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游沧浪亭

诗文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作者被贬废后购建,取名“沧浪”。②连明,直至天明。

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一首。有《苏学士文集》。 艺术特色

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赏析

一般说,苏舜钦写景物的诗并不以再现自然美见长。他笔下的景物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如“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过苏州》),“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写的是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景物,形象本身就具备了诗人的性情。这有些像李白的山水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诗人写景,虽然郁积深厚,却不直接说出,而是创造一种境界,让人去体味。这有些像柳宗元写山水游记。《初晴游沧浪亭》就是这种写法。

诗写于庆历六年春,诗人受人倾陷,革职为民,退居苏州已一年多了。一年来,他试试携酒独往沧浪亭吟诗漫步,此诗即写春日雨霁,他在沧浪亭畔所见到的自然景象。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徒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的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晴,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戴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句中的“弄”字乃吴越方言,作的意思。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帘虚”即帘内无人。若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末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

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我们从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想象的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不是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吗?可见诗人在本诗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

诗文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作者被贬废后购建,取名“沧浪”。②连明,直至天明。

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一首。有《苏学士文集》。 艺术特色

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赏析

一般说,苏舜钦写景物的诗并不以再现自然美见长。他笔下的景物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如“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过苏州》),“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写的是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景物,形象本身就具备了诗人的性情。这有些像李白的山水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诗人写景,虽然郁积深厚,却不直接说出,而是创造一种境界,让人去体味。这有些像柳宗元写山水游记。《初晴游沧浪亭》就是这种写法。

诗写于庆历六年春,诗人受人倾陷,革职为民,退居苏州已一年多了。一年来,他试试携酒独往沧浪亭吟诗漫步,此诗即写春日雨霁,他在沧浪亭畔所见到的自然景象。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徒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的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晴,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戴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句中的“弄”字乃吴越方言,作的意思。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帘虚”即帘内无人。若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末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

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我们从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想象的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不是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吗?可见诗人在本诗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


相关文章

  • 苏州 沧浪亭 1
  • 2009-11-27 16:07:43|  分类: 文化历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不久前,昔日的老同事远涉山水,参加在苏州举办的62届清华校友会,顺道看望了我.饭店晚餐毕,我们沿着人民路踱步,弯进了沧浪亭.园林黝黑的大门已经关 ...查看


  • 苏州沧浪亭
  • 苏州沧浪亭 沧浪亭是苏州的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城南三元坊附近.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造了别墅.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 ...查看


  • 韩世忠与沧浪亭
  • 中午又去了趟沧浪亭,明知道不会有一点韩世忠的印迹,还是再去看了一下.忽然想谈韩世忠与沧浪亭,是因为很多人都写到他与沧浪亭的事情,偏又语焉不详. 这位南宋初期的号称中兴佐命定国的元勋,出身行伍,与岳飞一样,其实相当跋扈.在那个拥兵自重,中枢孱 ...查看


  • [沧浪亭记(明)归有光]阅读答案
  • 沧浪亭记 (明)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 ...查看


  • 严羽的相关论文
  • 摘 要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诗歌理论著作.它的基本观点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方面.前者囊括了"以禅喻诗"."识诗"."妙悟"和&qu ...查看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薄荷_酒窝   2012-09-27 22:55 星期四 晴 今晚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很久没写了,随意写几句与明月清风一起和着秋天的节拍抒怀. 月至蓝天下,风送秋色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是苏州 ...查看


  • 读[沧浪诗话]有感
  • 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 ...查看


  • [沧浪之水]读后有感
  • 诚为本 廉为先 --读<沧浪之水>有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沧浪之水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池大为,一个清贫的医科院研究生一步步走进官场,背叛承官之道的传统,放弃清高最 ...查看


  •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差异性自主学习教改探索
  • "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案例尊重差异,发掘每个学生潜能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差异性自主学习教改探索 沈俐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自我学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