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自负的形成原因
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第三,情感上的原因。
1 、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实质、表现等方面来看自卑与自负的关系。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
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如何协调好自卑与自负的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1、教师对挫折的不良认知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是“不应发生”。“不应发生”是指以主观意愿为依据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所产生的“(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是这样的”等错误观念。一些人总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对客观存在的挫折和失败采取否定、拒绝和逃避的态度,认为“我从来未失败过”,因此“失败不应属于我”;“我从未有过挫折”,所以“我不该有挫折”。不懂得:成功和失败皆存、顺境与挫折同在。这才是多色多味的生活,才是生活的辩证法。
(2)是“非常可怕”或“不以为然”。有些人把挫折情境及其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这种想象挫折远远超出了实际挫折的本来意义,由此引起的心理挫折(即挫折感受)更加严重。与“非常可怕”的认识相反,有些教师对挫折采取“缩小”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没啥了不起”、“不足为鉴”的观念。无视挫折情境及其后果的客观存在,不能觉察挫折背后的危机,而是片面地“居危思安”。
(3)是“我无能”。教师中还有一种对挫折的歪曲认知,即因某些挫折和失败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用”、是个“庸材”,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变得自卑起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人犯了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即过渡引伸(或过渡泛化)——在单一事件基础上不适当地作出关于能力、价值的普遍结论。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与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均会导致出现认知心理问题,其典型的表现包括: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及自我角色偏离。
2、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工作顺利使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提高,因此容易产生满足感,从而形成自我意识的偏差。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个人自我认知上的错误,不能全面的看待个人,仅仅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第三,情感上的原因。人类都是感性动物,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所以
情感上的原因也可能使人产生自负。以上就是我对自负产生的原因的认识。
3、自卑和自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再次,两者的概念不同。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男女教师在自我角色上存在着差别。总的说来,男教师属于理智型,女教师属于情感型。男教师较为容易控制个人心理情绪,知识面也较广,女教师在工作中则更加人性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男教师在稳定性、独立性和自制性方面高于女教师,且差异显著;女教师在兴奋性、敏感性和幻想性等方面高于男教师,且差异显著。
2、男教师有魄力,认真负责、自律、谨慎、果断,但通常缺乏耐心;女教师比男教师对工作更加热心且富有情感,但易于感情用事,缺乏独立、客观地处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出敏感、顺从、温柔的特点。
3、男性因为敢于冒险、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为人粗犷豪迈等特点,有利于在课改中成为“暴发户”;女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情感丰富、善做耐心细致工作等方面比男教师虽然更具有优势,但教师是人格塑造人格,只有教师的素质全面,培养出的学生才更完美。
4、男教师与男同学之间相处,通常有几种情况:年长的教师易成严父型,学生敬而远之;师生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由于佩服老师而产生共鸣则易成朋友和兄弟,但当双方都不服对方,各自又不服软时,又极易出现僵持局面。男教师和女学生之间,虽不如与男同学之间那么粗犷、随便,但一般也能够和谐相处,经常容易出像问题是走两个极端:要么是男教师的大度、幽默吸引女学生,要么是男教师颇有威严,学生敬而远之。女老师在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交往中比男老师略有优势,女教师与女同学之间,由于同性关系,更易于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加理解体谅女生;女教师与男同学之间,虽不如与女同学之间很快产生共鸣,但女教师的温柔体贴和耐心很易打动他们,男生的不服输、刚性的一面很易被女教师 “以柔克刚”。
5、性格方面,男性更具有攻击性,更倾向于解决复杂的、需要摆脱定势的问题。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自信程度比男性差,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女教师虽然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略逊于男教师,但女教师具有一般男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忍耐力”。大多数女教师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于职守,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够孜孜
不倦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6、男教师的心理特征总体上属于“理智型”。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开阔性、抽象性、独立性、 探索精神、支配性与自信心等方面见长,具有豁达、爽朗、果断、勇敢、顽强等心理品质,并有较强的推 理能力、问题化解能力和暴发力。对学生要求严格,讲话有条理、偏重理性色彩、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在 教学管理上,男教师精力充沛,办事有魄力,阳刚之气足,吸引力强,能较快在学生中间建立威信,引起 学生的好感,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男教师要注意避免说话态度刻板,内容避免过于简洁或深奥,使
学生不易理解;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上切忌工作粗心马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切忌对学生感情冲 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后果,使学生产生敬畏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愿接近。女教师的心理特征总体上属于“情感型”。女教师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善于运用直觉,知觉反应速度快。女教师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在生活情趣上,女教师注意室内整洁、清静,结构布局合理、注意服饰新颖潮流;在意志品质上女教师有韧性和持久的耐力,工作细致,擅长说理;在情感方面,女教师性情温和,感情细腻,态度和蔼,给人以亲切温和之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赖。但女教师要注意防止事无巨细、包揽一切,过于溺爱生等不良工作方式和心理的出现,讲话切忌婆婆妈妈、罗里罗嗦、唠叨没完,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使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7、男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男教师更希望培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如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等。女教师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力量来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希望学校在环境和评价制度方面都要给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可直接模仿的教学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上。
简述自负的形成原因
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第三,情感上的原因。
1 、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实质、表现等方面来看自卑与自负的关系。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
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如何协调好自卑与自负的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1、教师对挫折的不良认知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是“不应发生”。“不应发生”是指以主观意愿为依据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所产生的“(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是这样的”等错误观念。一些人总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对客观存在的挫折和失败采取否定、拒绝和逃避的态度,认为“我从来未失败过”,因此“失败不应属于我”;“我从未有过挫折”,所以“我不该有挫折”。不懂得:成功和失败皆存、顺境与挫折同在。这才是多色多味的生活,才是生活的辩证法。
(2)是“非常可怕”或“不以为然”。有些人把挫折情境及其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这种想象挫折远远超出了实际挫折的本来意义,由此引起的心理挫折(即挫折感受)更加严重。与“非常可怕”的认识相反,有些教师对挫折采取“缩小”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没啥了不起”、“不足为鉴”的观念。无视挫折情境及其后果的客观存在,不能觉察挫折背后的危机,而是片面地“居危思安”。
(3)是“我无能”。教师中还有一种对挫折的歪曲认知,即因某些挫折和失败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用”、是个“庸材”,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变得自卑起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人犯了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即过渡引伸(或过渡泛化)——在单一事件基础上不适当地作出关于能力、价值的普遍结论。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与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均会导致出现认知心理问题,其典型的表现包括: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及自我角色偏离。
2、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工作顺利使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提高,因此容易产生满足感,从而形成自我意识的偏差。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个人自我认知上的错误,不能全面的看待个人,仅仅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第三,情感上的原因。人类都是感性动物,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所以
情感上的原因也可能使人产生自负。以上就是我对自负产生的原因的认识。
3、自卑和自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再次,两者的概念不同。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男女教师在自我角色上存在着差别。总的说来,男教师属于理智型,女教师属于情感型。男教师较为容易控制个人心理情绪,知识面也较广,女教师在工作中则更加人性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男教师在稳定性、独立性和自制性方面高于女教师,且差异显著;女教师在兴奋性、敏感性和幻想性等方面高于男教师,且差异显著。
2、男教师有魄力,认真负责、自律、谨慎、果断,但通常缺乏耐心;女教师比男教师对工作更加热心且富有情感,但易于感情用事,缺乏独立、客观地处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出敏感、顺从、温柔的特点。
3、男性因为敢于冒险、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为人粗犷豪迈等特点,有利于在课改中成为“暴发户”;女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情感丰富、善做耐心细致工作等方面比男教师虽然更具有优势,但教师是人格塑造人格,只有教师的素质全面,培养出的学生才更完美。
4、男教师与男同学之间相处,通常有几种情况:年长的教师易成严父型,学生敬而远之;师生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由于佩服老师而产生共鸣则易成朋友和兄弟,但当双方都不服对方,各自又不服软时,又极易出现僵持局面。男教师和女学生之间,虽不如与男同学之间那么粗犷、随便,但一般也能够和谐相处,经常容易出像问题是走两个极端:要么是男教师的大度、幽默吸引女学生,要么是男教师颇有威严,学生敬而远之。女老师在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交往中比男老师略有优势,女教师与女同学之间,由于同性关系,更易于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加理解体谅女生;女教师与男同学之间,虽不如与女同学之间很快产生共鸣,但女教师的温柔体贴和耐心很易打动他们,男生的不服输、刚性的一面很易被女教师 “以柔克刚”。
5、性格方面,男性更具有攻击性,更倾向于解决复杂的、需要摆脱定势的问题。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自信程度比男性差,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女教师虽然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略逊于男教师,但女教师具有一般男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忍耐力”。大多数女教师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于职守,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够孜孜
不倦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6、男教师的心理特征总体上属于“理智型”。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开阔性、抽象性、独立性、 探索精神、支配性与自信心等方面见长,具有豁达、爽朗、果断、勇敢、顽强等心理品质,并有较强的推 理能力、问题化解能力和暴发力。对学生要求严格,讲话有条理、偏重理性色彩、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在 教学管理上,男教师精力充沛,办事有魄力,阳刚之气足,吸引力强,能较快在学生中间建立威信,引起 学生的好感,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男教师要注意避免说话态度刻板,内容避免过于简洁或深奥,使
学生不易理解;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上切忌工作粗心马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切忌对学生感情冲 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后果,使学生产生敬畏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愿接近。女教师的心理特征总体上属于“情感型”。女教师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善于运用直觉,知觉反应速度快。女教师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在生活情趣上,女教师注意室内整洁、清静,结构布局合理、注意服饰新颖潮流;在意志品质上女教师有韧性和持久的耐力,工作细致,擅长说理;在情感方面,女教师性情温和,感情细腻,态度和蔼,给人以亲切温和之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赖。但女教师要注意防止事无巨细、包揽一切,过于溺爱生等不良工作方式和心理的出现,讲话切忌婆婆妈妈、罗里罗嗦、唠叨没完,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使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7、男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男教师更希望培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如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等。女教师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力量来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希望学校在环境和评价制度方面都要给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可直接模仿的教学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