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人对非法集资犯罪的 借款人不享有民事诉权 刘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去年9月1日施行以来,为正确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提供了统一裁判尺度。然而对于某些热点法律适用问题,比如借款人因非法集资被刑事判决有罪,出借人对借款人能否再行提起民事诉讼,仍未置可否。

《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从文义分析,该款看似赋予了出借人另行起诉犯罪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的民事诉权,但实际上依照体系解释法,该规定只是从实体上解决了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民间借贷行为涉嫌犯罪,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对于出借款项,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刑事程序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不能付诸民事诉讼。

1.刑事未决前,不得受理基于同一事实而发动的民事案件。承袭2014年3月25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七条“关于涉及民事案件的处理问题”的精神,《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再次重申:“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2.案件移送后,出借款项应当依法进行追缴或责令退赔。对于出借款项的处理,不仅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而且《意见》第五条“关于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亦指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

3.刑事判决后,出借款项只能追缴或退赔而不能民事维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上述《意见》将出借款项定性为违法所得,属赃款赃物,故借款人非法占有、处置出借人借款的情形已被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为避免出现刑事判决后发现被告人藏匿的财产而无据可执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3年10月21日的司法解释性文件《关于适用刑法第六十四条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即要求:“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具体内容,应当在判决主文中写明;其中,判决前已经发还被害人的财产,应当注明”,并再次强调“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返还被非法占有、处置的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见,追缴或责令退赔出借款项应当在刑事诉讼中一并解决,无须再行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也不会受理。

4.经追缴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的,亦不可再行民事诉讼。2014年11月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主文确定的下列事项的执行:(二)责令退赔;(三)处置随案移送的赃款赃物。”第二条规定:“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可见,对于出借款项,因已在刑事判决中确定继续追缴或责令退赔,故任何时候,只要发现出借人有财产,人民法院即可恢复强制执行,无须另行通过民事途径维权,否则不但浪费司法资源,还可能造成民事判决与刑事判决的冲突。至于2000年12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二款有关“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的,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之规定,已于2015年1月19日被《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一批)的决定》全面废止,原因即在于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对此进行了修改。

因此,诚如最高人民法院杜万华专委所言:“民间借贷涉及法律法规众多,关系复杂。我们立足于司法解释的功能定位,严格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确保司法解释的内容符合国家立法目的和原则。”对于出借人能否再行诉请非法集资犯罪的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笔者认为,只有将《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置于现行法律体系中考究,方能得出妥帖答案。结合该条第二款及其他部门法,宜作缩小性解释,出借人只能起诉除借款人之外的对出借款项负有偿还义务,又未被刑事判决确定给付义务的责任主体,如其他担保人、共同借款人、继承人、借款人配偶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去年9月1日施行以来,为正确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提供了统一裁判尺度。然而对于某些热点法律适用问题,比如借款人因非法集资被刑事判决有罪,出借人对借款人能否再行提起民事诉讼,仍未置可否。

《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从文义分析,该款看似赋予了出借人另行起诉犯罪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的民事诉权,但实际上依照体系解释法,该规定只是从实体上解决了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民间借贷行为涉嫌犯罪,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对于出借款项,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刑事程序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不能付诸民事诉讼。

1.刑事未决前,不得受理基于同一事实而发动的民事案件。承袭2014年3月25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七条“关于涉及民事案件的处理问题”的精神,《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再次重申:“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2.案件移送后,出借款项应当依法进行追缴或责令退赔。对于出借款项的处理,不仅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而且《意见》第五条“关于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亦指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

3.刑事判决后,出借款项只能追缴或退赔而不能民事维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上述《意见》将出借款项定性为违法所得,属赃款赃物,故借款人非法占有、处置出借人借款的情形已被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为避免出现刑事判决后发现被告人藏匿的财产而无据可执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3年10月21日的司法解释性文件《关于适用刑法第六十四条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即要求:“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具体内容,应当在判决主文中写明;其中,判决前已经发还被害人的财产,应当注明”,并再次强调“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返还被非法占有、处置的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见,追缴或责令退赔出借款项应当在刑事诉讼中一并解决,无须再行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也不会受理。

4.经追缴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的,亦不可再行民事诉讼。2014年11月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主文确定的下列事项的执行:(二)责令退赔;(三)处置随案移送的赃款赃物。”第二条规定:“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可见,对于出借款项,因已在刑事判决中确定继续追缴或责令退赔,故任何时候,只要发现出借人有财产,人民法院即可恢复强制执行,无须另行通过民事途径维权,否则不但浪费司法资源,还可能造成民事判决与刑事判决的冲突。至于2000年12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二款有关“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的,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之规定,已于2015年1月19日被《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一批)的决定》全面废止,原因即在于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对此进行了修改。

因此,诚如最高人民法院杜万华专委所言:“民间借贷涉及法律法规众多,关系复杂。我们立足于司法解释的功能定位,严格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确保司法解释的内容符合国家立法目的和原则。”对于出借人能否再行诉请非法集资犯罪的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笔者认为,只有将《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置于现行法律体系中考究,方能得出妥帖答案。结合该条第二款及其他部门法,宜作缩小性解释,出借人只能起诉除借款人之外的对出借款项负有偿还义务,又未被刑事判决确定给付义务的责任主体,如其他担保人、共同借款人、继承人、借款人配偶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


相关文章

  • 民间借贷涉嫌犯罪法律实务 --刑民交叉民间借贷案件分析与处置
  • 作者: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韩洪律师 [引言]本文所论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的借贷款行为,不包括上述主体和依法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借贷款行为. 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9月1 ...查看


  • 民间借贷合法性
  • 民间借贷有合法性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民间借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民间借贷有何特点?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风险?政府将如何规范其发展,新华社记者就相关 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 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问 ...查看


  • P2P网贷时代民间借贷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p2p 网络贷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并介绍了该业务的发展过程和几种主要模式.然后以分析合同的有效性为抓手分析了p2p网络借贷其中的法律关系,主要分析了借贷法律关系.居间法律关系和担保法律关系,对目前存在在行业内非法集资.贷 ...查看


  •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划出利率红线
  •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划出利率红线:24%和36% 新浪科技讯 8月6日下午消息,今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互联网借贷平台的责任. 规定称,2013年以 ...查看


  •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的理解20150806
  • 导 读1.黑色字体为新司法解释的条文: 2.蓝色字体的个人的理解: 3.棕色字体为旧司法解释的条文,以及其他参考条文: 4.桔色字体为新司法解释条文中的重点标示.1对<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分享湖南和 ...查看


  • 江苏省高院[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指南]
  • 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指南 一.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 相对于金融机构作为借款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借款合同,借贷合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二是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三是经批准开展借贷业务的非 ...查看


  •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纠纷49个常见疑难问题裁判指引(1
  • ? 作者:徐忠兴 来源:ilawyer(xzx-lawyer) 阅读提示:本文所载裁判指引节选自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间借贷纠纷审判案例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感谢原作者),并结合现行立法及司法 ...查看


  • 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 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作者 富迪律师 浏览 2294 发布时间 11/12/30 最高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 稳定的通知(2011) (法[2011]336号)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 ...查看


  • 民间借贷合法吗_利率多少合法
  • 民间借贷合法吗_利率多少合法 银行贷款,步骤繁琐,需要满足的条件也非常多,由于把关非常严格,贷款申请时有无法成功的案例,因此民间借贷开始走红,这成为了急需用钱人们的突破口,可是民间借贷合法吗?如果出现借贷纠纷受法律保护吗? 赢了网在线律师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