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
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 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无意。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见远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即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五、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溅(jiàn) 抵(dǐ) 搔(sāo) 浑(hún) 胜(shèng) 簪(zān)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溅落。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值。这一联的意思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国都破败) 草木深(杂草丛生)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指战争)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离别,无法团圆!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相同点:作者、无言律诗、借景抒情、有“望”字······ 不同点:
开元盛世
因
安史之乱
远大抱负
忧国,伤时,思家
雄伟深远
果
深沉含蓄
六、小结
补充:介绍杜甫时应加入他创作的三个时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先后游览了吴、越和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视野,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 中年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因遭奸臣陷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当官后
又屡次被贬。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诗人写出了一系列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忧国忧民的诗篇。
3. 杜甫的晚年时期。杜甫的晚年过的相当凄凉,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一时
期的诗歌充满了一层悲哀、无奈地色彩。
七、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望岳》《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
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 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无意。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见远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即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五、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溅(jiàn) 抵(dǐ) 搔(sāo) 浑(hún) 胜(shèng) 簪(zān)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溅落。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值。这一联的意思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国都破败) 草木深(杂草丛生)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指战争)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离别,无法团圆!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相同点:作者、无言律诗、借景抒情、有“望”字······ 不同点:
开元盛世
因
安史之乱
远大抱负
忧国,伤时,思家
雄伟深远
果
深沉含蓄
六、小结
补充:介绍杜甫时应加入他创作的三个时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先后游览了吴、越和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视野,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 中年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因遭奸臣陷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当官后
又屡次被贬。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诗人写出了一系列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忧国忧民的诗篇。
3. 杜甫的晚年时期。杜甫的晚年过的相当凄凉,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一时
期的诗歌充满了一层悲哀、无奈地色彩。
七、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