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告诉你,教育科技工具能否解决学生过程性评价问题

导读: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概念推出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评测点繁多,评测系统关联性差等原因,过程性评价被未被老师“买单”,而随着教育科技产品的诞生,尝试性的实践正在学校里悄然发生着……

  一个数学老师的一天

冯莎莎老师是北京一所学校一名入职半年的新老师,她担任初中数学一个班24名学生的数学老师。

莎莎老师常规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八点钟开始上班,作为新老师她需要在上课之前再理一遍自己上课的思路,加入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去听一节有经验的老师的课,然后带学生们开启数学之旅。

上午十一点,莎莎老师开始她的数学课教学,这堂课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并没有标新立异,但师生互动的环节,莎莎老师用自己ipad里一款教学软件,进行随机点名,并通过简单点击学生的名字,记录课堂表现。下课后她没有离开教室,学生们课下的时间来跟老师讨论问题,莎莎老师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跟学生交流,询问学生上课的知识接受情况和听学生反馈,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

接着,莎莎老师在回到办公室后,打开APP继续完善了一些定性的指标,或者选择模版里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评价一些学生的课堂表现,莎莎老师往往用课后的十分钟的时间来很快跟进和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同时,她也利用课下的时间看一些APP里面学生在班级圈里的活动。

过于这款过程性评价产品的使用,根据学校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表现,莎莎老师在系统里设置了评估学生行为的指标,包括作业情况,学生上课表现,预习完成情况,课后评测,在进行操作点评之后,这些数据会同步到教学智能平台的PC端,进行更新和数据保存。

下午,莎莎老师预留固定的时间给学生答疑,剩下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务任务或者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最后环节,莎莎老师会打开这款智能教学平台的PC端网页教育智能平台,输入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进行数据的跟踪,在过程性评价的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

同时在老师给出过程性评价之后,学生也可以跟老师在线上“argue”,老师可以通过APP跟学生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登录PC端系统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通。

莎莎老师利用一天中碎片化和短暂的工作时间实现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往因为评估点繁多,工作量过大等问题“推不动”的过程性评价随着教育科技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衡量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独立发生着,过程性评价只是这个智能教学平台的一个功能,过程性评价连同学生的综合课程,成绩分析,成长记录,建立起更系统地相互关联,更完善和多维度的评估学生,也力图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样APP端也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朋友圈”进行互动。

  这个智能教学平台是怎样影响老师和学生的?

采访的当天,莎莎老师通过实际的例子讲述了两个基于过程性评价来帮助学生的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便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他们的学习情况可能完全不同,除了最后的成绩,过程性评价可以把这中间的不同凸显出来,是作业不好,还是上课表现的问题,方便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另外一个例子,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评估一个学生,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素质,身体状态,失常或者超常发挥,都会导致成绩大幅度波动,过程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分析简单成绩背后的原因,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是更公平对待学生的方式。”莎莎老师说。

同时,莎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班级的一次调查问卷中,莎莎老师在其中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你觉得语数英学科老师多长时间发布一次过评最好?90.48%同学选择了每节课一次,剩余9.52%的同学选择每周一次即可。而在问到:在过程性评价中你最关注哪一点时,33.33%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扣分项,另外33.33%同学关注老师在备注栏里给自己的留言,仅有14.29%的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的总分与平均分。最后一个问题:你希望在备注中看到什么?高达71.43%的同学表示希望老师在过程性评价中指出自己的问题,52.38%的同学想知道自己加分项或者减分项的说明。

“你可以看到学生其实是非常希望老师关注到自己的,并且有很强的意愿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一点就是做老师的动力,过程性评价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件事本身是必要的。”除了数学老师的角色,莎莎同时是学校过评的负责人,她介绍到“这个系统的推行和使用,老教师会压力大一些,因为他们可能缺少使用互联网或者教育科技产品的习惯,但是老师们普遍是接受过程性评价这件事并且积极去尝试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趋势,学生比老师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新理念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不能因为老师本身的局限,影响学生有更好的教育体验”。

  但宏观上来讲,通过数据,科技手段来衡量教育,总是有难度的。

即便是如此解决老师需求“接地气”的产品,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在设置过程性指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定义出评价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也并不清晰,反映学生行为特征的指标和评价的指标混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数据采集似乎并不能科学的记录一个学生的表现,也谈不上是真正的过程性评价。“这其实是很多教育科技公司面临的一个难点,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先定义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考核学生的哪些维度,通过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在哪些过程中收集什么样的指标,,用什么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公司没有专业的人才,学校老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用科学的方式搞明白这些问题。”首师大的张教授这样解释。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数据的采集通过一线老师产生,数据的量化并不够具体和专业,比如学生的上课表现积极,依旧是通过老师主观的判断打分,而是否应该通过回答问题的次数,参与小组讨论的次数等等来计分并不明确。这样收集来的数据缺少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很好的通过大数据产生一些指导性的方案,也就不能从宏观上解决过程性评价的问题。

另外,很多分析师也认为,把数据运用到教育里有着自身的难点。“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对于对人的量化是困难,我们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去量化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研发而言,过程性评价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难点,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适用于多种模式,同时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太多的额外工作量才行。”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数据分析的丁女士表示。

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过程性是否还值得继续尝试?

提倡过程性评价,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但过程性评价中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始终充满挑战,即便技术手段的介入也很难全面的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例如,当过程性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被建构性地用于满足学生地个体需求,并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时,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科技手段已经把过程性评价“推到风口”,飞起来也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图片由教育研发公司云校提供。)

本文系茄葩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教育资讯

导读: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概念推出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评测点繁多,评测系统关联性差等原因,过程性评价被未被老师“买单”,而随着教育科技产品的诞生,尝试性的实践正在学校里悄然发生着……

  一个数学老师的一天

冯莎莎老师是北京一所学校一名入职半年的新老师,她担任初中数学一个班24名学生的数学老师。

莎莎老师常规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八点钟开始上班,作为新老师她需要在上课之前再理一遍自己上课的思路,加入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去听一节有经验的老师的课,然后带学生们开启数学之旅。

上午十一点,莎莎老师开始她的数学课教学,这堂课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并没有标新立异,但师生互动的环节,莎莎老师用自己ipad里一款教学软件,进行随机点名,并通过简单点击学生的名字,记录课堂表现。下课后她没有离开教室,学生们课下的时间来跟老师讨论问题,莎莎老师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跟学生交流,询问学生上课的知识接受情况和听学生反馈,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

接着,莎莎老师在回到办公室后,打开APP继续完善了一些定性的指标,或者选择模版里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评价一些学生的课堂表现,莎莎老师往往用课后的十分钟的时间来很快跟进和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同时,她也利用课下的时间看一些APP里面学生在班级圈里的活动。

过于这款过程性评价产品的使用,根据学校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表现,莎莎老师在系统里设置了评估学生行为的指标,包括作业情况,学生上课表现,预习完成情况,课后评测,在进行操作点评之后,这些数据会同步到教学智能平台的PC端,进行更新和数据保存。

下午,莎莎老师预留固定的时间给学生答疑,剩下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务任务或者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最后环节,莎莎老师会打开这款智能教学平台的PC端网页教育智能平台,输入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进行数据的跟踪,在过程性评价的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

同时在老师给出过程性评价之后,学生也可以跟老师在线上“argue”,老师可以通过APP跟学生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登录PC端系统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通。

莎莎老师利用一天中碎片化和短暂的工作时间实现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往因为评估点繁多,工作量过大等问题“推不动”的过程性评价随着教育科技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衡量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独立发生着,过程性评价只是这个智能教学平台的一个功能,过程性评价连同学生的综合课程,成绩分析,成长记录,建立起更系统地相互关联,更完善和多维度的评估学生,也力图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样APP端也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朋友圈”进行互动。

  这个智能教学平台是怎样影响老师和学生的?

采访的当天,莎莎老师通过实际的例子讲述了两个基于过程性评价来帮助学生的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便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他们的学习情况可能完全不同,除了最后的成绩,过程性评价可以把这中间的不同凸显出来,是作业不好,还是上课表现的问题,方便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另外一个例子,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评估一个学生,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素质,身体状态,失常或者超常发挥,都会导致成绩大幅度波动,过程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分析简单成绩背后的原因,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是更公平对待学生的方式。”莎莎老师说。

同时,莎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班级的一次调查问卷中,莎莎老师在其中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你觉得语数英学科老师多长时间发布一次过评最好?90.48%同学选择了每节课一次,剩余9.52%的同学选择每周一次即可。而在问到:在过程性评价中你最关注哪一点时,33.33%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扣分项,另外33.33%同学关注老师在备注栏里给自己的留言,仅有14.29%的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的总分与平均分。最后一个问题:你希望在备注中看到什么?高达71.43%的同学表示希望老师在过程性评价中指出自己的问题,52.38%的同学想知道自己加分项或者减分项的说明。

“你可以看到学生其实是非常希望老师关注到自己的,并且有很强的意愿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一点就是做老师的动力,过程性评价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件事本身是必要的。”除了数学老师的角色,莎莎同时是学校过评的负责人,她介绍到“这个系统的推行和使用,老教师会压力大一些,因为他们可能缺少使用互联网或者教育科技产品的习惯,但是老师们普遍是接受过程性评价这件事并且积极去尝试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趋势,学生比老师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新理念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不能因为老师本身的局限,影响学生有更好的教育体验”。

  但宏观上来讲,通过数据,科技手段来衡量教育,总是有难度的。

即便是如此解决老师需求“接地气”的产品,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在设置过程性指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定义出评价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也并不清晰,反映学生行为特征的指标和评价的指标混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数据采集似乎并不能科学的记录一个学生的表现,也谈不上是真正的过程性评价。“这其实是很多教育科技公司面临的一个难点,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先定义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考核学生的哪些维度,通过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在哪些过程中收集什么样的指标,,用什么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公司没有专业的人才,学校老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用科学的方式搞明白这些问题。”首师大的张教授这样解释。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数据的采集通过一线老师产生,数据的量化并不够具体和专业,比如学生的上课表现积极,依旧是通过老师主观的判断打分,而是否应该通过回答问题的次数,参与小组讨论的次数等等来计分并不明确。这样收集来的数据缺少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很好的通过大数据产生一些指导性的方案,也就不能从宏观上解决过程性评价的问题。

另外,很多分析师也认为,把数据运用到教育里有着自身的难点。“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对于对人的量化是困难,我们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去量化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研发而言,过程性评价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难点,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适用于多种模式,同时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太多的额外工作量才行。”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数据分析的丁女士表示。

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过程性是否还值得继续尝试?

提倡过程性评价,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但过程性评价中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始终充满挑战,即便技术手段的介入也很难全面的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例如,当过程性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被建构性地用于满足学生地个体需求,并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时,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科技手段已经把过程性评价“推到风口”,飞起来也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图片由教育研发公司云校提供。)

本文系茄葩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教育资讯


相关文章

  • 四上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备 课 资 料 嘉兴市辅成小学 二○○五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1 中国传统工艺 1.剪纸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会简单的剪纸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协作. ...查看


  •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1 好山好水好地方 2 富饶的地方 3 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 第二单元爱护我们的家园 4 我喜欢美好的环境 5 节约水和电 6 爱惜每一张纸 第三单元 我进步,我快乐 7 我比以前做得好 8 ...查看


  • 201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教 学 计 划 一.了解学生,教学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有关美术基本知识一年多的时间了,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创作.设计等的技能,但有部分同学在绘画.动手制作过程中还缺少大胆想象的创造,还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表 ...查看


  • 美术教案(一) 1
  • 课题: 神奇的口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材简析: ...查看


  • 六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教案
  • 1 快乐的休闲生活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休闲的知识,知道科学的休闲方式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休闲方式.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的休闲方式. 二 ...查看


  • 2第八次课程改革
  •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改) 谈三个问题:新课改的社会背景:新课改的基本思路:重点谈一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策略. 一.新课改的社会背景 在这里我们谈四个基本特征. 我们这次课改从上世纪末开始,好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领域,我们最频繁 ...查看


  • 百楼中心校小学课堂常规检查总结报告
  • 主编:李 晖 百楼中心校课堂常规检查总结报告 李 晖 为了深入推进我中心校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迎接2012年的河北省综合督导评估,落实北市区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加强各小学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 ...查看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第一节.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主张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语言是人类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而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完成 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 ...查看


  • 国家教育部最新初中语文新课标
  • 最新初中语文新课标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