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作者:丁柏林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比热容”是初中物理热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为了有效地引出“比热容”这一概念,人教版新课程中设置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但该实验装置和器材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通过课堂体验,对相关实验装置和器材进行了大胆改进,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实验;改进;比热容

“比热容”的知识是该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故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体会到这一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难度。

教材中为了引出“比热容”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教材上“想想议议”的问题,由此得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进而得出:“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质量是否相等?”由此引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给出了图1和图2所示的装置。

根据该实验装置来进行学生探究实验,实验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实验装置和所选器材存在如下两个很难克服的缺点:

1.很难保证干沙子与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等的热量。在原实验装置中,由于所用器材中用到两个酒精灯,尽管所用的酒精灯可以做到基本上相同,但要使水和干沙子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必须做到:火焰的大小和高度基本一致,且室内不能有风,这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况且,即便以上要求都能达到,但由于水具有流动性,能够进行对流传热,而干沙子只能通过传导传热,况且干沙子的导热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相对而言,水要比干沙子吸热快,在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要比干沙子多。这样实验的现象与结论将出现极大的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温度计的示数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沙子的温度。本实验的预计实验现象将是:在水中的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将比沙石中的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慢,但在使用原实验装置时,两支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快慢会与它们的液泡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温度计液泡分别放在沙子和水的中部或中上部测量,由于水的对流传热要比沙子的传导传热快,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将看到的实验现象会是: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得比干沙子的快!这与我们想要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恰恰相反的,如果让温度计液泡靠近容器底部甚至接触底部,虽然可以看到我们所期望的实验结果,但这将违背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因为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中明确规定:温度计的液体泡是

不能靠近或接触容器底部的,因为那样容易损坏温度计的液泡(主要是指沙石中的那一支温度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实验装置和选材分别做了如下两套方案的改进设计:

实验改进方案一:(参见图3的实验装置)

本实验改进方案提供给每一小组学生的实验器材有:一副铁架台(附带铁夹和金属杆),两支相同规格的大试管,两支相同刻度的温度计(尾部系有细线),一个大烧杯,两只相同规格的小烧杯,一支滴管,煤油和冷水,一壶热水(温度为80℃~90℃),一架天平。 该实验装置的优点主要有:

1.由于该实验装置由原来的两个铁架台变成一个,而且用同一杯热水来代替两个酒精灯进行同时加热使得整个装置显得更为简捷和紧凑,可操作性强。为实验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用煤油取代干沙子来跟等质量的水进行对比实验,由于水和煤油都具有流动性,都能进行对流传热,还用同一杯热水代替两个酒精灯来进行同时加热,只要做到两支大试管的底部水平,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基本相同,这样也达到了实验条件的基本要求。

3.两支温度计并排在一起,更便于读数或比较它们示数上升的快慢,可缩短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该套实验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两支大试管的底部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证两试管的受热面积相同,从而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基本上相同。

2.两支温度计的液泡应分别处在煤油和冷水的中间或中间偏上高度,且不宜与试管壁接触。

3.倒入大烧杯中的热水水面高度,以不超过冷水水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为宜,绝不可超过冷水液面的高度,这一点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以通过控制两支大试管的底部在大烧杯中的深度来达到要求。

实验改进方案二:(参见图4实验装置)

本实验改进方案与第一套方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用沙石与水(少量)的混合物代替干沙子,与等质量的水进行对比实验,其余所选器材均与第一套方案相同。

该实验装置具有除实验改进方案一中所提到的优点外,还保持了教材原来所选物质不变的特点,还可以克服两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热不相同的缺点。

本套实验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放入左边试管中沙石与水(少量)的混合物的质量应等于右边试管中水的质量,且沙石颗粒的体积大小宜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这一点可由教师在选材上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选取。

2.两支大试管的底部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证两支试管的受热面积相同,从而使两者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3.两支温度计的液泡应分别处在冷水的中间或中间偏上高度,且不宜与试管壁接触。

4.倒入大烧杯中的热水水面高度,以不超过沙石中水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为宜,绝不可超过沙石中水面的高度。

通过以上两套实验改进方案的实施,笔者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采用第二套装置的学生在倒入热水后,可在1分钟的时间内读取到明显的实验对比数据。

?誗编辑 董慧红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作者:丁柏林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比热容”是初中物理热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为了有效地引出“比热容”这一概念,人教版新课程中设置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但该实验装置和器材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通过课堂体验,对相关实验装置和器材进行了大胆改进,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实验;改进;比热容

“比热容”的知识是该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故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体会到这一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难度。

教材中为了引出“比热容”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教材上“想想议议”的问题,由此得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进而得出:“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质量是否相等?”由此引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给出了图1和图2所示的装置。

根据该实验装置来进行学生探究实验,实验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实验装置和所选器材存在如下两个很难克服的缺点:

1.很难保证干沙子与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等的热量。在原实验装置中,由于所用器材中用到两个酒精灯,尽管所用的酒精灯可以做到基本上相同,但要使水和干沙子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必须做到:火焰的大小和高度基本一致,且室内不能有风,这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况且,即便以上要求都能达到,但由于水具有流动性,能够进行对流传热,而干沙子只能通过传导传热,况且干沙子的导热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相对而言,水要比干沙子吸热快,在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要比干沙子多。这样实验的现象与结论将出现极大的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温度计的示数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沙子的温度。本实验的预计实验现象将是:在水中的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将比沙石中的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慢,但在使用原实验装置时,两支温度计上升的示数快慢会与它们的液泡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温度计液泡分别放在沙子和水的中部或中上部测量,由于水的对流传热要比沙子的传导传热快,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将看到的实验现象会是: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得比干沙子的快!这与我们想要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恰恰相反的,如果让温度计液泡靠近容器底部甚至接触底部,虽然可以看到我们所期望的实验结果,但这将违背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因为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中明确规定:温度计的液体泡是

不能靠近或接触容器底部的,因为那样容易损坏温度计的液泡(主要是指沙石中的那一支温度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实验装置和选材分别做了如下两套方案的改进设计:

实验改进方案一:(参见图3的实验装置)

本实验改进方案提供给每一小组学生的实验器材有:一副铁架台(附带铁夹和金属杆),两支相同规格的大试管,两支相同刻度的温度计(尾部系有细线),一个大烧杯,两只相同规格的小烧杯,一支滴管,煤油和冷水,一壶热水(温度为80℃~90℃),一架天平。 该实验装置的优点主要有:

1.由于该实验装置由原来的两个铁架台变成一个,而且用同一杯热水来代替两个酒精灯进行同时加热使得整个装置显得更为简捷和紧凑,可操作性强。为实验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用煤油取代干沙子来跟等质量的水进行对比实验,由于水和煤油都具有流动性,都能进行对流传热,还用同一杯热水代替两个酒精灯来进行同时加热,只要做到两支大试管的底部水平,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基本相同,这样也达到了实验条件的基本要求。

3.两支温度计并排在一起,更便于读数或比较它们示数上升的快慢,可缩短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该套实验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两支大试管的底部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证两试管的受热面积相同,从而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基本上相同。

2.两支温度计的液泡应分别处在煤油和冷水的中间或中间偏上高度,且不宜与试管壁接触。

3.倒入大烧杯中的热水水面高度,以不超过冷水水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为宜,绝不可超过冷水液面的高度,这一点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以通过控制两支大试管的底部在大烧杯中的深度来达到要求。

实验改进方案二:(参见图4实验装置)

本实验改进方案与第一套方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用沙石与水(少量)的混合物代替干沙子,与等质量的水进行对比实验,其余所选器材均与第一套方案相同。

该实验装置具有除实验改进方案一中所提到的优点外,还保持了教材原来所选物质不变的特点,还可以克服两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热不相同的缺点。

本套实验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放入左边试管中沙石与水(少量)的混合物的质量应等于右边试管中水的质量,且沙石颗粒的体积大小宜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这一点可由教师在选材上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选取。

2.两支大试管的底部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证两支试管的受热面积相同,从而使两者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3.两支温度计的液泡应分别处在冷水的中间或中间偏上高度,且不宜与试管壁接触。

4.倒入大烧杯中的热水水面高度,以不超过沙石中水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为宜,绝不可超过沙石中水面的高度。

通过以上两套实验改进方案的实施,笔者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采用第二套装置的学生在倒入热水后,可在1分钟的时间内读取到明显的实验对比数据。

?誗编辑 董慧红


相关文章

  • "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关系"的突破性设计
  • 摘要:中学教材上有一些实验设计看似很合理,操作也很简单,但由于各种客观事实的干扰,加上课堂上地方小.时间短的限制,要想完成这些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教师都放弃了实验,改为口头说教,既违背了科学教学规律,学生又失去了 ...查看


  •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训练题
  • 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实验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1.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液体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 ...查看


  • 第十一章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解释.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加热海波和 ...查看


  •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实验探究题
  •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实验探究题 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 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 来判 ...查看


  • 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概述 课标要求 对学习探究能力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2.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能通过观 ...查看


  •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建立比热容概念的
  •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建立比热容概念的 一.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多媒体出示当天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观察比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一天的温差变化有何不同?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沿海地区水多,而内陆地区沙石和泥土多,那么不同物质的吸(放 ...查看


  • 13.3比热容练习及答案
  • 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练习题 1.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比热容是物质 ...查看


  • 2013-2014八上期中试卷
  • 2013-2014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 D. 看电视时听到的声音与画面不同步 物理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 请务必在本试卷密封线内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 ...查看


  • 比热容教案
  • 第3节 比热容 [学习目标]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活动方案] 一.提出问题 1.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被太阳照射过的沙子与同样被太阳照射过的河水,摸上哪个更热一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