联合会主席S ・苏珊呼吁面对“专家们已使建筑环境在地球上形成, 我们有必要从剥夺转向管理角色, 需要建筑师改变自己的设计方式, 思考所做的一切对未来世世代代的影响”。
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益于维系生态环境的建筑,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设计, 这是今天建筑学的目标。建筑不只是艺术立面或形体设计, 而且是一种环境设计, 着眼一张更大的图, 看到森林、山川、湖海、天空, 联想阳光、风、
(上接第18页) 拒绝进口。目前, 境1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1[美]I ・L ・麦克哈格1设计结合自然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1钟述孔1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1世界知识
出版社,1992
41Edward
Gunt s 1L U EPRIN T
FOR
GR EEN
FU 2
TU R E 1ARCHI TEC TU R E/JUN E 51黄绳11建筑
学报(9) 。需要重视的是, 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制定, 应尽可能坚持各国一致原则, 尽量多参考在环境标志制定方面有经验的国家的做法, 以避免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促使企业的环保事业不断提高, 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应保持动态变化, 所以与此有关的法律规定宜采用行政法规、条例的形式, 以便将来修订。
照ISO14000展开认证工作, , 。为, 同时也为了避免ISO14000可能成为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技术监督、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抓紧对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换为国家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逐步建立中国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完善中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 最终实现法制化目标。
51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
针对中国在招商引资产业导向方面所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有关部门在引进海外资本的同时, 应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 对可能危害、污染环境的项目, 应当邀请国家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联合对项目进行共同审核, 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强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该制度旨在开发或建设具体项目时, 就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科学的调查、预测和评估, 为项目审批部门最终决策提供参考。由于该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法》中仅做了原则性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中国有关职能部门应制定专项的行政法规, 加大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象时, 应将项目投资规模和环境影响程度综合考虑, 如果过分强调项目投资总额, 忽略环保因素, 容易使一些投资少、污染大的项目漏网。
41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是由政府管理部门颁发的, 表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一种特殊标志。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环境标志已成为一种趋势。从1978年德国首先使用“蓝色天使”标志以来, 环境标志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制定实施各自国家的环境标志及其制度, 并正在朝着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1993年中国公布了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5年有6个产品类别的18种产品被首批授予环境标志。从中国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实践看, 当务之急是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 包括对该标志的申请标准、审查标准、检查认证、监督管理、使用年限、争议解决以及假冒环境标志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国家对于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颁发环境标志, 对于滥用、盗用环境标志的行为予以严惩, 以维护环境标志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国家立法机关应会同质量认
注释:
[1]汪尧田总编审1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1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 1995
[2]中国与北美贸易课题组1机遇与挑战———中国与北美贸易1北
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6□
-9-
黄绳(山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 250061)
设计结合自然———一个永恒的主题Combinin g Desi g n with Nature :AEternal Theme
摘要建筑是人类为生存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它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的地步。设计结合自然, 与自然求取协同应成为永恒的主题。文章循这一主线进行议论, 以期引发建筑界的广泛正视, 并从身边做起。关键词环境建筑设计
人类自250多万年前使用工具以来, 开始改造定居的地球, 到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已经引发了一个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即由于人类肆意对待大自然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导致的深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一旦形成, 对人类环境的威胁是难以抗拒的。从公元前4世纪Hi pp ocrates 的医学名著《生态・水和场地》中提到:自然是不可抗拒和征服的, 需要的倒是了解它的规律……, 到1969年I ・
L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论著推出, 说明了人类对
“设计”一词已构成人类所居的主体地位和进取行为, “结合自然”则表示着顺应自然规律。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均属这种努力。自环境保护成为普受关注的焦点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强化, 并在重新调整人们的传统概念。借以观察周边的建筑环境, 、思维、设计、做法值得重新探讨, , 就会认同变革的意义。, 、便宜, 有小雨可渗透、不积水、不溅水的特。只此一项所减少的水泥用量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潜在效益便不可低估。中国历代庭院建筑中采用的鹅卵石铺地与其类似。而现在我们的建筑设计对于工业建材的依赖越来越大, 我们的广场、人行道越来越多地成为水泥铺筑的路面。有一个乡镇企业要搞石料开发, 问我有何高见, 我介绍了国外这种铺路石却令他们失望, “切凿石块叫什么开发呀? ”但是后来一种模仿国外这种铺路石的瓷砖由中外合资企业烧制面市, 进而占领了市场。这是一场用真石头花钱做假石头的游戏。再举一例, 不知何时起, 水泥、沥青路面场地的“身价”被抬到了“时代符号”的地位, 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也被铺装得“遮天蔽日”, 七十二名泉奄奄一息, 究其原因, 是由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整个城市的地表建筑设计性破坏, 包括水泥地面的“截流”作用所引起的。在此举法国著名的21世纪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它名称公园实为娱乐场, 然而却依旧是建在大片绿地花丛、林荫小径之中。再谈谈出了名的德国的环保。德国的美丽, 既是大自然的造化, 又是人民的创造。在那里, 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和谐, 首先让你从那未经人工雕凿与污染的碧野、山川、丛林、蓝天中感触到, 那自然倒折的树干、覆盖大地的落叶、湖中的天鹅、空中的飞鹰……一切由其自由繁衍。我们也有许多大自然风景区, 一经发现就试图“加工”, 于是野味全无。其中的观念误区即是对“自然”的价值缺乏认识。
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理解自然界复杂现象的新理论:模糊理论, 它从偶然性、不规则和难以预测的事物中找出规律和模式, 以此数学理论为依据的建筑设计, 国外科学家称之为环境建筑学, 并列举中国的长城堪称为环境建筑
大自然演进规律的认识及对生存环境再造的理性准轨。毕, 足以有能力和经验去“挑战”, 1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起源分两类:一是自然界自身形成的生态
破坏; 另一类是工业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这两种破坏都殃及人类。自然界的生态破坏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来说属自然灾害, 人类需要有更为安全的建筑以躲避这些不能完全防御的灾害。
工业发展导致的生态灾害分非蓄意的和蓄意的两种。非蓄意的生态灾害指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设施, 如核电站、水电站、燃料能源综合体、化学工厂、军事设施、弹药库及矿产开采、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下沉等。其安全性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合理性。
人类刻意创造的生态灾难就是———战争。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大自然风化作用和一般灾害的破坏程度。
与上述导致直接生态灾难的自然力与人造破坏力不同的另外一种人类所致的生态危害是因工业生产、能源转换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系统变化引起的灾害性后果, 这或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贴近的, 其中有些是要建筑师正视的责任。
2设计结合自然
-8-
学的典范。环境建筑学超出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简单观念。它还涉及对于在地球上生活有突出影响的其他因素: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地貌、种族、历史、环境
(云、树木、沙丘、山脉、海岸、花、湖泊) 等。
空气……。正像分析卫星云图一般, 确定你的建筑与整个自然界的时空关系。
“绿色建筑”也不只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 它还包含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积极战略———高科技进步和降低能耗、节省自然资源与材料。如寻找那些未被充分开发的新能源, 仅太阳能一项每年到达地球对表面的总能量比全世界年耗能总量还要大1万倍, 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绿色建筑若能把建筑物从耗能变为获能则成为时代之创举, 这方面课题全世界都在探索。此外地球的一切自然现象, 无论是水能、风能、潮汐能、雷电能、地热能等都有待开发。绿色建筑的发动者们自勉说, 这一运动将在办公室、办公桌、你自己的笔下展现。
参考文献:
11[美]N・J ・格林伍德,J ・M ・B ・爱德华兹1人类环境和自然环
3绿色建筑
1992年的地球首脑会议掀开了世界性保护地球生态环
境的一页, “绿色”进入人类生活领域蔚成潮流。1992年美国畅销书《平衡中的地球》(作者G ore 戈尔, 现为美国副总统) 中写到:人类已成为自然界共同的建筑师, 且拥有了损害或治愈、破坏或保护星球的能力, 如果我们忽视自然界中人类实际具有的像风和潮汐般的力量, 我们将意识不到它使地球失去平衡的危险何等之大。由此引发了大批国际知名建筑师和大公司参与的“绿色建筑”运动, 把关心的焦点集中在自然界和建筑环境间的脆弱平衡问题之上。美国建筑师联合会主席S ・苏珊呼吁面对“专家们已使建筑环境在地球上形成, 我们有必要从剥夺转向管理角色, 需要建筑师改变自己的设计方式, 思考所做的一切对未来世世代代的影响”。
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益于维系生态环境的建筑,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设计, 这是今天建筑学的目标。建筑不只是艺术立面或形体设计, 而且是一种环境设计, 着眼一张更大的图, 看到森林、山川、湖海、天空, 联想阳光、风、
(上接第18页) 拒绝进口。目前, 境1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1[美]I ・L ・麦克哈格1设计结合自然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1钟述孔1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1世界知识
出版社,1992
41Edward
Gunt s 1L U EPRIN T
FOR
GR EEN
FU 2
TU R E 1ARCHI TEC TU R E/JUN E 51黄绳11建筑
学报(9) 。需要重视的是, 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制定, 应尽可能坚持各国一致原则, 尽量多参考在环境标志制定方面有经验的国家的做法, 以避免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促使企业的环保事业不断提高, 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应保持动态变化, 所以与此有关的法律规定宜采用行政法规、条例的形式, 以便将来修订。
照ISO14000展开认证工作, , 。为, 同时也为了避免ISO14000可能成为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技术监督、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抓紧对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换为国家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逐步建立中国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完善中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 最终实现法制化目标。
51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
针对中国在招商引资产业导向方面所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有关部门在引进海外资本的同时, 应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 对可能危害、污染环境的项目, 应当邀请国家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联合对项目进行共同审核, 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强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该制度旨在开发或建设具体项目时, 就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科学的调查、预测和评估, 为项目审批部门最终决策提供参考。由于该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法》中仅做了原则性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中国有关职能部门应制定专项的行政法规, 加大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象时, 应将项目投资规模和环境影响程度综合考虑, 如果过分强调项目投资总额, 忽略环保因素, 容易使一些投资少、污染大的项目漏网。
41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是由政府管理部门颁发的, 表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一种特殊标志。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环境标志已成为一种趋势。从1978年德国首先使用“蓝色天使”标志以来, 环境标志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制定实施各自国家的环境标志及其制度, 并正在朝着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1993年中国公布了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5年有6个产品类别的18种产品被首批授予环境标志。从中国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实践看, 当务之急是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 包括对该标志的申请标准、审查标准、检查认证、监督管理、使用年限、争议解决以及假冒环境标志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国家对于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颁发环境标志, 对于滥用、盗用环境标志的行为予以严惩, 以维护环境标志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国家立法机关应会同质量认
注释:
[1]汪尧田总编审1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1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 1995
[2]中国与北美贸易课题组1机遇与挑战———中国与北美贸易1北
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