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188"-191

GuizhouAgricuh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3601(2009)05—0327--0188—04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牟秋菊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2006年贵州省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程以来,青州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从贵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的情况看。当前贵州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文中主要论述了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贵州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贵州[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Mai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Guizhou

MOUQiu-ju

(Gu/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4.China)

Abstract:Theimplementof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rojectbasedon100experimentaIvillageshasbroughtsteady

increaseoffarmers’income.continuousdevelopmentofruralsociaIcauseandobviousimprovementoffarmers’livingquality

since2006butthere

aremanyproblemsi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GuizhouprovinceatpresenLThepaperdiscusses

theachievementsandmainproblemsi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thethird‘ingforfurtherpromoting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developmentinGuizhou.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100experimentalviUages;Guizhou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贵州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各地资源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的发展。2005年以来,贵州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根据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贵州省农业办公室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03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建制村,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省级试点村,以便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程以来,贵州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从贵州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发展情况看,当前贵州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较多的问题,如何立足省情,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成为贵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就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贵州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l1.1

水平不同的建制村,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省级试点村,其中小康村35个,温饱村33个,贫困村35个。目前,“百村试点”的103个省级试点村呈现出政府重视、村民踊跃、社会关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试点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试点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也确定了各级试点村,其中市(州、地)级试点177个,县级试点705个,乡镇级试点1037个,加上103个省级试点村,目前全省共确定了202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目前,全省大部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正按规划有序进行。1.2各项资金不断投入.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

加大

从2006年起,新农村建设资金不断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2007年财政资金投入达18961.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8036.5万元、信贷资金4846.4万元、社会捐助资金投入1368.6万元,投入各种资金共计45213.2万元,103个省级试点村平均每村投入439万元(引自:2007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2008年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投入43894.7万元,其中,三级财政共投入23232万元(省级财政投入7886.8万元,地州市级财政投入2942万元,县乡财政投入12403.2万元),信贷资金1790.8万元,农民自筹18101.9万元(不包括农民投工投劳),社会捐助770万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426.2万元,其中

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建设村发展态势良好.示范作用初步显现2006年以来,贵州省共选择了103个经济发展

[收稿日II]2009-04—25;2009-04—29修回

[作者简介]牟秋菊(1977一),女。硕士,讲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第5期

牟秋菊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189-

财政资金225.6万元,农民自筹175.7万元,信贷及社会捐助资金24.9万元(引自: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情况统计汇总),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个项目的顺利进行。1.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增长加快

各试点村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以及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烤烟、养殖和乡村观光休闲旅游等为支柱产业的特色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8年省级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797元)多268元,其中小康型试点村为3686元,温饱型试点村为3065元,贫困型试点村为2350元,2000~3000元的有40个村,3000元以上的有49个村(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贵阳市白云区黑石头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做大做强香葱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00元,位列各试点村之首。

1.4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各试点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

采取政府补助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村组道路、改造民居、修建垃圾池和沼气池等。截止2008年底,省级试点村共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792万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451个(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有效改善了试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修建新居,治理院落环境,制订村规民约,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提高,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5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省103个试点村共有学校111所(包括小学和初中),党员活动室116个,村卫生室116个,文化体育场所120处(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各试点村还完善软件配套,通过实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金融服务不足

资金投入一直是困扰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

大问题。以2008年为例,贵州省103个“百村试点”

万 

方数据村共投人建设资金43894.7万元,平均每村投入达426.2万元。总量不少,但有相当部分是上年续建项目投资。从资金构成情况来看,财政资金只占总投入的52.93%,信贷资金占4.08%,农民自筹资金占41.24%,社会帮扶资金占1.75%。而新农村试点村目前是省财政投入的重点对象,非试点地区其资金投入更少。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在150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新增资金必须达到150亿元以上[2]。由于贵州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这些投入中大部分被用于完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因此真正用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部分很少。加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也不平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地方还在完善通村公路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导致对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极为庞大,现有的资金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财政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贷款应成为投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然而目前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仍很严重,资金供应渠道单一,农户对金融产品选择余地小,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信贷任务的主力,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并不全用于支农,如:据调查遵义县农信社2005年以前支农资金占信贷资金的比例大于80%,2005年以来贷款的绝对数不断增加,但支农资金比例只占61%,下降幅度明显[2]。

2.2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充分体

现.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贵州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文化科技素质低。据调查,2005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3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小学文化程度的788万人,占32.1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336万人,占54.48%[3]。到2007年贵州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5年,农村劳动力(16~60岁)受教育年限为7年左右(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情况通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经济意识有待提高,部分试点村缺乏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贵州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致使土地撂荒,生产力下降,农村房屋、道路、水利等设施无人维护,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投工投劳时也无法及时投入足够的劳动力。2.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

・190・

贵州农业科学

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占71%,石漠化区域已达3.5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0.39%,贵州省属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自然灾害频繁,有时多灾并发,对于初步解决温饱和脱贫的农村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5%左右,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年,返贫率在20%以上(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情况通报)。如2002年全省遭受严重“秋风”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在2008年年初的雪凝灾害中,全省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因为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弱,造成较大损坏,有的乡村道路路基被凝冻后变得非常松软,许多大棚在灾害中垮塌,农民抗灾自救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2.4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地领导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思路措施、资金扶持等不一样,试点村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好的村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大为改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而一些村每年只有20余万元的投入,未找到自我发展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发展好的村已初步具备新农村景象,基础差的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村农民人均收人差异较大,如:2008年贵州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有14个村,2000~3000元的有40个村,3000元以上的有49个村。收入最高的村和最低的村在2007、2008年收入差距高达7820元、8768元(表)。

贵州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状况

汪:表中敢据来源于贯州省农业办公室新农村处。2007年贯州社会主又新农村。百村试点”基本情况调查表“2008年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2007年、2008年收人最高的村均是贵阳市白-R区黑石头村.收入最低的村分别是紫云县水塘镇格井村、大方县百纳乡新华村.

2.5

农村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目前贵州仍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省贫困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2.6%、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1%。全省88个县(市、区)中8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扶贫贫困乡镇934个,占乡镇总数的64.5%,其中最贫困的一类乡镇有100个;重点贫困村5486个。2008年末全省收入在1196元以下(国家新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80万人左右(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开发情况通报)。贵州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难度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如:作为省级试

万 

方数据点村之一的毕节大方县百纳乡新华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32元,仍处于国家贫困标准之下。2.6受外界金融环境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贵州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量低。农民外出打工可减轻对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有利于耕地的持续利用,并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民外出务工收人,已成为贵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贵州农村外出劳动力为569.96万人,平均每个外出劳动力的劳务收入为2175元,全省农业人口平均外出劳务工收入为370元,占农民人均所得的16.5%[4]。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部分农民工陆续返乡,增大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2008年贵州省返乡农民工超过120万人,2009年预计返乡农民工将达150万人左右,劳务输出面临困难,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农民收入增长可能减缓。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路

3.1

继续做好“百村试点”新村建设。加强全省新

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培训指导、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促检查,总结“百村试点”成果、经验进行推广,不断提高试点建设层次和水平,从而全面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应继续做好全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按照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民发展意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应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围绕。三建三改五提高”(建基本农田、建优势产业、建公共设施,改建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进行规

划。

3.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围绕达到农村人口人均333.5ITl2基本农田,以新建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为龙头,以实施“三小”(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为基础,以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和病险水库治理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在适宜地区逐步普及户用沼气,带动改厕、改圈、改厨,同时积极扩大太阳能、秸秆汽化、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以及小燃料工程项目,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三是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改造,提高公路等级,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采取资金补贴和实物补助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串寨串户路建设。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

第5期牟秋菊贵州新农村建设面l隘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191・

护等生态工程,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试点工程。五是加强对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将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列入农村El常管理工作中,确保现有农村基础设施能真正长效的发挥效应。3.3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由于农民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如:2009年贵州省财政加大了“百村试点”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由原来的2000万元提高到3100万元,对35个贫困村继续增加投入1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其他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试点村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自身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并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农业投入不足,除需要继续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外,大部分资金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提供。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农村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体系,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以邮政储蓄银行为辅,加大农业信贷支农的力度。要尽快建立起分工明确、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竞争格局。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探索用财政资金作担保,突出“政府+银行+农民”的合作,将部分财政资金改为贴息补助资金,以吸引更多信贷资金用于农村,积极支持金融系统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来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大量资金的需求。3.4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力作用

贵州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短,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用工需求,也为农村的新技术推广带来困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现全面的免费教育。二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职业技术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贵州省应探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建设城市、县、乡3级职业教育网络,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各类学校现有的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提高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步伐。三要加强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

万 

方数据问题,应把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拓宽基本增收门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抑制返贫等思路展开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贵州省已全面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全省农村低保覆盖人数从2007年的255万人上升到324.4万人,在农业人口中的比例由7.67%扩大到9.69%[4],实行开发与救助相结合,将是今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的基础上,各地政府部门应在贵州省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的政策指导思想下,将扶贫与农业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发展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积极利用好政府的相关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实施贫困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加快改变贫困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创条件。3.6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和出台对策措施,加强对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努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针对外出农民工返乡增多的趋势,引导他们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结合就业形势加大返乡农民工为主的技工培训和产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探索新渠道、新选择,帮助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实现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如:根据贵州省当前大力发展农村草地生态畜牧业、茶、果、菜、药、花以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机会,加大产业技能培训,探索组织劳务输出和就地转产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和就地转产。同时应加大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加大职介信息宣传,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系统,健全失业调控机制,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实现政府对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新农村建设报告[M].贵阳: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2009,9-10.

[2]李仁虎,黄勇.贵州金融。缺血”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经济参考报.2006—06—21(4).

[3]洪影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6)・21-22.

[4]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贵州年鉴ZOOBEM].贵阳。贵州年鉴杜。

2008

238-239.

(责任编辑:杨晓容)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牟秋菊, MOU Qiu-ju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4贵州农业科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5)2次

参考文献(4条)

1.洪影秋 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 2006(06)2.李仁虎;黄勇 贵州金融"缺血"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3.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州新农村建设报告 20094.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2008 2008

引证文献(2条)

1.蒋焕洲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2.田恩阔.程尚明.张敏琴.邵明波.杜才富.徐如宏 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的制约因素浅析[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nykx200905064.aspx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188"-191

GuizhouAgricuh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3601(2009)05—0327--0188—04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牟秋菊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2006年贵州省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程以来,青州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从贵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的情况看。当前贵州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文中主要论述了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贵州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贵州[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Mai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Guizhou

MOUQiu-ju

(Gu/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4.China)

Abstract:Theimplementof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rojectbasedon100experimentaIvillageshasbroughtsteady

increaseoffarmers’income.continuousdevelopmentofruralsociaIcauseandobviousimprovementoffarmers’livingquality

since2006butthere

aremanyproblemsi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GuizhouprovinceatpresenLThepaperdiscusses

theachievementsandmainproblemsi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thethird‘ingforfurtherpromoting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developmentinGuizhou.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100experimentalviUages;Guizhou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贵州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各地资源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的发展。2005年以来,贵州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根据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贵州省农业办公室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03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建制村,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省级试点村,以便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程以来,贵州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从贵州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发展情况看,当前贵州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较多的问题,如何立足省情,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成为贵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就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贵州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l1.1

水平不同的建制村,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省级试点村,其中小康村35个,温饱村33个,贫困村35个。目前,“百村试点”的103个省级试点村呈现出政府重视、村民踊跃、社会关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试点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试点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也确定了各级试点村,其中市(州、地)级试点177个,县级试点705个,乡镇级试点1037个,加上103个省级试点村,目前全省共确定了202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目前,全省大部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正按规划有序进行。1.2各项资金不断投入.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

加大

从2006年起,新农村建设资金不断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2007年财政资金投入达18961.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8036.5万元、信贷资金4846.4万元、社会捐助资金投入1368.6万元,投入各种资金共计45213.2万元,103个省级试点村平均每村投入439万元(引自:2007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2008年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投入43894.7万元,其中,三级财政共投入23232万元(省级财政投入7886.8万元,地州市级财政投入2942万元,县乡财政投入12403.2万元),信贷资金1790.8万元,农民自筹18101.9万元(不包括农民投工投劳),社会捐助770万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426.2万元,其中

贵州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建设村发展态势良好.示范作用初步显现2006年以来,贵州省共选择了103个经济发展

[收稿日II]2009-04—25;2009-04—29修回

[作者简介]牟秋菊(1977一),女。硕士,讲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第5期

牟秋菊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189-

财政资金225.6万元,农民自筹175.7万元,信贷及社会捐助资金24.9万元(引自: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情况统计汇总),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个项目的顺利进行。1.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增长加快

各试点村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以及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烤烟、养殖和乡村观光休闲旅游等为支柱产业的特色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8年省级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797元)多268元,其中小康型试点村为3686元,温饱型试点村为3065元,贫困型试点村为2350元,2000~3000元的有40个村,3000元以上的有49个村(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贵阳市白云区黑石头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做大做强香葱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00元,位列各试点村之首。

1.4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各试点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

采取政府补助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村组道路、改造民居、修建垃圾池和沼气池等。截止2008年底,省级试点村共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792万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451个(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有效改善了试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修建新居,治理院落环境,制订村规民约,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提高,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5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省103个试点村共有学校111所(包括小学和初中),党员活动室116个,村卫生室116个,文化体育场所120处(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总结)。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各试点村还完善软件配套,通过实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金融服务不足

资金投入一直是困扰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

大问题。以2008年为例,贵州省103个“百村试点”

万 

方数据村共投人建设资金43894.7万元,平均每村投入达426.2万元。总量不少,但有相当部分是上年续建项目投资。从资金构成情况来看,财政资金只占总投入的52.93%,信贷资金占4.08%,农民自筹资金占41.24%,社会帮扶资金占1.75%。而新农村试点村目前是省财政投入的重点对象,非试点地区其资金投入更少。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在150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新增资金必须达到150亿元以上[2]。由于贵州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这些投入中大部分被用于完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因此真正用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部分很少。加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也不平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地方还在完善通村公路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导致对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极为庞大,现有的资金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财政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贷款应成为投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然而目前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仍很严重,资金供应渠道单一,农户对金融产品选择余地小,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信贷任务的主力,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并不全用于支农,如:据调查遵义县农信社2005年以前支农资金占信贷资金的比例大于80%,2005年以来贷款的绝对数不断增加,但支农资金比例只占61%,下降幅度明显[2]。

2.2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充分体

现.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贵州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文化科技素质低。据调查,2005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3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小学文化程度的788万人,占32.1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336万人,占54.48%[3]。到2007年贵州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5年,农村劳动力(16~60岁)受教育年限为7年左右(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情况通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经济意识有待提高,部分试点村缺乏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贵州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致使土地撂荒,生产力下降,农村房屋、道路、水利等设施无人维护,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投工投劳时也无法及时投入足够的劳动力。2.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

・190・

贵州农业科学

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占71%,石漠化区域已达3.5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0.39%,贵州省属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自然灾害频繁,有时多灾并发,对于初步解决温饱和脱贫的农村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5%左右,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年,返贫率在20%以上(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情况通报)。如2002年全省遭受严重“秋风”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在2008年年初的雪凝灾害中,全省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因为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弱,造成较大损坏,有的乡村道路路基被凝冻后变得非常松软,许多大棚在灾害中垮塌,农民抗灾自救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2.4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地领导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思路措施、资金扶持等不一样,试点村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好的村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大为改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而一些村每年只有20余万元的投入,未找到自我发展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发展好的村已初步具备新农村景象,基础差的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村农民人均收人差异较大,如:2008年贵州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有14个村,2000~3000元的有40个村,3000元以上的有49个村。收入最高的村和最低的村在2007、2008年收入差距高达7820元、8768元(表)。

贵州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状况

汪:表中敢据来源于贯州省农业办公室新农村处。2007年贯州社会主又新农村。百村试点”基本情况调查表“2008年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2007年、2008年收人最高的村均是贵阳市白-R区黑石头村.收入最低的村分别是紫云县水塘镇格井村、大方县百纳乡新华村.

2.5

农村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目前贵州仍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省贫困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2.6%、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1%。全省88个县(市、区)中8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扶贫贫困乡镇934个,占乡镇总数的64.5%,其中最贫困的一类乡镇有100个;重点贫困村5486个。2008年末全省收入在1196元以下(国家新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80万人左右(贵州省农业办公室2008年贵州省扶贫开发情况通报)。贵州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难度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如:作为省级试

万 

方数据点村之一的毕节大方县百纳乡新华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32元,仍处于国家贫困标准之下。2.6受外界金融环境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贵州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量低。农民外出打工可减轻对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有利于耕地的持续利用,并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民外出务工收人,已成为贵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贵州农村外出劳动力为569.96万人,平均每个外出劳动力的劳务收入为2175元,全省农业人口平均外出劳务工收入为370元,占农民人均所得的16.5%[4]。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部分农民工陆续返乡,增大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2008年贵州省返乡农民工超过120万人,2009年预计返乡农民工将达150万人左右,劳务输出面临困难,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农民收入增长可能减缓。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路

3.1

继续做好“百村试点”新村建设。加强全省新

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培训指导、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促检查,总结“百村试点”成果、经验进行推广,不断提高试点建设层次和水平,从而全面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应继续做好全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按照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民发展意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应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围绕。三建三改五提高”(建基本农田、建优势产业、建公共设施,改建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进行规

划。

3.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围绕达到农村人口人均333.5ITl2基本农田,以新建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为龙头,以实施“三小”(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为基础,以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和病险水库治理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在适宜地区逐步普及户用沼气,带动改厕、改圈、改厨,同时积极扩大太阳能、秸秆汽化、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以及小燃料工程项目,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三是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改造,提高公路等级,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采取资金补贴和实物补助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串寨串户路建设。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

第5期牟秋菊贵州新农村建设面l隘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191・

护等生态工程,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试点工程。五是加强对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将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列入农村El常管理工作中,确保现有农村基础设施能真正长效的发挥效应。3.3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由于农民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如:2009年贵州省财政加大了“百村试点”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由原来的2000万元提高到3100万元,对35个贫困村继续增加投入1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其他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试点村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自身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并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农业投入不足,除需要继续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外,大部分资金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提供。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农村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体系,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以邮政储蓄银行为辅,加大农业信贷支农的力度。要尽快建立起分工明确、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竞争格局。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探索用财政资金作担保,突出“政府+银行+农民”的合作,将部分财政资金改为贴息补助资金,以吸引更多信贷资金用于农村,积极支持金融系统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来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大量资金的需求。3.4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力作用

贵州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短,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用工需求,也为农村的新技术推广带来困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现全面的免费教育。二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职业技术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贵州省应探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建设城市、县、乡3级职业教育网络,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各类学校现有的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提高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步伐。三要加强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

万 

方数据问题,应把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拓宽基本增收门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抑制返贫等思路展开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贵州省已全面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全省农村低保覆盖人数从2007年的255万人上升到324.4万人,在农业人口中的比例由7.67%扩大到9.69%[4],实行开发与救助相结合,将是今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的基础上,各地政府部门应在贵州省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的政策指导思想下,将扶贫与农业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发展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积极利用好政府的相关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实施贫困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加快改变贫困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创条件。3.6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和出台对策措施,加强对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努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针对外出农民工返乡增多的趋势,引导他们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结合就业形势加大返乡农民工为主的技工培训和产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探索新渠道、新选择,帮助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实现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如:根据贵州省当前大力发展农村草地生态畜牧业、茶、果、菜、药、花以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机会,加大产业技能培训,探索组织劳务输出和就地转产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和就地转产。同时应加大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加大职介信息宣传,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系统,健全失业调控机制,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实现政府对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新农村建设报告[M].贵阳: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2009,9-10.

[2]李仁虎,黄勇.贵州金融。缺血”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经济参考报.2006—06—21(4).

[3]洪影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6)・21-22.

[4]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贵州年鉴ZOOBEM].贵阳。贵州年鉴杜。

2008

238-239.

(责任编辑:杨晓容)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牟秋菊, MOU Qiu-ju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4贵州农业科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5)2次

参考文献(4条)

1.洪影秋 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 2006(06)2.李仁虎;黄勇 贵州金融"缺血"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3.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州新农村建设报告 20094.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2008 2008

引证文献(2条)

1.蒋焕洲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2.田恩阔.程尚明.张敏琴.邵明波.杜才富.徐如宏 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的制约因素浅析[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nykx200905064.aspx


相关文章

  • 贵州省铜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探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贵州省铜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探析 作者:高自为 徐中春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7期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 ...查看


  • 水质监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水质与毕业论文选题(13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
  • 百家论坛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杨巧凤 三班镇文化站福建省泉州市362501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青壮年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独自面对生活,展,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针对地方自身的优势发展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吕天群科技资讯- 2006 年15 期. [2] 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陈新永江苏环境科技- 2006 年01期. [3] 浅议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措施陈刚[1] 戴凤霞[2] 水 ...查看


  •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作者:张修现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 ...查看


  • 中国公路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公路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 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第一章 公路相关概述 第一节 公路的基本概念 一.公路的定义 二.公路的分级 三.收费公路的盈利模式 第二节 高速公路简介 一.高速 ...查看


  • 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探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探析 作者:李哲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2期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生态农业市场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
  • 生态农业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 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