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14卷第2期
JOURNAL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SOCIALSCIENCE)Vol.14No.2Jun.2013
·65·
櫸櫸毼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櫸櫸毼
·中医文化·
1 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探寻
国医大师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他们是将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启示。养、
关键词:国医大师;成才规律;传承模式中图号:R2-4
文献标志码:A
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
曾智,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探寻3分析中医传承及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一些普通规律。发现多数名0位国医大师的个人经历及成长过程,中医名家的个人信仰、价值观是铸造苍生大医的灵魂;重视传统文医名家是以广义的师承模式走上岐黄之路的;
化、钻研古籍经典、精益求精、悟真求道、勤于临床、追求至善是造就国医大师的动力机制。这些为中医药人才的培
()文章编号:1009-3222201302-0065-05
党和国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领导人总结历史教训,从发展人类卫生事业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医药和维护人民健康出发,
的作用和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保护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由此,我国中医药界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医大家,荣获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名家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当前中国传统医药临床与学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中医学术研究和传承发展的源泉。30位国医大师在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医药事业,成就了一段段辉煌的大医之路。这一条条名医之路在现代中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也激励我们为一批立志传承岐黄薪火去不断探寻和研究,
的新一代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的大医精合,
诚之路不仅仅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个人不同寻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学常的经历与特色,
术理论和临床实践长盛不衰、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对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1.1 国医大师所经历的中医传承模式分析
中国传统医药学源于远古的医疗经验,最早的医学传承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尤其是春秋之后,中医的传承模式也发生了改
[1]
变。总结起来,中医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家传、
师承、院校教育和自学通医。对30位国医大师的大医精诚之路进行探寻发现,通过院校培养通过攻读经典、私淑医家而自学成才者者有之;
也有之;但更多的是通过师徒授受和世医家传的方式,接力棒式地传承着鲜活的中医学术精)。其中,如表1有师承模式经历的有1髓(8位(,占6有家传模式经历的有1占0%)7位(,有院校模式经历的有1占56.7%)6位(
收稿日期:修稿日期:2013-04-06;2013-05-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2&ZD114B-b201101030
,作者简介:曾智(男,湖南双峰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本校21976-)011级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lshen2005@126.comj
·66·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卷第期
。如果把家传模式也纳入广义的师承53.3%)教育模式中,共有2国医大师由此8位(93.3%)踏上岐黄之路。由此可见,家传和师承(或者成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为广义的师承)
式,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径。在这
师父一招一式,口授心传,侍诊左右,种模式中,
耳濡目染,耳提面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师父的操作手法技能、辩证思维方式和处方用药的方法。
表1 国医大师所接受的中医教育模式
传承模式家传师承院校家传+师承家传+院校师承+院校家传+师承+院校自学+师承+院校
国医大师
李振华、张学文、张灿玾方和谦、
陆广莘、贺普仁、唐由之、程莘农、颜正华李济仁、
吴咸中、班秀文
李玉奇、张镜人、徐景藩、郭子光
王绵之、邓铁涛、何任、周仲瑛、陆志正、颜德馨
王玉川、任继学、苏荣扎布、裘沛然
李辅仁、张琪、强巴赤列
朱良春
注:表中分类是指国医大师在成长中独立行医济世之前所接受的中医教育模式。
1.2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
[2]
根据分析发现,的全过程。30位国医大师无
奇先生从小爱好绘画艺术,并亲受两位书法大欲想走此途径而通幽,然而“看到外公家指导,
用中医药解除许多百姓病疾煎熬之苦,深感济世活人之术确实崇高,便发奋学医济世,解苍黎。之苦”
1.3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年龄阶段分析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他们将1将1中,1到14岁划分为少年期,5到18岁划分为青年初期。我们根据这两个心理将3发展阶段,0位国医大师的初学年龄进行了)。由此可见,分类整理(如表2在30位国医大师中有1占总数的6是在少年期开始8位(0%)学习中医的,而且他们大多在20岁左右就开始独立行医,坐堂应诊。
1.4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知识背景分析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业医必先精文”
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在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天人相应、五行生克制化的整体观念,阴阳追求和谐的中庸思想,因时、因地、因人治平衡、
重道轻器的方法论等,无不宜的灵活辨证思维,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中的具体体现,而某些哲学术语的借用在中医药典籍
论是幼受庭训的家传还是名医指明的师承,他们踏上岐黄之路的动机大多是由于对中医药事业的由衷热爱。他们从小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社会,不仅仅对中医药的实践功效有初步认知,而且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无穷魅力,并萌发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使命。如:邓铁涛先生“从小目睹中医药能救大众于痛苦之中,因而有志(继承家学,走中医之路”本文有关国医大师成长之路相关研究资料未标明引用及出处的相关);信息均来自《国医大师传承研究精粹》朱良春;先生“深感病痛之苦,乃立志学医”任继学先生“亲见恩师巧妙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救治大病难症痼疾,深受影响,立志师承衣钵,发扬光
[3]
;大”周仲瑛先生“亲眼看到父辈平日诊务繁
忙,活人无数,救人于疾苦,受乡邻同道尊重,遂立志学医造福乡里”等。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医药的无限热爱,才使得他们刻苦学习,甚至有些国医大师弃儒从医或者弃文从医。例如:李玉
曾智,等: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第期
·67·
中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东方哲学思想和理念,自觉接受和运用整体、辩证的思维方法,都是读懂和学会中医药学的前提和条件。李振华教授结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及长期的教育实践曾提出了中医教育的一个观点:“要学习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医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理通、
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哲理,
[4]
”为名医。30位国医大师基本是成长于20世
其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接受现代新文化教育,
都有极大的相同之处。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传统《文化范围中,从小熟读与背诵《百家姓》三字《、《增广贤文》唐诗、宋词,以及《论语》孟子》经》
《古文观止》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使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和文言文知为他们日后学习理解《黄帝内经》识根植于心,
《《《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经》等中医古籍,临证中贯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计18
纪2他们无论是接受传统私塾教育0~30年代,
年龄阶段少年期(11-15岁)
表2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年龄分析
国医大师(岁)
)、)、)、)、)、)、方和谦(苏荣扎布(李济仁(何任(张琪(张灿玾(121412121213)、)、)、)、)、)、张学文(周仲瑛(贺普仁(徐景藩(强巴赤列(裘沛然(141214141113)、)、)、)、)、)陆志正(颜正华(颜德馨(王绵之(任继学(郭子光(141414151515
青年初期(16-19岁)
)、)、)、)、王玉川(邓铁涛(朱良春(李振华(18161816
)、)、)、李辅仁(张镜人(陆广莘(161818)、)、)班秀文(唐由之(程莘农(181616
吴咸中先生是西学中,因此他们两位学习中医的初学年 注:①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初学年龄;②由于李玉奇先生是弃文从医,龄不属于这两个年龄阶段,分别是20岁和33岁。
10
参合学用”的态度1.5 国医大师对临床实践“分析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经验性强。它的理论源自临床、高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实践。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与临床是分不开的,也只有通过临床的实践,才能不断认知、不断领悟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解才能最终领悟到“山重水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纵观30位国医大师的成长及他们自身的体会,他们都一致认为之所以能够对中医药进行很好的继承。无论是师承早临床,跟名师”和发扬得益于“
他们都是随侍在名师身边,模式还是院校教育,
面对面地教与学并参与到临证诊治中,以此不仅获得了直观的感性认知,而且有真实可靠的病案来论证理论的正谬。李辅仁先生对自己的“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成才之路总结道,
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事实上,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国医大师们在踏入岐黄之路后的几十年里从没有放弃
从没有脱离过病人。这也正是他过临床实践,
们后来成为中医药名家的关键所在。2 大医精诚之路对中医药传承的启示
国医大师们的大医精诚之路既是他们在岐黄之路上一步步刻苦钻研、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又是我国一代又一代名中医们成而走出来的,
长之路的延续,更是需要我们汲取其中的奥秘和规律,引领一批立志传承岐黄薪火的新一代继续走下去,踏上名医之路,这也必将会在我国传统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新足迹。2.1 坚持师承模式是把握中医药传承的捷径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模式中,家传模式一招一式,口传心授,答疑解惑,毫即父子相承,
无保留,尽得家传秘术,优势明显;师承模式也是师徒如父子,学徒跟师抄方,侍诊左右,言传耳提面命,相机点拨,润物无声地把自己身教,
的学术思想、辩证思维方式、操作技能手法和处方用药方法和学术思想传给学徒。这两种模式都符合名老中医传承的规律,是名老中医薪火是中医学术代代相传、长相传的一条成才之路,
·68·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卷第期
盛不衰的重要途径,抓住这一关键,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继承工作就可以少走弯路。
的确,中医强调心悟、心法、灵感、直觉等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验功夫和思维方式,
。医家个体性的诊疗经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验更包含慧观悟性的成分和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经过长期的跟师学习体验,直内向反思,才能心领神会,体会和感悟观领悟,
[5]到名老中医治疗用药的良苦用心和用意。国
习、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中医,没有中国文化的奠基,学习中医只能学到皮毛。同时,应该广泛涉猎古代文化内容,熟读甚至背诵一些中国文例如《论语》学经典著作和中国哲学经典著作,
《《《《孟子》中庸》古文观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传》道德经》等。这样才能扎实继承,开拓发展。
2.3 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是中医药传承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临床医学,是实践医学。中医药的经验和理论均来自临床实践的总结而非实验室研究。这些晦涩抽象的理论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在病人身上才会变得直观和异常灵动。如果我们离开临床实践,仅靠读死书和死读书是学不好中医学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将中医药的相关学术思想及理论视为虚妄随着临床实践范围的扩大的玄学。几千年来,
以及疗效的提高,中医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中医学则是无源之水、展。如果离开临床实践,
无本之木。纵观历史,仲景之后的历代名医大皆是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而对中医理家,
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国医大师们认为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通过在“读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中医学子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领悟读书所学习到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灵活而准确地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可以萌发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中医学子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可以先学针灸,治未病。以这种方式亲身体验中医药,不仅能治好病,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树立他们为中医药的继承与发扬而奋斗终身的大志,并促使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向难治之病进军。2.4 反复研读经典是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必由之路
中医经典是构成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医临床思维观点及防治疾病方法的依据和源头。这些医药典籍中所包含的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技术和经验。翻阅中国传统医学史以及中
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
[6]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现代院校教
育模式主要可完成“普遍教育”和高端理论研究的目的,而跟师学习的师承模式则是侧重于实“践,以“深耕细作”经典传承与发展”为重点。两种教育、传承模式的互补,将极大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创造出更新的科学发展局面。道”是开启中医宝库的2.2 掌握传统文化之“钥匙
与国医大师们求学与成长年代不同的是,我们在拥有浓厚现代气息之时,传统文化气息传统思维能力正日渐弱化。对此,却日渐淡薄,
国医大师何任先生认为,中医学是成书于古代传统文化之上的独特医学体系,要想理解它,发就要有传统的思维,就要读好四书五经,展它,
掌握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知识,否则,用现代医学思想去附会中医,那只会南辕北辙,从而怀疑中医,甚至否定中医,最终消灭中医。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医学的命脉之所在,其精神内涵渗透在了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舍弃传统文化,中医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传统文化道”是开启中医宝库的钥匙,从文化背景入之“
手,探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文化历程,是深刻、准确把握中医医理,自如运用中医方法的根本途径。
因此,在中医药大学里,每个中医学子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学习中医药的根基和钥匙,只有学习好中国文化,才能有效学
曾智,等: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第期
·69·
医医家成才之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医大家都是从医药经典中走出来的。他们通过反复研读甚至背诵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可以说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殊现象。
由此可见,熟读经典医籍对于学好中医的意义非凡,对于以后临证的作用很大。因此,学非要打好熟读经典这一基础不可。正好中医,
经典是中医学的根,仲景如李辅仁教授所指出,
之后的各代医家汲取营养,结合实践,创立了大量学说与著作,是中医学的枝和叶。正是其根正,才枝繁叶茂,才赋予了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因此,持之以恒地熟读甚至背诵医籍经典及后世医书是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一条无法回避的途径,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从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探寻中还发“国医大师们始终秉持“医乃仁术”万事德为现,
“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家先训。他们自少年时便酷爱中医,并从此踏上岐黄之路,随遵大以大医精诚作为行为准则,在临床医精诚之训,
实践中尽医之天职,解苍黎之疾苦。因此,传承
必须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和医德中医药精髓,
医风融入我们的行为准则中,修德敬业,真诚服务,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为发展中医药、造福人
[7]
类健康事业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林亭秀,李宇航.古代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派学说关1
]():系探析[J.2008,27547-49.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M].2010:227.
[]——国盖国忠,任喜洁,任喜波.启古悟今悬壶济世—3
]医大师任继学先生的治学之路[中医药文化,J.2009():64-7.
[]王海军,李郑生,王亮.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4
]():讨[中医学报,J.2011,266664-668.
[]]黄辉.谱写名老中医传承之路的新篇章[中医药5J.():临床杂志,2012,24121234-1235.
[]]陈凯佳.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教育思想研究[中6J.():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715-1716.
[]任壮,冯磊.王国强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工作会7
中国中医议上要求中医药传承工作须坚持七原则[N].()药报,2013-01-231.
DevelomentPatternofRenownedTCM MastersanditsImortanceforTCMInheritance pp
ZENG Zhi,SHEN Jun-long*
(ColleeoEconomand Manaement,NaninUniversitoChinese Medicine,NaninChina) 210023,gf ygjg yf jg, ABSTRACT:To exlore ersonal exerience and develoment attern of 30renowned TCM masters and to analzepppppyTCM inheritance and TCM talents cultiv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learnt TCM throuh lineae.Theireneralygg g,,beliefvalues are the souls of beina doctor.Theemhasiz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diinto classical literatures, gypg,,wconstantlimroved medicinedilientlworked into clinic and ursued kindnesshich revealed the core of TCMy pgy ptalents cultivation and TCM culture inheritance.
;KEY WORDS:renowned TCM masterstalent cultivation law;inheritance atternsp
·征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 1999年创刊(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医文化栏目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江苏省特色栏目。所设专栏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爱好者。每期6定价1全年定价4页,0.00元,,/国内统一刊号C40.00元。逢3、6、9、12月18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3222N32-1561C。可向编辑部直接购买,请与张秀春老师联系。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邮编:38号南京中医药大学42号信箱;210023;;:电话:025-85811935E-mailxbnutcm@126.com。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14卷第2期
JOURNAL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SOCIALSCIENCE)Vol.14No.2Jun.2013
·65·
櫸櫸毼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櫸櫸毼
·中医文化·
1 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探寻
国医大师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他们是将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启示。养、
关键词:国医大师;成才规律;传承模式中图号:R2-4
文献标志码:A
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
曾智,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探寻3分析中医传承及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一些普通规律。发现多数名0位国医大师的个人经历及成长过程,中医名家的个人信仰、价值观是铸造苍生大医的灵魂;重视传统文医名家是以广义的师承模式走上岐黄之路的;
化、钻研古籍经典、精益求精、悟真求道、勤于临床、追求至善是造就国医大师的动力机制。这些为中医药人才的培
()文章编号:1009-3222201302-0065-05
党和国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领导人总结历史教训,从发展人类卫生事业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医药和维护人民健康出发,
的作用和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保护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由此,我国中医药界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医大家,荣获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名家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当前中国传统医药临床与学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中医学术研究和传承发展的源泉。30位国医大师在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医药事业,成就了一段段辉煌的大医之路。这一条条名医之路在现代中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也激励我们为一批立志传承岐黄薪火去不断探寻和研究,
的新一代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的大医精合,
诚之路不仅仅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个人不同寻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学常的经历与特色,
术理论和临床实践长盛不衰、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对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1.1 国医大师所经历的中医传承模式分析
中国传统医药学源于远古的医疗经验,最早的医学传承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尤其是春秋之后,中医的传承模式也发生了改
[1]
变。总结起来,中医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家传、
师承、院校教育和自学通医。对30位国医大师的大医精诚之路进行探寻发现,通过院校培养通过攻读经典、私淑医家而自学成才者者有之;
也有之;但更多的是通过师徒授受和世医家传的方式,接力棒式地传承着鲜活的中医学术精)。其中,如表1有师承模式经历的有1髓(8位(,占6有家传模式经历的有1占0%)7位(,有院校模式经历的有1占56.7%)6位(
收稿日期:修稿日期:2013-04-06;2013-05-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2&ZD114B-b201101030
,作者简介:曾智(男,湖南双峰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本校21976-)011级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lshen2005@126.comj
·66·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卷第期
。如果把家传模式也纳入广义的师承53.3%)教育模式中,共有2国医大师由此8位(93.3%)踏上岐黄之路。由此可见,家传和师承(或者成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为广义的师承)
式,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径。在这
师父一招一式,口授心传,侍诊左右,种模式中,
耳濡目染,耳提面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师父的操作手法技能、辩证思维方式和处方用药的方法。
表1 国医大师所接受的中医教育模式
传承模式家传师承院校家传+师承家传+院校师承+院校家传+师承+院校自学+师承+院校
国医大师
李振华、张学文、张灿玾方和谦、
陆广莘、贺普仁、唐由之、程莘农、颜正华李济仁、
吴咸中、班秀文
李玉奇、张镜人、徐景藩、郭子光
王绵之、邓铁涛、何任、周仲瑛、陆志正、颜德馨
王玉川、任继学、苏荣扎布、裘沛然
李辅仁、张琪、强巴赤列
朱良春
注:表中分类是指国医大师在成长中独立行医济世之前所接受的中医教育模式。
1.2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
[2]
根据分析发现,的全过程。30位国医大师无
奇先生从小爱好绘画艺术,并亲受两位书法大欲想走此途径而通幽,然而“看到外公家指导,
用中医药解除许多百姓病疾煎熬之苦,深感济世活人之术确实崇高,便发奋学医济世,解苍黎。之苦”
1.3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年龄阶段分析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他们将1将1中,1到14岁划分为少年期,5到18岁划分为青年初期。我们根据这两个心理将3发展阶段,0位国医大师的初学年龄进行了)。由此可见,分类整理(如表2在30位国医大师中有1占总数的6是在少年期开始8位(0%)学习中医的,而且他们大多在20岁左右就开始独立行医,坐堂应诊。
1.4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知识背景分析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业医必先精文”
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在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天人相应、五行生克制化的整体观念,阴阳追求和谐的中庸思想,因时、因地、因人治平衡、
重道轻器的方法论等,无不宜的灵活辨证思维,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中的具体体现,而某些哲学术语的借用在中医药典籍
论是幼受庭训的家传还是名医指明的师承,他们踏上岐黄之路的动机大多是由于对中医药事业的由衷热爱。他们从小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社会,不仅仅对中医药的实践功效有初步认知,而且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无穷魅力,并萌发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使命。如:邓铁涛先生“从小目睹中医药能救大众于痛苦之中,因而有志(继承家学,走中医之路”本文有关国医大师成长之路相关研究资料未标明引用及出处的相关);信息均来自《国医大师传承研究精粹》朱良春;先生“深感病痛之苦,乃立志学医”任继学先生“亲见恩师巧妙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救治大病难症痼疾,深受影响,立志师承衣钵,发扬光
[3]
;大”周仲瑛先生“亲眼看到父辈平日诊务繁
忙,活人无数,救人于疾苦,受乡邻同道尊重,遂立志学医造福乡里”等。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医药的无限热爱,才使得他们刻苦学习,甚至有些国医大师弃儒从医或者弃文从医。例如:李玉
曾智,等: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第期
·67·
中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东方哲学思想和理念,自觉接受和运用整体、辩证的思维方法,都是读懂和学会中医药学的前提和条件。李振华教授结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及长期的教育实践曾提出了中医教育的一个观点:“要学习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医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理通、
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哲理,
[4]
”为名医。30位国医大师基本是成长于20世
其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接受现代新文化教育,
都有极大的相同之处。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传统《文化范围中,从小熟读与背诵《百家姓》三字《、《增广贤文》唐诗、宋词,以及《论语》孟子》经》
《古文观止》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使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和文言文知为他们日后学习理解《黄帝内经》识根植于心,
《《《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经》等中医古籍,临证中贯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计18
纪2他们无论是接受传统私塾教育0~30年代,
年龄阶段少年期(11-15岁)
表2 国医大师初学中医的年龄分析
国医大师(岁)
)、)、)、)、)、)、方和谦(苏荣扎布(李济仁(何任(张琪(张灿玾(121412121213)、)、)、)、)、)、张学文(周仲瑛(贺普仁(徐景藩(强巴赤列(裘沛然(141214141113)、)、)、)、)、)陆志正(颜正华(颜德馨(王绵之(任继学(郭子光(141414151515
青年初期(16-19岁)
)、)、)、)、王玉川(邓铁涛(朱良春(李振华(18161816
)、)、)、李辅仁(张镜人(陆广莘(161818)、)、)班秀文(唐由之(程莘农(181616
吴咸中先生是西学中,因此他们两位学习中医的初学年 注:①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初学年龄;②由于李玉奇先生是弃文从医,龄不属于这两个年龄阶段,分别是20岁和33岁。
10
参合学用”的态度1.5 国医大师对临床实践“分析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经验性强。它的理论源自临床、高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实践。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与临床是分不开的,也只有通过临床的实践,才能不断认知、不断领悟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解才能最终领悟到“山重水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纵观30位国医大师的成长及他们自身的体会,他们都一致认为之所以能够对中医药进行很好的继承。无论是师承早临床,跟名师”和发扬得益于“
他们都是随侍在名师身边,模式还是院校教育,
面对面地教与学并参与到临证诊治中,以此不仅获得了直观的感性认知,而且有真实可靠的病案来论证理论的正谬。李辅仁先生对自己的“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成才之路总结道,
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事实上,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国医大师们在踏入岐黄之路后的几十年里从没有放弃
从没有脱离过病人。这也正是他过临床实践,
们后来成为中医药名家的关键所在。2 大医精诚之路对中医药传承的启示
国医大师们的大医精诚之路既是他们在岐黄之路上一步步刻苦钻研、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又是我国一代又一代名中医们成而走出来的,
长之路的延续,更是需要我们汲取其中的奥秘和规律,引领一批立志传承岐黄薪火的新一代继续走下去,踏上名医之路,这也必将会在我国传统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新足迹。2.1 坚持师承模式是把握中医药传承的捷径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模式中,家传模式一招一式,口传心授,答疑解惑,毫即父子相承,
无保留,尽得家传秘术,优势明显;师承模式也是师徒如父子,学徒跟师抄方,侍诊左右,言传耳提面命,相机点拨,润物无声地把自己身教,
的学术思想、辩证思维方式、操作技能手法和处方用药方法和学术思想传给学徒。这两种模式都符合名老中医传承的规律,是名老中医薪火是中医学术代代相传、长相传的一条成才之路,
·68·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卷第期
盛不衰的重要途径,抓住这一关键,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继承工作就可以少走弯路。
的确,中医强调心悟、心法、灵感、直觉等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验功夫和思维方式,
。医家个体性的诊疗经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验更包含慧观悟性的成分和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经过长期的跟师学习体验,直内向反思,才能心领神会,体会和感悟观领悟,
[5]到名老中医治疗用药的良苦用心和用意。国
习、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中医,没有中国文化的奠基,学习中医只能学到皮毛。同时,应该广泛涉猎古代文化内容,熟读甚至背诵一些中国文例如《论语》学经典著作和中国哲学经典著作,
《《《《孟子》中庸》古文观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传》道德经》等。这样才能扎实继承,开拓发展。
2.3 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是中医药传承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临床医学,是实践医学。中医药的经验和理论均来自临床实践的总结而非实验室研究。这些晦涩抽象的理论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在病人身上才会变得直观和异常灵动。如果我们离开临床实践,仅靠读死书和死读书是学不好中医学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将中医药的相关学术思想及理论视为虚妄随着临床实践范围的扩大的玄学。几千年来,
以及疗效的提高,中医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中医学则是无源之水、展。如果离开临床实践,
无本之木。纵观历史,仲景之后的历代名医大皆是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而对中医理家,
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国医大师们认为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通过在“读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中医学子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领悟读书所学习到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灵活而准确地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可以萌发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中医学子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可以先学针灸,治未病。以这种方式亲身体验中医药,不仅能治好病,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树立他们为中医药的继承与发扬而奋斗终身的大志,并促使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向难治之病进军。2.4 反复研读经典是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必由之路
中医经典是构成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医临床思维观点及防治疾病方法的依据和源头。这些医药典籍中所包含的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技术和经验。翻阅中国传统医学史以及中
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
[6]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现代院校教
育模式主要可完成“普遍教育”和高端理论研究的目的,而跟师学习的师承模式则是侧重于实“践,以“深耕细作”经典传承与发展”为重点。两种教育、传承模式的互补,将极大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创造出更新的科学发展局面。道”是开启中医宝库的2.2 掌握传统文化之“钥匙
与国医大师们求学与成长年代不同的是,我们在拥有浓厚现代气息之时,传统文化气息传统思维能力正日渐弱化。对此,却日渐淡薄,
国医大师何任先生认为,中医学是成书于古代传统文化之上的独特医学体系,要想理解它,发就要有传统的思维,就要读好四书五经,展它,
掌握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知识,否则,用现代医学思想去附会中医,那只会南辕北辙,从而怀疑中医,甚至否定中医,最终消灭中医。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医学的命脉之所在,其精神内涵渗透在了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舍弃传统文化,中医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传统文化道”是开启中医宝库的钥匙,从文化背景入之“
手,探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文化历程,是深刻、准确把握中医医理,自如运用中医方法的根本途径。
因此,在中医药大学里,每个中医学子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学习中医药的根基和钥匙,只有学习好中国文化,才能有效学
曾智,等: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第期
·69·
医医家成才之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医大家都是从医药经典中走出来的。他们通过反复研读甚至背诵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可以说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殊现象。
由此可见,熟读经典医籍对于学好中医的意义非凡,对于以后临证的作用很大。因此,学非要打好熟读经典这一基础不可。正好中医,
经典是中医学的根,仲景如李辅仁教授所指出,
之后的各代医家汲取营养,结合实践,创立了大量学说与著作,是中医学的枝和叶。正是其根正,才枝繁叶茂,才赋予了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因此,持之以恒地熟读甚至背诵医籍经典及后世医书是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一条无法回避的途径,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从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探寻中还发“国医大师们始终秉持“医乃仁术”万事德为现,
“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家先训。他们自少年时便酷爱中医,并从此踏上岐黄之路,随遵大以大医精诚作为行为准则,在临床医精诚之训,
实践中尽医之天职,解苍黎之疾苦。因此,传承
必须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和医德中医药精髓,
医风融入我们的行为准则中,修德敬业,真诚服务,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为发展中医药、造福人
[7]
类健康事业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林亭秀,李宇航.古代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派学说关1
]():系探析[J.2008,27547-49.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M].2010:227.
[]——国盖国忠,任喜洁,任喜波.启古悟今悬壶济世—3
]医大师任继学先生的治学之路[中医药文化,J.2009():64-7.
[]王海军,李郑生,王亮.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4
]():讨[中医学报,J.2011,266664-668.
[]]黄辉.谱写名老中医传承之路的新篇章[中医药5J.():临床杂志,2012,24121234-1235.
[]]陈凯佳.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教育思想研究[中6J.():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715-1716.
[]任壮,冯磊.王国强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工作会7
中国中医议上要求中医药传承工作须坚持七原则[N].()药报,2013-01-231.
DevelomentPatternofRenownedTCM MastersanditsImortanceforTCMInheritance pp
ZENG Zhi,SHEN Jun-long*
(ColleeoEconomand Manaement,NaninUniversitoChinese Medicine,NaninChina) 210023,gf ygjg yf jg, ABSTRACT:To exlore ersonal exerience and develoment attern of 30renowned TCM masters and to analzepppppyTCM inheritance and TCM talents cultiv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learnt TCM throuh lineae.Theireneralygg g,,beliefvalues are the souls of beina doctor.Theemhasiz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diinto classical literatures, gypg,,wconstantlimroved medicinedilientlworked into clinic and ursued kindnesshich revealed the core of TCMy pgy ptalents cultivation and TCM culture inheritance.
;KEY WORDS:renowned TCM masterstalent cultivation law;inheritance atternsp
·征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 1999年创刊(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医文化栏目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江苏省特色栏目。所设专栏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爱好者。每期6定价1全年定价4页,0.00元,,/国内统一刊号C40.00元。逢3、6、9、12月18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3222N32-1561C。可向编辑部直接购买,请与张秀春老师联系。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邮编:38号南京中医药大学42号信箱;210023;;:电话:025-85811935E-mailxbnutcm@126.co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