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隐者归来]阅读及答案

徐冬冬:隐者归来春风乍起看《四季》。2015年初春,北京,乍暖还寒。徐冬冬刚刚创作完毕一套组画,名曰《四季》,放在了我面前。从2013年秋开始,他将色彩笔墨融进了那四季的宇宙中。他的《四季》,是对万物生死、善恶的探讨,表现的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而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诸位大师,都对他深有教导。徐冬冬一幅题为《听闻残雪话春曲》的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收藏中国画家的作品,他也成为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徐冬冬没有移民海外。他的消失,不是避世,而是隐逸。他的隐逸,不是离开尘世,而是离开喧嚣的环 境和浮躁的状态。这一隐,就是十来年。此时的徐冬冬,闪耀在多重荣誉的光环之下。然而,就是此后,他却远离俗务凡尘,留下的只是一个清清淡淡的背影。问道有悟“心造境”。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徐冬冬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画作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1984年至1996年期间,徐冬冬两次对中国山脉进行了系统探求,足迹遍及数十座名山大川,“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意,便产生于山水之中。徐冬冬喜登高望远,对中国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纵览世界,阅思千年。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徐冬冬领悟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固有的缺陷,它达到相当程度之后,需要另外的文化来补充与平衡,而中华文化的智慧正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徐冬冬曾这样写道:“画者挥毫写物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致良知’的参悟。”中国文化到底用什么来和世界与未来对话?2003年起,燃烧着使命感的徐冬冬动极归静,走入了隐逸的生活。他要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脱离世俗的喧哗,去用心回应“天命”的呼唤。徐冬冬隐逸在京城东北郊的“云归处”。小院深深,淡淡雅雅。徐冬冬从精研意象绘画、印象绘画而进入到抽象绘画,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早年专攻中国意象绘画时,李可染等诸先生曾对他寄予厚望,“只要沿着此路,定能成为大家”。“我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时代的需要。”徐冬冬说。20世纪70年代,徐冬冬从传统中国意象绘画起步,随后几年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试图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他希望能将抽象思维带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融入在中国的绘画里。不过,徐冬冬并不想跟着西方抽象艺术亦步亦趋,他希望创立具有中国思想的中国抽象绘画。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徐冬冬“自找苦吃”,孑然独行,艰辛探索。“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在他看来,具体作画只是“小技”,构筑中国抽象绘画的思想基石才是“大道”。20世纪80年代,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心”指人心,“造”为创造,“境”指意境,强调作画要“用心灵去创造意境”。而立之后,徐冬冬对“心造境”的诠释,从美学范畴进入到了哲学范畴,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宇宙变化之规律;“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

隐而非遁应“天命”。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其实,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四季》组画将徐冬冬的中国抽象绘画推向了一个高潮。他说,这组作品使他对“天、

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它表现得如此的自在。四季往复不殆,万物因气相连,气绕物而生气韵,物在气韵中而具神韵,人类之灵魂在这气韵之中神采非常,人和万物之神韵在浩瀚宇宙间交融和谐,这两者的神韵之和谐才是宇宙的最高境界。”手抚染霜的两鬓,徐冬冬微笑着回顾人生,“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悟得天命,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像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2015-04-02 04: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徐冬冬的画之所以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完全得益于他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以及一些绘画大师对他的教育。B.“心造境”的含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而今,“心造境”已不仅是徐冬冬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为佛,是宇宙本体。C.早年专攻中国印象绘画时,徐冬冬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

D.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E.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但有时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2)为什么徐冬冬会成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请结合材料,从思想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他走过的岁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隐逸”和“归来”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C.早年是从精研意象绘画开始.D.是一直“希望”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E.“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错。(2)①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并得到大师们的指导。②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③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他很好地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又有自己的创新。(3)①醉心丹青,誉满天下;②摒弃繁华,归于平淡;③悟得天命,内心自由。(4)隐逸:①离开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状态。②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归来:①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

善去恶之道。②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臻于无之境。

徐冬冬:隐者归来春风乍起看《四季》。2015年初春,北京,乍暖还寒。徐冬冬刚刚创作完毕一套组画,名曰《四季》,放在了我面前。从2013年秋开始,他将色彩笔墨融进了那四季的宇宙中。他的《四季》,是对万物生死、善恶的探讨,表现的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而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诸位大师,都对他深有教导。徐冬冬一幅题为《听闻残雪话春曲》的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收藏中国画家的作品,他也成为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徐冬冬没有移民海外。他的消失,不是避世,而是隐逸。他的隐逸,不是离开尘世,而是离开喧嚣的环 境和浮躁的状态。这一隐,就是十来年。此时的徐冬冬,闪耀在多重荣誉的光环之下。然而,就是此后,他却远离俗务凡尘,留下的只是一个清清淡淡的背影。问道有悟“心造境”。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徐冬冬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画作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1984年至1996年期间,徐冬冬两次对中国山脉进行了系统探求,足迹遍及数十座名山大川,“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意,便产生于山水之中。徐冬冬喜登高望远,对中国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纵览世界,阅思千年。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徐冬冬领悟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固有的缺陷,它达到相当程度之后,需要另外的文化来补充与平衡,而中华文化的智慧正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徐冬冬曾这样写道:“画者挥毫写物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致良知’的参悟。”中国文化到底用什么来和世界与未来对话?2003年起,燃烧着使命感的徐冬冬动极归静,走入了隐逸的生活。他要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脱离世俗的喧哗,去用心回应“天命”的呼唤。徐冬冬隐逸在京城东北郊的“云归处”。小院深深,淡淡雅雅。徐冬冬从精研意象绘画、印象绘画而进入到抽象绘画,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早年专攻中国意象绘画时,李可染等诸先生曾对他寄予厚望,“只要沿着此路,定能成为大家”。“我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时代的需要。”徐冬冬说。20世纪70年代,徐冬冬从传统中国意象绘画起步,随后几年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试图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他希望能将抽象思维带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融入在中国的绘画里。不过,徐冬冬并不想跟着西方抽象艺术亦步亦趋,他希望创立具有中国思想的中国抽象绘画。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徐冬冬“自找苦吃”,孑然独行,艰辛探索。“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在他看来,具体作画只是“小技”,构筑中国抽象绘画的思想基石才是“大道”。20世纪80年代,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心”指人心,“造”为创造,“境”指意境,强调作画要“用心灵去创造意境”。而立之后,徐冬冬对“心造境”的诠释,从美学范畴进入到了哲学范畴,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宇宙变化之规律;“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

隐而非遁应“天命”。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其实,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四季》组画将徐冬冬的中国抽象绘画推向了一个高潮。他说,这组作品使他对“天、

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它表现得如此的自在。四季往复不殆,万物因气相连,气绕物而生气韵,物在气韵中而具神韵,人类之灵魂在这气韵之中神采非常,人和万物之神韵在浩瀚宇宙间交融和谐,这两者的神韵之和谐才是宇宙的最高境界。”手抚染霜的两鬓,徐冬冬微笑着回顾人生,“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悟得天命,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像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2015-04-02 04: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徐冬冬的画之所以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完全得益于他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以及一些绘画大师对他的教育。B.“心造境”的含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而今,“心造境”已不仅是徐冬冬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为佛,是宇宙本体。C.早年专攻中国印象绘画时,徐冬冬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

D.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E.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但有时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2)为什么徐冬冬会成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请结合材料,从思想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他走过的岁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隐逸”和“归来”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C.早年是从精研意象绘画开始.D.是一直“希望”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E.“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错。(2)①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并得到大师们的指导。②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③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他很好地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又有自己的创新。(3)①醉心丹青,誉满天下;②摒弃繁华,归于平淡;③悟得天命,内心自由。(4)隐逸:①离开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状态。②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归来:①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

善去恶之道。②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臻于无之境。


相关文章

  • 诗歌鉴赏第三:首句的作用与结句的妙处
  • 诗歌鉴赏第三:首句的作用与结句的效果 一.考试说明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2 ...查看


  • 高考诗歌题型归类
  • 诗歌鉴赏题型归类 一.内容理解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⑴某句(某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⑵诗(词)某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 ⑶诗(词)某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⑷诗(词)某部分的原因是什么? ⑸诗(词)某部分与某部分什么关系? 识记诀窍:释 ...查看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 ...查看


  • 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 ...查看


  •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 一颦一笑总关情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读考题] [学习要点] 一.概念解析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查看


  • [放鹤亭记]学案(附答案)
  • 10  <放鹤亭记>学案 编写  :李会霞  张晓娟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 ...查看


  • 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 教学课题 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 课    时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授 课 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重难点 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查看


  • 诗歌人物形象题
  • 人物形象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题:试简析 ...查看


  • 谈贾岛的[访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我国唐代以"推敲"而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