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索化学的奥妙。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生活便是寻找新知识。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化学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从化学的角度探讨生活现象,谈谈《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让化学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下面我将从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通过对酸雨的防治措施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说学情

本节课针对的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储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酸雨的危害和二氧化硫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从多方面防治酸雨。但是学生的知识归纳类比迁移能力比较薄弱,不知道如何从旧知识从探究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有待加强。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归纳总结,类比迁移,在模拟实验,交流讨论中完成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知识构建。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那么二氧化硫是不是就是百害无一利,让学生产生如何变害为利的想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雨的产生和转化途径,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3.能举例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化学性质等,体会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迁移,理论分析,实际运用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酸雨的控制处理,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2.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氯水漂白性的差异

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在本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薄弱。

四,说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尤为重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我将采用设疑——探究——验证的探究式教学法,从二氧化硫特殊用途让学生产生疑问,再探索其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辅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印象。结合我的教法,我采用的学法是猜想——谈论——验证,发展学生化学思维,增强合作意识,突出学生主体。

运用以上教法和学法,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并且依据学科指导意见,我将花一个课时,分4个环节进行我

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探讨差异,设疑导课 (用时约5分钟)

环节二 归纳物性,深究化性 (用时约20分钟)

环节三 实验模拟,学以致用 (用时约10分钟)

环节四 出谋划策,深化知识 (用时约10分钟)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亮点在于注意”,一节课的开头能否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整节课的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开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第一组60年前后的雕塑变化,第二组一张写着含二氧化硫文字的葡萄酒标签。首先就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针对图片提出问题。

问题1:60年的时间导致雕塑面目全非的罪魁祸首是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很容易可以得到答案——酸雨的腐蚀导致雕塑毁坏。 再提出问题2: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也很容易可以回答出是二氧化硫。这时再展示第二组图片为什么这个和酸雨污染相关联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可以堂而皇之出现在葡萄酒中?给学生设下一个疑问。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然要从它的性质入手,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SO2的性质,乘热打铁,过渡到环节二。

环节二 归纳物性,深究化性

首先用实物展示法,我将从实验室带来用矿泉水瓶装着的二氧化硫SO2,让学生从颜色、气味、密度、毒性、状态等几个状态自主总结SO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向学生提供一瓶SO2 ,水和烧杯,让学生设计方案探究SO2 是否溶于水。通过学生的探究,提供1体积的水大约可以溶解40体积的SO2 的数据,补充完整SO2 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根据SO2 溶于水后的现象,提出问题

1. SO2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向SO2 水溶液中加入石蕊试剂,看到石蕊变红,说明溶液中有氢离子,发

生了化学变化,然后用PH试纸测定SO2 水溶液,并得出SO2 + H2O = H2SO3。

探究一:H2SO3是否稳定?

在H2SO3上方放一张PH试纸,试纸变红说明有SO2逸出,让学生了解上述是一个可逆反应SO2+H2O ==H2SO3。由此从物理性质过渡到探究化学性质。

首先从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归纳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再分析SO2中S的化合价为+4价,引导学生回顾元素周期表和氧化还原知识,得出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借助多媒体视频,演示SO2和碘水溴水还有H2S的反应,引导学生猜想现象,边讲解边播放视频,验证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利用性质解释葡萄酒中可以含SO2的原因。

探究二:对比实验

(1)向一支盛有SO2溶液的试管滴入1-2滴品红溶液,然后振动试管,再加热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2)向一支盛有氯水的试管滴入1-2滴品红溶液,然后振动试管,再加热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SO2具有暂时漂白性,再借助生活中瓜子等干货和银耳美白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运用,学会辨别真伪。为了落实本课的重难点,这里我将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原理,实质,效果,范围四个方便对比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氯水漂白性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环节三 实验模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结合上课时提供的酸雨让雕塑面目全非这一信息,还有结合课本文本课图形4-1了解酸雨的成因,并设计实验

探究三:模拟酸雨形成过程

探究四:制得的“酸雨” 有没有产生硫酸?

提供锥形瓶,火柴,石蕊试液,软木塞,双氧水等药品,学生以4个人为以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相互比较方案。待讨论结束,派代表上台讲解实验方案并进行现场操作。再回归课本概括酸雨成因的主要化学方程式。并为下节课硫酸的制取打开一个小窗口。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学生温故知新,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

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环节四:出谋划策,深化知识

综合以上三个环节,本节课新知识点已全部呈现,但从心理发展特点看,高一学生归纳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比较薄弱。当堂给以知识归纳总结很有必要。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考课本,分别代表酸雨,城镇居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酸雨总结自身成因性质及其危害,其他人从各自代表的人物性质提出防治酸雨的措施。这样的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正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客观事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知识,有利于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适量的课外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不足。我将本着在立脚点上求平等,在出头处谋自由的原则,我将作业设计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发挥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教学的成功是高度科学性和精湛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规范优美的板书可以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弥补遗憾快的缺点。同时板书的规范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结束语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索化学的奥妙。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生活便是寻找新知识。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化学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从化学的角度探讨生活现象,谈谈《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让化学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下面我将从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通过对酸雨的防治措施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说学情

本节课针对的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储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酸雨的危害和二氧化硫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从多方面防治酸雨。但是学生的知识归纳类比迁移能力比较薄弱,不知道如何从旧知识从探究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有待加强。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归纳总结,类比迁移,在模拟实验,交流讨论中完成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知识构建。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那么二氧化硫是不是就是百害无一利,让学生产生如何变害为利的想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雨的产生和转化途径,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3.能举例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化学性质等,体会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迁移,理论分析,实际运用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酸雨的控制处理,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2.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氯水漂白性的差异

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在本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薄弱。

四,说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尤为重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我将采用设疑——探究——验证的探究式教学法,从二氧化硫特殊用途让学生产生疑问,再探索其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辅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印象。结合我的教法,我采用的学法是猜想——谈论——验证,发展学生化学思维,增强合作意识,突出学生主体。

运用以上教法和学法,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并且依据学科指导意见,我将花一个课时,分4个环节进行我

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探讨差异,设疑导课 (用时约5分钟)

环节二 归纳物性,深究化性 (用时约20分钟)

环节三 实验模拟,学以致用 (用时约10分钟)

环节四 出谋划策,深化知识 (用时约10分钟)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亮点在于注意”,一节课的开头能否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整节课的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开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第一组60年前后的雕塑变化,第二组一张写着含二氧化硫文字的葡萄酒标签。首先就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针对图片提出问题。

问题1:60年的时间导致雕塑面目全非的罪魁祸首是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很容易可以得到答案——酸雨的腐蚀导致雕塑毁坏。 再提出问题2: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也很容易可以回答出是二氧化硫。这时再展示第二组图片为什么这个和酸雨污染相关联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可以堂而皇之出现在葡萄酒中?给学生设下一个疑问。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然要从它的性质入手,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SO2的性质,乘热打铁,过渡到环节二。

环节二 归纳物性,深究化性

首先用实物展示法,我将从实验室带来用矿泉水瓶装着的二氧化硫SO2,让学生从颜色、气味、密度、毒性、状态等几个状态自主总结SO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向学生提供一瓶SO2 ,水和烧杯,让学生设计方案探究SO2 是否溶于水。通过学生的探究,提供1体积的水大约可以溶解40体积的SO2 的数据,补充完整SO2 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根据SO2 溶于水后的现象,提出问题

1. SO2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向SO2 水溶液中加入石蕊试剂,看到石蕊变红,说明溶液中有氢离子,发

生了化学变化,然后用PH试纸测定SO2 水溶液,并得出SO2 + H2O = H2SO3。

探究一:H2SO3是否稳定?

在H2SO3上方放一张PH试纸,试纸变红说明有SO2逸出,让学生了解上述是一个可逆反应SO2+H2O ==H2SO3。由此从物理性质过渡到探究化学性质。

首先从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归纳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再分析SO2中S的化合价为+4价,引导学生回顾元素周期表和氧化还原知识,得出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借助多媒体视频,演示SO2和碘水溴水还有H2S的反应,引导学生猜想现象,边讲解边播放视频,验证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利用性质解释葡萄酒中可以含SO2的原因。

探究二:对比实验

(1)向一支盛有SO2溶液的试管滴入1-2滴品红溶液,然后振动试管,再加热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2)向一支盛有氯水的试管滴入1-2滴品红溶液,然后振动试管,再加热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SO2具有暂时漂白性,再借助生活中瓜子等干货和银耳美白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运用,学会辨别真伪。为了落实本课的重难点,这里我将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原理,实质,效果,范围四个方便对比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氯水漂白性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环节三 实验模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结合上课时提供的酸雨让雕塑面目全非这一信息,还有结合课本文本课图形4-1了解酸雨的成因,并设计实验

探究三:模拟酸雨形成过程

探究四:制得的“酸雨” 有没有产生硫酸?

提供锥形瓶,火柴,石蕊试液,软木塞,双氧水等药品,学生以4个人为以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相互比较方案。待讨论结束,派代表上台讲解实验方案并进行现场操作。再回归课本概括酸雨成因的主要化学方程式。并为下节课硫酸的制取打开一个小窗口。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学生温故知新,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

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环节四:出谋划策,深化知识

综合以上三个环节,本节课新知识点已全部呈现,但从心理发展特点看,高一学生归纳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比较薄弱。当堂给以知识归纳总结很有必要。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考课本,分别代表酸雨,城镇居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酸雨总结自身成因性质及其危害,其他人从各自代表的人物性质提出防治酸雨的措施。这样的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正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客观事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知识,有利于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适量的课外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不足。我将本着在立脚点上求平等,在出头处谋自由的原则,我将作业设计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发挥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教学的成功是高度科学性和精湛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规范优美的板书可以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弥补遗憾快的缺点。同时板书的规范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结束语


相关文章

  •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1
  •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内容.以STS思 ...查看


  •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一. 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是进入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中的重要内容.完成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 ...查看


  •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习题
  • 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15•玉林)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 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 ...查看


  •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2)
  •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高村二中 邱小战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 ...查看


  • 碳和碳的化合物 2
  •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标要求 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4.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中考导向 碳及其化合物部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查看


  •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天津正华中学 孙波 300250 一. 教材分析: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 ...查看


  • 二氧化氯的性质及作用
  • 二氧化氯的性质及作用 一.二氧化氯的性质 二氧化氯是由汉费莱-戴伟先生于1811年发现的.1843年时米隆用盐酸将氯酸钾酸化获得了一种黄绿色气体,并将这一气体吸收在碱性溶液里获得了亚氯酸盐(以及氯酸盐),而米隆没有将这种气体作为二氧化氯识别 ...查看


  • 有机化学知识结构目录
  • 有机化学 一.绪论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化学键与杂化轨道理论,化学键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Bronsted 酸碱理论与Lewis 酸碱理论.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超共轭效应. 二.烷烃 结构与命名,构造 ...查看


  • 1达标测试
  • 达标测试 我夯基 我达标 1.考试卷用的纸张,其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化学性质的判断.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溶解性.易碎等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