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
英國有一句俗語,是常被人引用的:“兒童乃成人之父”。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在強調一個人的童年時代的重要性和最初所受到的影響力的深刻性。
那個一八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誕生在上海,洗名為若瑟的中國兒童,便是這句俗語的一個好例子。為了使讀者明瞭他的壯年時代,應該先把他童年時代的特徵敘述出來,看看他的家庭背景,和他關係密切的那位神父,以及他出世的那個城市。
陸家原籍四川1;大概在三百年左右,經過中國的河南,遷移到東海海濱的一個小城鎮裡來。這個小城鎮就是現在的上海:商業、豪富、腐敗和貧苦的集中地。
就在這個上海,陸家是當時顯赫一時的船主,用他們自己的船隻從事進貨出貨的生意。陸家奉教的第一人,他的名字可惜現在已經失傳,是在一六〇二年領洗的祖先,聖名嘉祿。從那時起,這家的家史,就和當時的偉大傳教士,如利瑪竇,湯若望,中國主教羅文藻,以及許多知名人士的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些人士常被陸家懇勤抬侍著。根據筆記記載,陸家特別搭蓋了一些“宿舍”,供他們住宿。此外,陸家還有一座私家聖堂……
那時,各地常有仇教的風波,招待外籍傳教士是一件非常危險的行動,非有非常的勇氣不行。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年,當清帝雍正迫害聖教時期,陸家毫不猶豫:不管皇帝的聖諭或懲罰怎樣威赫,偷偷地把這些神父用舢板小船載接過來,揀個安寧地方,妥藏起來。
後來,Mgr. Laimheckhoren(一七五二至一七八七年),Mgr. De Besi(一八三九至一八四八年) ,Mgr. Maresca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五年),Mgr. Spelta (一八五五年至一八八六年),還有Lemaitre 神父以及許多其他神職人員,先後在他們遷入內地,供事傳教之前,總是要在陸家那裡住上一個時期,學習中國方言和中國的基本習俗。
就是這樣,時間一年一年的消逝過去了。
陸伯鴻的曾祖父陸基(譯音),聖名若翰洗者,在其第一次婚禮中,娶了一位徐姓的教友女子,聖名索弗亞。這位淑女,不是別人,就是名震遐邇,以教友身份出任明朝宰相的徐光啟的後裔,那為常被第一批來華傳教的神父所稱道的徐光啟。那位曾祖父是一位事主虔誠,對教會又很慷慨的模範教友。上海董家渡當時的主教府,便是由這位曾祖父出資興建起來的。同時,他還在同一城鎮裡蓋了一座聖依納爵中學和無原罪始胎小學。
他先後結婚二次,總共生了四個兒子八個女兒。一八六一年,這位教友祖先便蒙天主恩台,放手塵寰,享年八十六歲。他的次子,陸宋園,是當時一位絲棉大商賈,生的子女比較稀少: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其中一位,陸伴莊,聖名方濟各沙勿男,便是本書主角、陸伯鴻的尊翁。
這樣,陸伯鴻從少就在這古風樸素、信德堅固的教友家庭中長大起來。有人說,他的父親並非聖人:這也許是因為在某些時期裡,他的生活太舒適:愛逍遙、娛樂、討厭工作;以致當時雖然只有四個子女的家庭,已感到經濟上困難起來。但儘管是這樣,他的信德以及服從神父的精神,卻有時是會令人驚歎的。
又一次,當時的人都知道有這樣的事:徐家匯的本堂神父,黃伯多祿神父,覺的自己的聖座不敷應用,而必須加以擴充。他發現聖座旁邊是陸家的私人墳地。要把聖座擴大,就非得在墳地上興建不可。於是黃神父就和陸家商榷,請他把先人骨殖移開。這件事,只有瞭解中國人對自己先人的眷懷多麼深篤的人,才會明白所請是多麼大膽,以及實行起
來,後果是多麼的嚴重。可是,誰能想到,陸伴莊先生對神父的請求,居然一口允承了;他不僅把自己祖先的棺木搬遷到南市黃渡橋的新墳地,而且還在徐家匯的老墳地上,為恭敬善終主保、聖若瑟建了一座小聖堂,並一所經言學校。
陸伴莊於一九一六年十月十號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夫人陸吳氏,比他早去世約二十年左右。這位於一八九七年六月十八號逝世的陸吳氏,凡認識她的人,都對她的虔誠熱心,同聲稱許。如果外國人知道母親在中國家庭裡的關係,他就不難想像到,在她的子女們尚在稚年時,她對他們的影響力是怎樣深切了。他們做子女的總共四人,即三個女兒和若瑟。若瑟是他們唯一的男孩,當然是特別受寵愛眷顧的,他上有父親破格遷就的應順,下有四個女婢供他差叫。
若瑟的宗教上和倫理上的教育,是奠定於良好家庭教育的。他的母親親自把聖教的要理很仔細地講給他聽。董家渡主教府的教會人士,鑒於這位家庭有威信又有影響力、家庭的家長又是教區財務委員會的委員,所以對這家庭的少爺教導,也就特別認真格外用心了。若瑟到了九歲,便獲神父許可,初領聖體。當時的情形怎樣,可惜自傳裡沒有發現動人的記錄。
神父不時的發動退省神工,來加強這位少爺心靈上的安寧。少爺並不很乖,但在他身上卻潛伏著造就的機會。
比如在他十二歲那年,有一件事情就是證明他是個可造之材。根據一位元可敬的中國修女的口述2,她幼時和若瑟一樣,是常到董家渡主教府玩耍的。一次,主教府的傳道先生對他們談起古代教友每逢封齋期內傳麻布衣的習慣。傳道先生提高聲音問他們:“喂!你們,封齋期內,是怎樣過的?”這位一向穿慣了華服的若瑟,在他的小小心靈裡,蕩漾出天真的新熱情,一踏進家門,就要求母親給他特製一件粗布長衫,質料和樣式要和鄉下人所穿的一樣。母親愛子心切,便答應了下來。少爺穿了,這樣的滑稽,回到同伴隊伍裡,被同伴笑鬧個不停……那位傳道先生也不免發笑起來,說那是少爺自己的意思。所說的故事,不該拘泥於死板的做,應該著重故事的精神……若瑟才不再嘗試。
這些暫勿去提。世俗的新奇和趣味,這位青年卻也樂於追逐,不甘放棄的。自從他七歲開始,為了學業,他便拜教兩位國文老師,他們是教外私塾教師,每天在家裡督導他應有的知識,一直到了十八歲,他考到了秀才學位;這,一如自傳裡他所承認的,這個小成就,足把他的頭腦抓了過去:“那時,他的頭腦滿裝著虛榮的幻想。”3
可是,一方面由於天主上智的安排,一方面直接因著他自己的不經心,一些打擊就要落在他的精神上了,使他咀嚼到更正確的感觸。所謂精神打擊,就是他兩個參加進士考試,兩次都告失敗,而且,慈母的靈魂又被天主收回了去。這些是在他二十一歲時發生的事,使他在學業這方面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打擊似乎不很慘重,一個只有二十來歲大的青年,家庭的環境又是這樣的優裕,他簡直無需操心,更無需擔負,生活上有的是樂趣。
關於這,他的本堂神父,以及好多同學都一口咬定說的很清楚4,大家的意見是:若瑟那時是重虛榮的;在一個全省首屈一指的城市裡,在一個階級分明、如中國社會那樣的社會裡,做一個出身好,交遊廣,哪怕學位不高,只要有時在他那藍色的學生長衫的口袋裡有錢,那就是大事;所來往的朋友中,不要有小店主,不要有抄字員,或整天胼手胝足的在上海商阜的碼頭或馬路上工作的苦力的兒子混雜在內,那就是大事。
他挑選朋友了;他挑選朋友的標準,並不著重他們的德性:有些外教人員比一些教友更適合也更好玩,為什麼一定要和他們隔絕?於是有名人的兒子便和一些外教人一齊廝混
了。還有,或者他心裡想:也許這樣會把他們改正過來……可是,根據神修的體驗,倒是這些人會把他引誘過去呢。
若瑟喝一二杯中國燒酒是可以的;每逢宴會時,人家向他敬酒,他總是儘量應酬,但是,他的酒量很有限,多來幾倍,面色就紅了。
賭呢,沒有問題:麻將或別樣的賭法都能來幾手。但這些只能浪費他的光陰和金錢。 這樣,早晨應該起身的時候,他還躺在床上,懶著不去望彌撒;主日早晨也一樣不肯起床,非要一個人走過來,掀開他的被窩不可!他是不需要別人責駡的,他已不是孩子了,自己會管理自己。本堂神父在他身上枉費了心機,也感無可奈何;至於父親,在某日爭執中,若瑟居然還要伸手動武呢。他的個性原是無法無天,很猛悍激烈的。
這樣,就在這些不知不覺而無法抗拒的世俗的惡習旋渦裡,如無謂應酬、宴會、以及和一些不務心徑朋友的來往,消遣、逛街,這個青年已虛度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才學不足,經驗幼稚,德行更是少得可憐。可是天主在等待他;這個性格熱烈的青年,如果能走上正軌,不是在善事上也熱烈的嗎?不是也可以走得很高很遠的嗎?現在只差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快來到。
1
2 见本书英雄的公子陆隐耕先生笔记。 根据陆忍耐修女回忆。
3 由于他的谦逊,自传上的人称完全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
4见自传。
第一章 童年
英國有一句俗語,是常被人引用的:“兒童乃成人之父”。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在強調一個人的童年時代的重要性和最初所受到的影響力的深刻性。
那個一八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誕生在上海,洗名為若瑟的中國兒童,便是這句俗語的一個好例子。為了使讀者明瞭他的壯年時代,應該先把他童年時代的特徵敘述出來,看看他的家庭背景,和他關係密切的那位神父,以及他出世的那個城市。
陸家原籍四川1;大概在三百年左右,經過中國的河南,遷移到東海海濱的一個小城鎮裡來。這個小城鎮就是現在的上海:商業、豪富、腐敗和貧苦的集中地。
就在這個上海,陸家是當時顯赫一時的船主,用他們自己的船隻從事進貨出貨的生意。陸家奉教的第一人,他的名字可惜現在已經失傳,是在一六〇二年領洗的祖先,聖名嘉祿。從那時起,這家的家史,就和當時的偉大傳教士,如利瑪竇,湯若望,中國主教羅文藻,以及許多知名人士的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些人士常被陸家懇勤抬侍著。根據筆記記載,陸家特別搭蓋了一些“宿舍”,供他們住宿。此外,陸家還有一座私家聖堂……
那時,各地常有仇教的風波,招待外籍傳教士是一件非常危險的行動,非有非常的勇氣不行。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年,當清帝雍正迫害聖教時期,陸家毫不猶豫:不管皇帝的聖諭或懲罰怎樣威赫,偷偷地把這些神父用舢板小船載接過來,揀個安寧地方,妥藏起來。
後來,Mgr. Laimheckhoren(一七五二至一七八七年),Mgr. De Besi(一八三九至一八四八年) ,Mgr. Maresca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五年),Mgr. Spelta (一八五五年至一八八六年),還有Lemaitre 神父以及許多其他神職人員,先後在他們遷入內地,供事傳教之前,總是要在陸家那裡住上一個時期,學習中國方言和中國的基本習俗。
就是這樣,時間一年一年的消逝過去了。
陸伯鴻的曾祖父陸基(譯音),聖名若翰洗者,在其第一次婚禮中,娶了一位徐姓的教友女子,聖名索弗亞。這位淑女,不是別人,就是名震遐邇,以教友身份出任明朝宰相的徐光啟的後裔,那為常被第一批來華傳教的神父所稱道的徐光啟。那位曾祖父是一位事主虔誠,對教會又很慷慨的模範教友。上海董家渡當時的主教府,便是由這位曾祖父出資興建起來的。同時,他還在同一城鎮裡蓋了一座聖依納爵中學和無原罪始胎小學。
他先後結婚二次,總共生了四個兒子八個女兒。一八六一年,這位教友祖先便蒙天主恩台,放手塵寰,享年八十六歲。他的次子,陸宋園,是當時一位絲棉大商賈,生的子女比較稀少: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其中一位,陸伴莊,聖名方濟各沙勿男,便是本書主角、陸伯鴻的尊翁。
這樣,陸伯鴻從少就在這古風樸素、信德堅固的教友家庭中長大起來。有人說,他的父親並非聖人:這也許是因為在某些時期裡,他的生活太舒適:愛逍遙、娛樂、討厭工作;以致當時雖然只有四個子女的家庭,已感到經濟上困難起來。但儘管是這樣,他的信德以及服從神父的精神,卻有時是會令人驚歎的。
又一次,當時的人都知道有這樣的事:徐家匯的本堂神父,黃伯多祿神父,覺的自己的聖座不敷應用,而必須加以擴充。他發現聖座旁邊是陸家的私人墳地。要把聖座擴大,就非得在墳地上興建不可。於是黃神父就和陸家商榷,請他把先人骨殖移開。這件事,只有瞭解中國人對自己先人的眷懷多麼深篤的人,才會明白所請是多麼大膽,以及實行起
來,後果是多麼的嚴重。可是,誰能想到,陸伴莊先生對神父的請求,居然一口允承了;他不僅把自己祖先的棺木搬遷到南市黃渡橋的新墳地,而且還在徐家匯的老墳地上,為恭敬善終主保、聖若瑟建了一座小聖堂,並一所經言學校。
陸伴莊於一九一六年十月十號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夫人陸吳氏,比他早去世約二十年左右。這位於一八九七年六月十八號逝世的陸吳氏,凡認識她的人,都對她的虔誠熱心,同聲稱許。如果外國人知道母親在中國家庭裡的關係,他就不難想像到,在她的子女們尚在稚年時,她對他們的影響力是怎樣深切了。他們做子女的總共四人,即三個女兒和若瑟。若瑟是他們唯一的男孩,當然是特別受寵愛眷顧的,他上有父親破格遷就的應順,下有四個女婢供他差叫。
若瑟的宗教上和倫理上的教育,是奠定於良好家庭教育的。他的母親親自把聖教的要理很仔細地講給他聽。董家渡主教府的教會人士,鑒於這位家庭有威信又有影響力、家庭的家長又是教區財務委員會的委員,所以對這家庭的少爺教導,也就特別認真格外用心了。若瑟到了九歲,便獲神父許可,初領聖體。當時的情形怎樣,可惜自傳裡沒有發現動人的記錄。
神父不時的發動退省神工,來加強這位少爺心靈上的安寧。少爺並不很乖,但在他身上卻潛伏著造就的機會。
比如在他十二歲那年,有一件事情就是證明他是個可造之材。根據一位元可敬的中國修女的口述2,她幼時和若瑟一樣,是常到董家渡主教府玩耍的。一次,主教府的傳道先生對他們談起古代教友每逢封齋期內傳麻布衣的習慣。傳道先生提高聲音問他們:“喂!你們,封齋期內,是怎樣過的?”這位一向穿慣了華服的若瑟,在他的小小心靈裡,蕩漾出天真的新熱情,一踏進家門,就要求母親給他特製一件粗布長衫,質料和樣式要和鄉下人所穿的一樣。母親愛子心切,便答應了下來。少爺穿了,這樣的滑稽,回到同伴隊伍裡,被同伴笑鬧個不停……那位傳道先生也不免發笑起來,說那是少爺自己的意思。所說的故事,不該拘泥於死板的做,應該著重故事的精神……若瑟才不再嘗試。
這些暫勿去提。世俗的新奇和趣味,這位青年卻也樂於追逐,不甘放棄的。自從他七歲開始,為了學業,他便拜教兩位國文老師,他們是教外私塾教師,每天在家裡督導他應有的知識,一直到了十八歲,他考到了秀才學位;這,一如自傳裡他所承認的,這個小成就,足把他的頭腦抓了過去:“那時,他的頭腦滿裝著虛榮的幻想。”3
可是,一方面由於天主上智的安排,一方面直接因著他自己的不經心,一些打擊就要落在他的精神上了,使他咀嚼到更正確的感觸。所謂精神打擊,就是他兩個參加進士考試,兩次都告失敗,而且,慈母的靈魂又被天主收回了去。這些是在他二十一歲時發生的事,使他在學業這方面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打擊似乎不很慘重,一個只有二十來歲大的青年,家庭的環境又是這樣的優裕,他簡直無需操心,更無需擔負,生活上有的是樂趣。
關於這,他的本堂神父,以及好多同學都一口咬定說的很清楚4,大家的意見是:若瑟那時是重虛榮的;在一個全省首屈一指的城市裡,在一個階級分明、如中國社會那樣的社會裡,做一個出身好,交遊廣,哪怕學位不高,只要有時在他那藍色的學生長衫的口袋裡有錢,那就是大事;所來往的朋友中,不要有小店主,不要有抄字員,或整天胼手胝足的在上海商阜的碼頭或馬路上工作的苦力的兒子混雜在內,那就是大事。
他挑選朋友了;他挑選朋友的標準,並不著重他們的德性:有些外教人員比一些教友更適合也更好玩,為什麼一定要和他們隔絕?於是有名人的兒子便和一些外教人一齊廝混
了。還有,或者他心裡想:也許這樣會把他們改正過來……可是,根據神修的體驗,倒是這些人會把他引誘過去呢。
若瑟喝一二杯中國燒酒是可以的;每逢宴會時,人家向他敬酒,他總是儘量應酬,但是,他的酒量很有限,多來幾倍,面色就紅了。
賭呢,沒有問題:麻將或別樣的賭法都能來幾手。但這些只能浪費他的光陰和金錢。 這樣,早晨應該起身的時候,他還躺在床上,懶著不去望彌撒;主日早晨也一樣不肯起床,非要一個人走過來,掀開他的被窩不可!他是不需要別人責駡的,他已不是孩子了,自己會管理自己。本堂神父在他身上枉費了心機,也感無可奈何;至於父親,在某日爭執中,若瑟居然還要伸手動武呢。他的個性原是無法無天,很猛悍激烈的。
這樣,就在這些不知不覺而無法抗拒的世俗的惡習旋渦裡,如無謂應酬、宴會、以及和一些不務心徑朋友的來往,消遣、逛街,這個青年已虛度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才學不足,經驗幼稚,德行更是少得可憐。可是天主在等待他;這個性格熱烈的青年,如果能走上正軌,不是在善事上也熱烈的嗎?不是也可以走得很高很遠的嗎?現在只差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快來到。
1
2 见本书英雄的公子陆隐耕先生笔记。 根据陆忍耐修女回忆。
3 由于他的谦逊,自传上的人称完全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
4见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