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从众与自我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摆脱过度依赖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走向自主。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主选择。
知识目标:
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其分类。认识从众现象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众与自主”包括“剖析从众”和“走向自主”两部分内容,分别从现象和利弊方面来分析从众现象。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走向自主。之所以是教学重点是因为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由父母、师长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中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因此如何确立自我、做到真正的自主而不盲从是八年级学生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难点:从众的两重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理论观点:
(1)从众现象就是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2)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3)从众现象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4)克服盲目从众,走向自主就要做到:坚持原则、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和不良诱惑,自主地做出正确选择。
三、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主意,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尤其危险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抵制不良的诱惑和负面的团体压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团体性为特征就是从众的表现)。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迷恋偶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把从众现象解释清楚,然后,分析从众的利弊。学生很容易发现从众的弊端,但是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从众心理也是社会需要的。在谈偶像与自我的时候不能一味否定偶像,应重在辨析,分清利弊,让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懂得社会成员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懂得崇拜偶像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偶像,而社会就是在不断的超越中向前发展的。
五、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剖析从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其分类。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主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摆脱过度依赖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走向自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剖析从众”从现象和利弊方面来分析从众现象。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从众的两重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主意,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尤其危险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抵制不良的诱惑和负面的团体压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团体性为特征就是从众的表现)。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迷恋偶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1、方法:讨论法、辩论法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媒体:教师要收集有关从众的典型事例及数据,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方便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呈现一组有关围观的漫画:一群人聚在一起围观,每一个围观的人都在问别人发生了什么事。尽管没有人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但是围观的人却越来越多„„
教师提问:如果在街上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
直观认识从众现象。
活动一:游戏:比线条
模仿心理学家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见活动设计“‘比线条’游戏”。 实验后,向学生公开结果,让被试谈谈自己做选择时的心理过程,并分析自己从众的原因。
体验从众现象的存在、发生过程及原因。
活动二:观察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放音像资料:从众现象(见本备课系统的“多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资源“从众”)。
讨论:通过刚才的资料,你会发现,人们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从众行为?
教师总结:从讨论中我们发现,从众现象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认识从众现象的存在。
活动三:什么是从众
学生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列举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并理解从众的概念。
学生讨论,教师记录重要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中,所有的主意都将记录下来,等到讨论结束以后才对每个主意或方案予以评价。 这种讨论方式,能真正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而且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
例如: 别人怎么说,我自己就怎么说,这就是从众。
和大家保持一致就是从众。
和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才是从众。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看看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参见教科书第53 页)。现象揭示产生从众的原因。
活动四:翻叶子游戏
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站在1平方米左右的一块布(或者一块垫子)上。这三四个同学要互相配合(比如要相互扶着,这样才能都抬起一只脚来),只能用脚,不能用手,把这块布翻过来。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生的脚都不能踩到地面。(也可以两个同学配合,这样降低游戏的难度,更容易成功。)
游戏后,请成功的小组谈谈体会,从而感受从众现象的积极意义。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深入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从众现象是有利的?(例如:对公共道德的遵守,“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掀起的航天热,等等)
体验从众的积极意义。
活动五:面对压力
生活中除了积极的从众外,还有另外一种从众,让我们看小品表演。
表演内容见教学活动设计二“面对压力”。
讨论:你怎样看待小明的行为?
了解消极的从众现象。
课堂小结
从众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条件下,从众有利于保证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活动效率,但是盲目从众是消极和有害的。
附活动五: 面对压力
活动意图:
体验不良的团体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表演小品(5~6 名同学参加)。
小品故事梗概:几个人(3~4 个同学扮演)在校园外偷偷抽烟,恰巧被小明看到,于是几个同学就威胁他一起抽,否则就要打他。小明被迫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临分手时同伴威胁他说:如果你说出去,对你没有好处。晚上,小明无精打采地复习功课,困倦至极。忽然,他想起客厅里有烟,于是偷偷地拿了一枝,刚点上,就一阵猛烈的咳嗽。爸爸闻声进来,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小明也惊呆了。
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1)小明为什么会抽烟?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活动提示:
注意事先组织排练,小品的效果会比较好。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P49-50 1-14题。
教学反思:
通过第一堂课的讲解,使学生们认识了什么使从众,明白了从众的两重性,对从众的消极影响很清楚,但对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不是很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下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六课 从众与自我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摆脱过度依赖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走向自主。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主选择。
知识目标:
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其分类。认识从众现象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众与自主”包括“剖析从众”和“走向自主”两部分内容,分别从现象和利弊方面来分析从众现象。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走向自主。之所以是教学重点是因为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由父母、师长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中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因此如何确立自我、做到真正的自主而不盲从是八年级学生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难点:从众的两重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理论观点:
(1)从众现象就是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2)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3)从众现象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4)克服盲目从众,走向自主就要做到:坚持原则、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和不良诱惑,自主地做出正确选择。
三、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主意,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尤其危险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抵制不良的诱惑和负面的团体压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团体性为特征就是从众的表现)。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迷恋偶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把从众现象解释清楚,然后,分析从众的利弊。学生很容易发现从众的弊端,但是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从众心理也是社会需要的。在谈偶像与自我的时候不能一味否定偶像,应重在辨析,分清利弊,让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懂得社会成员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懂得崇拜偶像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偶像,而社会就是在不断的超越中向前发展的。
五、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剖析从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其分类。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主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摆脱过度依赖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走向自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剖析从众”从现象和利弊方面来分析从众现象。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从众的两重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主意,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尤其危险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抵制不良的诱惑和负面的团体压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团体性为特征就是从众的表现)。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迷恋偶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1、方法:讨论法、辩论法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媒体:教师要收集有关从众的典型事例及数据,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方便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呈现一组有关围观的漫画:一群人聚在一起围观,每一个围观的人都在问别人发生了什么事。尽管没有人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但是围观的人却越来越多„„
教师提问:如果在街上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
直观认识从众现象。
活动一:游戏:比线条
模仿心理学家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见活动设计“‘比线条’游戏”。 实验后,向学生公开结果,让被试谈谈自己做选择时的心理过程,并分析自己从众的原因。
体验从众现象的存在、发生过程及原因。
活动二:观察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放音像资料:从众现象(见本备课系统的“多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资源“从众”)。
讨论:通过刚才的资料,你会发现,人们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从众行为?
教师总结:从讨论中我们发现,从众现象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认识从众现象的存在。
活动三:什么是从众
学生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列举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并理解从众的概念。
学生讨论,教师记录重要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中,所有的主意都将记录下来,等到讨论结束以后才对每个主意或方案予以评价。 这种讨论方式,能真正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而且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
例如: 别人怎么说,我自己就怎么说,这就是从众。
和大家保持一致就是从众。
和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才是从众。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看看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参见教科书第53 页)。现象揭示产生从众的原因。
活动四:翻叶子游戏
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站在1平方米左右的一块布(或者一块垫子)上。这三四个同学要互相配合(比如要相互扶着,这样才能都抬起一只脚来),只能用脚,不能用手,把这块布翻过来。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生的脚都不能踩到地面。(也可以两个同学配合,这样降低游戏的难度,更容易成功。)
游戏后,请成功的小组谈谈体会,从而感受从众现象的积极意义。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深入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从众现象是有利的?(例如:对公共道德的遵守,“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掀起的航天热,等等)
体验从众的积极意义。
活动五:面对压力
生活中除了积极的从众外,还有另外一种从众,让我们看小品表演。
表演内容见教学活动设计二“面对压力”。
讨论:你怎样看待小明的行为?
了解消极的从众现象。
课堂小结
从众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条件下,从众有利于保证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活动效率,但是盲目从众是消极和有害的。
附活动五: 面对压力
活动意图:
体验不良的团体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表演小品(5~6 名同学参加)。
小品故事梗概:几个人(3~4 个同学扮演)在校园外偷偷抽烟,恰巧被小明看到,于是几个同学就威胁他一起抽,否则就要打他。小明被迫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临分手时同伴威胁他说:如果你说出去,对你没有好处。晚上,小明无精打采地复习功课,困倦至极。忽然,他想起客厅里有烟,于是偷偷地拿了一枝,刚点上,就一阵猛烈的咳嗽。爸爸闻声进来,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小明也惊呆了。
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1)小明为什么会抽烟?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活动提示:
注意事先组织排练,小品的效果会比较好。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P49-50 1-14题。
教学反思:
通过第一堂课的讲解,使学生们认识了什么使从众,明白了从众的两重性,对从众的消极影响很清楚,但对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不是很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下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