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言中的“小节”亦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事,指一些非常细微之处,也可以称之为“细节”。对于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一直坚信,能成大事者必然会注重小节。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所描述的“我”在和周总理吃完那所谓的“夜宵”站起来之后,不小心把小转椅的上部分带歪了,“我”并没在意,而周总理却走过来把它扶正,然后才去睡觉。转椅虽然歪了,可以第二天来扶正,但总理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一细节的描写,周总理那严谨的生活作风便使人一目了然;又如《凡卡》一文的第二小节中这样描述:“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几句话对凡卡是什么样的心情,怎样东张西望,怎么叹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就使我们从文中活脱脱地看到了凡卡,他仿佛是一只受到惊吓的笼中之鸟,惶恐万分而又无可奈何。从而也使我们很快理解到凡卡是生活在一个受虐待而提心吊胆的环境里。
在 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语言行动的细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到细节,更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也能注意到细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到哪些细节呢?
一、倾听细节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
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指导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环节缺一不可,但指导过程中有些环节虽不起眼,但却常常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夕阳真美》,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他自己当爷爷,有意请一名男生当“奶奶”,而请另一名女生当“小孙子”,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性别错位”寓庄于谐,避免了尴尬局
面的出现。但也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也模仿于老师,请学生把这首古诗背诵给他听。但他没有注意到于老师“性别错位”的细节,而是直接对学生说:“就当我是你爸爸吧!把这首古诗背给我听听。”结果全场哄堂大笑,场面十分尴尬。又如到别的学校借班级上课时,为了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我想请几位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段,哪些是朗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呢,请你读一读吧。”这样的结果要么学生大声告诉你谁是本班的“差生”,使被“检举揭发者”面红耳赤;要么就是无人响应,而且表情惶恐,人人自危,惟恐老师叫到他的名字;即使被老师叫起来也是一脸的不情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教师能注意到这一细节,换个方式,改教师提问为班长推荐(教师可先授意),这样被推荐的同学非但不会不情愿,反而会非常高兴,非常乐意。这样,不就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三、辅助细节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免不了会借助音乐等媒体来营造氛围。这样的镜头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或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乐曲悠扬地回响在教室里,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教师认为时间到了,“咔”的一声就关闭了录音机,音乐戛然而止,学生在刚刚营造的氛围中一下子“惊醒”了!这种苦心经营的情境氛围,毁于“咔”的一声,实在可惜。
假如老师注意到这一细节,那么,又该如何结束音乐呢?我认为老师不妨在音乐中引入课文内容,然后将乐曲声由大慢慢调至到小,最后缓缓关闭。这样就避免了陡然关闭音响对情境和氛围的破坏。
四、提问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想变点什么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我想变点儿什么,再说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夏天里,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植物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第一个老师的提问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的分明是生硬的规则,于是孩子对说话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大胆表达;而第二位老师的提问设计,则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了孩子的兴奋点,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需要。再者,又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将表达的要求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于是孩子们个个愿说、想说,从而迸发了一句句灵动而诗化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的表达训练才会是轻松而高效的。
细节体现本质。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反映的是老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老师丰富的教育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提问,一句话,一个举动,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并且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老师也应注意倾听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
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
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言中的“小节”亦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事,指一些非常细微之处,也可以称之为“细节”。对于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一直坚信,能成大事者必然会注重小节。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所描述的“我”在和周总理吃完那所谓的“夜宵”站起来之后,不小心把小转椅的上部分带歪了,“我”并没在意,而周总理却走过来把它扶正,然后才去睡觉。转椅虽然歪了,可以第二天来扶正,但总理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一细节的描写,周总理那严谨的生活作风便使人一目了然;又如《凡卡》一文的第二小节中这样描述:“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几句话对凡卡是什么样的心情,怎样东张西望,怎么叹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就使我们从文中活脱脱地看到了凡卡,他仿佛是一只受到惊吓的笼中之鸟,惶恐万分而又无可奈何。从而也使我们很快理解到凡卡是生活在一个受虐待而提心吊胆的环境里。
在 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语言行动的细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到细节,更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也能注意到细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到哪些细节呢?
一、倾听细节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
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指导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环节缺一不可,但指导过程中有些环节虽不起眼,但却常常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夕阳真美》,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他自己当爷爷,有意请一名男生当“奶奶”,而请另一名女生当“小孙子”,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性别错位”寓庄于谐,避免了尴尬局
面的出现。但也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也模仿于老师,请学生把这首古诗背诵给他听。但他没有注意到于老师“性别错位”的细节,而是直接对学生说:“就当我是你爸爸吧!把这首古诗背给我听听。”结果全场哄堂大笑,场面十分尴尬。又如到别的学校借班级上课时,为了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我想请几位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段,哪些是朗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呢,请你读一读吧。”这样的结果要么学生大声告诉你谁是本班的“差生”,使被“检举揭发者”面红耳赤;要么就是无人响应,而且表情惶恐,人人自危,惟恐老师叫到他的名字;即使被老师叫起来也是一脸的不情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教师能注意到这一细节,换个方式,改教师提问为班长推荐(教师可先授意),这样被推荐的同学非但不会不情愿,反而会非常高兴,非常乐意。这样,不就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三、辅助细节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免不了会借助音乐等媒体来营造氛围。这样的镜头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或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乐曲悠扬地回响在教室里,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教师认为时间到了,“咔”的一声就关闭了录音机,音乐戛然而止,学生在刚刚营造的氛围中一下子“惊醒”了!这种苦心经营的情境氛围,毁于“咔”的一声,实在可惜。
假如老师注意到这一细节,那么,又该如何结束音乐呢?我认为老师不妨在音乐中引入课文内容,然后将乐曲声由大慢慢调至到小,最后缓缓关闭。这样就避免了陡然关闭音响对情境和氛围的破坏。
四、提问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想变点什么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我想变点儿什么,再说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夏天里,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植物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第一个老师的提问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的分明是生硬的规则,于是孩子对说话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大胆表达;而第二位老师的提问设计,则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了孩子的兴奋点,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需要。再者,又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将表达的要求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于是孩子们个个愿说、想说,从而迸发了一句句灵动而诗化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的表达训练才会是轻松而高效的。
细节体现本质。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反映的是老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老师丰富的教育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提问,一句话,一个举动,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并且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老师也应注意倾听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
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
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