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学宝典 -[新概念英语自学手册](上)

“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

在本文里,我将结合我在“何老师英语课堂”分享的学习理念,传授大家最有效的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方法。我们的《新概念英语自学手册》分为上、下两部分,本篇文章为上集;只有报名了参加我们第二期自学团的学员们才会收到下集。

在我们的第一期自学团里,约有100位同学们组成4个学习群(分别对应《新概念》四册)。我们观察到:学习“新一”的同学们进度最快,对自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最好。相反,有很多学习“新二三四”的同学们,由于长期受各种传统低效学习方法的毒害,反而一下子理解不了我们的自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法推崇:学习语法、精读、精听、发音跟读、听写、背单词,等等。而这里开门见山告诉各位:以上所有的方法都违背了我们的自学理念。

我先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做出一个总概括,再对每一步骤做更深的诠释:

1. 下载“省心新概念”APP

2. 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3. 把中文译文看一遍

4. 回到原文,跟着录音把整篇课文默读一遍,只需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5. 重复2-4步,直到把整本《新概念》过完一遍

6. 把整本书从头到尾反复地听,每次听完后把课文阅读一遍

第一步:下载“省心新概念”APP

正如我公众号的口号“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里所表达的 – 如果你学会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你真的一分钱不用花,也可以学会英语(当然,网费还是要付的)。我不敢对英语之外的语言做同样的 statement,因为小语种的学习资源比较有限;但英语学习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这不,如果你想学习《新概念》,你连书都不用买,下载一个 APP 就行了。

在自学团里,我们统一使用 “省心新概念” APP(适用于 both 安卓和苹果系统)。此 APP 的图标如下:

第二步: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说得清楚点,“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就是:课文录音播到哪儿,眼睛就跟到哪儿,嘴巴完全不需要发声,而且你只需要做一遍。这个过程很快 – 课文录音有多长,所需时间就有多长。

这样默读一遍后,你是不太可能读懂这篇课文的,因为文中有若干单词你不认识。这非常正常,你要做的就是“不求甚解” – 脑子里不要想任何东西,能自然听懂多少就多少。把听课文录音当做听歌,尝试去享受英语的发音就行了。

第三步:把中文译文看一遍

请注意:“把中文译文看一遍”,就是只读中文,而且只看一遍。这一步的所需时间也很短,甚至比上一步更快(因为阅读本来就比听的速度更快,何况是中文。)

我之所以那么强调“只读中文”,是因为 '省心新概念” APP 会把中英双语并列显示(如上)。很多习惯传统学习方法的同学一看到中英译文,就会忍不住先读中文,在中文的基础上理解英语,然后就 “哦,原来这个词在英语里是这么表达” – 这种学习方法是错误的。

如果以上说的就是你本人,那么你必须忍住诱惑 – 像路过阿姆斯特丹红灯区那样,不去看路旁的“橱窗女郎”那样地去回避英语原文。因为在现阶段,你的目的是通过中文译文掌握文章大意,而不是抠细节。

(叫你不要看,你还看!)

第四步:回到原文,跟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只需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请各位仔细阅读这一步的指示:你只需要“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而不是“透彻理解每句话”。你只需要听着录音“默读”,不是“朗读”。再概括一下就是:你要“不求甚解”地把整篇课文过一遍。

我怕我说的还不够清楚,这里给大家示范一下:

第一句,播放:“editors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ften go to extremes to provide their readers with unimportant facts and statistics.”… OK,三个(标红的)单词不认识,查一下。好的,每个单词都认识了,这句话大概意思也懂了。过!下一句!

第二句,播放:“Last year a journalist had been instructed by a well-known magazine to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president’s palace in a new African republic.”… OK,又有三个单词不认识,再查一下… 再播放一次听一下(10秒钟之后)… 好的,这句话也大概懂了。过!再下一句!

(以此类推,直到过完整篇课文)

因为你在上一步已经读过课文的中文译文,再加上你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之后,你是完全可以把这句话读懂个八九不离十的。按照以上我给大家的示范,完成这一步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然而,在这一步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第一期自学团的小伙伴们都犯了错误 – 特别是那些学习英语时间较长,习惯传统的“精读、精听”方法的同学们。因此这里我要再次郑重提醒大家要抵住诱惑:不要去看APP里的中英对照、语法注释、视频讲解,等等。(虽然“省心新概念”里对课文有详细注释,还有视频 – 但这个APP不是专门为我们自学团设计的)。

为什么我那么强调: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一定要分开阅读?因为当中英双语放在你面前的时候,99.99% 的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先读中文,然后以中文的理解为基础,去悟英文的意思。这样对你培养起英语思维非常不利!你应该以英语为本,把每个单词的大意都弄懂后,去领悟这句英文是什么意思 – 只有这样你才能培养起英语思维。

理论上,当一句话里的每个单词你都懂,你是可以把这句话理解到八九不离十的。但毕竟英语是一个你不熟悉的语言,背后有一套你不熟悉的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就像学习中国的文言文 – 虽然汉字你基本上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你总是觉得似懂非懂。而因为人的天性是讨厌“不确定性”的,因此就催生了“精读”这种学习方法,尝试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旨在立刻搞懂它在说什么。

(我也是在几个月前建立“何老师英语课堂”公众号后,才了解到原来在中国有一个叫做“精读”的学习方法。老实告诉各位:这种方法害人不浅!)

但每个语言都有它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解释的(你会怎么跟老外用英文解释“哦”,“啊”,“吧”这些语气词呢?)。学习外语里这些无法互译的微妙之处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听读,在使用中领悟,因为你是无法从中文里找到替代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只需要不求甚解地输入,你最终会把本来读不懂的都读懂,完全不需要所谓“精读”。

还有,在现阶段你完全不需要记忆任何生词,完全不需要尝试流利地朗读这段课文。你只需要对这段课文的整体留个大概印象,因为你很快就会不断地重复地听这段课文。正如前几天,我女朋友问我:你觉得你了解我吗?我说:我有一辈子的时间去了解你,不急在一时嘛。。。

第五步:重复2-4步,直到把整本课文过完一遍

当你完成第四步之后,不要进行任何复习,便马上进入到下一课的学习。你会发现,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每课完成2-4步所需的时间其实都很少,而且完全不费劲。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累,说明你的学习方法错了。而如果你操作到位,你应该在这个国庆假期就可以把整本《新概念》过完一遍。

起初当我在制定第一期自学团的学习计划时,我把过完每册的目标都定在一个月左右。后来有不少同学反馈,感觉学习计划安排过于紧凑,学得有点累。因此,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把学习计划的时间进一步压缩,鼓励大家尽快过完整本课文,最多不应该超过两个星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可理喻,但实际上我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学得更有效率的同时,学得更轻松。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领导却给了他们一天时间,你会发现最终结果是:大家因为觉得有大把时间,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花时间做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最终觉得各种“心累”。我观察到:因为我之前安排的时间太充裕,导致很多同学把时间花在了各种传统方法 – 精听、精读、听写、发音跟读、背单词 – 再强调一遍,这些方法都是错的!

最后在叮嘱一次:请大家务必按照我说的去做。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觉得学得太快基础没打牢,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 我们离“学完”还远着呢。因为接下来你将进行大量的听。

岔开一下话题,谈一谈 “听” 的重要性

“听”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时间占比(90%以上)最大的部分。经常有人问我:应该听英音还是美音?答:应该两个都听。假设我们会把整个课本听30遍,那就应该一遍英音,一遍美音,如此重复15次。(“省心” APP里同时提供美音和英音两种选择)。

这么听不会混淆发音吗?答:不会。恰恰相反,如果你想让你的发音变得更标准,你应该多接触不一样的口音。因为准确发音的前提是:你能够分辨出不同口音的微妙之处。为了提高你对英语语音的分辨力,你就应该多听不一样的口音。

你可能会问:听归听,但我总得学会一种发音啊,当我练习说英语时,我应该模仿英音还是美音呢?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 – 其实发音并不重要。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学不好英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太把发音当回事儿。所谓“口语”,从根本上来讲是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发音。(再说了,不管你模仿英音、还是美音,你实际上说的还是“中国口音”。)

虽然我们中国人的英语发音普遍比印度人要好,但老外都能听懂印度人的英语,却听不懂我们的 Chinglish。因为语言是拿来沟通的,而无缝沟通的前提是:你所说的要符合该语言的表达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能听懂伟大领袖邓小平的四川话,但却听不懂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四书五经”。

最终决定你语言组织能力的,是大量的听读。只有在进行大量的听之后,你的大脑已具备一定的分辨语音的能力,这时候练习发音才有意义。说的具体一点,我认为你在学完《新概念第三册》之前(累计约 200 - 300 小时的“听”),都没有必要刻意练习发音。

第六步:把整本书从头到尾反复地听,每次听完后把课文阅读一遍

第六步是我们学习流程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耗费时间、最关键的一步。但这里我要卖个关子 – 暂时不跟大家讨论具体操作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根据大家英语基础的水平的不一,此步骤的最佳实施方法会有所差异。对于报名参加了我们自学团的同学们来说,我会在《自学手册》的下集里面详细介绍,目前大家先把 1-5 步做好就行了。

而对于没有报名参加我们学习团的同学来讲,其实这步骤也没什么神秘的 – 从字面上来讲就很好理解。我们自学团的班长,几乎就是直接照着做,就很快看到学习效果了。但现实是:很多同学习惯于用各种传统方法,强迫症地去进行各种精听、精读、语法分析等等,就是不能照着我说的去做。

前几天我跟一位清华的本科生同学聊天 – 我之必须强调是“本科生”,是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学霸(不像我这样的“交换生”,当年连本地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她本人也非常热爱学习外语,但却对我的学习理念将信将疑。以下是我们对话:

“我觉得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你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很多清华的同学不需要用你的方法,托福也可以考到110分啊。”(当时我心想:果然都是学霸,当年我去了加拿大两年多了,托福也只考了98分)。

然后我问,“那这些托福考高分的同学,能够非常自信地听懂纯英语新闻吗?”

她摇了摇头。

“想听懂英语新闻,只有一个办法 – 就是多听。其实清华的同学只需要在校园里骑车、走路的时候戴上耳机听英语,坚持一年就能达到这目标了。”

“就这么简单吗?你怎么证明这种方法真的有效?”

“就这么简单。你试过了吗?… 试一下你就知道了”,我说。

(末了,跟大家闲聊几句 … )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所以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太努力,第二太聪明!由于中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努力”这两个字多少包含着“自虐”的含义。国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以兴趣为本(加拿大从初二开始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而中国学生却习惯于“我并不喜欢这个科目,但我还是得努力把它学好”。

大家可以想象,普通人是不可能同时对“语数英政物化史地生”都感兴趣的。而中国的“通才教育”理念,培养出一大批自虐能力超强的学生 – 越是能逼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事情的人,就越有可能考高分,才能出人头地(而像我这种一旦没有兴趣就学不下的人,则会被淘汰),以至于有很多人学习英语时候,总觉得不虐不舒服。而当我在文章中提出反对背单词、背课文等枯燥无味的学习方法时,却招来大片的骂声。

同样归咎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促使聪明的中国人整天钻研各种捷径和应试方法,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再次告诉大家,学好英语就两个字:“读听” — 读完一套《哈利波特》和听1000个小时的英语 – 就那么简单。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何老师,我根据你的方法学习,已经慢慢看到成果了;但我算了一下,听完1000个小时需要差不多3年的时间 – 请问有什么更快速的方法吗?我的回答是:没有。就算少听100个小时,那又怎么样?(你仍需要投入9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大家会发现:贯彻我们自学理念的,还是“听读'二字。在任何时候,你不是在读,就是在听,或者听读同步。为什么“自学”是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没有任何老师可以替你去做听读。新东方等各大英语培训机构为了从你身上捞钱,总得给你点什么东西,反正就不能让你回家自学 – 最后,大家都被忽悠了去了听脱口秀,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

感兴趣加入下一期的自学团吗?关注我们吧!

“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

在本文里,我将结合我在“何老师英语课堂”分享的学习理念,传授大家最有效的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方法。我们的《新概念英语自学手册》分为上、下两部分,本篇文章为上集;只有报名了参加我们第二期自学团的学员们才会收到下集。

在我们的第一期自学团里,约有100位同学们组成4个学习群(分别对应《新概念》四册)。我们观察到:学习“新一”的同学们进度最快,对自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最好。相反,有很多学习“新二三四”的同学们,由于长期受各种传统低效学习方法的毒害,反而一下子理解不了我们的自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法推崇:学习语法、精读、精听、发音跟读、听写、背单词,等等。而这里开门见山告诉各位:以上所有的方法都违背了我们的自学理念。

我先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做出一个总概括,再对每一步骤做更深的诠释:

1. 下载“省心新概念”APP

2. 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3. 把中文译文看一遍

4. 回到原文,跟着录音把整篇课文默读一遍,只需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5. 重复2-4步,直到把整本《新概念》过完一遍

6. 把整本书从头到尾反复地听,每次听完后把课文阅读一遍

第一步:下载“省心新概念”APP

正如我公众号的口号“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里所表达的 – 如果你学会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你真的一分钱不用花,也可以学会英语(当然,网费还是要付的)。我不敢对英语之外的语言做同样的 statement,因为小语种的学习资源比较有限;但英语学习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这不,如果你想学习《新概念》,你连书都不用买,下载一个 APP 就行了。

在自学团里,我们统一使用 “省心新概念” APP(适用于 both 安卓和苹果系统)。此 APP 的图标如下:

第二步: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说得清楚点,“听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 就是:课文录音播到哪儿,眼睛就跟到哪儿,嘴巴完全不需要发声,而且你只需要做一遍。这个过程很快 – 课文录音有多长,所需时间就有多长。

这样默读一遍后,你是不太可能读懂这篇课文的,因为文中有若干单词你不认识。这非常正常,你要做的就是“不求甚解” – 脑子里不要想任何东西,能自然听懂多少就多少。把听课文录音当做听歌,尝试去享受英语的发音就行了。

第三步:把中文译文看一遍

请注意:“把中文译文看一遍”,就是只读中文,而且只看一遍。这一步的所需时间也很短,甚至比上一步更快(因为阅读本来就比听的速度更快,何况是中文。)

我之所以那么强调“只读中文”,是因为 '省心新概念” APP 会把中英双语并列显示(如上)。很多习惯传统学习方法的同学一看到中英译文,就会忍不住先读中文,在中文的基础上理解英语,然后就 “哦,原来这个词在英语里是这么表达” – 这种学习方法是错误的。

如果以上说的就是你本人,那么你必须忍住诱惑 – 像路过阿姆斯特丹红灯区那样,不去看路旁的“橱窗女郎”那样地去回避英语原文。因为在现阶段,你的目的是通过中文译文掌握文章大意,而不是抠细节。

(叫你不要看,你还看!)

第四步:回到原文,跟着录音把课文默读一遍,只需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请各位仔细阅读这一步的指示:你只需要“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而不是“透彻理解每句话”。你只需要听着录音“默读”,不是“朗读”。再概括一下就是:你要“不求甚解”地把整篇课文过一遍。

我怕我说的还不够清楚,这里给大家示范一下:

第一句,播放:“editors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ften go to extremes to provide their readers with unimportant facts and statistics.”… OK,三个(标红的)单词不认识,查一下。好的,每个单词都认识了,这句话大概意思也懂了。过!下一句!

第二句,播放:“Last year a journalist had been instructed by a well-known magazine to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president’s palace in a new African republic.”… OK,又有三个单词不认识,再查一下… 再播放一次听一下(10秒钟之后)… 好的,这句话也大概懂了。过!再下一句!

(以此类推,直到过完整篇课文)

因为你在上一步已经读过课文的中文译文,再加上你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之后,你是完全可以把这句话读懂个八九不离十的。按照以上我给大家的示范,完成这一步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然而,在这一步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第一期自学团的小伙伴们都犯了错误 – 特别是那些学习英语时间较长,习惯传统的“精读、精听”方法的同学们。因此这里我要再次郑重提醒大家要抵住诱惑:不要去看APP里的中英对照、语法注释、视频讲解,等等。(虽然“省心新概念”里对课文有详细注释,还有视频 – 但这个APP不是专门为我们自学团设计的)。

为什么我那么强调: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一定要分开阅读?因为当中英双语放在你面前的时候,99.99% 的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先读中文,然后以中文的理解为基础,去悟英文的意思。这样对你培养起英语思维非常不利!你应该以英语为本,把每个单词的大意都弄懂后,去领悟这句英文是什么意思 – 只有这样你才能培养起英语思维。

理论上,当一句话里的每个单词你都懂,你是可以把这句话理解到八九不离十的。但毕竟英语是一个你不熟悉的语言,背后有一套你不熟悉的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就像学习中国的文言文 – 虽然汉字你基本上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你总是觉得似懂非懂。而因为人的天性是讨厌“不确定性”的,因此就催生了“精读”这种学习方法,尝试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旨在立刻搞懂它在说什么。

(我也是在几个月前建立“何老师英语课堂”公众号后,才了解到原来在中国有一个叫做“精读”的学习方法。老实告诉各位:这种方法害人不浅!)

但每个语言都有它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解释的(你会怎么跟老外用英文解释“哦”,“啊”,“吧”这些语气词呢?)。学习外语里这些无法互译的微妙之处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听读,在使用中领悟,因为你是无法从中文里找到替代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只需要不求甚解地输入,你最终会把本来读不懂的都读懂,完全不需要所谓“精读”。

还有,在现阶段你完全不需要记忆任何生词,完全不需要尝试流利地朗读这段课文。你只需要对这段课文的整体留个大概印象,因为你很快就会不断地重复地听这段课文。正如前几天,我女朋友问我:你觉得你了解我吗?我说:我有一辈子的时间去了解你,不急在一时嘛。。。

第五步:重复2-4步,直到把整本课文过完一遍

当你完成第四步之后,不要进行任何复习,便马上进入到下一课的学习。你会发现,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每课完成2-4步所需的时间其实都很少,而且完全不费劲。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累,说明你的学习方法错了。而如果你操作到位,你应该在这个国庆假期就可以把整本《新概念》过完一遍。

起初当我在制定第一期自学团的学习计划时,我把过完每册的目标都定在一个月左右。后来有不少同学反馈,感觉学习计划安排过于紧凑,学得有点累。因此,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把学习计划的时间进一步压缩,鼓励大家尽快过完整本课文,最多不应该超过两个星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可理喻,但实际上我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学得更有效率的同时,学得更轻松。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领导却给了他们一天时间,你会发现最终结果是:大家因为觉得有大把时间,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花时间做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最终觉得各种“心累”。我观察到:因为我之前安排的时间太充裕,导致很多同学把时间花在了各种传统方法 – 精听、精读、听写、发音跟读、背单词 – 再强调一遍,这些方法都是错的!

最后在叮嘱一次:请大家务必按照我说的去做。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觉得学得太快基础没打牢,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 我们离“学完”还远着呢。因为接下来你将进行大量的听。

岔开一下话题,谈一谈 “听” 的重要性

“听”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时间占比(90%以上)最大的部分。经常有人问我:应该听英音还是美音?答:应该两个都听。假设我们会把整个课本听30遍,那就应该一遍英音,一遍美音,如此重复15次。(“省心” APP里同时提供美音和英音两种选择)。

这么听不会混淆发音吗?答:不会。恰恰相反,如果你想让你的发音变得更标准,你应该多接触不一样的口音。因为准确发音的前提是:你能够分辨出不同口音的微妙之处。为了提高你对英语语音的分辨力,你就应该多听不一样的口音。

你可能会问:听归听,但我总得学会一种发音啊,当我练习说英语时,我应该模仿英音还是美音呢?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 – 其实发音并不重要。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学不好英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太把发音当回事儿。所谓“口语”,从根本上来讲是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发音。(再说了,不管你模仿英音、还是美音,你实际上说的还是“中国口音”。)

虽然我们中国人的英语发音普遍比印度人要好,但老外都能听懂印度人的英语,却听不懂我们的 Chinglish。因为语言是拿来沟通的,而无缝沟通的前提是:你所说的要符合该语言的表达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能听懂伟大领袖邓小平的四川话,但却听不懂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四书五经”。

最终决定你语言组织能力的,是大量的听读。只有在进行大量的听之后,你的大脑已具备一定的分辨语音的能力,这时候练习发音才有意义。说的具体一点,我认为你在学完《新概念第三册》之前(累计约 200 - 300 小时的“听”),都没有必要刻意练习发音。

第六步:把整本书从头到尾反复地听,每次听完后把课文阅读一遍

第六步是我们学习流程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耗费时间、最关键的一步。但这里我要卖个关子 – 暂时不跟大家讨论具体操作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根据大家英语基础的水平的不一,此步骤的最佳实施方法会有所差异。对于报名参加了我们自学团的同学们来说,我会在《自学手册》的下集里面详细介绍,目前大家先把 1-5 步做好就行了。

而对于没有报名参加我们学习团的同学来讲,其实这步骤也没什么神秘的 – 从字面上来讲就很好理解。我们自学团的班长,几乎就是直接照着做,就很快看到学习效果了。但现实是:很多同学习惯于用各种传统方法,强迫症地去进行各种精听、精读、语法分析等等,就是不能照着我说的去做。

前几天我跟一位清华的本科生同学聊天 – 我之必须强调是“本科生”,是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学霸(不像我这样的“交换生”,当年连本地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她本人也非常热爱学习外语,但却对我的学习理念将信将疑。以下是我们对话:

“我觉得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你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很多清华的同学不需要用你的方法,托福也可以考到110分啊。”(当时我心想:果然都是学霸,当年我去了加拿大两年多了,托福也只考了98分)。

然后我问,“那这些托福考高分的同学,能够非常自信地听懂纯英语新闻吗?”

她摇了摇头。

“想听懂英语新闻,只有一个办法 – 就是多听。其实清华的同学只需要在校园里骑车、走路的时候戴上耳机听英语,坚持一年就能达到这目标了。”

“就这么简单吗?你怎么证明这种方法真的有效?”

“就这么简单。你试过了吗?… 试一下你就知道了”,我说。

(末了,跟大家闲聊几句 … )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所以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太努力,第二太聪明!由于中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努力”这两个字多少包含着“自虐”的含义。国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以兴趣为本(加拿大从初二开始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而中国学生却习惯于“我并不喜欢这个科目,但我还是得努力把它学好”。

大家可以想象,普通人是不可能同时对“语数英政物化史地生”都感兴趣的。而中国的“通才教育”理念,培养出一大批自虐能力超强的学生 – 越是能逼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事情的人,就越有可能考高分,才能出人头地(而像我这种一旦没有兴趣就学不下的人,则会被淘汰),以至于有很多人学习英语时候,总觉得不虐不舒服。而当我在文章中提出反对背单词、背课文等枯燥无味的学习方法时,却招来大片的骂声。

同样归咎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促使聪明的中国人整天钻研各种捷径和应试方法,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再次告诉大家,学好英语就两个字:“读听” — 读完一套《哈利波特》和听1000个小时的英语 – 就那么简单。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何老师,我根据你的方法学习,已经慢慢看到成果了;但我算了一下,听完1000个小时需要差不多3年的时间 – 请问有什么更快速的方法吗?我的回答是:没有。就算少听100个小时,那又怎么样?(你仍需要投入9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大家会发现:贯彻我们自学理念的,还是“听读'二字。在任何时候,你不是在读,就是在听,或者听读同步。为什么“自学”是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没有任何老师可以替你去做听读。新东方等各大英语培训机构为了从你身上捞钱,总得给你点什么东西,反正就不能让你回家自学 – 最后,大家都被忽悠了去了听脱口秀,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

感兴趣加入下一期的自学团吗?关注我们吧!


相关文章

  • Efwqte英语考研资料大全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无需积分,无需回复,只要你带宽足够大,你资料就足够多!大家网考研论坛ht ...查看


  • 英语学习心得感言整理2
  • 请不要做浮躁的人 1.不要看到别人的回复第一句话就说:怎么学英语啊?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当你自己想出来再参考别人的意见,你就知道自己和别人在学习英语方法上的差异. 2.初学者请不要看太多太多的英语参考书那会误人子弟的,先找最基础的英语书来学习 ...查看


  • 生活百科知识宝典
  • 实用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投资理财文章汇编 时尚家居知识集锦 花鸟鱼虫知识集锦 穿衣打扮知识集锦 电脑网络知识集锦 生活小窍门集锦 旅游休闲知识集锦 两性知识精品宝典 育儿家教知识集锦 文学写作知识资料汇编 饮食健康知识集锦 英语学习工具书总汇 ...查看


  • 小学英语冀教版第一册英语教案
  •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 课题:Lesson 1: Hello 课型:授新课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 Hello或 Hi 来打招呼.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 What's your name? 来询问姓名. 情感态度价 ...查看


  • 新概念口语宝典第一册:肯定性和否定性答复
  • 经典对话 M=Mary A=Amy (Student ID) M=Mary A=Amy(学生证) A:Mary, I have lost my student ID. A:玛丽,我的学生证去了. M: How? M:怎么会这样? A: I ...查看


  • 新生暑假学习指导
  • 柳州高中2015级新生暑期学习生活指导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成为柳州高中2015级新生!我们将会手牵手共同走过三年的高中生活.相信在你们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师生们的拼搏奋进,同学们会实现新的梦想.初升高的暑假是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期 ...查看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 读物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书虫. 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书虫 第一级 >书虫 第二级 >书虫 第三级上 >书虫 第三级下 >书虫 第四级上 >书虫 第四级下 >书虫 第五级 >书虫 ...查看


  • 复试面试官教你2010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abc
  • 复试面试官教你2010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备考 最牛英语口语培训模式:躺在家里练口语,全程外教一对一,三个月畅谈无阻! 太平洋英语,免费体验全部外教一对一课程:http://www.pacificenglish.cn 随着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 ...查看


  • 葵花宝典大秘籍
  • 政治: 前期------不用准备的太早,最早的话也就是七月份,也有人五月份就开始准备的,这个东西有人说准备的太早一个是到后来都会忘了,再一个是会耽误其他科目的学习.大纲也就是传说中的红宝书大概在七八月份会出版.那本书很恶心,密密麻麻的,一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