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马春苏: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近临床占95%。
2.2学生实习期间妇产科出科考核情况
第22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生79名作为考核对象。年龄18---22岁,均为参加高考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学制4年,已完成妇产科护理学及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临床专业课学习。1.2实施方法
1.2.1妇产科护理学见习课教师组成考核组,根据分娩期护理三个产程的一些知识点设置多份考核病历,完善考核方案。
1.2.2应用仿真人模拟模型进行考核。仿真人模型可以演示分娩全过程,同时可随意调控模拟真人的分娩速度。学生在模型上可以根据产程的不同阶段在模型上完成产程观察、给药、外阴清洁消毒、接产、助娩与检查胎盘胎膜、新生儿护理(断脐)、产后观察等操作。1.2.3考核程序:首先在电脑上设置好考核病例。教师宣布考核开始后,打开仿真人模拟模型开关。学生根据产程的进展,判断产程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第一产程,学生必须演示听胎心音、了解宫缩情况、肛查判断宫口开大及胎先露下降情况,当设置的胎心音发生改变时,学生辨别后采取措施。监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护理评估、应急处理能力及操作的规范性进行评分并进行点评。
学生实习期间妇产科出科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以上的55人,占69.3%,80~89分的24人,占30.7%。学生熟练掌握产程观察及各项操作技能,而且在操作中贯穿入的整体性,善于与“患者”沟通,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3讨论
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市场正向多层次、多形态发展,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首先要改进考试方法,采取理论考试、护理操作考试、综合能力考试等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运用仿真模拟模型结合临床病历考核分娩期知识,围绕着
模拟产妇产程变化这一主题,注重每个产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联系,结合实际,贴近临床,将过去的单纯考核变成了考核与学习相结合,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核了学生的横向思维、综合分析及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临床思维
和创新意识,弥补了单项考核各操作问缺乏横向联系
2效果评价
2.1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
在考核结束后,对79名学生发出调查问卷79份,收回79份,回收率为100%。结果为:认为考核设计操作情景,增加了考核趣味性及促进学习占90%,认为该考试方法可以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考核中占85%,认为综合考核了分娩期护理知识,结合实际,贴
参考文献:
[13李雪莉,邓三于,陈耀兰.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树
立全新的学习观[J].护理研究,2009,23(3):737—738.
(收稿日期:2009一06—10)[责任编辑邓德灵高莉丽]
的缺陷。
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马春苏
(广西民族医院呼吸内科,广西南宁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氧疗;护理中囝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4—0771—04530001)
临床上不论基础疾病如何,凡动脉氧分压
(Pa02)<7.9kPa(60mmHg)以下的状态持续4周以
征是低氧伴高碳酸血症[2l。氧疗法是治疗慢性呼衰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纠正缺氧、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氧疗方法不当,护理不当,也能危害患者。现将慢性呼衰患者氧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771・
上者称慢性呼吸衰竭(简称慢性呼衰)[川。无高碳酸血症者为I型,伴高碳酸血症者为I型,其临床主要特
第4期
华夏医学第22卷
1氧疗的方法
1-1鼻导管给氧
鼻导管给氧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给氧方法。鼻导管插入时应缓慢轻巧,深度相当于鼻尖到耳垂的2/3的距离‘引。李秀美i-43曾对721例患者进行鼻导管插
更换敷料。可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代替吸氧管,也可用无菌包装的乳胶尿管代替。吸氧管不宜太粗,由于吸氧管太粗使气管导管孔大部分被占据,一方面不利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也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不利[钉。目前临床上应用封闭式吸痰管,使气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气道的湿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感染。1.6经气管导管给氧
经气管导管给氧(transtracheal
oxygen
入长度的调查,结果证实以9cm为最佳,平均长度为
9.44
am,最短为8.53cm,此误差并不影响氧气的浓
度。此法给氧最大的缺陷是机械刺激引起局部粘膜损伤,甚至引起呛咳、憋气致心搏、呼吸停止,极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鼻咽部吸氧逐渐被鼻前庭吸氧法所代替。由于鼻导管为橡胶或硅胶制品对鼻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常出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患者擅自外拔现象。刘玉琴【5]对40例开胸术后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插入不同深度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鼻导管插入4"-6cm(鼻尖至耳垂的1/3)即可达到应有效果,还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但<1/3长度时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差异显著,氧疗达不到效果。故笔者认为,鼻导管长度到底对氧疗效果影响如何,可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使氧疗有效、舒适。1.2鼻塞法给氧
临床上以鼻塞法给氧最为常用。慢性呼衰患者多用此法给氧,给氧时将鼻塞塞入鼻孔,此法无导管刺激粘膜的特点,且鼻毛和粘膜对吸入的气体起过滤清
delivery)
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输氧新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道。1982年Heimlich首先报道应用气管导管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是用16号的Teflon导管在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之间插入气管给氧嘲。1985年Heimlich对导管进行改进,组成了微型导管(HMT),配以轻便氧气筒可随身携带,临床使用方便。此法克服了传统氧疗的缺点,并发症少,输氧效果好,耗氧量低,特别是慢性呼衰患者克服了传统的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带来的并发症[1训。
2给氧的浓度
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24%"--35%)给氧,中浓度(35%"-60%)给氧,高浓度(60%---100%)给氧3种,低浓度给氧适合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中浓度及高浓度给氧适用于Pa02降低,而PaCO。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氧疗,流量控制在1"-'3L/rain以内,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此时高浓度给氧使PaO。迅速升高超过8.0
kPa(60
洁的作用,保护呼吸道不受刺激或感染,同时对氧气
的温度有调节作用。鼻塞法给氧,是易于推广和应用的给氧方法[6]。其缺点是吸入氧浓度不稳定,不宜于重度缺氧患者使用。1.3面罩法给氧
此法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将面罩与面部密闭,以橡胶带固定。缺点是耗氧量大,患者有胸闷、憋气感。同时当服药、咳痰、进食时极为不便,故此法不易为患者接受[引。1.4呼吸器正压给氧
mmHg)时,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吸氧。天羽【83认为为了预防COz麻醉,吸入氧浓度最好从24%开始,密切观察Pa02和PaCO。的上升程度,根据需要,每次以2%的浓度逐渐增加。戴莺南等‘11]比较47例肺心病I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短期给予高流量4L/rain给氧,吸氧后PaO。的增加明显高于单纯低流量给氧,而Pa.C02变化不明显。
慢性呼衰患者有严重通气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
无自主呼吸者,可通过此法给氧。Bone等[8]认为当Pa02为4.62
kPa(35
mmHg),血pH值为7.25时,必
须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将供氧的管道与呼吸器相连接,通过人工气道给氧,浓度在30%~50%以内,使Pa02稳定在6.6--.7.98kPa即可。1.5经气管切开处给氧
经气管插管后如果考虑72h仍不能拔管时,可进行气管切开给氧,需注意无菌操作,每日进行1~Z次护理,保持窦道口的清洁,如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
・772・
3湿化液的选择
3.1湿化抑菌液的效果优于蒸馏水
传统吸氧法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蒸馏水,而氧气湿化瓶及液体存在大量细菌已有多篇报道。为此,宋金福等m3利用硫酸铜溶液的抑菌作用,将0.1%的硫酸
第4期
马春苏: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第22卷
铜溶液用于湿化氧气,更换1次/3d,代替更换1次/d的蒸馏水,结果表明,硫酸铜液的抑菌谱广而有效,可减少湿化液的带菌率和带菌量,延长更换时间,减轻
时间吸氧,PaO。上升不稳定;其次,由于COz弥散能力较o。大20倍,短暂吸氧时,吸入的氧只分布于通气良好的肺泡里,以后才弥散到肺毛细管中去,在吸氧间歇期,大量的CO。排入肺泡,使PaCOz上升,PaO。进一步下降,缺氧更为严重[1¨。
4.2.3氧疗中的监护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疗效,预防CO。麻醉和氧中毒,如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嗜睡甚至昏迷,PaC02≥9.33kPa(70mmHg)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是吸氧浓度过高引起,缺氧虽缓解,却出现了CO。的严重潴留引起肺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胸痛和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19"1,应马上降低氧流量,给予药物治疗处理。
4.2.4注意观察氧疗中的毒性和副作用
氧疗作为
护理工作量,对患者安全实用。胡孝敏等[13]在复方硼
砂液作为漱口液的启发下,亦利用其抑菌作用,用作氧气湿化液,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谭海兰等[14]报道,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组合药液(生理盐水100ml+a一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庆大霉素8万U+
Vit
K。4ra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效率可达oA,而传统氧疗法仅为69.6%,疗效对比有显著
94.9
性差异。盛雪春[15]根据病情在湿化瓶中加入所需药液湿化氧气应用158例,达到了预期的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目的,疗效满意,且患者容易接受。3.2湿化液的温度
张德操等[16]发现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粘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将氧气通过加温至60"C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热水湿化使湿
一种治疗手段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吸入氧浓度过高(8---9L/min),可产生CO。麻醉而造成呼吸抑制,氧浓度>60%超过24h,损害中枢神经而出现抽搐及癫痫发作;另外,氧浓度过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4.2.5注意湿化及温化湿化的方法是将湿化瓶内装100ml水(使水深10cm)或生理盐水湿化。加温可
化的气体达到37℃氧气的利用率最高。另有学者也认
为将湿化液温度加热至50~60"C与冷湿化液相比较,患者感觉鼻咽部温暖、湿润,舒适【1引。
4氧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氧疗前应做好解释工作
因为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缺乏,大多数人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认为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感到不方便时就停用。所以,患者在氧疗前,护士就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特别应说明未经医护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停用或调节氧气。
4.2氧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4.2.1保持吸氧管及呼吸道通畅使用前,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接头是否连接紧密等。使用中,由于慢性呼衰患者感染重,分泌物多,鼻导管易堵塞,也应经常检查是否通畅。更换鼻导管1次/8---12h。使用鼻塞者应防止脱落,每12h鼻塞换入另侧鼻孔。慢性呼衰患者因食欲差,进水量少,使痰液粘稠不易排出,可给予口服、局部或静脉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向较大气管移动,利于痰液的排除;对意识不清患者,应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前最好先高流量给氧5~104.2.2给予持续吸氧
rain。
通过保温瓶(内盛60--一70℃的水)蒸气或附有加热装置的雾化器给氧。也可另在湿化瓶内定期(1次/2~3h)加入60~70。C的温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
外,对吸氧装置应每周消毒1次,湿化瓶在使用前后
用流动水刷洗干净,用500ppm的健之素(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用冷开水冲洗干净,湿化瓶应更换1次/24h,接湿化瓶胶管每周煮沸消毒1次,在更换添加湿化液、消毒湿化瓶后,将盖子拧紧盖好,以防漏气。
4.3氧疗后的护理
氧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出现紫绀、精神状态不好和PaO:<6.6kPa时应恢复给氧。对使用后的氧疗工具应彻底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5氧疗效果及终止
氧疗的指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过氧气治疗后,①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平稳,胸闷、气促减轻。②皮肤粘膜发绀减轻。③心率下降10次/min以上。④尿量增多。⑤神志清醒或精神状态好转,血气分析PaO。上升到6.6
kPa(50
对慢性呼衰患者至少要给予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上
吸氧1周以上,因为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功能不全,短升到85%以上,可以证明给氧合理,相反则是氧疗不
・773・
第4期
华夏医学
gol,1982,91:643・
第22卷
当或氧疗不足。慢性呼衰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Pa02升至6.6~7.2kPa时已感舒适,其停氧指征是:①发绀基本消失。②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转。⑧Pa02上升到7.9---9.3kPa。④暂停给氧30
min,Pa02
[103
PETTYTL.HomeProc,1987,62:841.
oxygen
therapy[J].Mayo
Clin
[11]戴莺南,雷粤华.I型呼吸衰竭患者持续低流量加短期
高流量给氧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6):437—
438.
无明显下降。⑤呼吸平稳,心功能改善。应注意在停止给氧前,必须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方可完全停止给氧[20]。
\
[12]宋金福,张桂花,白彩振,等.用0.1%硫酸铜溶液作为氧
气湿化液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6,34(2):77.[13]胡孝敏,易秀英,邓鹏.复方硼砂溶液作为氧气湿化的研
参考文献:
[1]岸JIl丰L子.呼吸不全力预后E预防恶化[J].诊断匕治疗,
1983,71(12):64.
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4,34(2):77.
[14]谭海兰,郑军,盛雪春.改良湿化给氧对COPD的疗效观
察[刀.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277.
[15]盛雪春.携带药物的氧气吸入法[J].实用护理杂志,
1994,10(8):2.
[2]赵慧业.病理生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125.
[3]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4]李秀美.给氧时插入鼻导管长度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
志,1991,26(11):508.
[5]刘玉琴.40例开胸患者鼻导管长度对氧饱和度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1998,(12):602—603.
[6]吕宜凤.氧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1,
7(6):11.
[16]张德操,成翼娟,文艳秋,等.肺心病气道阻塞41例临床
分析D].实用护理杂志,1999,5(4):6-7.
[17]余香梅.氧气湿化液加热吸氧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
志,2004,3(4):295.
[18]张黛玲.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
志,1992,7(10):5-6.
[19]李树贞.现代护理学F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480.
[7]李文玲,陈静.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
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0,6(1):19—20.
[8]天羽.急性呼吸不全治疗(酸素疗法)D].呼吸循环,1984,
32(1):30.
[20]陈映民.呼吸衰竭氧疗法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
1987,2(9):18—20.
(收稿日期:2009一03一19)
[9]HEIMLICH
H
J.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with[责任编辑邓德灵高莉丽]
transtrachealoxygensystem[J].AnnOtolRhinolLaryn—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的研究现状
赵嘉,文素芳,李晓玲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教育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4—0774—03
近年来,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手术室是集中对患者进行手术及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消毒液等,在各种医疗操作设备的噪声、辐射环境中工作,且易受到针刺和锐器的机械性损伤,极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引。手术室护士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在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现
・774・
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手术室存在的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存在的生物性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而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
1.1.1
利器损伤
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
第4期马春苏: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近临床占95%。
2.2学生实习期间妇产科出科考核情况
第22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生79名作为考核对象。年龄18---22岁,均为参加高考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学制4年,已完成妇产科护理学及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临床专业课学习。1.2实施方法
1.2.1妇产科护理学见习课教师组成考核组,根据分娩期护理三个产程的一些知识点设置多份考核病历,完善考核方案。
1.2.2应用仿真人模拟模型进行考核。仿真人模型可以演示分娩全过程,同时可随意调控模拟真人的分娩速度。学生在模型上可以根据产程的不同阶段在模型上完成产程观察、给药、外阴清洁消毒、接产、助娩与检查胎盘胎膜、新生儿护理(断脐)、产后观察等操作。1.2.3考核程序:首先在电脑上设置好考核病例。教师宣布考核开始后,打开仿真人模拟模型开关。学生根据产程的进展,判断产程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第一产程,学生必须演示听胎心音、了解宫缩情况、肛查判断宫口开大及胎先露下降情况,当设置的胎心音发生改变时,学生辨别后采取措施。监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护理评估、应急处理能力及操作的规范性进行评分并进行点评。
学生实习期间妇产科出科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以上的55人,占69.3%,80~89分的24人,占30.7%。学生熟练掌握产程观察及各项操作技能,而且在操作中贯穿入的整体性,善于与“患者”沟通,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3讨论
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市场正向多层次、多形态发展,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首先要改进考试方法,采取理论考试、护理操作考试、综合能力考试等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运用仿真模拟模型结合临床病历考核分娩期知识,围绕着
模拟产妇产程变化这一主题,注重每个产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联系,结合实际,贴近临床,将过去的单纯考核变成了考核与学习相结合,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核了学生的横向思维、综合分析及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临床思维
和创新意识,弥补了单项考核各操作问缺乏横向联系
2效果评价
2.1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
在考核结束后,对79名学生发出调查问卷79份,收回79份,回收率为100%。结果为:认为考核设计操作情景,增加了考核趣味性及促进学习占90%,认为该考试方法可以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考核中占85%,认为综合考核了分娩期护理知识,结合实际,贴
参考文献:
[13李雪莉,邓三于,陈耀兰.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树
立全新的学习观[J].护理研究,2009,23(3):737—738.
(收稿日期:2009一06—10)[责任编辑邓德灵高莉丽]
的缺陷。
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马春苏
(广西民族医院呼吸内科,广西南宁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氧疗;护理中囝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4—0771—04530001)
临床上不论基础疾病如何,凡动脉氧分压
(Pa02)<7.9kPa(60mmHg)以下的状态持续4周以
征是低氧伴高碳酸血症[2l。氧疗法是治疗慢性呼衰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纠正缺氧、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氧疗方法不当,护理不当,也能危害患者。现将慢性呼衰患者氧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771・
上者称慢性呼吸衰竭(简称慢性呼衰)[川。无高碳酸血症者为I型,伴高碳酸血症者为I型,其临床主要特
第4期
华夏医学第22卷
1氧疗的方法
1-1鼻导管给氧
鼻导管给氧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给氧方法。鼻导管插入时应缓慢轻巧,深度相当于鼻尖到耳垂的2/3的距离‘引。李秀美i-43曾对721例患者进行鼻导管插
更换敷料。可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代替吸氧管,也可用无菌包装的乳胶尿管代替。吸氧管不宜太粗,由于吸氧管太粗使气管导管孔大部分被占据,一方面不利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也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不利[钉。目前临床上应用封闭式吸痰管,使气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气道的湿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感染。1.6经气管导管给氧
经气管导管给氧(transtracheal
oxygen
入长度的调查,结果证实以9cm为最佳,平均长度为
9.44
am,最短为8.53cm,此误差并不影响氧气的浓
度。此法给氧最大的缺陷是机械刺激引起局部粘膜损伤,甚至引起呛咳、憋气致心搏、呼吸停止,极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鼻咽部吸氧逐渐被鼻前庭吸氧法所代替。由于鼻导管为橡胶或硅胶制品对鼻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常出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患者擅自外拔现象。刘玉琴【5]对40例开胸术后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插入不同深度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鼻导管插入4"-6cm(鼻尖至耳垂的1/3)即可达到应有效果,还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但<1/3长度时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差异显著,氧疗达不到效果。故笔者认为,鼻导管长度到底对氧疗效果影响如何,可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使氧疗有效、舒适。1.2鼻塞法给氧
临床上以鼻塞法给氧最为常用。慢性呼衰患者多用此法给氧,给氧时将鼻塞塞入鼻孔,此法无导管刺激粘膜的特点,且鼻毛和粘膜对吸入的气体起过滤清
delivery)
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输氧新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道。1982年Heimlich首先报道应用气管导管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是用16号的Teflon导管在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之间插入气管给氧嘲。1985年Heimlich对导管进行改进,组成了微型导管(HMT),配以轻便氧气筒可随身携带,临床使用方便。此法克服了传统氧疗的缺点,并发症少,输氧效果好,耗氧量低,特别是慢性呼衰患者克服了传统的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带来的并发症[1训。
2给氧的浓度
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24%"--35%)给氧,中浓度(35%"-60%)给氧,高浓度(60%---100%)给氧3种,低浓度给氧适合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中浓度及高浓度给氧适用于Pa02降低,而PaCO。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氧疗,流量控制在1"-'3L/rain以内,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此时高浓度给氧使PaO。迅速升高超过8.0
kPa(60
洁的作用,保护呼吸道不受刺激或感染,同时对氧气
的温度有调节作用。鼻塞法给氧,是易于推广和应用的给氧方法[6]。其缺点是吸入氧浓度不稳定,不宜于重度缺氧患者使用。1.3面罩法给氧
此法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将面罩与面部密闭,以橡胶带固定。缺点是耗氧量大,患者有胸闷、憋气感。同时当服药、咳痰、进食时极为不便,故此法不易为患者接受[引。1.4呼吸器正压给氧
mmHg)时,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吸氧。天羽【83认为为了预防COz麻醉,吸入氧浓度最好从24%开始,密切观察Pa02和PaCO。的上升程度,根据需要,每次以2%的浓度逐渐增加。戴莺南等‘11]比较47例肺心病I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短期给予高流量4L/rain给氧,吸氧后PaO。的增加明显高于单纯低流量给氧,而Pa.C02变化不明显。
慢性呼衰患者有严重通气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
无自主呼吸者,可通过此法给氧。Bone等[8]认为当Pa02为4.62
kPa(35
mmHg),血pH值为7.25时,必
须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将供氧的管道与呼吸器相连接,通过人工气道给氧,浓度在30%~50%以内,使Pa02稳定在6.6--.7.98kPa即可。1.5经气管切开处给氧
经气管插管后如果考虑72h仍不能拔管时,可进行气管切开给氧,需注意无菌操作,每日进行1~Z次护理,保持窦道口的清洁,如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
・772・
3湿化液的选择
3.1湿化抑菌液的效果优于蒸馏水
传统吸氧法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蒸馏水,而氧气湿化瓶及液体存在大量细菌已有多篇报道。为此,宋金福等m3利用硫酸铜溶液的抑菌作用,将0.1%的硫酸
第4期
马春苏: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第22卷
铜溶液用于湿化氧气,更换1次/3d,代替更换1次/d的蒸馏水,结果表明,硫酸铜液的抑菌谱广而有效,可减少湿化液的带菌率和带菌量,延长更换时间,减轻
时间吸氧,PaO。上升不稳定;其次,由于COz弥散能力较o。大20倍,短暂吸氧时,吸入的氧只分布于通气良好的肺泡里,以后才弥散到肺毛细管中去,在吸氧间歇期,大量的CO。排入肺泡,使PaCOz上升,PaO。进一步下降,缺氧更为严重[1¨。
4.2.3氧疗中的监护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疗效,预防CO。麻醉和氧中毒,如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嗜睡甚至昏迷,PaC02≥9.33kPa(70mmHg)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是吸氧浓度过高引起,缺氧虽缓解,却出现了CO。的严重潴留引起肺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胸痛和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19"1,应马上降低氧流量,给予药物治疗处理。
4.2.4注意观察氧疗中的毒性和副作用
氧疗作为
护理工作量,对患者安全实用。胡孝敏等[13]在复方硼
砂液作为漱口液的启发下,亦利用其抑菌作用,用作氧气湿化液,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谭海兰等[14]报道,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组合药液(生理盐水100ml+a一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庆大霉素8万U+
Vit
K。4ra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效率可达oA,而传统氧疗法仅为69.6%,疗效对比有显著
94.9
性差异。盛雪春[15]根据病情在湿化瓶中加入所需药液湿化氧气应用158例,达到了预期的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目的,疗效满意,且患者容易接受。3.2湿化液的温度
张德操等[16]发现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粘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将氧气通过加温至60"C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热水湿化使湿
一种治疗手段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吸入氧浓度过高(8---9L/min),可产生CO。麻醉而造成呼吸抑制,氧浓度>60%超过24h,损害中枢神经而出现抽搐及癫痫发作;另外,氧浓度过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4.2.5注意湿化及温化湿化的方法是将湿化瓶内装100ml水(使水深10cm)或生理盐水湿化。加温可
化的气体达到37℃氧气的利用率最高。另有学者也认
为将湿化液温度加热至50~60"C与冷湿化液相比较,患者感觉鼻咽部温暖、湿润,舒适【1引。
4氧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氧疗前应做好解释工作
因为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缺乏,大多数人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认为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感到不方便时就停用。所以,患者在氧疗前,护士就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特别应说明未经医护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停用或调节氧气。
4.2氧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4.2.1保持吸氧管及呼吸道通畅使用前,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接头是否连接紧密等。使用中,由于慢性呼衰患者感染重,分泌物多,鼻导管易堵塞,也应经常检查是否通畅。更换鼻导管1次/8---12h。使用鼻塞者应防止脱落,每12h鼻塞换入另侧鼻孔。慢性呼衰患者因食欲差,进水量少,使痰液粘稠不易排出,可给予口服、局部或静脉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向较大气管移动,利于痰液的排除;对意识不清患者,应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前最好先高流量给氧5~104.2.2给予持续吸氧
rain。
通过保温瓶(内盛60--一70℃的水)蒸气或附有加热装置的雾化器给氧。也可另在湿化瓶内定期(1次/2~3h)加入60~70。C的温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
外,对吸氧装置应每周消毒1次,湿化瓶在使用前后
用流动水刷洗干净,用500ppm的健之素(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用冷开水冲洗干净,湿化瓶应更换1次/24h,接湿化瓶胶管每周煮沸消毒1次,在更换添加湿化液、消毒湿化瓶后,将盖子拧紧盖好,以防漏气。
4.3氧疗后的护理
氧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出现紫绀、精神状态不好和PaO:<6.6kPa时应恢复给氧。对使用后的氧疗工具应彻底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5氧疗效果及终止
氧疗的指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过氧气治疗后,①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平稳,胸闷、气促减轻。②皮肤粘膜发绀减轻。③心率下降10次/min以上。④尿量增多。⑤神志清醒或精神状态好转,血气分析PaO。上升到6.6
kPa(50
对慢性呼衰患者至少要给予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上
吸氧1周以上,因为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功能不全,短升到85%以上,可以证明给氧合理,相反则是氧疗不
・773・
第4期
华夏医学
gol,1982,91:643・
第22卷
当或氧疗不足。慢性呼衰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Pa02升至6.6~7.2kPa时已感舒适,其停氧指征是:①发绀基本消失。②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转。⑧Pa02上升到7.9---9.3kPa。④暂停给氧30
min,Pa02
[103
PETTYTL.HomeProc,1987,62:841.
oxygen
therapy[J].Mayo
Clin
[11]戴莺南,雷粤华.I型呼吸衰竭患者持续低流量加短期
高流量给氧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6):437—
438.
无明显下降。⑤呼吸平稳,心功能改善。应注意在停止给氧前,必须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方可完全停止给氧[20]。
\
[12]宋金福,张桂花,白彩振,等.用0.1%硫酸铜溶液作为氧
气湿化液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6,34(2):77.[13]胡孝敏,易秀英,邓鹏.复方硼砂溶液作为氧气湿化的研
参考文献:
[1]岸JIl丰L子.呼吸不全力预后E预防恶化[J].诊断匕治疗,
1983,71(12):64.
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4,34(2):77.
[14]谭海兰,郑军,盛雪春.改良湿化给氧对COPD的疗效观
察[刀.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277.
[15]盛雪春.携带药物的氧气吸入法[J].实用护理杂志,
1994,10(8):2.
[2]赵慧业.病理生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125.
[3]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4]李秀美.给氧时插入鼻导管长度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
志,1991,26(11):508.
[5]刘玉琴.40例开胸患者鼻导管长度对氧饱和度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1998,(12):602—603.
[6]吕宜凤.氧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1,
7(6):11.
[16]张德操,成翼娟,文艳秋,等.肺心病气道阻塞41例临床
分析D].实用护理杂志,1999,5(4):6-7.
[17]余香梅.氧气湿化液加热吸氧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
志,2004,3(4):295.
[18]张黛玲.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
志,1992,7(10):5-6.
[19]李树贞.现代护理学F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480.
[7]李文玲,陈静.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
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0,6(1):19—20.
[8]天羽.急性呼吸不全治疗(酸素疗法)D].呼吸循环,1984,
32(1):30.
[20]陈映民.呼吸衰竭氧疗法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
1987,2(9):18—20.
(收稿日期:2009一03一19)
[9]HEIMLICH
H
J.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with[责任编辑邓德灵高莉丽]
transtrachealoxygensystem[J].AnnOtolRhinolLaryn—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的研究现状
赵嘉,文素芳,李晓玲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教育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4—0774—03
近年来,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手术室是集中对患者进行手术及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消毒液等,在各种医疗操作设备的噪声、辐射环境中工作,且易受到针刺和锐器的机械性损伤,极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引。手术室护士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在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现
・774・
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手术室存在的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存在的生物性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而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
1.1.1
利器损伤
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