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是元大都的中心区。
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两坊之间是南北方向的道路,即今天我们所称之的南锣鼓巷。根据北京城市地理专家研究,这一带的胡同基本是大都时代的遗存。但是,其时无称,今天的称谓,只可以上溯到明代而已。东部,也就是昭回坊,东西方向的胡同,从北向南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部,元代的靖恭坊,胡同有: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
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 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在今南锣鼓巷65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时期,洪承畴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据《燕京访古录》: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65号,院内的北房尚好,据说是原物。
炒豆胡同77号,以及板厂胡同32、34号等处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咸丰八年(1858)与大学士瑞麟在大沽口驻防,整顿海防,次年击败英法联军。十年(1860),再次抗击英法联军,失守了大沽,被革去王爵。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追击捻军时,死于捻军之手。光绪年间在炒豆胡同南侧,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47号,为其立祠,称僧格林沁祠堂。现在祠堂与王府都在,而且祠堂的后门与王府的大门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3号、5号,是荣禄之父的宅第。荣禄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过军机大臣,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其告密,从而导致变法失败。荣禄在这里出生。这个宅子很大,分三路,东是住宅,中是花园,西是洋式楼房。
帽儿胡同35、37号,是清的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原是普通民居,婉容被
册封为皇后,其父即授内务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加以改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府在民间俗称皇后府,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第三任大总统。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先在淮军洋枪队当教习,后随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1915年,袁世凯称帝,冯国璋持反对态度。袁死后,冯被选为副总统,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两年后,任代理总统,次年任满去职。
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原来是靳云鹏的宅第。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后圆恩寺7号,原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民国时售与法国人。中西合璧式,中部为西式楼房,前面是圆形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刻石;东部是西洋风格的圆亭;西部是一座中式的四合院。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抵京,做过行辕。1949年以后,做过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址,现在是友好宾馆。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圆恩寺13号,茅盾故居。1974年茅盾从东四头条迁到这里,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1981年病逝。这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茅盾故后,被辟为茅盾故居。
雨儿胡同13号,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国以后,齐白石曾在此短暂居住,后因不安于枕席,而返回跨车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20号,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声藉藉,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他所设计的京张铁路,最为世人称道,他在八达岭火车站上的塑像,精美庄重,可惜他在东不压桥胡同的故居零落不堪了。
餐饮类:
1、过客
孜然羊肉PIZZA,口味独特,宫保鸡丁pizza,独具匠心;亚麻奶茶确实好喝!
2、咂摸
鱼香肉丝比萨、回锅肉比萨、宫爆鸡丁比萨、烤鸭比萨等,是中西结合的最好体现!
3、烧肉人
主打日式烧烤,无论牛肉还是猪肉,每个部位都有清晰的划分,吃法也不同。
4、蚝七
主营热辣烧烤,烤生蚝、扇贝啦、鸡翅,都超级NX !
5、鬼味烧烤
芥末烤翅,淡淡的芥末清香融合着烤翅的味道,还真是一种新体验。
6、黄瓦(鼓楼东大街108号-2南锣鼓巷北口)
餐厅桌椅粗旷的风格配合牡蛎的吃法,狭窄的空间和暗色的装饰有些南锣鼓巷的调调。
7、文宇奶酪店
南锣鼓最正的甜品,不用计较宫廷奶酪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甜品,那地道的口味才是重点。 8、老友记咖啡
老友记追求一份娴静,真正体会到南锣鼓巷已经失去的本身的韵味。
9、锣鼓洞天(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104号-1号)
一家经营中西餐的融合菜的餐厅,但主要还是以川菜为主。
10、逆旅
很安静的小酒吧,悠扬的蓝调BLUES很吸引人。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是元大都的中心区。
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两坊之间是南北方向的道路,即今天我们所称之的南锣鼓巷。根据北京城市地理专家研究,这一带的胡同基本是大都时代的遗存。但是,其时无称,今天的称谓,只可以上溯到明代而已。东部,也就是昭回坊,东西方向的胡同,从北向南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部,元代的靖恭坊,胡同有: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
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 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在今南锣鼓巷65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时期,洪承畴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据《燕京访古录》: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65号,院内的北房尚好,据说是原物。
炒豆胡同77号,以及板厂胡同32、34号等处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咸丰八年(1858)与大学士瑞麟在大沽口驻防,整顿海防,次年击败英法联军。十年(1860),再次抗击英法联军,失守了大沽,被革去王爵。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追击捻军时,死于捻军之手。光绪年间在炒豆胡同南侧,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47号,为其立祠,称僧格林沁祠堂。现在祠堂与王府都在,而且祠堂的后门与王府的大门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3号、5号,是荣禄之父的宅第。荣禄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过军机大臣,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其告密,从而导致变法失败。荣禄在这里出生。这个宅子很大,分三路,东是住宅,中是花园,西是洋式楼房。
帽儿胡同35、37号,是清的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原是普通民居,婉容被
册封为皇后,其父即授内务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加以改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府在民间俗称皇后府,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第三任大总统。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先在淮军洋枪队当教习,后随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1915年,袁世凯称帝,冯国璋持反对态度。袁死后,冯被选为副总统,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两年后,任代理总统,次年任满去职。
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原来是靳云鹏的宅第。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后圆恩寺7号,原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民国时售与法国人。中西合璧式,中部为西式楼房,前面是圆形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刻石;东部是西洋风格的圆亭;西部是一座中式的四合院。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抵京,做过行辕。1949年以后,做过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址,现在是友好宾馆。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圆恩寺13号,茅盾故居。1974年茅盾从东四头条迁到这里,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1981年病逝。这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茅盾故后,被辟为茅盾故居。
雨儿胡同13号,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国以后,齐白石曾在此短暂居住,后因不安于枕席,而返回跨车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20号,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声藉藉,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他所设计的京张铁路,最为世人称道,他在八达岭火车站上的塑像,精美庄重,可惜他在东不压桥胡同的故居零落不堪了。
餐饮类:
1、过客
孜然羊肉PIZZA,口味独特,宫保鸡丁pizza,独具匠心;亚麻奶茶确实好喝!
2、咂摸
鱼香肉丝比萨、回锅肉比萨、宫爆鸡丁比萨、烤鸭比萨等,是中西结合的最好体现!
3、烧肉人
主打日式烧烤,无论牛肉还是猪肉,每个部位都有清晰的划分,吃法也不同。
4、蚝七
主营热辣烧烤,烤生蚝、扇贝啦、鸡翅,都超级NX !
5、鬼味烧烤
芥末烤翅,淡淡的芥末清香融合着烤翅的味道,还真是一种新体验。
6、黄瓦(鼓楼东大街108号-2南锣鼓巷北口)
餐厅桌椅粗旷的风格配合牡蛎的吃法,狭窄的空间和暗色的装饰有些南锣鼓巷的调调。
7、文宇奶酪店
南锣鼓最正的甜品,不用计较宫廷奶酪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甜品,那地道的口味才是重点。 8、老友记咖啡
老友记追求一份娴静,真正体会到南锣鼓巷已经失去的本身的韵味。
9、锣鼓洞天(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104号-1号)
一家经营中西餐的融合菜的餐厅,但主要还是以川菜为主。
10、逆旅
很安静的小酒吧,悠扬的蓝调BLUES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