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实验内容
1.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M)译码实验 2.增量调制(△M)系统特性、指标测试实验
3.同等条件下的PCM 与增量调制(△M)系统性能比较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2.熟悉对增量调制编译码电路工作过程的检测和测试方法。
3.熟悉该系统在不同工作频率,不同信号频率和不同信号幅度下跟踪输入信号的情况。 4.掌握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编码动态范围以及最大化信噪比等三大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电路工作原理
图7-1是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结构方框图。图7-2是电原理框图。图7-4是电原理图。
1.实验电路基本工作过程
由发端送来的编码数据信号加至信号开关K802的引脚,通过该开关的作用,把信号送到U801(MC34115)芯片的第13引脚,即接收数据输入端。本系统因为是译码电路,故CPU送出低电平至U801(MC34115)的15引脚,使模拟输入运算放大器与移位寄存器断开,而数字输入运算放大器与移位寄存器接通,这样,接收数据信码经过数字输入运算放大器整形后送到移位寄存器,后面的工作过程与编码时相同,只是解调信号不再送回第2引脚(ANF端),而是直接送入后面的积分网络中,再通过接收通道低通滤波电路滤去高频量化噪声,然后送出话音信号,推动喇叭。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图7-2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电路原理方框图。
虽然增量调制系统的话音质量不如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系统的音质,但是由于增量调制电路比较简单,能从较低的数码率进行编码,通常为16~32kbit/s,在用于单路数字电话通信时,不需要收发端同步,故增量调制系统仍然广泛应用于数字话音通信系统中,如应用在传输数码率的军事,野外及保密数字电话等方面,在军队系统中的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设备中,其终端部分的话音编码就是应用的这种大规模集成电路MC3417,MC3418的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方式。
2.增量调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1)过载特性
定义:是指编码器不产生过载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信号电压的特性。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在简单增量调制系统中,每收到一个“1”码,本地译码器就输出一个正斜变电压,若收到一个“0”码,本地译码器就输出一个负斜变电压,其斜率为:
E ∆1=0=∆f S , 因为
T S =T S RC f S
式中,E为积分网络RC上的电压,fs 为工作频率,Ts为工作周期,Δ为量化级,显然,对于
f s (2)超始编码电平AK
∆S (t )' ≤ 当编码器输入信号最大幅度等于或小于量化时的一半时,即满足关系式:
2
∆
输入信号的变化。我们把开始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幅度称为起始编码电平Ak 。显然, A k =
2
(3)编码动态范围Dc
编码动态范围Dc就是输入信号临界过载电压Am 与Ak 之间的范围。一般用分贝值表示,则:
A f
D C =20lg(m dB ) D C =20lg(S dB )
A k πf m
(4)最大信号量化信噪比
a.定义:最大信号量化信噪比就是收端输出的最大信号功率P0与量化噪声功率N0之比,用以衡量编码器在编码过程中,由于信号的幅度,时间量化而造成的失真程度。
∆2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b.计算公式:对于本实验系统中含有双积分网络的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则:
其中fS 为取样频率,f为输入信号频率,fao为话路滤波截止频率,当采用fS =32Kb/s,f=8000Hz,fa=3400Hz时,可计算出: S (=28. 5dB ) Nq
S 2f S 3() max =0. 0006762Nq f ×f a 3
图7-4 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电原理图
三. 实验内容
1.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M)译码实验 2.增量调制(△M)系统特性、指标测试实验 3.同等条件下的PCM 与 △M 系统性能比较实验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详细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单音频信号实验
(1)在增量调制系统的编码电路发端 S201 输入一音频信号,频率为800Hz,幅度在2V左右,使发端的编码器正常工作,用示波器测量该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电路TP801~TP804各测量点波形。并作记录。注意相位关系。
(2)保持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变,而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度,再测量TP801~TP804各点波形。并能识别正常编码,起始编码与过载编码时的波形。 2.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并绘制系统的过载特性曲线
(1)在增量调制系统的发送端,即编码器电路中,输入一音频信号频率f为800Hz,用示波器测量译码器的输出波形,即测量点TP804。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由小到大,记录下使译码器输出波形失真时的临界过载电压 Am0。 (2)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f,分别取f=400Hz、800Hz、1200Hz、1600Hz、2000Hz、2400Hz、2800Hz、3000Hz、3400Hz,列表记下相应的临界过载电平Am0。见表7-1。
(3)绘制过载特性曲线时,先要测量出输入信号某一频率的起始编码电平AK ,然后再测量出临界过载电平Am0,将临界过载电平Am0与起始编码电平AK 之比取分贝数来表示。 如取音频输入信号频率f=800Hz,时钟速率在64KHz,调节音频输入信号的电压幅度Am 从零逐渐增大,用示波器观察增量调制系统编码器输出信码P(t)波形,即测量点TP203点波形,记录下刚开始编码时的Am 值。然后再逐渐增大音频输入信号的幅度,记录下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测量点TP804处的输出波形,即刚开始失真时的临界过载电压Am0,将A
m0/AK 之比值取分贝数表示,即可绘制出过载特性曲线中的一个点,再作出过载特性曲线。见表7-2。 3.测量系统的编码动态范围
取输入音频信号的频率f = 800Hz,时钟速率32KHz、64KHz分别记录各时钟速率下信
号临界过载电压Am0值,和起始编码电压Ak ,然后计算并取分贝来表示。 DC (dB)= 20 lg Am0 - 20lgAk
取音频输入信号频率f=800Hz。见表7-3。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注意:系统的转换开关的设置,发送端与接收端各开关的设置必须相一致,否则将出现测量错误。如果发送端的时钟速率取32KHz时,则K201的第2端与第3端的跳线器相连接,此时在接收端的时钟速率也应取32KHz,即K801的第2端与第3端相连接,这样收发端的工作时钟就相一致,编码速率与解码速率相一致,输出为正确波形。 4.测量系统的最大信号量化噪声
实际工作时,通常采用失真度仪来测量最大信号量化噪声比。因为失真度与信噪比互为倒数,所以当用失真度仪测出失真度为x值时,取其倒数1/x即为信噪比,即失真度= x,则S/Nq = 1/x或(S/Nq
)= 20lg(1/x)dB
关于失真度仪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方法等见该仪表的说明书,这里略。见表7-4。
5.话音通信实验
(1)单音频信号进行实验系统通信实验,取音频信号频率为1KHz,从S201进入。
(3)外加广播信号或音乐信号从S201进入,进行实验系统通信实验,在接收端,译码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电路的输出端插座 K001接入喇叭,即可放出广播信号或音乐信号进行收发通话, 接收端输出语音幅度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减小,幅度可由通信话路终端接收滤波器电路中的电位器 W003进行调节。如图7-5所示。
四. 实验步骤
1.按下按键开关:K2、K3、K100、K200、K800
2.按一下“开始”与“∆M 译码”功能键,显示代码“7” 3.必须使∆M 编码实验工作正常
4.跳线开关设置:K1011–2、K2011–2、K8011–2、K8021–25.外加300Hz~3400Hz信号从S201进入
五. 测量点说明
1.TP801: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工作时钟输入波形,工作频率为64KHz 或32KHz 或
16KHz,它由开关K801的选择来决定: 1脚与2脚相连为64KHz 时钟信号, 2脚与3脚相连为32KHz 时钟信号, 4脚与5脚相连为16KHz 时钟信号,
5脚与6脚相连为来自PSK 再生时钟32KHz 的时钟信号波形同TP205, 即:TP801 = TP205
2.TP802: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数字信号输入波形,工作频率为64KHz 或32KHz 或 16KHz,它由开关K802的选择来决定。开关K802的作用:
1端与2端相连,增量调制编码电路的数字信号输出波形,即:TP802 = TP203 2端与3端相连,来自PSK 解调电路的解调数字基带信码
3.TP803: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本地译码电路模拟信号输出波形。
其输出波形与TP202相近似,即经过二次积分网络后输出的波形。
4.TP804:波形同TP803,但幅度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减小,幅度可由通信话路终端 接收滤波器电路中的电位器 W003进行调节。
六. 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系统总方框图
2.画出实验内容1中各测量点的波形。
3.列表并画出过载特性曲线,根据实验内容要求在相应的表格中填入测试记录数据值。 4.总结话音通信实验时的实验体会,并写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在通话的质量方面,你认为该实验系统如何改进方能提高话音的质量?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实验内容
1.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M)译码实验 2.增量调制(△M)系统特性、指标测试实验
3.同等条件下的PCM 与增量调制(△M)系统性能比较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2.熟悉对增量调制编译码电路工作过程的检测和测试方法。
3.熟悉该系统在不同工作频率,不同信号频率和不同信号幅度下跟踪输入信号的情况。 4.掌握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编码动态范围以及最大化信噪比等三大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电路工作原理
图7-1是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结构方框图。图7-2是电原理框图。图7-4是电原理图。
1.实验电路基本工作过程
由发端送来的编码数据信号加至信号开关K802的引脚,通过该开关的作用,把信号送到U801(MC34115)芯片的第13引脚,即接收数据输入端。本系统因为是译码电路,故CPU送出低电平至U801(MC34115)的15引脚,使模拟输入运算放大器与移位寄存器断开,而数字输入运算放大器与移位寄存器接通,这样,接收数据信码经过数字输入运算放大器整形后送到移位寄存器,后面的工作过程与编码时相同,只是解调信号不再送回第2引脚(ANF端),而是直接送入后面的积分网络中,再通过接收通道低通滤波电路滤去高频量化噪声,然后送出话音信号,推动喇叭。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图7-2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电路原理方框图。
虽然增量调制系统的话音质量不如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系统的音质,但是由于增量调制电路比较简单,能从较低的数码率进行编码,通常为16~32kbit/s,在用于单路数字电话通信时,不需要收发端同步,故增量调制系统仍然广泛应用于数字话音通信系统中,如应用在传输数码率的军事,野外及保密数字电话等方面,在军队系统中的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设备中,其终端部分的话音编码就是应用的这种大规模集成电路MC3417,MC3418的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方式。
2.增量调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1)过载特性
定义:是指编码器不产生过载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信号电压的特性。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在简单增量调制系统中,每收到一个“1”码,本地译码器就输出一个正斜变电压,若收到一个“0”码,本地译码器就输出一个负斜变电压,其斜率为:
E ∆1=0=∆f S , 因为
T S =T S RC f S
式中,E为积分网络RC上的电压,fs 为工作频率,Ts为工作周期,Δ为量化级,显然,对于
f s (2)超始编码电平AK
∆S (t )' ≤ 当编码器输入信号最大幅度等于或小于量化时的一半时,即满足关系式:
2
∆
输入信号的变化。我们把开始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幅度称为起始编码电平Ak 。显然, A k =
2
(3)编码动态范围Dc
编码动态范围Dc就是输入信号临界过载电压Am 与Ak 之间的范围。一般用分贝值表示,则:
A f
D C =20lg(m dB ) D C =20lg(S dB )
A k πf m
(4)最大信号量化信噪比
a.定义:最大信号量化信噪比就是收端输出的最大信号功率P0与量化噪声功率N0之比,用以衡量编码器在编码过程中,由于信号的幅度,时间量化而造成的失真程度。
∆2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b.计算公式:对于本实验系统中含有双积分网络的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则:
其中fS 为取样频率,f为输入信号频率,fao为话路滤波截止频率,当采用fS =32Kb/s,f=8000Hz,fa=3400Hz时,可计算出: S (=28. 5dB ) Nq
S 2f S 3() max =0. 0006762Nq f ×f a 3
图7-4 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电原理图
三. 实验内容
1.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M)译码实验 2.增量调制(△M)系统特性、指标测试实验 3.同等条件下的PCM 与 △M 系统性能比较实验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详细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单音频信号实验
(1)在增量调制系统的编码电路发端 S201 输入一音频信号,频率为800Hz,幅度在2V左右,使发端的编码器正常工作,用示波器测量该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电路TP801~TP804各测量点波形。并作记录。注意相位关系。
(2)保持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变,而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度,再测量TP801~TP804各点波形。并能识别正常编码,起始编码与过载编码时的波形。 2.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并绘制系统的过载特性曲线
(1)在增量调制系统的发送端,即编码器电路中,输入一音频信号频率f为800Hz,用示波器测量译码器的输出波形,即测量点TP804。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由小到大,记录下使译码器输出波形失真时的临界过载电压 Am0。 (2)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f,分别取f=400Hz、800Hz、1200Hz、1600Hz、2000Hz、2400Hz、2800Hz、3000Hz、3400Hz,列表记下相应的临界过载电平Am0。见表7-1。
(3)绘制过载特性曲线时,先要测量出输入信号某一频率的起始编码电平AK ,然后再测量出临界过载电平Am0,将临界过载电平Am0与起始编码电平AK 之比取分贝数来表示。 如取音频输入信号频率f=800Hz,时钟速率在64KHz,调节音频输入信号的电压幅度Am 从零逐渐增大,用示波器观察增量调制系统编码器输出信码P(t)波形,即测量点TP203点波形,记录下刚开始编码时的Am 值。然后再逐渐增大音频输入信号的幅度,记录下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器测量点TP804处的输出波形,即刚开始失真时的临界过载电压Am0,将A
m0/AK 之比值取分贝数表示,即可绘制出过载特性曲线中的一个点,再作出过载特性曲线。见表7-2。 3.测量系统的编码动态范围
取输入音频信号的频率f = 800Hz,时钟速率32KHz、64KHz分别记录各时钟速率下信
号临界过载电压Am0值,和起始编码电压Ak ,然后计算并取分贝来表示。 DC (dB)= 20 lg Am0 - 20lgAk
取音频输入信号频率f=800Hz。见表7-3。
实验七 增量调制系统译码实验
注意:系统的转换开关的设置,发送端与接收端各开关的设置必须相一致,否则将出现测量错误。如果发送端的时钟速率取32KHz时,则K201的第2端与第3端的跳线器相连接,此时在接收端的时钟速率也应取32KHz,即K801的第2端与第3端相连接,这样收发端的工作时钟就相一致,编码速率与解码速率相一致,输出为正确波形。 4.测量系统的最大信号量化噪声
实际工作时,通常采用失真度仪来测量最大信号量化噪声比。因为失真度与信噪比互为倒数,所以当用失真度仪测出失真度为x值时,取其倒数1/x即为信噪比,即失真度= x,则S/Nq = 1/x或(S/Nq
)= 20lg(1/x)dB
关于失真度仪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方法等见该仪表的说明书,这里略。见表7-4。
5.话音通信实验
(1)单音频信号进行实验系统通信实验,取音频信号频率为1KHz,从S201进入。
(3)外加广播信号或音乐信号从S201进入,进行实验系统通信实验,在接收端,译码
现代通信原理综合实验
电路的输出端插座 K001接入喇叭,即可放出广播信号或音乐信号进行收发通话, 接收端输出语音幅度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减小,幅度可由通信话路终端接收滤波器电路中的电位器 W003进行调节。如图7-5所示。
四. 实验步骤
1.按下按键开关:K2、K3、K100、K200、K800
2.按一下“开始”与“∆M 译码”功能键,显示代码“7” 3.必须使∆M 编码实验工作正常
4.跳线开关设置:K1011–2、K2011–2、K8011–2、K8021–25.外加300Hz~3400Hz信号从S201进入
五. 测量点说明
1.TP801: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工作时钟输入波形,工作频率为64KHz 或32KHz 或
16KHz,它由开关K801的选择来决定: 1脚与2脚相连为64KHz 时钟信号, 2脚与3脚相连为32KHz 时钟信号, 4脚与5脚相连为16KHz 时钟信号,
5脚与6脚相连为来自PSK 再生时钟32KHz 的时钟信号波形同TP205, 即:TP801 = TP205
2.TP802: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数字信号输入波形,工作频率为64KHz 或32KHz 或 16KHz,它由开关K802的选择来决定。开关K802的作用:
1端与2端相连,增量调制编码电路的数字信号输出波形,即:TP802 = TP203 2端与3端相连,来自PSK 解调电路的解调数字基带信码
3.TP803:增量调制译码电路的本地译码电路模拟信号输出波形。
其输出波形与TP202相近似,即经过二次积分网络后输出的波形。
4.TP804:波形同TP803,但幅度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减小,幅度可由通信话路终端 接收滤波器电路中的电位器 W003进行调节。
六. 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系统总方框图
2.画出实验内容1中各测量点的波形。
3.列表并画出过载特性曲线,根据实验内容要求在相应的表格中填入测试记录数据值。 4.总结话音通信实验时的实验体会,并写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在通话的质量方面,你认为该实验系统如何改进方能提高话音的质量?