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摘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趋势; 信息化教育; 智慧校园; 创新型人才培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研究。
引 言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要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启动和部署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并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其中本科院校试点100所,试点内容包括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
本次试点工作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7月,《纲要》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包括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改革试点在内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项保障措施之一单独列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1]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著名学者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是沿着“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体现了由硬件到软件再到潜件的内在逻辑。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环节(初步应用阶段),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保障(融合阶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3]
因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
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专业技术人才与师资队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过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开始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降临,也开始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为师生提供学习、探究科学真理时需要的资源服务、广泛自由讨论、切磋的平台服务。[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方向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
2010年,浙江大学首先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它发展的基石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物联网正在融入高校数字化生活中,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部署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智慧校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应具备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工作重点从重视软硬件建设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创新
我国教育信息化前十年的建设,主要按照硬件、软件、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构来设计,或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纲要》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的效果。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将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效果。(三)学习资源的建设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向共建共享发展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用户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及时,都已成为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中的瓶颈。杜部长强调:”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的难度更大,当下共建的共识并不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机制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5]
(四)应用推广手段从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向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开始成为当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措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将从原来的以集中培训教师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转变为以提供咨询、资源,教育专家与学科教师互动切磋,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究大会等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学习方式支持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
在多学科交叉的当代学习科学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探索不断深化,网络学习所引发的外在学习手段、形式等变化越来越导致各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交往关系、学习主客体关系、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等深层变化,并开始导致学习方式的整体变化。[6]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可以在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环境中获取所需教育内容,越来越多的学习正在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发生。
(六)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有些学校的信息办、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足鼎立、各司其职,大部分高校将其中的某两部分职能合并,也有少部分学校是三者合一。实践证明,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利于优势发挥,需要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七)评价方式/标准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 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方式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绩效。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社会服务五大方面提供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在信息聚合模式、服务整合模式、协同工作与个性化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现移动办公、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应用等,达到应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如下:
(一)智慧校园的建设
“智慧”在校园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社会服务等。教学是高校最核心的业务,因此也是应用“智慧”技术最丰富的领域: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虚拟学习、远程学习与实验等。智慧校园将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环节和事物,形成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线、无线与移动通信网全网覆盖,是物联网必备的基础网络环境。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将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智慧”模式和面貌。
1. 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
(1)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Chin,1997)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2012)。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能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②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服务。③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组成部分。
[7]通过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支持课堂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讨性学习、在工作中的体验式培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
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建设、IPV6、无线网络建设;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现代化教学体验教室、模拟仿真教室、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究性学习教室等;虚拟现实制作与应用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软件环境建设:包括学习平台与工具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8]、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基于协作活动的研究型学习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试题库管理系统、线上专题导向学习管理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工具、知识管理、协作与对外交流)、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等。
(2)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对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促使学术研究的开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产生创新的需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兴的创作、出版以及学术研究形式不断涌现,如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作品以及其他各种学术形式。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包括知识库、数据中心、高性能运算网格等。
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建立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科技知识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动基于网络的科研交流与协作模式的建立,推动高校科研手段和方法创新,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3)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3] [10] 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
[4] 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建设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5.
[5] 杜占元.创新机制全面布局信息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10):31.
[6] 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
(3):5~13.
[7] 黄荣怀,杨俊峰,等. 从数字化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6~77.
[8] 周红春,刘情情,黄楚喜. 网络环境下视频直播与点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暨南大学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A].计算机与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ICCAET 2011)论文集(ISTP索引)[C].
[9] 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
2009,(2):48~50.
[11]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9~91.
[12]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N].The Horizon Report,2007.
[13] 李逢庆,杨树林.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38~42.
[14] 郝杰. 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81~83.
[15] 李逢庆.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1~75.
[16] 许家瑞. 教育信息化“烧钱”的魅力[J].中国教育网络,中山大学专刊:1.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摘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趋势; 信息化教育; 智慧校园; 创新型人才培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研究。
引 言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要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启动和部署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并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其中本科院校试点100所,试点内容包括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
本次试点工作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7月,《纲要》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包括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改革试点在内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项保障措施之一单独列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1]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著名学者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是沿着“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体现了由硬件到软件再到潜件的内在逻辑。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环节(初步应用阶段),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保障(融合阶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3]
因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
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专业技术人才与师资队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过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开始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降临,也开始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为师生提供学习、探究科学真理时需要的资源服务、广泛自由讨论、切磋的平台服务。[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方向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
2010年,浙江大学首先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它发展的基石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物联网正在融入高校数字化生活中,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部署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智慧校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应具备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工作重点从重视软硬件建设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创新
我国教育信息化前十年的建设,主要按照硬件、软件、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构来设计,或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纲要》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的效果。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将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效果。(三)学习资源的建设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向共建共享发展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用户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及时,都已成为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中的瓶颈。杜部长强调:”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的难度更大,当下共建的共识并不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机制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5]
(四)应用推广手段从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向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开始成为当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措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将从原来的以集中培训教师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转变为以提供咨询、资源,教育专家与学科教师互动切磋,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究大会等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学习方式支持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
在多学科交叉的当代学习科学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探索不断深化,网络学习所引发的外在学习手段、形式等变化越来越导致各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交往关系、学习主客体关系、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等深层变化,并开始导致学习方式的整体变化。[6]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可以在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环境中获取所需教育内容,越来越多的学习正在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发生。
(六)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有些学校的信息办、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足鼎立、各司其职,大部分高校将其中的某两部分职能合并,也有少部分学校是三者合一。实践证明,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利于优势发挥,需要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七)评价方式/标准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 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方式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绩效。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社会服务五大方面提供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在信息聚合模式、服务整合模式、协同工作与个性化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现移动办公、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应用等,达到应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如下:
(一)智慧校园的建设
“智慧”在校园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社会服务等。教学是高校最核心的业务,因此也是应用“智慧”技术最丰富的领域: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虚拟学习、远程学习与实验等。智慧校园将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环节和事物,形成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线、无线与移动通信网全网覆盖,是物联网必备的基础网络环境。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将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智慧”模式和面貌。
1. 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
(1)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Chin,1997)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2012)。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能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②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服务。③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组成部分。
[7]通过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支持课堂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讨性学习、在工作中的体验式培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
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建设、IPV6、无线网络建设;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现代化教学体验教室、模拟仿真教室、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究性学习教室等;虚拟现实制作与应用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软件环境建设:包括学习平台与工具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8]、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基于协作活动的研究型学习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试题库管理系统、线上专题导向学习管理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工具、知识管理、协作与对外交流)、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等。
(2)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对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促使学术研究的开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产生创新的需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兴的创作、出版以及学术研究形式不断涌现,如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作品以及其他各种学术形式。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包括知识库、数据中心、高性能运算网格等。
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建立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科技知识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动基于网络的科研交流与协作模式的建立,推动高校科研手段和方法创新,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3)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3] [10] 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
[4] 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建设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5.
[5] 杜占元.创新机制全面布局信息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10):31.
[6] 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
(3):5~13.
[7] 黄荣怀,杨俊峰,等. 从数字化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6~77.
[8] 周红春,刘情情,黄楚喜. 网络环境下视频直播与点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暨南大学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A].计算机与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ICCAET 2011)论文集(ISTP索引)[C].
[9] 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
2009,(2):48~50.
[11]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9~91.
[12]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N].The Horizon Report,2007.
[13] 李逢庆,杨树林.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38~42.
[14] 郝杰. 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81~83.
[15] 李逢庆.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1~75.
[16] 许家瑞. 教育信息化“烧钱”的魅力[J].中国教育网络,中山大学专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