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国标本第八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习的,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也是五年级下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根据这些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 认知规律, 自己采取用教材, 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谁的学号除以2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3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5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1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设计意图:为这节课的内容做铺垫,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二、温故互查

1. 什么是自然数?

2. 说出下面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9=36 21÷3=7

3. 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推出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第1题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因为倍数和因数应在自然数的范围内,第2题通过复习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尤其是乘法算式,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算式中有两个因数和一个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联系。第3题既是本节新授内容的过渡,又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结合例子理解。)

在教学时学生这部分内容遇到的问题不大,掌握良好。

三、设问导学

1.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什么?

2.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这个环节只是

让学生快速浏览,为接下来的课省时间

四、自学解疑

1. 根据9×4=36,( )是( )和( )的倍数,( )和( )是( )的因数,为什么?

2. 根据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0×5=100

45÷9=5

教学方法:让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班里汇报教师引导并补充,在学生汇报时通过提问

每一个思考难过,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生汇报后再补充讲解。

设计意图:第1题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第2题变式,进一步理解。

五、精讲精练

学生汇报后讲解三点,一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二倍数与因数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 判断。

(1)因为5÷2=2.5,所以5是2的倍数,2是5的因数。( )

(2)12是倍数,3是因数。 ( )

(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

2.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为什么?

7,14,17,25,77

(设计意图:通过第1题判断进一步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第2题会判断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我在讲解时也不够清楚,今后要注意。

六、拓展延伸

请写出8的倍数。

请试着写出一个数的倍数的规律,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的,最小的倍数是( ),( )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在教学时有少数同学把最小的倍数写成了8,当时我没有发现,所以没有讲解,今后教学时要注意。

七、课后游戏

谁的学号是2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3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晋庙铺小学教师:刘恋

2015年9月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国标本第八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习的,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也是五年级下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根据这些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 认知规律, 自己采取用教材, 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谁的学号除以2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3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5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谁的学号除以1得到的数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请站起来。

(设计意图:为这节课的内容做铺垫,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二、温故互查

1. 什么是自然数?

2. 说出下面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9=36 21÷3=7

3. 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推出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第1题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因为倍数和因数应在自然数的范围内,第2题通过复习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尤其是乘法算式,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算式中有两个因数和一个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联系。第3题既是本节新授内容的过渡,又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结合例子理解。)

在教学时学生这部分内容遇到的问题不大,掌握良好。

三、设问导学

1.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什么?

2.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这个环节只是

让学生快速浏览,为接下来的课省时间

四、自学解疑

1. 根据9×4=36,( )是( )和( )的倍数,( )和( )是( )的因数,为什么?

2. 根据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0×5=100

45÷9=5

教学方法:让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班里汇报教师引导并补充,在学生汇报时通过提问

每一个思考难过,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生汇报后再补充讲解。

设计意图:第1题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第2题变式,进一步理解。

五、精讲精练

学生汇报后讲解三点,一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二倍数与因数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 判断。

(1)因为5÷2=2.5,所以5是2的倍数,2是5的因数。( )

(2)12是倍数,3是因数。 ( )

(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

2.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为什么?

7,14,17,25,77

(设计意图:通过第1题判断进一步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第2题会判断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我在讲解时也不够清楚,今后要注意。

六、拓展延伸

请写出8的倍数。

请试着写出一个数的倍数的规律,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的,最小的倍数是( ),( )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在教学时有少数同学把最小的倍数写成了8,当时我没有发现,所以没有讲解,今后教学时要注意。

七、课后游戏

谁的学号是2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3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请走出教室。

晋庙铺小学教师:刘恋

2015年9月


相关文章

  •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 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 数和因数>评课稿 今天学习了沈老师 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 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课一开 ...查看


  • [因数与倍数]的教案设计
  • <因数与倍数>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第70-72页. 设计思路 :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 ...查看


  •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与倍数练习题
  • 一.判断题. ( )1.5是因数,10是倍数. ( )2.一个数如果是24的倍数,则这个数一定是4和8的倍数. (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也就是说一个数的最大因数等于它的 最小倍数. ( )4.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比这个数 ...查看


  • 倍数和因数教案
  • 倍数与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 ...查看


  • 倍数与因数教案
  •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 在探索 ...查看


  • 因数和倍数
  •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与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 ...查看


  • 倍数和因数教学
  • 3.谈话: 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4和3都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黑板上出示) 指名 ...查看


  •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案及课后反思
  • 小学数学单元内容备课分析表 1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 ...查看


  •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1
  •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