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摩腾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的一个显赫门第,他云游四方,以宣扬教义为己任。 古印度高僧竺法兰,自言诵经数万章,为印度学者之师,他曾与摄摩腾一起云游四方。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与佛教首传中国、与“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密切相关。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公元65年,蔡愔、秦景等人开始“西天取经”,至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67年),汉使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住鸿卢寺,翌年(68年),汉明帝诏建白马寺。相传,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经带来佛经原本――梵文《贝叶经》,是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入华后,他们很快学习汉语,禅居白马寺内奉佛译经。他们先在清凉台共同译出《四十二章经》,敕令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在洛阳圆寂,被安葬在白马寺东院,即如今的摄摩腾墓。 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翻译了东汉使者从西域带回的其他佛教典籍《十地断结经》四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等,这是我国早的一批佛学著作。竺法兰60多岁时卒于白马寺,被安葬在白马寺西院,即如今的竺法兰墓。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为中国佛教的两位开山鼻祖,故后世皆以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尊为“释源”和“祖庭”。
摄摩腾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的一个显赫门第,他云游四方,以宣扬教义为己任。 古印度高僧竺法兰,自言诵经数万章,为印度学者之师,他曾与摄摩腾一起云游四方。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与佛教首传中国、与“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密切相关。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公元65年,蔡愔、秦景等人开始“西天取经”,至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67年),汉使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住鸿卢寺,翌年(68年),汉明帝诏建白马寺。相传,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经带来佛经原本――梵文《贝叶经》,是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入华后,他们很快学习汉语,禅居白马寺内奉佛译经。他们先在清凉台共同译出《四十二章经》,敕令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在洛阳圆寂,被安葬在白马寺东院,即如今的摄摩腾墓。 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翻译了东汉使者从西域带回的其他佛教典籍《十地断结经》四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等,这是我国早的一批佛学著作。竺法兰60多岁时卒于白马寺,被安葬在白马寺西院,即如今的竺法兰墓。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为中国佛教的两位开山鼻祖,故后世皆以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尊为“释源”和“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